1、绪论中西叠璧交融会通:文学与世界文学欣赏章节目录 contents一文学:艺术地掌握世界 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 章节目录 contents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 一文学:艺术地掌握世界 各种方式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掌握、理解和改造对象世界的范畴、途径与规律。理论的(科学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是指人类从精神上用概念、范畴、法则、学说、理论体系等抽象思维的方式,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方式。宗教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人类自童年时期起,从精神上歪曲地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对客观世界从总体上采取了非科学、反科学的把握途径。“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是指人类在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把握
2、。包含文学在内的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不同于以上各种方式,它是一种主要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方式。其内容是观照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和人的丰富多样的精神与情感,从美的角度观察和看待现实生活。其形式是用想象与幻想等艺术虚构方式创造富于美感内容的感性形象。文学欣赏一文 学:艺 术 地 掌 握 世 界 从总体上看,文学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道德、哲学、宗教等一样都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共性,同时又具有一些自身的特征。文学艺术是从审美角度出发来把握社会生活的。文学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是对社会现实的富于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文学欣赏一文 学:艺 术 地 掌 握 世 界
3、 文学艺术还是一种形象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从创作到欣赏,都离不开具体可感、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还是一种能够引起人们巨大精神愉悦的方式,它包含从生理到心理的娱乐、休憩、松弛乃至感官享受等不同层次的内涵,因此愉悦性也是艺术吸引世人、历久常新、永葆魅力的基本特性。章节目录 contents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 一文学:艺术地掌握世界 文学欣赏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民族文学在现代是算不了很大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来临了。歌德文学欣赏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
4、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马克思文学欣赏文学作为一个民族审美意识的结晶,它必然遵循着一定的建构方式,而不同的建构方式必然体现着不同的建构理想。中国、印度、希伯来、希腊是世界文化的四大派别。中国、印度文化是东方诗学的一极。希伯来、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渊源。因此,在探究中外文学审美特征时,我们姑且以中国文学与欧洲文学作为两极来进行考察。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 美国当代著名文艺批评家阿伯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一书中提出了文学涉及的四要素:作品、作者、宇宙和读者。阿伯拉姆斯考察了自古希腊到现在为止的欧洲文艺的历史发展,认
5、为全部文艺理论都逃不出这四种要素的相互制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各自的审美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文艺理论体系。欧洲人侧重作品与宇宙的关系,认为文艺是对自然的模仿,故偏重模仿、再现、写实,属模仿论;中国人侧重作品与作者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化,故偏重表现、抒情、言志,属表现论。在这两大文艺理论体系中,不同的文学形式表现着各自不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性。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中西诗歌比较 中西小说比较中西戏剧比较文学欣赏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 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6、 与 比 较 .中西诗歌比较诗歌在中外文学中是出现最早的文学形式,有叙事诗、抒情诗,格律诗、自由诗,有韵诗、无韵诗之分。中外诗歌在要求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及诗歌语言高度精练集中、富有音乐节奏感等方面是一样的。但是,中国和欧洲在历史传统、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等众多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因而中西诗歌也有诸多不同。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中西诗歌比较历史传统:西方诗歌的传统是叙事诗。而中国诗歌的传统则是抒情诗。应该说这些差异是相对而言的。欧洲诗歌虽以叙述性为主导方式但也不乏抒情性,中国诗歌虽以抒情性作为传统,但也不乏叙述性因素。题材内容:在中
7、外写爱情人伦的诗(因此类诗居多)中,西方诗大半以爱情为中心。而中国,爱情诗虽然很多,但中国诗中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和关于友朋交谊的诗作比男女恋爱的诗作要多。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中西诗歌比较表现手法:西方诗善于详尽描述,人物的容貌、体态、风采、服装都作客观描绘,重在形似,故多见长篇,给人一览无余之感;中国诗篇简洁含蓄,只写要点,寥寥勾勒,体貌自现,重在神似,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故以短诗见长。西方诗热情奔放,直率大胆,富含文思哲理,幻想奇特,境界开阔;中国诗人因遵循“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故中国诗含蓄深沉,若隐若现,鲜为哲理,境界狭
