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六单元,第1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及手工业的进步,栏目导航,1早期的农业生产,考点一发达的古代农业,青铜工具,刀耕火种,水稻和粟,定居,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_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_;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江东地区出现_。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_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耕作技术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_。,铁农具,犁壁,曲辕犁,铁犁牛耕,垄作法,汉代:西汉时期出现了二人一牛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魏
2、晋南北朝:北方旱地_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4)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代以后,江南形成_的一年两熟制。(5)农田水利水利工程:战国时期出现了_,汉朝出现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_,宋朝时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耕耙耱,稻麦轮作,都江堰,筒车,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历史条件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_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_的逐渐确立。(2)主要特点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3)地位、影响农民具有生产的积极性,为
3、我国农业的_作出了重要贡献。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农民经常破产。,铁农具,封建土地私有制,精耕细作,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三者的关系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三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均属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另外还有田庄经济等其他经营模式。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2018河北石家庄二中模拟)荆襄地
4、区的水利兴修早在春秋时已经开始了,而两晋南北朝时期水利的兴修更多。刘宋时,张绍为雍州刺史,在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宴,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这折射出当时荆襄地区()A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C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解析材料只反映了荆襄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因而不能体现荆襄地区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荆襄地区注重水利兴修,说明荆襄地区的农业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荆襄地区经济对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荆襄地区的耕作技术,故D项错误。,B,2(2018河南八市测评)据资料统计,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
5、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这表明()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B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解析魏晋时期北方经济水平更发达,水利技术水平比南方高,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影响社会发展,北方修建的维护农业的水利工程数目减少,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南方水利工程数量增加,不能反映出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故C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出现在南宋以后,故D项错误。,B,1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3)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4)脆弱性:由
6、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一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2影响因素(1)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封建政府的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
7、会动荡。,【例题1】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精耕细作B刀耕火种C男耕女织D自给自足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劳动者发明的这些技术,是在劳动中不断积累经验而得来的,大大推动了中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A项。,A,1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重心:黄河流域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在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到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2经济
8、重心处于北方的时期:从先秦时期以来到南宋以前。3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二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变迁,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使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9、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题2】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
10、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解析材料观点强调“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没有反映出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B项是材料的表面现象,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故C项错误;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京师开封对南方米粮的依赖,实际上反映出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故D项正确。,D,1据记载,宋代时,“陈、许、颖、亳等州,止因去秋一次水灾,(农户)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这说明小农经济()A具有保守性B缺少防灾意识C具有脆
11、弱性D有自给自足性解析保守性指男耕女织,少与外界发生交换,材料并未涉及,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指水灾过后,小农破产,非强调防灾意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水灾过后,小农经济破产,骨肉相食,体现了小农经济下对自然灾害抵抗能力弱,具有脆弱性的一面,故C项正确;自给自足,指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材料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C,2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的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A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B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C少数民族接
12、受农耕文明D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解析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A项错误;畜牧带南移,能一定缓解农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故B项正确;少数民族向南推进,扩展畜牧带而非农业带,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南北经济互补关系,故D项错误。,B,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发展历程夏、商、西周时期:以_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_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考点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青铜铸造,官营手工业,(2)行业特点经营方式: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_生产。产品质量: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3)发展表现,大作坊,青瓷,南青北白,青花瓷,2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类型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于_和家庭消费。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_的产品。(2)发展历程早期状况: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宋元时期:除纺织品外,宋代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和用品,主要出自_。明清时期: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_性质的生产关系。,缴纳赋税,民间消费,民营手工业,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萌芽不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还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就全国而言,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