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古诗鉴赏高考古诗鉴赏答题失误病因及纠正训练答题失误病因及纠正训练 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及答题规范能力。背背 景景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的诗歌鉴赏题来看,题目的难度并不大,但答题失误却屡屡发生,得分的情况很不理想。除了考生不能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鉴赏的内容外,还存在答题的形式不规范等问题。在诗歌鉴赏的训练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各种答题失误,诊断病因,并有针对性地指明问题之所在,对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下面结合两首诗词,对学生诗歌鉴赏中的八种常见病因作简要分析,以引起注意。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2、。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问: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解题指导解题指导 “怎样表现离恨苦”,关键是“怎样”二字。此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有三个要点:“菊愁兰泣”、“燕子双飞”和“明月无情”,答题时三者缺一不可。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诗人用诗人用“愁烟愁烟”、“泣露泣露”将将“菊菊”、“兰兰”人格化,移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用燕人格化,移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用燕子的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用明月之子的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用明月之“圆圆”来来暗衬离别之暗衬离
3、别之“缺缺”,又借对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又借对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写出自己彻夜未眠,从而有力地写出自己的离恨写出自己彻夜未眠,从而有力地写出自己的离恨之深。之深。病例1 小花小草愁得哭泣生烟;天冷了,燕子成双成对飞去,人却不能。月亮不解我的心;天亮了,我也不曾安睡。病例分析:鉴赏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诗歌鉴赏时往往有串释一下诗句内容的必要,但是这种串释只是鉴赏的前提,而不是鉴赏本身。这两句的回答,只是对诗句作简单的翻译,没有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答题,显然不符合鉴赏题的要求。“以译代析”的结果是没有赏析。病因之一:以译代析,没有鉴赏。以译代析,没有鉴赏。病例2 表现了诗人伤心、惜别、孤
4、独的离恨苦。病例分析:题干问的是“在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依据题干的要求,学生应该回答的是“怎样表现”,而不是“表现什么”。“怎样表现”也就是作者使用了何种方法、技巧、手段去表现。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部分,此题是对属于形式部分中的关于表达技巧鉴赏能力的考查。然而,有的学生或者疏于审题,或者根本不明题意,故而出现了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问答方式。问: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答:表现了诗人的离恨苦。病因之二:病因之二:南辕北辙,答非所问。病例3 作者用凄凉的景色描写出一幅独自一人、寂寞无聊的画面,抒发自己的幽幽离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病例分析:病例分析:不
5、少学生不懂得在诗歌鉴赏时必须抓住诗歌的具体内容去分析,在回答“怎样表现离恨苦”时,只用了“用凄凉的景色”这句抽象的话代替了对“菊愁兰泣”、“燕子双飞”和“明月无情”等一系列鲜明意象以及所用技巧的分析。由于过于笼统概括,显得十分空洞。这种答案往往大而不当,不着边际,失分严重;但又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毛病,所以也是最主要的失分原因。病因之三:病因之三:笼而统之,以空对空。病例4 作者通过对燕子等景物的描写,写出自己的离恨苦,衬托出自己的苦闷心情。病例分析:病例分析:词的上阙出现了一连串的意象,作者是在用这“一连串的意象”渲染一种凄苦的氛围,借以烘托自己的“离恨苦”。在表现“离恨苦”时,各个意象所表
6、现的感情是各有侧重的,使用的技巧也是彼此有别的燕子的“双飞”是用来反衬孤独,“菊愁兰泣”是借拟人手法“移情于景”,“明月”则是以“满月”之“圆”暗衬自己的“别离”之“缺”。对于这些“区别”和“不同”,考生在答题时是应该予以充分注意的,并作出具体的分析,而不能从诸多意象中单单拈出一个“燕子”,然后用一个“等”宇一带而过。以偏概全、挂一漏万,肯定会严重失分。病因之四:病因之四: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病例5 作者借景抒情,用了菊、兰、燕子、明月等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景物无情人有情的情感,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离恨苦。病例分析:病例分析:这份答案表面上似乎已经把几个意象一网打尽,无一遗漏。按
