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保健按摩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503612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4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保健按摩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家庭保健按摩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家庭保健按摩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家庭保健按摩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家庭保健按摩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家庭保健按摩 杭州师范大学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严和平 上篇:中医基础知识n 一中国医药学发展概况n商代:甲骨文字中就有关于疾病和医药卫生的记载。n战国时代:黄帝内经n两汉时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n唐朝: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药典。n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 n金元时期四大家:医学流派n1、刘完素寒凉派 2、张子和攻下派n3、李东恒补土派 4、朱丹溪滋阴派 中国医药学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 极丰富。除了药物、针灸疗法以外,还有 按摩、气功、刮痧、火罐、熏蒸、水疗、蜡疗、泥疗、导引、捏脊及割治等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至今仍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n一、整体观念n1、

2、人体是有机的整体n2、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n3、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n二、辨证论治:n证证候,症症状,n 征体征综合征。n辨证论治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是;n同病异治n异病同治 第一章 阴阳学说n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n1、阴阳的相互对立:如天与地白昼与黑夜火与水寒冷与炎热。n2、阴阳的相互依存:阴阳互根是指双方相互依懒、相互依靠,作为生存的必备条件。nn3、阴阳的相互消长:n 是指阴阳常处在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运动变化之中。n4、阴阳的相互转化:n 是指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可以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如常言道“物极必反”。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n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n 人体上部属阳下部属

3、阴。n 人体背部属阳腹部属阴。n 人体外侧属阳内侧属阴。n 人体体表属阳体内属阴。n 人体六腑属阳五脏属阴。n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n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是由阴阳两方面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即阴阳相对平衡。n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n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而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结果。n n 阴阳偏盛 阳盛则热 实证 邪气亢盛 阴盛则寒 n 阴阳偏衰 阴虚则热 虚证 正气不足 阳虚则寒 n4用于疾病的诊断:n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n 里证、寒证、虚证 阴证。n 表证、热证、实证 阳证。n5用于疾病的治疗:n 由于阴阳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

4、展的根本原因。n 因此治疗应调整阴阳以平为期。n中医治疗的基本方法:n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n 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 第二章 脏 腑n1、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n五 脏心 肺 脾 肝 肾 心包属阴里n n六腑小肠大肠胃胆 膀胱 三焦属阳表n n奇恒之腑脑髓骨脉 女子胞子宫n中医脏腑与西医脏器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虽然名称相同,但是认识角度不同,中医对脏腑的认识是从人的生理、病理方面来论述的,而西医是从人体解剖理论来说明的,故有所不同。五 脏 n心的生理功能:n1、主血脉,“其华在面”;n2、主神志;n 3、开窍于舌;n肺的生理功能:n1、主气、司呼吸;n 1、主呼吸之气 n 2、主一身之气n2、

5、主宣发、外合皮毛;n3、主肃降、通调水道;n4、开窍于鼻;n脾的生理功能:n1、主运化、主肌肉、四肢;n1、运化水谷精微n2、运化水湿n2、主统血;n3、开窍于口;n肝的生理功能:n1、主疏泄;n 1、主情志 n 2、主消化n2、主藏血;n3、肝主筋,“其华在爪”;n4、开窍于目;n 肾的生理功能;n1、肾主藏精、主人体的发育和生殖;n 1先天之精 n 2后天之精n2、主水液;n3、主纳气;n4、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n5、开窍于耳,司二便;气、血、津液n一、气n1、气的概念:n 1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n 2是指脏腑组织的各种功能活动。n2、气的分类:n 元气 n 宗气

6、n 营气n 卫气n 脏腑之气n 经络之气。n3、气的功能:n 1推动作用;n 2温煦作用;n 3营养作用;n 4防御作用;n 5气化作用;n二、血n1、血的概念:血即血液,是营养肌体,维持脏腑组织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n2、血液的生成: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经心肺的作用与营气的参与而生成。另一方面是可以精血互相生化。nn3、血液的运行:n 主要与心、肝、脾密切相关。n 因为心主血脉,肝主藏血,脾主统血,三脏共同主持需要血液的正常运行。n3、血液的运行:n 主要与心、肝、脾密切相关。n 因为心主血脉,肝主藏血,脾主统血,n 三脏共同主持需要血液的正常运行。n 4、气与血的相互关系:n 气与血在生