8、窄,富阴柔之美。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2.中西小说比较小说在中外各民族文学发展中是最重要的叙事类文体,也是发展和成熟最晚的文学形式。它不像戏剧可以表演,也不像诗歌可以吟唱,而必须诉诸视觉阅读。中国小说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时的志怪小说。欧洲的故事小说大约出现在中世纪后期的世纪。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2.中西小说比较中外小说产生的时间虽然不同,但它们都和城市的出现、市民阶级的兴起相联系。由于中西城市经济发展迟早程度的差别,市民意识也有很大不同。在欧洲,市民阶级是资产阶级的前身,市民意识
9、就是早期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其特点是尊重个性,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他们以极其乐观的态度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认为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生活享乐是人的天性,是大自然赋予的权利。因此,在欧洲小说中作家总是通过多种艺术形象,极力证明教会和封建制度是违反人性、违反自然的,人性论及人道主义是西方小说的主要思想武器。而在中国,由于城市兴起时并未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城市市民并非资产阶级的前身,即使在小说成熟的明代中叶,资本主义也只是处于萌芽阶段,比起自然经济还显得十分微弱,因此反映这种萌芽的思想不像西方那样有一个思想体系,中国文人也不像西方文人那样表现出鲜明的战斗姿态。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 二中
10、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2.中西小说比较表现手法:中外小说在表现手法上也多有不同。就小说结构而言,中国小说不论长篇短篇大半是把生活中发生的错综复杂之事件整理为头绪分明的线索,脉络清晰,层次井然,不管情节如何复杂,结构如直线式纵横交织成一个个独立事件,钩挂起来成为一个封闭的连锁结构。西方小说的结构特点是以情节曲折取胜,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对主题进行思考和想象,线索交错,忽隐忽现。结构的手段不是使矛盾显明而是使之隐藏,读者必须一个一个挖掘,方能弄明白主题的全部内涵。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2.中西小说比较人物塑造:中国小说
11、侧重从细节、语言、动作去挖掘人物内在心理的外化,注重准确地抓住它外化的形态。这就要求读者要有与作者心照不宣,而不为外化形态所迷惑。而西方小说则注重对内心的挖掘,而且要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西方小说的发展过程正是不断探索人物内心的过程。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3.中西戏剧比较戏剧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学样式,它从一产生就是一门综合艺术,就与其他艺术有着明显的差别。不论西方还是东方,戏剧都是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的结合。在欧洲,早在公元前世纪就出现了古希腊戏剧的繁荣期,涌现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著名悲剧家和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并且由
12、亚里士多德创建了戏剧美学的“模仿说”。中国戏剧的最早形式是戏曲,戏曲的形成比西方戏剧晚多年。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3.中西戏剧比较戏剧美学体系:中国戏曲认为艺术不能模仿自然,戏是生活的虚拟。中国之戏曲美学是“虚拟说”,“写意”。而西方的“模仿说”为“写实”。戏剧艺术技法:戏剧艺术无论中外都要受舞台的限制,但欧洲的戏剧因恪守真实再现生活的法则,故舞台所见均符合现实生活的时空逻辑,在有限的空间中来处理时间。中国戏曲的时空观念比较自由,它不像欧洲戏剧那样以空间为存在来反映时间,而是按照时间顺序决定空间地位,在现实舞台上按时间顺序活动的人物可以
13、随意改变空间地位。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3.中西戏剧比较布局风格:以悲剧为例,中国悲剧与欧洲悲剧就有鲜明的不同。中国悲剧是苦乐相错、悲喜相闯的布局方法。这种对立情感因素的交融汇合是中国悲剧情节布局的独特之处。而欧洲悲剧则表现出一种庄严的风格。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3.中西戏剧比较中西悲剧的结尾问题上,也表现出中国和西方反差较大的审美趣味:中国悲剧喜欢以大团圆作结,西方悲剧正好相反,往往在悲剧冲突尖锐激烈的高潮之中,在悲壮激越的气氛中戛然而止,一悲到底。当然这只是从总的倾向上加以区
14、分,如果在对悲剧广泛涉猎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就会发现:中国既有大量以“团圆”结尾的悲剧,也有一悲到底的悲剧;西方悲剧以悲壮的收尾为正统,间或也有喜剧性结尾。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3.中西戏剧比较中外文学之所以产生这些差异,是有其深刻的民族文化根由的,因为每个民族的文学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积累起来的,都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分不开。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3.中西戏剧比较中国文化形态是伦理型文化。我们的祖先是带着原始民族社会血缘关系的纽带走进奴隶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以
15、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上下尊卑的伦理关系。中国社会又是一种农业性社会,中华民族世代繁衍生息的地域是山川与平原构成的内陆地带。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整日与田园山水相处,缺乏海上的冒险和离奇古怪的遭遇,人与大自然是和谐交融的,所以在情景交融中自然产生了以感物抒情为主的文学艺术传统。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3.中西戏剧比较再则,中国的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农业型经济,手工业、商业都不很发达。中国的这种农业性社会又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宗法制度,在这种封闭、保守的宗法制度的长期压抑下,它塑造出中华民族不同于西方的民族品格。宗法政
