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热性感染病 发热发热(feverfever)及热型)及热型 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 机体的机体的 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的平衡。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的平衡。 当产热当产热 散热散热 体温体温发热发热 feverfever 常见症状常见症状general symptomsgeneral symptoms 通常认为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 ,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 时即称发 热。 急性发热 不明原因发热 发热发热 感染感染占发热病因的占发热病因的 50%50%60%60%、细菌:、细菌: 43% 43% 病毒:病毒:6%6% 非感染性非感染性结
2、缔组织病结缔组织病:15%15%18%18% (一)感染性发热(一)感染性发热 病原体引起的发热病原体引起的发热 病原体及代谢产物病原体及代谢产物 或炎性渗出物或炎性渗出物 外源性致热原外源性致热原 内皮细胞内皮细胞 单核单核-吞噬细胞吞噬细胞 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产生内源性致热原产生内源性致热原 发发 热热 内源性致热原(内源性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ndogenous pyrogen) 外源性致热原激活白细胞,外源性致热原激活白细胞, 使之释放内源性致热原使之释放内源性致热原 (白细胞致热原)分子量较小,(白细胞致热原)分子量较小, 可直接作用于体温可直接作用于体温
3、调节中枢。调节中枢。 调定点调定点调定点调定点 体温调节中枢发出冲动体温调节中枢发出冲动 通通 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体液因素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体液因素骨骼肌阵缩骨骼肌阵缩产热产热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 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管收缩 , ,竖毛肌收缩竖毛肌收缩 排汗排汗 散热散热 发热的分度发热的分度 低低 热:热: 37.537.538.438.4(持续(持续 4 4 周以周以 上者为上者为长期低热长期低热,40%40%感染;感染;57%57%非感染;非感染; 3%3%原因不明。)原因不明。) 中等度热:中等度热:383838.938.9 高高 热:热: 393940.940.9 超高热:超高热: 41
4、 41 以上以上 发热的热型特点和意义发热的热型特点和意义 1 1、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 effervescenceeffervescence (1 1)骤升型:数小时内达)骤升型:数小时内达39394040或以上,或以上, 常伴寒战。常伴寒战。 (2 2)缓升型: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缓升型: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 2 2、高热期、高热期fastigiumfastigium 持续一段时间,长短因病因不同而异。持续一段时间,长短因病因不同而异。 3、体温下降期体温下降期defervescence (1 1)骤降型)骤降型 (2 2)渐降型)渐降型 热型及临床意义热型及临床意义 1
5、1、稽留热(、稽留热(continus fevercontinus fever) 393940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以上达数天或数周 24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1 大叶性肺炎大叶性肺炎 伤寒极期伤寒极期 体温曲线的形态体温曲线的形态 热型热型 fever typefever type 2 2、驰张热(、驰张热(remittent feverremittent fever) 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 39 39 以上,波动范围大,以上,波动范围大,2424小时内波动幅度小时内波动幅度 可超过可超过 22,但均在正常水平以上。,但均在正常水平以