7、理上是相互滋生、相互促进。n 因此,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n 气能生血 气虚则血虚,血虚则气虚。n 气为血之帅 气能行血 气滞则血淤,血淤则气滞。n 气能摄血 气乱则血乱,血脱则气随n 之而脱。如大出血病症。n 血为气之母;血能养气,血能载气。n三、津 液nn 1、津液是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津清稀,液厚稠。n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以肺、脾、肾三脏为主。因为肺主肃降、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液。n 3、津液与血液的关系,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称“津血同源”,“养血可以生津”,保津即是保血。第三章 病 因n1、病因,就是各种导致人体发病的原因。

8、n2、疾病的发生,主要关系到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n正气抗病能力,邪气致病因素n中医学有“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论述。n病因分类:n外因六淫风、寒、暑、湿、燥、n 火。n内因七情喜、怒、忧、思、悲、n 恐、惊。n 其他饮食、劳逸、痰饮、淤血。n第一节 六 淫n1、六淫是指自然界六种不同气候变化太过或不及,成为致病因素时称之为“六淫”,在正常情况下又称“六气”。n、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是:n1外感性;n2季节性;n3兼类性;n4转化性;n风邪的性质和特点:n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n2、风性善行而数变;n3、风性主动;n寒邪的性质和特点:n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n2、寒性凝

9、滞,致病主痛;n3、寒主收引;n暑邪的性质和特点:n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n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n3、暑多夹湿;n湿邪的性质和特点:n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n2、湿性粘滞,缠绵难愈;n3、湿性重浊;n燥邪的性质和特点:n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n2、燥邪致病,最易伤肺;n火邪的性质和特点:n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n2、火易消灼津液;n3、迫血妄行;n 七 情n七情指是人的精神状态与心理活动,对外界事物所作出的不同反映。常言道“内伤七情”,故属于精神致病。n七情与五脏的关系:n心在志为喜喜则伤心n肝在志为怒怒则伤肝n七情致病在临床上主要以影响心、肝、脾三脏为多见。n 脾在志为思思则伤

10、脾 生理 肺在志为悲悲则伤肺 病理 n 肾在志为恐恐则伤肾 n 七情致病,主要引起人体气机失常,如下:n “怒则气上”n “喜则气缓”n “悲则气消”n “恐则气下”n “惊则气乱”n “思则气结”n其他因素n一、饮 食:n1、饮食不节 过饥与过饱,损伤脾胃。n2、饮食不洁 常见菌痢,寄生虫,中毒等。n3、饮食偏嗜 出现营养偏盛或营养不良。n二、劳 逸:n 劳动与安逸要相结合,并且要适度,n太过了人体也会产生病变。n 如劳累过度易伤心脾,出现乏力消n 瘦、气血不足等;安逸过度易产生肥胖、n痰饮或消化不良等病证。n三、痰 饮:n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发生障碍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n 痰厚稠 饮清稀n

11、四、淤 血n 淤血是指人体全身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而产生的病理变化。n 淤血致病的特点:n 1、疼痛 疼痛固定不移,以刺痛为n 主。n 2、肿块 肿块青紫,固定不移。n 3、出血 反复出血,必有淤血。四第章 诊法与辨证n第一节 诊 法n 一、望 诊n 一、望 神n1、得神有神;“得神者昌”。n2、失神无神;“失神者亡”。n3、假神;“回光返照”,“残灯复明”。n二、望面色n1、青色;主寒、主痛、主淤、主惊。n2、赤色;主热。n3、黄色;主虚、主湿。n4、白色;主虚、主寒、主失血。n5、黑色;主肾虚、主水饮、主寒。n 三望 舌n 1、望舌质n 1淡白舌;主寒、主虚。n 2红 舌;主热。n