16、治反对个人的自由,反对贪图私利、越礼享乐,而极力强调天子的尊严、国家的统一、血亲家族的融洽、尊卑等级的神圣、品德修养的重要,人们的个性自由不得发展,个人的命运和价值不是取决于个人的膂力、智慧、勇敢和才能,而是取决于个人在宗法网络中的关系,取决于对君主的忠诚程度,所以只有忠心耿耿的臣民、精忠报国的将士、循规蹈矩的谦谦君子才值得效法和歌颂。因此,中国文学反对越礼纵欲,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要“发乎情,止乎礼义”,在文学表现中便体现出以理节情、情理和谐统一的审美特点。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3.中西戏剧比较西方文化形态是科学型文化。西方人
17、是比较彻底地摧垮了氏族血缘关系的纽带而走进奴隶_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每一个公民占有财产的多少来决定,是一种政治法律关系,而不是靠血缘的纽带来维系的伦理关系。西方古代文明滥觞之地是爱琴海区域,这里海陆交错,山峦重叠,小岛星罗棋布。这块地域为古希腊人提供了极好的海上交通条件,造就了西方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和航海业,使西方成为商业性社会。西方人在爱琴海区域繁衍生息,经常要在茫茫的大海中战胜狂风恶浪去从事海外贸易,途中多遇巨蟒怪兽的威胁,商船随时都可能被巨浪掀翻,被暗礁触沉,被巨鲨吞没。这种人与大自然的对立,这种海上生活的历险与奇遇给文学提供了大量的题材,从而形成了叙述这些社会生活与人物的史诗、悲剧
18、等叙事性文学。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3.中西戏剧比较“自由竞争需要民主”,古希腊的商业性社会又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民主政权,执政官由抽签产生,并且向所有公民开放,公民会议上所有成年公民都可参加讨论议案。古希腊的商业经济和民主政治使西方人崇尚个人的自由平等和个性的发展,崇尚个人的发财、个人的爱情,崇尚个人冒险、个人奋斗。古希腊商业经济和民主政治中陶冶出来的民族特征是以自我为核心,以私利为基础,以享乐为目标的敢于冒险、敢于进取的开放性民族品格。这种民族品格一直延续到现代的西方人。这种民族品格在西方文学中都有鲜明的体现。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
19、美特征的差异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3.中西戏剧比较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还有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缘由。西方思维趋向思辨与实证,思辨体现着一种穷天究地的求知精神,实证则体现着对外在物景大小、比例、色彩的认真态度。这两点恰好形成了西方文学以叙述写实为主导的思维基础。而中国的思维更趋向于直觉与顿悟,直觉体现为一种整体性的情感体验,顿悟则体现为一种主观思想对外物的投射和照彻,这两点恰好形成了中国文学以抒情写意为主导的思维基础。文学欣赏(二)中国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早在年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就引起了西方人对东方异国文化的极大兴趣和无尽遐想
20、,而且在世纪至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出于对理性的追求和建立新社会的需要,西方人发现了中国正统儒家重理性、重实践、重教化、讲仁爱、讲伦理道德、追求人类大同理想等思想,把中国奉为文明之邦、礼义之邦和智慧之邦来学习,甚至出现了“中国的月亮比欧洲圆”,以效仿中国为时髦的热潮。在持续近两个世纪的“中国热”中,文学家们翻译介绍了不少中国文学作品,并在自己的创作中或多或少留下了中国文学影响的痕迹。文学欣赏(二)中国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在这个时期,除了直接模仿或改写中国作品以外,西方文学家们还十分关注与中国有关的物质和精神内容,致使欧洲文坛相继出现了大批以中国为题材
21、或假托中国人之名写的各种文学作品。继中国文学对欧洲文坛产生持续影响之后不久,就在西学东渐大潮来势凶猛的世纪初叶,西方诗人又对中国诗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并掀起了一个“意象派诗歌运动”。其创始人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对前一辈英国诗人的诗作不满,立志改革,并通过美国东方学者费诺罗萨发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时间艺术与造型艺术相结合、音乐和绘画与文学熔为一炉的新精神,于是致力于中国诗的翻译。文学欣赏(二)中国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自“意象派运动”以来,中国诗歌对西方诗坛的影响一直未断。有趣的是,正当中国的现代诗歌在西方文学思潮影响下发生着巨变,白话新诗运动蓬勃发展的
22、时候,中国古典诗歌却在西方文学界大受欢迎,特别是唐宋时期的诗人诗作备受青睐。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东方文明的价值越来越受到西方世界的重视,中国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除古典诗歌和戏剧以外,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小说,先秦诸子散文,乃至现当代各种文学文本也都成为西方文学家关注的对象,并对他们的创作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文学欣赏(三)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无论从中西文学的历史发展和相互关系还是从东方文学范围内部来看,中国文学都是世界文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中国文学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传统。中国文学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学之
23、一,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多种样式并存共荣的面貌,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学遗产。中国文学悠久的历史及其完整性、成果的多样性等都是其他民族文学难以比拟的。文学欣赏(三)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其次,中国文学具有独特的民族个性。从前面中西文学审美特征的分析和世界文学历史的简单回顾,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乃至与其他东方文学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就具体创作而言,比如古典诗词追求诗画一体的形象性和物我交融的意境,古代散文讲究词简义赡、情文并茂等,都具有其他任何文学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正是这种独特性,使中国文学能够屹立于
