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吴天敏吴天敏 中医元气论 哲学之气: 在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中,人们发 现蒸煮食物会冒出蒸气,冬天的河面上 还会自然冒出蒸气,山谷中可冒出雾气, 草木燃烧可冒出烟气,冶炼金石也可冒 出烟气等等,从这些现象中可推想出有 形之物中存在着无形之气; 另外,水气升空而化为云,风吹云动, 云聚成雨,和风细雨滋润养育万物,这 种循环变化也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似乎 气是构成万物的共同的本始物质,由此从 常识的气概念引申提炼而成哲学的气概 念,用以指客观存在的精微物质,是宇 宙万
2、物构成的本原。 中医元气论思想大约形成于东汉时 期, 由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概念,也转换为 探讨人体生命本原以及本体的概念,作 为人体生命本原的元气,同样具有无形 “化生”全息“整体”运动等特征。 中医四大经典对人体之气的认识 四大经典,蕴含着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方 法,汇集着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 中医四大经典中,气字的涵义就达 19种 之多,自然也是元气论思想的渊源。 从四大经典论述可见,人体生命之气, 即指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 “能量”信息的总称,与邪气相对而言, 又称为正气。 元气论与原子论的比较 中国的“道气论”视“元气”为宇宙本原。西 方则以“原子”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基元物质
3、。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将两种本原之细微处表 达得妙趣横生:“西洋哲学中之原子论,谓一 切气皆微小固体而成;中国哲学中元气论,则 谓一切固体是气之凝结,亦可谓适成一种对 照。”表面看来,两论均肯定了世界本原的物 质性,所异仅因不同的文化背景与语言习惯分 别归结为“元气”和“原子”,虽异曲却似同 功。但若细究,两说又存深刻差异。 Page 12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 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and Five Elements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主要 内容。 2.掌握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
4、的应用。 阴阳五行学说不是神秘的玄学,它是古人建阴阳五行学说不是神秘的玄学,它是古人建 立在观察事实基础上的具有科学内涵的理论。立在观察事实基础上的具有科学内涵的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 古人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古人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 和方法论,引用于医学领域后,成为指导预防、和方法论,引用于医学领域后,成为指导预防、 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成为中医学理论的一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成为中医学理论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就是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世界阴阳学说,就是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世界 一切事物和现象运动
5、变化规律的学说。阴阳学一切事物和现象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阴阳学 说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说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 化的。化的。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 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一、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1. 1.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基本概念 2.2.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的基本特征 3.3.阴阳的属性特征阴阳的属性特征 4.4.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 立双方
6、属性的概括。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即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即 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而后逐渐引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而后逐渐引 申到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研究中,凡是光申到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研究中,凡是光 明、温暖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阳,凡明、温暖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阳,凡 是黑暗、寒冷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阴,是黑暗、寒冷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阴, 所以所以内经内经说:“阴阳者,一分为二说:“阴阳者,一分为二 也”。也”。 (一)(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阴阳 一分为二一分为二 (二)(二) 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的基本特征 阳 运 动 的 外 向 的