12、 3绛 舌;主热盛。n 4紫 舌;主淤血。n2、望舌苔 1白 苔;主表证、主寒证。2黄 苔;主热证、主里证。3灰 苔;主里热、主寒湿。4黑 苔;主热盛、主寒盛。二、闻 诊n1、听声音;语声、呼吸、咳嗽。n2、嗅气味;口腔、排泄物质。n三、问 诊n 1、问寒热 2、问汗 3、问头身 4、问胸腹5、问饮食 6、问二便 7、问睡眠 8、问经带 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胸腹。五问饮食六问便,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妇女尤必问经带。迟速闭崩皆可见,小儿麻疹全占验。n四、切 诊n1、切脉的部位和方法:n切脉的部位在手腕内侧的桡动脉,要求三指呈一线。食指候寸脉,中指候关脉,无名指候尺脉。三

13、部切脉的指力可分为:浮取中取沉取,故又有三部九候之称。n正常脉象的表现:n一息四至,不浮不沉,来去从容,缓和有力,节律均匀。n常见病脉:n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n迟脉;主寒证。数脉;主热证。n虚脉;主虚证。实脉;主实证。n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n 涩脉;主气滞血淤、主血少精伤。n洪脉;主热盛。n 细脉;主气血两虚、劳损内伤。n辨 证n辨证,就是辨别、分析疾病的证候。它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n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而治疗效果又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正确辨证的同时,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n八纲辨证n八纲,是指阴、阳、表

14、、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n其中阴阳两纲又为八纲的总纲;n表、热、实属阳。n里、虚、寒属阴。n表里辨证:n 表里是辨别病位及病势深浅的纲领。n 1、表证的特征;n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n2、里证的范围较为广泛,因此,主要是区别表证。n寒热辨证:n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n1、寒证;恶寒喜暖,面色苍白,口淡不渴,肢冷倦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迟。n2、热证;发热喜凉,面红目赤,口渴饮冷,手足灼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n虚实辨证:n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n1、虚证:是指正气不足的慢性病证,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或气血两虚、阴阳两虚等证。n2、实证:是指

15、邪气亢盛的急性病证、可见各种急证即是。n阴阳辨证:n阴阳是辨别疾病证候类别的总纲。n1、阴证;是阳气衰弱、阴寒内盛所 表现的证候。n2、阳证;是阳气亢盛、邪热灼盛所 表现的证候。第五章 防治原则n 第一节 预 防n 一未病先防n1、顺应四时;自然的变化,生活起居有规律。n2、加强锻炼;如球类、游泳、太极拳、跑步、n 跳绳、爬山、竟走等。n3、讲究卫生;个人、环境、饮食卫生。n4、调摄精神;经常保持乐观的精神与愉快的心情。n5、饮食调理;营养充足,合理搭配,五谷杂粮。n6、药物预防;根据不同体质,辨证地使用药物。n 二既病防变n 未病先防是最理想的积极措施。但是当n疾病已经发生时,还在初期阶段就

16、给予恰n当的治疗,避免疾病进一步深入。必须n“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早治愈”。防止n疾病发生突变、异变、畸变。n 治 则n治则,就是治疗疾病的法则,它是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n一、治病求本n1正治与反治;n2、治标与治本;n二、扶正祛邪n 1、扶正;n 2、祛邪;n 3、扶正祛邪兼用。n三、调整阴阳n 1、泻其有余;n 2、补其不足;n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第七章 腧 穴n第一节 穴位的一般知识n一、穴位与经络的关系:n穴位又称腧输穴、孔穴或穴道。n它分布在经络的体表循行线上,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n如:脏腑病变经络穴位反应到体表,n外部的刺激因素穴位经络脏腑。n因此,通过针灸、

17、按摩有关穴位,就可以发挥相应经络的作用,调节脏腑、气血的功能,激发肌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n二、穴位的分类:n1、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即分布在十四经脉上的腧穴,是穴位的核心与主体。现有经穴三百六十余个。n2、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是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n3、阿是穴;又叫“压痛点”、“天应穴”,古代称“以痛为输”,既无具体的名称,又无固定的位置,它是穴位的起源。三、穴位的主治规律:n1、近治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 n 所具有的共同特点。n 每个穴位均能治疗所在部位及邻近n 组织的局部病变。n 故又有“局部取穴”的方法。n2、远