24、世界文学之林,并对其他民族文学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文学欣赏(三)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最后,中国文学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一方面,中国文学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自我创生和自我更新的机制。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先秦散文到唐宋古文以至现代散文,从宋代戏曲到元代杂剧,从唐代志怪小说到明清长篇巨制,再到现当代小说,每一种文学样式都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调到繁多的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国文学从古代的一棵幼苗长成了今天繁花满枝的参天大树。另一方面,中国文学有强大的兼容其他文学的能力。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佛教艺术进入中国,经过唐代至宋代的长期渗透,印度佛教文学因素已融入中
25、国文学之中,难分彼此。近代以来西方文学各种门类都对中国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但它们都被纳入中国本土文化的结构当中,经过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最终变成了中国的新诗、新小说、新话剧等。当代中国文学仍然保持着这种旺盛的生命活力,这正是中国文学在未来世界文学的发展中永远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保证。文学欣赏(三)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由于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任何人在任何时候离开中国文学来谈论东方文学或世界文学都是不完整的。西方文学界也都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因此,美国学者克劳迪奥纪延在谈到文学理论问题时明确声称:“只有当世界把中国和欧美这两种
26、伟大的文学结合起来理解和思考时,我们才能充分面对文学的重大理论问题。”这正是对中国文学之世界地位的最好说明。文学欣赏(四)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冲撞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中国接受和借鉴西方文学始于世纪中叶,现已历时多年。纵观多年的撞击历史,其历程颇为坎坷曲折。大致说来,它经历了初创准备、全面开放、局部选择、多层次深入借鉴四个阶段。文学欣赏(四)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冲撞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初创准备阶段(世纪中叶“五四”前夕)。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者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泱泱中华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随之而来的世界文明也浩浩荡荡地冲击着中国的精神
27、文明之堤。一批仁人志士开始意识到,夜郎自大的心态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于是,他们开始“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与此同时,他们在文学领域也揭开了“求新声于异邦”的序幕。梁启超、林纾堪称是这一时期推崇、译介外国文学的代表。“五四”以前,中国文学对外国文学的接受,尚处于表层的内容发现层面上,还谈不上艺术技巧、表现方法的借鉴与融合,即使是翻译介绍,也常常处于盲目被动、缺乏系统的状态之中。文学欣赏(四)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冲撞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文学欣赏(四)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冲撞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全面开放阶段(“五四”时期世纪年代)。
28、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自由、文化开放的时期。国外各种哲学、社会、政治、文艺思潮涌进中国。在文学领域,中国文人以兼容并蓄、广纳新潮的恢宏胸襟,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盛况空前的文学革命。首先,从翻译和介绍角度考察,文化界广泛引进和收纳了东西方各种文艺思潮流派和文学作品。其次,从借鉴和影响的角度来看,新文学是在外国文艺思潮的推动下发生的。它从思想倾向到形式、结构、表现方法,都曾广泛接受了外国文学的积极影响,作家们以进步文学为楷模,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尝试了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历经的各种思潮流派的表现形式。最后,就现代作家接受影响的主体实践意识而论,作家们不是单一地接受某一个外国作家的影响
29、,而是广纳多个作家风格、多种思潮流派的表现形式;不是被动地模仿某一种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而是进行积极的借鉴取舍和创新发展。文学欣赏(四)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冲撞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综上所述,世纪年代至年代,中外文学的撞击与融合呈现全方位、自觉性的态势,加速了中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学行列的步伐。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社会革命在这一时期尚处于探索阶段,随之而来的文学也还在摸索的过程之中,一些缺乏批判精神的作家,对外来的事物缺乏分析的态度,主张“全盘西化”,创作了一些脱离民族传统、脱离时代需要的“欧化”倾向的作品。文学欣赏(四)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冲撞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30、与 比 较 局部选择阶段(世纪年代年代)。