7、上 升 的 温 热 的 明 亮 的 无 形 的 兴 奋 的 阴 相 对 静 止 的 内 收 的 下 降 的 寒 凉 的 晦 暗 的 有 形 的 抑 制 的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温热 寒凉 无形无形 升浮升浮 轻轻 云、电云、电 有形有形 沉降沉降 重重 水、石水、石 燥 湿 清 浊 动动 静静 亢奋,明亮亢奋,明亮 抑制,晦暗 男男 女女 昼昼 夜夜 四时昏晓 四季阴阳变化图 风水学 属 性 空间 (方位) 时 间 季 节 温 度 湿 度 重 量 性 状 亮 度 事物的 状态 阳 上外东 天南 昼 春 夏 温 热 干 燥 轻 清 明 亮 亢进 兴奋 动 上升 化气 阴 夜 秋
8、冬 寒 凉 湿 润 重 浊 晦 暗 衰退 抑制 静 下降 成形 下内西 地北 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 ( (三三) ) 阴阳的属性特征阴阳的属性特征 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 的分类归纳。的分类归纳。 1.1.阴阳的普遍性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素问素问. .阴阳离合论阴阳离合论 阴阳的属性特征具有普遍性、相关性、相对 性和可分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
9、。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 2.2.阴阳的相关性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 层次或同一交点,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层次或同一交点,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 如:如:天与地,是对宇宙而言;天与地,是对宇宙而言; 男与女,是对性别而言;男与女,是对性别而言; 上与下,是对方位而言。上与下,是对方位而言。 ( (三三) ) 阴阳的属性特征阴阳的属性特征 3.3.阴阳的相对性阴阳的相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条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条 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
10、对性。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即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即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 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 阳阳 体体 表表 上上 左左 外外 侧侧 腰腰 背背 胸胸 六六 腑腑 心心 肺肺 阴阴 体体 内内 下下 右右 内内 侧侧 胸胸 腹腹 腹腹 五五 脏脏 肝肝 脾脾 肾肾 ( (三三) ) 阴阳的属性特征阴阳的属性特征 4.4.阴阳的可分性阴阳的可分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 表现为无论属阴还是属阳的事物或现象,表现为无论属阴还是属阳的事物或
11、现象, 随着划分的范围或条件的变更,阴阳的每一方随着划分的范围或条件的变更,阴阳的每一方 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至无穷。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至无穷。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阴阳之中再分阴阳。阴阳之中再分阴阳。 素问素问. .金匮真言论金匮真言论 ( (三三) ) 阴阳的属性特征阴阳的属性特征 阴阳所具有的所具有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的特点,对揭的特点,对揭 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四)(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
12、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 阳 之 间 的 相 互 关 系 阴 阳 之 间 的 相 互 关 系 阴 阳 的 相 互 转 化 阴 阳 的 相 互 转 化 阴 阳 的 消 长 平 衡 阴 阳 的 消 长 平 衡 阴 阳 的 互 根 互 用 阴 阳 的 互 根 互 用 阴 阳 的 对 立 制 约 阴 阳 的 对 立 制 约 1.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制约 对立对立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截然相反,是相互对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截然相反,是相互对 立、相互排斥的关系。立、相互排斥的关系。 制约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相互制约的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相互制约的 特性,是相互牵制、相互约束的关系。特性