18、治作用;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 n 基本规律n 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 n 腧穴,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远 端部位的n 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n故又有“循经取穴”的方法。n3、特殊作用;临床实践证明,某些穴位 具有特定功效。对肌体的不同状态,能 起到双重性的良性调整作用。n故又有“经验取穴”的方法。n取穴法n1、骨度分寸法;适用于任何年龄、任何体型的病人。n2、手指同身寸;适用于病人自身或身材相仿的医生。n1 中指同身寸;一寸n 2 拇指同身寸;一寸n 3 横指同身寸;三寸 n 又称“一夫法”。n3、自然标志取穴法;是根据解剖标志定位或肢体取一定姿势取穴的方法。如曲池、风市、大

19、椎等穴位。n第三节 常用穴位n十四经腧穴n一、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列缺、太渊、少商。n二、手厥阴心包经;曲泽、内关、劳宫n三、手少阴心经;极泉、少海、神门。n四、手阳明大肠经;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n五、手少阳三焦经;阳池、外关、肩髎。n六、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少海、肩贞、天宗。n七、足阳明胃经;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n 天枢、伏兔、梁丘、犊鼻外 膝n 眼足三里、上巨虚、丰隆、解溪。n八、足少阳胆经;风池、肩井、环跳、风市、阳陵泉n 悬种绝骨。n九、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肺俞、膈俞、肝俞n 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n 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

20、n 委中承山昆仑。十、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阴陵泉 血海。十一、足厥阴肝经;太冲、章门、期门、十二、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十三、任 脉;关元、气海、神阙 中脘、檀中、天突。n十四、督 脉;长强、腰阳关、命门、n 大椎、百会、人中。n 经外奇穴位;印堂、太阳、鱼腰、n 夹脊、桥弓、胆囊穴。下 篇:按摩保健n 第一节 按摩的概念n 按摩,又称推拿,是在人体体表某一部位n或穴位施加一定的力量,有目的、有规律的一n整套手法操作活动的总称。它通过各种手法所n产生的外力,在经络之气的作用下,以致改善n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n防病健身的目的。n 推拿与按摩是以四种不同基本手法来

21、命名的。n1、从习惯上讲;南方多称“推拿”,n 北方多称“按摩”。n2、从现代上讲;临床多称“推拿”,n 民间多称“按摩”。n3、从对象上讲;推拿是以治疗为主,其对象是患者n 按摩是以保健为主,其对象是健康n 或亚健康人群。按摩的分类n1、从操作形式上;可分为自我按摩和被动按摩。自我按摩是以保健为本,医生 按摩是以治疗为主。n2、从应用的目的上;可分为保健按摩、医疗按摩和 运动按摩。n3、从按摩治疗对象上;可分为小儿按摩与成人按摩。第二节按摩简史n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按摩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黄帝内经中就有关按摩治疗疾病的论述。n 秦汉时代,按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

22、岐伯按摩十卷。n 隋、唐时代,按摩出现了空前繁盛的局面。在官方的太医院内已设有按摩专科。并且开始了有组织地开展按摩教学工作。唐朝药王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载有老子按摩十八法。n 宋元时期,按摩应用更加广泛,出现了用按摩催产。n 明代,按摩的主要成就是表现在小儿推拿方面。由于小儿 体质娇嫩,因此,按摩时多采用其中的推法和拿法,这两种手法便成为儿童按摩的主要手法,故称之为小儿推拿。n 清朝,小儿推拿仍然非常盛行,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秘书等。n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加强了中外文化与医学方面的交流,世界上出现了一股“按摩热”,很多国外的按摩人员为了提高理论修养和技术水平,均纷纷来中国