经过“五四”时期反复实践与探索,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以欧美国家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型国家和以俄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型国家面前,主动地选择了苏联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之后,中国与苏联建立起兄弟般的友情。因此,中国文学随着“革命文学”观念的建立,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自然而然地以“苏联模式”为主要参照系,显示出选择性、收缩性、规范性的色彩。文学欣赏(四)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冲撞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文学欣赏(四)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冲撞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从社会进程上看,苏联文学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它强化了中国文
31、学的社会主义思想倾向和党性原则,将文学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地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它还促进了中国“人民文学”观念的形成。然而,它对中国文学的消极影响也较为明显。例如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期所犯的一些错误与苏联的一些“左”的文学影响不无关系。世纪年代,苏联盛行的具有教条主义色彩的“无冲突论”、“典型论”对中国后来的“高大全”式文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长期以来独尊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这与苏联文学的翻译、传播恐怕也难以分开。文学欣赏(四)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冲撞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多层次深入借鉴阶段(世纪年代现在)。世纪年代以来,中外文学的撞击与融合又步入
32、了大范围、多层次、百花齐放的可喜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人民在历经十年“文革”之后,痛定思痛,回顾民族几十年走过的艰难曲折道路,坚决摆脱极左思想和教条主义羁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对外开放,文化政策也有了相应的转变。中国知识分子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重新审视和吸取外国文化的先进经验。文学欣赏(四)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冲撞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从中外文学撞击与融合的历史行程中不难发现世纪中国作家既从外国作家作品中吸取积极进步的思想内容,书写人生,反映社会,又从各种思潮流派中广泛地摄取艺术养分。新的美学原则和新的创作方法,拓宽了中国文学的审美领域。下面,我们分别从文学
33、形式上的变化、艺术表现手法的借鉴两个方面,谈一谈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审美上的撞击与融合。文学形式上的变化 艺术表现手法的借鉴文学欣赏(四)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冲撞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中国文学发展到世纪末,由于封建统治者长期强调“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文人们习惯于师承古道,陈陈相因,因此,文学形式僵化保守。“五四”以来的新文学高扬反封建大旗,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外来形式,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文学革命”。首先,中外文学的审美撞击,带来了中国文学体裁的变化。其次,中外文学的审美撞击与融合,带来了中国叙事文学结构的变迁。此外,外来文学中的语言、叙述人称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4、。1.文学形式上的变化文学欣赏(四)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冲撞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借鉴外国文学大师们娴熟的艺术手法,是中外文学审美撞击与融合的突出表现。中国作家从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中吸取精华,使作品达到中西合璧的效果。幽默讽刺是西方文学中最为突出的艺术手法。西方心理描写手法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也是优秀作家惯用的艺术手段之一。意识流精神分析法是现当代世界范围内文学领域的一种重要现象,是作家们审视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变形与怪诞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主要的艺术特征。2.艺术表现手法的借鉴 文学欣赏(五)中西文学的比较、对话和交流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从全球
35、范围看,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的交流是世纪最明显的事实之一。这不仅是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和世界物质与精神生产发展推动的结果,而且是东西方各民族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而作出的必然选择:西方当代文化危机迫使西方向东方寻求新的文化价值,东方的发展则需要在世界文化语境中获得新的生机。正是东西方文化互证和互补等的需要,决定了东西方文学交流在世纪的迅速发展。因为“文学涉及人类的感情和心灵,较少功利打算,而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较多的共同层面,最容易相互沟通和理解”,所以,文学最适合担当沟通异质文化、改善人类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的重任。文学欣赏(五)中西文学的比较、对话和交流 二中 外 文 学 的 汇 通 与 比 较 各民族文学的交流,必然会促进“世界文学”时代的早日到来。如果说世纪是“世界文学”初步形成的时代,那么,随着全球性对话和交流的推进,世纪必将是“世界文学”走向成熟的时代。中西方文学都将在相互的比较、对话、交流和对比中,使自身的特点得到进一步彰显和发展,不断为“世界文学”的丰富性提供新的证明。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