13、,是相互牵制、相互约束的关系。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阴阳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 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关系。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关系。 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 (四)(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2.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互根互用 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 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 互根互根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 在,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
14、为自己存在在,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 的前提和条件。的前提和条件。 互用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相互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相互 资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资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四)(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3.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消长平衡 此长彼亦长:此长彼亦长:阴随阳长;阳随阴长阴随阳长;阳随阴长 此消彼亦消:此消彼亦消: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随阳消;阳随阴消 含义含义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 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断的增长和消减
15、的变化之中。 原因原因阴阳对立制约导致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根互用阴阳对立制约导致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根互用 导致阴阳皆消皆长。导致阴阳皆消皆长。 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为消长 阴阳皆消皆长阴阳皆消皆长 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互用 此长彼消: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 此消彼长:此消彼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四)(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4.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相互转化 含义含义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 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 内在因素
16、内在因素 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 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四)(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达 到 相 对 的 动 态 平 衡 达 到 相 对 的 动 态 平 衡 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 阴阳对立阴阳对立 阴阳互根阴阳互根 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原理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原理 阴阳运动的形式阴阳运动的形式 阴阳消长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阴阳转化 (四)(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平衡 阴平阳秘 二、
17、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一) 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与天地相应也” 素问素问 人体的阴阳平衡是生命的根本,应与四时寒、热、人体的阴阳平衡是生命的根本,应与四时寒、热、 温、凉的变化相适应。因此,人体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温、凉的变化相适应。因此,人体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 关系,是人体生存和健康的必备条件。关系,是人体生存和健康的必备条件。 (二)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二)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 阳 表 上 左 外 侧 腰 背 背 胸 六 腑 心 肺 手 足 三 阳 经 阴 内 下 右 内 侧 胸 腹 腰 腹 五 脏 肝