7、说该无可厚非了,其实不然。根据题干的要求,学生应该答的是“用菊、兰、燕子、明月”等“怎样”表现了“离恨苦”,重点在“怎样”,也即艺术技巧;而不是“用菊、兰、燕子、明月”表现了“离恨苦”。学生只是将意象当作一个个例子,用来证明自己的某些观点,缺少结合诗句本身进行分析,观点与例子之间只是一种水与油的关系,观点脱离诗句本身,诗句成了观点的外衣,停留在“观点”加“例子”的层面上,不能体现诗句蕴涵的思想内容,没有分析出“意象”的寓意。这种浮在表面,落不到实处的“赏析”,显然违背了诗歌鉴赏的规律,也是诗歌鉴赏严重失分的一个原因。病因之五:病因之五:浮在表面,缺乏分析。浮在表面,缺乏分析。学生优秀答卷学生优
8、秀答卷例1:首句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表面写菊愁兰泣,实则是人内心悲伤;然后用燕子双飞来反衬人的孑然一身,凸显出主人公的孤独和对所思之人的期盼;最后两句再次使用拟人的手法,埋怨月光照朱户的无情,以明月“不谙”衬“人谙”。反复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巧妙地表现离恨苦。例2:花笼轻烟,似脉脉含愁;兰花沾露珠,像默默饮泣。作者先把菊、兰拟人化,表现出自己的哀愁。燕子双飞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明月之“圆”暗衬离别之“缺”,作者借物抒情,用了“拟人”和“反衬”表现了离恨苦。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春 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问1:诗歌三、四句中的“吹”、
9、“逐”很富表现力,试具体分析二字的作用。说明: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吹”字有唤醒之意,它使春风显得特别多情,唤起游子的乡思并且特意殷勤吹送诗人的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逐”有急切的意味,不仅写出了思乡之切,而且一个“逐”字还使乡梦由无形变有形,具体形象可感。病例6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想念春天,便梦见春风。本来梦是人的主观意识,但这里用“吹”,说明作者是因春风而发梦。“逐”是追的意思,不说春风带我,而说我追春风,是梦吗?表现了作者对春的向往。病例分析:病例分析:语言的鉴赏也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对词语内容的正确理解,第二步才是对其“表现力”也
10、即表达效果的赏析,没有正确理解也就谈不上赏析评价。而正确的理解又来自对诗歌的整体阅读和把握。也就是说,鉴赏词语时眼睛里不能只有词语,而应该兼顾全篇,胸有全局。否则就很容易使分析离谱走调,上一病例便是在整体把握上出现了偏差。学生对揭示题旨、堪称诗眼的“乡梦”二字忽略不见,就海阔天空地去谈“吹”论“逐”,结果误把一首思乡诗说成是“表现了作者对春的向往”。病因之六:病因之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问问2:“春春”字在抒发感情方面起什么作用字在抒发感情方面起什么作用?说明:此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一如2002年全国卷考对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的“折柳”、2003年全国卷考对王维过积香寺诗
11、眼“咽”、“冷”的理解。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在整首诗中,“春”字贯穿始终,它触发乡思,引发乡梦,吹送乡梦,无所不在。由于春色春风的熏染,使乡思乡梦渗透了春的温馨明丽色彩。病例7 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代表着万物复苏,也是给人带来希望的季节。作者陶醉于春天,体现了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抒发了快乐的感情。病例分析:病例分析:诗歌中的词语往往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不少学生在答题时不领会具体语言环境,常常用词的基本义替代词的语境义,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以致误入歧途。如由“春”想到“万物复苏”、想到“希望”、想到“热爱生活”,就是典型的以基本义替代语境义的错误;不少学生在答题时抛开诗歌的思想内容大谈自己的
12、感想,任意发挥,结果离题万里。这种任意发挥的答案,无视诗歌鉴赏的根本前提是“鉴”,信马由缰,偏题在所难免。如2002年全国卷要求分析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的“折柳”寓意,就有不少考生大发感慨:“诗句让我深深地佩服李白那高超的艺术手法,更欣赏诗人在幽静的夜晚听着笛声和折柳声的高雅情怀,所以折柳二字是关键。”失分原因如出一辙:胡乱发挥是其失分的症结所在。病因之七:病因之七:望文生义、任意发挥。望文生义、任意发挥。病例8 作者借“春”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为国效忠的强烈愿望。诗人连做梦都想随春风来到洛城,可见诗人怀才不遇,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壮志。病例分析:病例分析:在阅读学生的诗歌鉴赏答卷时