6、上。 败血症败血症 化脓性炎症化脓性炎症 风湿热风湿热 3 3、间歇热、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 体温骤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 后可骤降至正常水平,间歇期可持后可骤降至正常水平,间歇期可持 续续 1 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交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交 替。替。 疟疾,败血症疟疾,败血症 4 4、波状热、波状热 (undulant feverundulant fever) 体温逐渐上升达体温逐渐上升达 3939或以上,数或以上,数 天后天后 又逐渐下降至低温或正常水平,持续又逐渐下降至低温或正常水平,持续
7、数天后可反复多次。数天后可反复多次。 布鲁菌病布鲁菌病 5 5、回归热(、回归热(recurrent feverrecurrent fever) 体温急骤上升至体温急骤上升至39 或以上,持或以上,持 续数天后又骤然降至正常水平。高热续数天后又骤然降至正常水平。高热 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 交替一次。交替一次。 回归热回归热 6 6、不规则热(、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irregular fever) 体温曲线无规律可循体温曲线无规律可循 结核病、风湿热、癌性发热结核病、风湿热、癌性发热 此外还有: 马鞍热saddle type fev
8、er:昼夜体温二次 升降者 消耗热consumption fever:昼夜体温波动 达4-5 者,见于重症结核等 毒血症状toxemic symptoms:疲乏、全 身不适、寒战、厌食、头痛、肌肉、关 节、骨骼疼痛等。 疟疾疟疾 福建医科大学传染病学教研室 陈小红 主任 疟疟 疾疾 疟疾是人类疟原虫经雌性按蚊传播的寄生 虫病。临床特点是间歇性、定时发作的寒 战、高热和大汗。多次发作后可出现贫血 和脾大。间日疟和卵形疟可有复发,恶性 疟有侵犯内脏引起凶险发作的倾向。 病原学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 原虫、三日疟、卵形疟和恶性疟。 疟原虫的发育过程需分二个阶段。在人 体内进行无性繁殖(
9、裂体增殖),蚊体 内进行有性繁殖(孢子增殖)。 人-中间宿主,蚊-终末宿主。 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 1、肝细胞内的发育(红外期):子孢子随蚊唾液 注入人体,30分钟内侵入肝细胞进行裂体增殖, 发育为不含疟色素的裂殖体,自感染后 612天 (间日疟8天,恶性疟6天,三日疟1112天), 肝细胞内裂殖体发育成熟(内含大量裂殖子), 受染肝细胞破裂,释放出大量裂殖子- 大部分 被吞噬细胞吞噬。 - 小部分通过红细胞膜上受体侵入红细胞。 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续) 2、红细胞内发育(红内期) * 裂体增殖:红外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后,先形成小 滋养体(环状体)- 发育成阿米巴样大滋养体- 发 育中裂殖体 -
10、核分裂,细胞质分裂,内含大量裂殖 子(成熟裂殖体)- 受染红细胞破裂,其大部分被吞 噬而消灭,小部分侵入其他红细胞重复上述裂体增殖 引起周期性临床发作。 * 配子体形成:上述裂体增殖3-6代后,部分裂殖子 在红细胞内虫体增大不分裂,发育成雌雄配子体。 各种疟原虫的红细胞内发育周期 间日疟、卵形疟为48小时 三日疟为72小时 恶性疟为3648小时、且发育时间不同步 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 患者血液被吸入蚊胃内后,雄配子伸出数条鞭毛 状细丝,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 合子变长能 动称为动合子-动合子钻入蚊胃壁发育圆形的囊 合子(卵囊)。囊合子突出蚊体腔内,虫体在囊 内分裂增殖,发育成熟
11、,产生数千个子孢子。囊 合子破裂后,子孢子散入体腔,最后集中于唾腺 。此时按蚊有传染性。 孢子增殖最适温度为2228 C.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 传染源:现症病人和带疟原虫者。 传播途径:经按蚊传播。中华、雷氏、微 小、大劣。极少数经输血感染或母婴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产生一定免 疫力,维持时间不长、且产生缓慢。 一般夏秋季节发病较多,在热带和亚热带 四季都可发病。 发病机理(发病机理(1) 临床发作 - 疟原虫的红内裂体增殖引起,受染 红细胞破裂,大量裂殖子、疟原虫代谢产物和变 性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碎片进入血流,引起异性蛋 白反应,并与内源性致热源共同作用于体温调节 中枢-寒战、高热。吞