23、学习与交流。从而促进按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按摩这一古老而又新奇的医疗技术,将为世界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第三节 按摩的作用n n 1、补益气血,充养肌肤。n 2、滑利关节,活血化淤。n 3、调节脏腑,平衡阴阳。n 4、强筋壮骨,减肥健美。n 5、防病保健,延年益寿。n 6增进沟通,和谐气氛。n 其他按摩还有良好的止痛效果,按摩还能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减少体内脂肪沉积,有助于减肥,以保持健美体形。第四节按摩的介质n 利用药物的辅助作用,可以在施术部位 的皮肤上涂些液体按摩时,为了减少对皮肤的摩擦,或者为了借助某些膏剂或撒些粉末,这些液体膏剂或粉末统称为按摩介质。n 常用介质与作用n 1.凉

24、 水:一般洁净食用冷水即可。有清凉和退热 作用。n 2.薄荷水:取少量薄荷,用开水浸泡后放凉去渣即 可用。有清凉解表清利头目的作用。n 3.木香水:取少量木香,用开水浸泡后去渣即可应 用。有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n 4.红花油:由冬青油红花薄荷脑配制而成。有消肿止痛等作用。n 5.麻 油:即食用麻油。常在擦法中使用,可加强 透热效果,有滋润作用。n 6.蛋 清:将鸡蛋穿一小孔取蛋清使用,有清凉 除热的作用。n 7.滑石粉:医用滑石粉即可。有滑润皮肤减 少皮肤擦伤和吸水的作用。n8.爽身粉:有吸水清凉增强皮肤润滑的作用。n 9、冬青膏:将冬绿油水杨酸甲酯与凡士林n 混合制成冬青膏。有加强透热和n

25、润滑作用。n 10、医用酒精:有退热作用。n 11白 酒:即食用的普通白酒。有活血止 痛的n 作用。n 12药 酒:如五加皮酒独活寄生酒 蛇酒等,n 可根据病情选择使用。有祛风湿n 活血止痛通经活络的作用。第二章 按摩基础n一、适应症:n1内科:头痛,失眠,高血压,胃痛,胃下垂,n 胃溃疡,腹泻,便秘,关节炎。n2外科:扭伤,术后粘连,疤痕,网球肘,n 腱鞘囊肿,腱鞘炎,软组织损伤等。n3妇科: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子宫脱垂,n 白带过多。n4、儿科:消化不良,小儿麻痹症,遗尿,n 小儿急惊风。n5、骨伤科:颈部扭伤,颈椎病,关节扭伤,n 肩周炎,腰椎骨质增生,落枕。n6、神经科:面瘫半身不遂

26、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 痛面肌痉挛等。n7、五官科:假性近视牙痛鼻炎急性扁桃体炎 功能性耳聋等。n二、禁忌症:n1、各种急性传染病和烈性传染病,如;霍乱艾滋病 肺典等。n2、各种皮肤病及化脓性感染,如;湿证癣 疖 疮痈等。n3、严重的出血性疾病,如;咯血,呕血,胃穿孔等。n4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白血病溶血性疾病等。n5严重的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等。n6开放性创伤,如;开放性骨折,烫伤,烧伤的局部。n7各种恶性肿瘤的部位。n8严重的心,脑,肺疾病等。n9严重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n10化脓菌结核菌所致的运动器官病症,如;化脓性关节炎,结核性腰椎炎等。此外,对久病年老体弱者醉酒者孕妇行经妇人等,均应

27、慎用。三按摩后的反应:人们在经过自我按摩或他人按摩后,一般会感到全身轻松舒适,精神焕发,如果用于治疗疾病,则原有症状会明显减轻。但也有少数人按摩后局部会有灼热感,甚至疼痛,这属于正常的生理保护性反应,可在短时间内消失,不必担忧。四按摩施术要点:1施术之前,要选择好手法和操作部位。2手法正确熟练,动作连贯而有节律。3要重点治疗痛点,并揉按周围的穴位,循经取穴。4运用手法时要掌握以下原则:1手法施行方向;应自上而下,由内向外,由近及远,由点到线,点线面三者相结合。2用力强度;应先轻后重,由表及里,深入浅出,柔和有力。3操作速度;应先慢后快,逐渐加快,结束时又转慢,快慢结合,切忌猛起猛停。4治疗法则