18、脾 肾 手 足 三 阴 经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三)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 阳气(阳)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阴阳 失调失调 阴盛阴盛 阴阳阴阳 偏盛偏盛 实寒证(阴胜则寒)实寒证(阴胜则寒) 伤阳伤阳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19、阳盛 实热证(阳胜则热)实热证(阳胜则热) 伤阴伤阴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虚阴虚 阴阳阴阳 偏衰偏衰 虚热证(阴虚则热)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阳虚 虚寒证(阳虚则寒)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阴虚(阳损及阴) 阴不制阳阴不制阳 阳不制阴阳不制阴 (四)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四)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寒热病机示意图阴阳寒热病机示意图 0 0 1010 2020 3030 4040 5050 6060 7070 阴阳平衡阴阳平衡阴盛则寒
20、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阴虚则热阳盛则热阳盛则热阳虚则寒阳虚则寒 正常正常 实寒证实寒证 虚热证虚热证 实热证实热证 虚寒证虚寒证 二、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阳光(阳)阳光(阳)雨露(阴)雨露(阴) 阴阴 阳阳 失失 调调 阴盛阴盛 阴阳阴阳 偏盛偏盛 实寒证(阴胜则寒)实寒证(阴胜则寒) 阳盛阳盛 实热证(阳胜则热)实热证(阳胜则热) 阴虚阴虚 阴阳阴阳 偏衰偏衰 虚热证(阴虚则热)虚热证(阴虚则热) 阳虚阳虚 虚寒证(阳虚则寒)虚寒证(阳虚则寒) 阴不制阳阴不制阳 阳不制阴阳不制阴 调调 整整 阴阴 阳阳 阴盛阴盛 阴阳阴阳 偏盛偏盛 实证实证 实寒证实寒证 寒者热
21、之(热性方药)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阳盛阳盛 实热证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阴虚阴虚 阴阳阴阳 偏衰偏衰 虚证虚证 虚热证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补阴(阳病治阴,壮水 之主,以制阳光。)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阳虚 虚寒证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之源,以消阴翳。)之源,以消阴翳。) 泻泻 其其 有有 余余 补补 其其 不不 足足 (五)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五)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机理在于阴阳疾病的发生、发展及
22、其变化的根本机理在于阴阳 失调,因此,在临床上,只有分清阴阳,抓住疾病的失调,因此,在临床上,只有分清阴阳,抓住疾病的 本质,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本质,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阳阳 阴阴 色泽色泽 鲜明鲜明 晦暗晦暗 声息声息 高亢宏亮高亢宏亮 低微无力低微无力 症状症状 热、动、燥热、动、燥 寒、静、湿寒、静、湿 脉象脉象 数、浮、大、洪、数、浮、大、洪、 迟、沉、小、细、迟、沉、小、细、 病变部位病变部位 表、外、上表、外、上 里、内、下里、内、下 概括疾病证候概括疾病证候 表证、实证、热证表证、实证、热证 里证、虚证、寒证里
23、证、虚证、寒证 阴阳属性归类阴阳属性归类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六)用阴阳来指导疾病治疗(六)用阴阳来指导疾病治疗 1.1.确定治疗原则确定治疗原则 (1 1)损其有余损其有余: : 阴或阳一方偏胜但未损及对方,此为阴或阳一方偏胜但未损及对方,此为 实证,应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实证,应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 阴盛阴盛 阴阳阴阳 偏盛偏盛 实证实证 实寒证实寒证 寒者热之寒者热之(热性方药)(热性方药) 伤阳伤阳 兼阳虚兼阳虚(酌加温阳药)(酌加温阳药) 阳盛阳盛 实热证实热证 热者寒之热者寒之(寒性方药)(寒性方药) 伤阴伤阴 兼阴虚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24、(酌加养阴药) 泻泻 其其 有有 余余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虚阴虚 阴阳阴阳 偏衰偏衰 虚证虚证 虚热证虚热证 补阴补阴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阳虚 虚寒证虚寒证 补阳补阳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补补 其其 不不 足足 (2 2)补其不足)补其不足: : 阴或阳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为阴或阳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为 虚证,应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虚证,应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 。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
25、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 “阴虚内热”,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阴虚内热”,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阳病治阴”; 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 “阳虚外寒”,治宜补阳以制阴,此即“阴病治阳”。“阳虚外寒”,治宜补阳以制阴,此即“阴病治阳”。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