12、噬细胞吞噬后热退、大汗。 部分裂殖子侵入红细胞,重复裂体增殖- 间歇发 作。 发病机理(发病机理(2) 贫血- 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并大量破坏红细胞, 病程中可有进行性贫血。各种疟原虫对红细胞 的侵袭力不同,贫血程度不同。 恶性疟原虫繁殖迅速(20%),侵犯各期红细 胞,短期内大量红细胞破坏,贫血明显。 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侵犯网织红细胞 三日疟原虫仅侵犯衰老红细胞,血中原虫数少, 贫血较不明显。 贫血尚与脾脏吞噬增强;免疫病理的损害(血 清中存在IgM型红细胞基质自身抗体、疟原虫 抗原抗体复合物有关);骨髓造血功能抑制。 发病机理(发病机理(3) 网状内皮系统增生:疟原虫在人体进行 裂体增殖,
13、引起强烈的吞噬反应 -网 状内皮系统增生- 表现为肝脾大,骨 髓增生,血中单核细胞增高,血浆球蛋 白增高。 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 激活补体 - 肾病综合征 凶险发作:恶性疟原虫裂体增殖在内脏 毛细血管内进行,受染红细胞膜上出现 结节突起,粘附于血管壁 - 管腔阻塞、 出血、血管内纤维蛋白沉着。 发病机理(发病机理(4) 复发 - 疟原虫在遗传学上有两型子孢子, 进入肝细胞后发育程度不同步,迟发型子 孢子经休眠期后再在肝细胞内发育为裂殖 体-引起复发。距初发病愈后3-6个月以 上,症状与初发相似。 再燃 - 疟疾发作停止后,因治疗不彻底, 血中疟原虫未完全消失,一旦免疫力降低, 原
14、虫增殖,又引起临床发作。多在初发病 愈后的1-4周内出现,可多次出现。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 潜伏期:间日疟13-15天,三日疟24-30天,恶性疟7-12天。 典型发作为周期性、间歇性、定时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大汗。 发作间歇期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有疲乏、头痛、肌肉酸 痛和纳差等前驱症状。 1、寒战期:突发畏寒、寒战、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皮肤起 鸡皮疙瘩,持续2060分钟。 2、高热期:寒战停止后继以高热,面色潮红,体温40C, 全身灼热,伴头痛,口渴,脉洪大,呼吸急促。但神志清楚。 持续26小时。 3、大汗期:高热后突发大汗,体温下降,除疲劳外,症状消 失,安然入睡。持续30分钟1小时
15、。 发作后可有鼻唇疱疹出现,多次发作后伴肝脾大和贫血。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2) 间日疟:初发时多有先兆症状,起病缓慢,开 始发热不规则,57天后才出现典型的隔日发 作的间歇热型。卵形疟多症状较轻,发作时间 较短。 三日疟:症状与间日疟相同。发育同步,一开 始即为间歇热,发作周期常保持不变(隔2天 发作一次),脾大及贫血不明显。 恶性疟:症状复杂多变,发热前寒战较少,仅 有畏寒,热型不规则,持续2036小时,出汗 较少,发作三期不明显。临床症状较重。 非典型发作:疟疾发作失去周期性和间歇 性的规律。其原因常为同种疟原虫的重复 感染或不同种疟原虫的混合感染,扰乱疟 疾发作的规律性;有些病人在病程
16、后期, 由于机体免疫力增强,或抗疟药物治疗不 彻底等因素,也可导致非典型发作。 疟原虫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 具有抑制红细胞内的疟原虫繁殖,并使受 感染的红细胞易被吞噬细胞所吞噬。 临床症状(临床症状(3) 凶险发作:多见于儿童和新进入疟区的非 疟区无免疫力的人群。 脑型:占2-8%。恶性疟的重度感染,厚血 涂片中疟原虫600/HP。患者高热、头痛、 过高热或体温不升,谵妄和昏迷、抽搐为 突出表现,可出现脑膜刺激征, CSF压力 高,细胞数1020/mm3,生化正常,外周 血片易找到疟原虫。易发生低血糖。 输血疟疾:潜伏期7-10天(少数可达1个 月),临床发作与蚊传疟疾相同,治疗后
17、无复发。 婴幼儿疟疾:发热多不规则,少有寒战、 大汗等现象。以弛张热或持续高热多见; 常有呕吐、腹泻,以至感染性休克或惊厥 等;脾肿大显著,贫血出现早而严重,血 片中可查见大量疟原虫,病死率较高。 临床症状(临床症状(4) 再燃:初发疟疾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 血中疟原虫未完全消灭,一旦免疫力下降 ,又引起临床发作, 多见于病愈后的1-4周 内,症状较轻。 复发:初发疟原虫已完全消灭,因迟发型 子孢子经休眠期后才发育成熟,引起复发 ,多见于病愈后的3-6个月。 并发症(一)并发症(一) 黑尿热:是恶性疟的严重并发症,见于重疟区, 病死率高。 临床表现为急性溶血、黄疸、血红蛋白尿和急性 肾功能不