28、;年老体弱,病属虚证者,多选用补法。年轻体壮,病属实证者,多选用泻法。如虚实不明显者,可采取平补平泻。5按摩体位;卧位仰卧俯卧侧卧。坐位端坐伏坐。五按摩准备与注意事项:1按摩前施术者,应先解除手上装饰,洗手剪短指甲,以免擦伤他人皮肤。2按摩应在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干净明亮的室内进行,并保持安静。3如处于饥饿,过饱.疲劳,精神紧张,暴怒状态时不可马上进行按摩。4在接受按摩前,应先排除大小便,避免产生不适感。5对于身体瘦弱,气血亏虚者,手法刺激不宜过强。布置作业:1按摩的禁忌症与注意事项有哪一些?2学习保健按摩后的感想与体会文章2000字 第三章 按摩手法n 第一节 基本手法n一推法;掌推拇指推。

29、n二揉法;掌揉指揉扭揉揉拿。n三压法;掌压指压肘压。1平 压 2点 压 n四滚法;n五擦法;n六摩法;分顺时针与逆时针两种。n七搓法;n八扣打法;1拍法 2指弹法 3切击n 4拳扣 5掌扣 6拳击n九抹法;n十动法;n 1头部运动 2上肢运动法 3腰部运动法 4下肢运动法n 常用手法:1.摇法 2.抖法 3.扳法 4.伸拔法等。n n 第二节 辅助手法n 一捻法;n 二拔法;n 三掐法;n 四按法;n 五理法;n n 要求做到:1、勤练手法,2、熟能生巧,3、得心应手,4、事半功倍。第三节 按摩常规 一头面部按摩常规n适应症:偏正头痛高血压神经衰弱面神经麻痹。n手法与步骤:1分抹法 前额部分为

30、三条线 2揉眉弓法 3点压鱼腰法 4抹眼球法 5穴位压迫法 6指压三经法 7抹擦法 8指疏法 9勾点风池法 10掌扣法 11拳击法 12指弹法 13掌抹法洗脸收功法n 二肩颈部按摩常规n适应症:颈椎病颈椎综合征落枕肩颈劳损 所致的酸麻胀痛等。n手法与步骤:1揉拿法 2指压法 3颈项部摇法 4拔伸仰俯法 5滚法 6颈部扳法 7颈部指弹法 8切击法 9掌揉法 三腰背部按摩常规适应症:腰背风湿类风湿肥大性脊椎炎腰椎间 盘突出,肋间神经痛,以及腰背部的酸麻胀 痛等。手法与步骤:1推 法 2揉拿法 3掌揉法 4压法 指掌 5拐肘压法 6滚 法 7捏脊法 8擦 法 9抓 法 10扣打法拳扣切击拍法 11运

31、动法n 四 腹部按摩常规 n适应症:慢性胃病肠粘连便秘慢性腹泻消化不良蛔虫性肠梗阻等症。n手法与步骤:1推法 2旋摩法 n 3碟转法 4疏通法 n 5摩脾胃法 6扭揉法 n 7提抖法n 五胸部按摩常规n适应症: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n 呃逆、痰多咳吐不爽心胸烦闷等症。n手法与步骤:1推法 2拇指揉压法 3滚法 4疏理法 5勾点穴位法 6提抓法n 六上肢按摩常规n适应症:各种关节炎漏肩风末梢神经炎 进行性肌肉萎缩,以及扭伤中风后 遗症等。n手法与步骤:1推 法 2揉拿法 3揉压法 4扣打法 5捻 法 6理法 7搓 法 8运动法n 七下肢按摩常规n 适应症:小儿麻痹症进行性肌肉萎缩适应症:各n 种 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血栓闭塞性脉管n 以及扭伤中风后遗症等。n手法与步骤:1推 法 2掌揉法 3压法 4、扭揉法n 5揉拿法 6 滚 法 7运动法 8扣打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家庭保健按摩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