26、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明 张景岳张景岳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归纳药物性能归纳药物性能 寒、凉属阴,寒、凉属阴,一般寒性或凉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疾一般寒性或凉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疾 病的热象。病的热象。温、热属阳,温、热属阳,一般温性或热性药物,能减一般温性或热性药物,能减 轻或消除疾病的寒象。轻或消除疾病的寒象。 (1)归纳药性)归纳药性: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 (2 2)分析五味:)分析五味: 五味五味 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 滋味不同,药效不同
27、。滋味不同,药效不同。 辛、甘辛、甘属阳属阳; 酸、苦、咸酸、苦、咸属阴属阴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怎样根据体质选择适宜 的粮食杂物类食物粮食杂物类食物? 温热:温热:红糖、麦芽糖、羊奶、高粱、 面粉、花生、新粳米、芝麻、生 姜、八角、丁香、茴香、桂皮、 酒糟、咖啡 寒凉:寒凉:大麦、小麦、陈粳米、豆腐、 绿豆、小米、马奶、苡米、莲子、 生蜂蜜、桉叶、菊花 平性:平性:大米、土豆、红枣、白糖、 冰糖、可可、牛奶、豆腐皮、豆 浆、赤豆 怎样根据体质选择适宜 的肉、禽类食物肉、禽类食物? 温热:温热:鹿肉、狗肉、牛肉、 驴肉、羊肉、鸡肉、龟肉、 雀肉、鹌鹑肉、白花蛇
28、肉、 乌梢蛇肉、肥猪肉 寒凉:寒凉:兔肉、鹅肉、马肉、 青蛙肉、田鸡肉、蚯蚓肉、 猪脑、青鸭蛋 平性:平性:瘦猪肉、鸡蛋、动物 血、鹌鹑蛋、鸽子肉、燕窝 怎样根据体质选择适宜的 水产类食物水产类食物? 温热:温热:鳗鱼、鳝鱼、鲶鱼、草鱼、 鳇鱼、海马、海龙、鲍鱼、嘉鱼、 鲢鱼、青衣鱼、虾肉、带鱼、淡 菜 寒凉:寒凉:甲鱼肉、黑鱼、蟹、文蛤、 蛏子、蚌、泥螺、螺蛳、海螺、 海藻 平性:平性:鲤鱼、墨鱼、桂鱼、鲥鱼、 鲈鱼、鲳鱼、鳅鱼、鲫鱼、海蜇、 刀鱼、乌贼、鲨鱼、雪鱼、银鱼 怎样根据体质选择适宜的 蔬菜类食物蔬菜类食物? 温热温热:葱蒜、韭菜、芥菜、香 菜、椒、蚕豆、刀豆、胡萝卜、 油菜、洋葱
29、、雪里红、榨菜 寒凉:寒凉:苦瓜、黄瓜、茄子、冬 瓜、卷心菜、白菜、豆芽菜、 芹菜、冬苋菜、竹笋、百合 平性:平性:菠菜、花菜、木耳、丝 瓜、鸡枞、黑豆、四季豆、菜 豆、南瓜、蘑菇、西红柿(熟) 怎样根据体质选择适宜的 水果水果? 温热:温热:荔枝、龙眼(桂圆)、杏、 桔子、杨梅、胡桃、栗子、石榴、 菠萝蜜、榴莲、红毛丹、柠檬、杨 梅、木瓜、菠萝、黑皮蔗、樱桃、 椰子肉 寒凉:寒凉:梨子、西瓜、柚子、柿子、 荸荠、香蕉、甘蔗、菱角、椰子水、 藕、山竹、火龙果、天山雪莲、番 荔枝、莲雾、杨桃、青皮蔗、哈密 瓜、西红柿(生) 平性:平性:柑、橙子、葡萄、桃子、无 花果、杏仁、猕猴桃、西红柿、苹 果
30、、提子、芒果、无花果、草莓 第二节第二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木、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是自然界中最主要这五类物质是自然界中最主要 的五类物质,它们之间各有特性但又相互依存而不可的五类物质,它们之间各有特性但又相互依存而不可 分离,因此古人也就利用它们的特性及分离,因此古人也就利用它们的特性及 其相互关系来对自然界中一切事物进其相互关系来对自然界中一切事物进 行归类和说明,行归类和说明,因此,原始的五行概因此,原始的五行概 念便被抽象发展成为了五行学说,成念便被抽象发展成为了五行学说,成 为了一种哲学概念,常常和阴阳学说为了一种哲学概念,常常和阴阳学说 一起,成为了古代用以认
31、识和分析事一起,成为了古代用以认识和分析事 物的一种思想方法和理论工具,并贯穿到古代各种学物的一种思想方法和理论工具,并贯穿到古代各种学 术之中。术之中。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一、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 行 学 说 的 主 要 内 容 五 行 学 说 的 主 要 内 容 五 行 学 说 的 基 本 概 念 五 行 学 说 的 基 本 概 念 五 行 的 特 性 五 行 的 特 性 事 物 的 五 行 归 类 事 物 的 五 行 归 类 五 行 的 生 克 关 系 五 行 的 生 克 关 系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一)(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32、 “五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行”,指运动和变化。,指运动和变化。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所谓所谓“五行五行”,如同,如同“阴阳阴阳”一样,它也不过只一样,它也不过只 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一种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一种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 中医学不过是在当时条件下利用它来阐述自己的一些中医学不过是在当时条件下利用它来阐述自己的一些 认识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玄妙的地方。认识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玄妙的地
33、方。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 (二)(二)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 1.1.木曰曲直木曰曲直 木的特性:木的特性: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 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 2.2.火曰炎上火曰炎上 火的特性:火的特性: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火”。现象,都归属于“火”。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 (二)(二)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 3.3.