18、全。急起寒战、高热、腰痛、伴酱油色 尿(血红蛋白尿),急性贫血、黄疸,严重这急 性肾功能不全、尿少、尿闭。 发生机理:患者红细胞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疟原虫释出的毒素、奎宁、伯氨喹啉的应用和人 体过敏有关。 并发症(二) 急性肾小球肾炎:见于恶性疟和间日疟反 复发作而未经有效治疗者。表现为水肿、 少尿、血压升高,尿中有红细胞、蛋白质 及管型,抗疟治疗有效。 肾病综合征:主要见于三日疟长期反复发 作后,也见于恶性疟。表现为进行性蛋白 尿、贫血与水肿。抗疟治疗无效,对肾上 腺皮质激素反应也不好。为抗原抗体复合 物所致。 肝损害: 肺部病变: 其它 诊诊 断断 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季节中流行区居
19、民或曾去流行区 的发热患者,输血后12周发热患者,有疟疾既往史 当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时应考虑本病可能。 临床表现:周期性寒战、高热、大汗发作和间歇期症 状消失,此外,脾大和口唇疱疹有助疟疾临床诊断。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多次发作后 出现贫血。血片查到疟原虫是确诊疟疾的主要依据。 一次血片阴性不能否定疟疾,应在寒战时反复查血片, 必要时行骨髓涂片检查。 治疗试验:应用抗疟药如氯喹治疗后,若体温下降, 症状消失不再出现者可拟诊疟疾,但宜慎重。 鉴别诊断(一)鉴别诊断(一) 一般疟疾应与败血症、伤寒、钩体病、肾 综合征出血热、恙虫病、胆道或泌尿系统 感染等鉴别。 鉴别诊断(二)鉴别诊断
20、(二) 脑型疟疾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流行性乙型脑炎:一般无寒战和大汗,脾 不大,无贫血。反复血片查不到疟原虫。 中毒性菌痢:在腹泻出现前先有高热、昏 迷和惊厥,常有不洁饮食史,早期出现休 克,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增高, 一般无脑膜刺激征,肛检或盐水灌肠常能 发现脓血粘液便, CSF检查无异常。 治疗(治疗(1 1) 常用抗疟常用抗疟药的种类与作用药的种类与作用 抗疟药 红细胞外期 红细胞内期 蚊体内孢子增殖 速发 迟发 裂殖体 配子体 间日疟 恶性疟 氯喹 - - + + - - 奎宁、青蒿素 - - + - - - 甲氟喹、 磷酸咯萘啶 伯氨喹啉 + + +- + + - 乙胺嘧啶 +
21、 - +- - - + 病因预防 防止复发 控制发作 防 止 传 播 治治 疗(疗(2 2) 对氯喹敏感的疟疾发作治疗: 磷酸氯喹 0.25/ 片 2.5g 首次服1克,6-8小时 + 后0.5 g,0.5g/日 。 伯氨喹啉13.2mg/片 每日服1次,连服 8天。 治治 疗疗 耐氯喹疟疾发作的治疗: 甲氟喹:口服750mg,一次顿服。 磷酸咯萘啶:第1天0.4g分2次口服,第2-3 天各0.4g顿服。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具有高效、低毒的优 点。包括双氢青蒿素、蒿甲谜、青蒿琥酯 等。 治疗(治疗(4) 凶险发作 1、抗疟治疗:氯喹、奎宁、咯奈啶静脉用药,青蒿 琥酯等 2、肾上腺皮质激素:降温
22、、解毒、减轻脑水肿 3、低分子右旋糖苷: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 红细胞凝集 4、对症及支持治疗:降温、抗惊厥、有脑水 肿者适当脱水。贫血明显者,适当输血。 治疗(治疗(5) 黑尿热: 1、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如奎宁和伯氨喹啉, 血中仍查到疟原虫者,改用青蒿素。 2、控制溶血、氢考、NaHCO3、严重贫 血适当输血。少尿无尿者按急性肾衰 处理。 预预 防防 1、根治传染源 现症患者根治和春季抗复发治疗: 氯喹 0.25g/ 片 2.5克 第1日顿服氯喹4片 + (10 片) 伯氨喹啉 13.2mg/ 片 201.2mg 每日2片,连服8天 (16片) 疟疾休止期(带虫者)治疗: 乙胺嘧啶 25mg 100mg 第1、2日每日各服 + (4片) 2片 伯氨喹啉 13.2mg/ 片 201.2mg 每日2片,连服8天 (16片) 预预 防(防(2) 2、灭蚊 消灭按蚊孳生场所,消灭积水 药物喷晒 3、保护易感者 a 使用蚊帐或涂搽驱蚊剂,防止蚊虫叮 咬 b 预防用药:乙胺嘧啶 25mg/ 周 50mg/半月,离开疟区继服1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