34、土爰稼穑土爰稼穑 土的特性:土的特性: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土”。现象,都归属于“土”。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 (二)(二)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 4.4.金曰从革金曰从革 金的特性:金的特性: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金”。现象,都归属于“金”。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 (二)(二)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 5.5.水曰润下水曰润下 水的特性:水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凡具有寒凉
35、、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 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水”。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 (二)(二)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虽然来源于对金木虽然来源于对金木 水火土的具体观察,但古人已将水火土的具体观察,但古人已将 其运用于对一切事物属性的总概其运用于对一切事物属性的总概 括,它早已超脱了其各自意义的括,它早已超脱了其各自意义的 本身,而具有更为广泛、更为抽本身,而具有更为广泛、更为抽 象的涵义。象的涵义。 所以,五行的特性具有广泛抽象的含义所以,五行的特性具有广泛抽象的含义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
36、返回知识点 (二)(二)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 (三)(三)事物的五行归类事物的五行归类 1.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 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 方面的相似或类同,从而认为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可方面的相似或类同,从而认为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可 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 点的认知方法。点的认知方法。 2.间接推演(推演络绎法)间接推演(推演络绎法) 自然界中有许多事物无法以直接归类法纳入五行之自然界中有许多事物无法以直接归类法纳入五行之 中,因此古人运用间接推
37、演法。中,因此古人运用间接推演法。 五行的归类方法,在历史上曾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同时也有五行的归类方法,在历史上曾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同时也有 牵强附会的局限性一面。牵强附会的局限性一面。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 五五 行行 自 然 界 五 行 人 體 方位方位 氣候氣候 發展發展 過程過程 五色五色 五五 味味 時令時令 臟臟 腑腑 五官五官 形體形體 情志情志 東 風 生 青 苦 春 木 肝 膽 目 筋 怒 南 暑 長 赤 酸 夏 火 心 小腸 舌 血脈 喜 中 濕 化 黃 甘 季 土 脾 胃 口 肌肉 思 西 燥 收 白 辛 秋 金 肺 大腸 鼻 皮 悲
38、北 寒 藏 黑 鹹 冬 水 腎 膀胱 耳 骨 恐 五行五行 人人 体体 五脏五脏 五腑五腑 五官五官 五体五体 五志五志 五液五液 五声五声 木木 肝肝 胆胆 目目 筋筋 怒怒 泪泪 呼呼 火火 心心 小肠小肠 舌舌 脉脉 喜喜 汗汗 笑笑 土土 脾脾 胃胃 口口 肉肉 思思 涎涎 歌歌 金金 肺肺 大肠大肠 鼻鼻 皮毛皮毛 悲悲 涕涕 哭哭 水水 肾肾 膀胱膀胱 耳耳 骨骨 恐恐 唾唾 呻呻 五行归类示例五行归类示例 肝、膽肝、膽 心、小腸心、小腸 脾、胃脾、胃 肺、大腸肺、大腸 腎、膀胱腎、膀胱 五行木 五色 青 五臟 肝 五氣 風 五腑 膽 五方 東 五官 目 五時 春 五體 筋 五味
39、酸 五華 爪 五行火 五色 赤 五臟 心 五氣 暑 五腑 小腸 五方 南 五官 舌 五時 夏 五體 血脈 五味 苦 五華 面 五行土 五色 黃 五臟 脾 五氣 濕 五腑 胃 五方 中 五官 口 五時 長夏 五體 肉 五味 甘 五華 唇 五行金 五色 白 五臟 肺 五氣 燥 五腑 大腸 五方 西 五官 鼻 五時 秋 五體 皮 五味 辛 五華 毛 五行水 五色 黑 五臟 腎 五氣 寒 五腑 膀胱 五方 北 五官 耳 五時 冬 五體 骨 五味 鹹 五華 髮 (四)(四)五行的生克关系五行的生克关系 1.五行相生五行相生 相生: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
40、 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 五行相生规律和次序:五行相生规律和次序: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 相克:相克: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 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 五行相克规律和次序:五行相克规律和次序: 2.2.五行相克五行相克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 (四)(四)五行的生克关系五行的生克关系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土 水 克 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 五 行 生 克
41、圖 五 行 生 克 圖 3.3.五行制化五行制化 制,是制约、克制;化,是生化、变化。制,是制约、克制;化,是生化、变化。 五行制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 生克协调配合关系。生克协调配合关系。 木木 火火 土土 生生 生生 克克 所以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有所以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有 “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关系,任何“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关系,任何 一个事物都是受着整体调节控制的,而本身又影响着整体。一个事物都是受着整体调节控制的,而本身又影响着整体。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42、 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 (四)(四)五行的生克关系五行的生克关系 4.相乘、相侮相乘、相侮 相乘、相侮是五行在异常情况下的相克变化,相乘、相侮是五行在异常情况下的相克变化, 即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即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常现象反常现象。 相乘: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相乘的次序同相克:相乘的次序同相克: 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相乘原因:相乘原因:其一是五行中某一行其一是五行中某一行 (被克方)本身虚衰(被克方)本身虚衰/不足,如土虚木乘;其二是五行不足,如土虚木乘;其二是五行 中某一行(克方)过度亢
43、盛中某一行(克方)过度亢盛/太过,如木旺乘土。太过,如木旺乘土。 木木 水水 金金 土土 火火 乘乘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 (四)(四)五行的生克关系五行的生克关系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 相侮: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 又称反克。又称反克。 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相反: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相反: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相侮原因:相侮原因: 其一是五行中某一行(被克方)其一是五行中某一行(被克方) 本身过强(太过),使克它的一行相
44、对为弱,本身过强(太过),使克它的一行相对为弱, 反而被强者所克制,如木亢侮金。其二是五行中的某反而被强者所克制,如木亢侮金。其二是五行中的某 一行本身(克方)过度虚弱(不及),被克方相对过一行本身(克方)过度虚弱(不及),被克方相对过 强,强者克制弱者,强,强者克制弱者,如金虚木侮如金虚木侮。 木木 水水 金金 土土 火火 侮侮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 (四)(四)五行的生克关系五行的生克关系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 相克与相乘次序相同,但相克是正常情况下的克制关系,相克与相乘次序相同,但相克是正常情况下的克制关系, 在人体
45、为生理现象;在人体为生理现象; 相乘是异常情况下的过度克制,在人体则为病理现象。相乘是异常情况下的过度克制,在人体则为病理现象。 相乘和相侮均为异常相克,相乘是按相克次序克制,而相乘和相侮均为异常相克,相乘是按相克次序克制,而 相侮则是按相克次序的反向克制。而且对于某一行(太相侮则是按相克次序的反向克制。而且对于某一行(太 过或不及)来说,相乘或相侮可以同时出现。过或不及)来说,相乘或相侮可以同时出现。 如:木过强(太过),则木亢乘土、木亢侮金如:木过强(太过),则木亢乘土、木亢侮金 木过虚(不及),则木虚金乘、木虚土侮木过虚(不及),则木虚金乘、木虚土侮 小结:小结: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
46、目录返回目录 二、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解释生理现象(一)解释生理现象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 肝属木: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肝属木: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心属火: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 脾属土:脾居中焦,化生气血脾属土:脾居中焦,化生气血 肺属金:肺性清肃,以降为顺肺属金:肺性清肃,以降为顺 肾属水:肾有藏精,主水之功肾属水:肾有藏精,主水之功 五行学说将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肝属木、心属火、五行学说将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肝属木、心属火、 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并以五行来说明各脏的生理脾属土、肺属
47、金、肾属水,并以五行来说明各脏的生理 特性。特性。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五脏的功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资五脏的功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资 生和制约关系,即相生和相克关系。生和制约关系,即相生和相克关系。 2.阐述五脏的相互关系阐述五脏的相互关系 相克:相克: 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 木克土木克土 心之阳热以制肺金之肃降太过心之阳热以制肺金之肃降太过火克金火克金 脾土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脾土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 土克水土克水 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 金克木金克木 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 水克火水克火 本脏之
48、气太盛,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他脏之气补之本脏之气太盛,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他脏之气补之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二、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相生:相生: 肝藏血以济心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木生火 心之阳以温脾心之阳以温脾火生土火生土 脾散精以充肺脾散精以充肺土生金土生金 肺肃降以助肾肺肃降以助肾金生水金生水 肾藏精以养肝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水生木 (二)解释病理传变(二)解释病理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相生关系的传变 是指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生次序的传变。主要为“母是指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生次序的传变。主要为“母 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种类型。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种类型。 母病及子(顺传):母病及子(顺传):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如肾病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如肾病 及肝。及肝。 子病犯母(逆传):子病犯母(逆传):又称子盗母气,指病变由子脏波及又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