13、,常常会读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答案,这和一些同学在答题时不顾及具体语言环境而妄加揣测大有关系。有的同学总是戴着有色眼镜读诗,无论是一首表现什么内容和感情的诗,也无论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他都先从政治角度切人,绞尽脑汁地去从字缝里发掘诗的所谓政治意义。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上例,考生由“春”想到了“热爱生命”、“为国效忠”、”怀才不遇”,乃至“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壮志”,凭着自己的想象随意作答。其原因是把自己想象的名词术语当作万能钥匙,盲目照搬,乱贴标签,而不去认真揣摩品味诗句本身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态度,结果却是和诗意风马牛不相及。高三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后,大多已具备初步鉴赏诗歌
14、的能力,但由于阅历浅、积累少、认知不深,常常套用一些关于诗歌鉴赏的常用术语。如鉴赏山水田园诗时就套用“隐逸”、“闲适”、“热爱自然”;鉴赏边塞诗则套用“建功立业”、“思乡怀远”;鉴赏咏史诗就认为是“借古讽今,抒发历史沧桑感”;诗词中若有花落飘零之景,就认为是“伤春惜春”;若作者是杜甫、自居易,则主题多是忧国忧民;若作者是李清照和柳永,则内容离不了离愁别恨这种推测,虽然在某些时候会侥幸“命中”一部分答案,但如果不结合诗人的生平、思想、艺术风格,尤其是诗歌作品本身等进行理解判断,分析综合,那答题结果往往千人一面,鉴赏格式化、生硬化。缺乏个性与灵性的所谓鉴赏只会让阅卷老师产生厌倦。病因之八:病因之八
15、:无中生有,盲目套用。学生优秀答案学生优秀答案例1:“春”字贯穿了全诗,引起思乡之情,又把思乡之梦送回家乡。给人一丝温馨的感觉,并不像秋思那么凄凉悲苦。例2:“春”贯穿于全诗之中,触发乡思,引动乡梦,使得原本伤感的乡思乡梦似乎也渗透了春的温馨,抒发了梦境中心灵得到慰藉的喜悦。例例3:“春春”字贯穿全诗,因春天的景物触动了漂字贯穿全诗,因春天的景物触动了漂泊异乡的情怀,由春触发了思乡,而思乡梦也随泊异乡的情怀,由春触发了思乡,而思乡梦也随春风而生,逐春风而归,春的色彩是明丽的,更春风而生,逐春风而归,春的色彩是明丽的,更多地体现出了乡思的伤感惆怅而减少了沉重苍凉。多地体现出了乡思的伤感惆怅而减少
16、了沉重苍凉。巩固训练晓上空泠峡 王罔运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注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三江小渡 杨万里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注】将:行,流过。(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全诗围绕全诗围绕“交情交情”展开描写,
17、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与“不管风波去又来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山溪渡”比喻比喻“交情交情”,赋予,赋予“山溪渡山溪渡”、“风波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风浪考验的主旨。三江小渡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古代诗歌八病病因之一病因之一:以译代析,没有鉴赏。以译代析,没有鉴赏。病因之二病因之二:南辕北辙,答非所问南辕北辙,答非所问。病因之三病因之三:笼而统之,以空对
18、空。笼而统之,以空对空。病因之四病因之四: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病因之五病因之五:浮在表面,缺乏分析浮在表面,缺乏分析。病因之六病因之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病因之七病因之七:望文生义、任意发挥望文生义、任意发挥。病因之八病因之八:无中生有,盲目套用无中生有,盲目套用。名言摘抄名言摘抄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50条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
19、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煮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明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王充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郑玄知识,主要是靠主动抓出来的,不是靠教出来的。-钱三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丘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陆珑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丘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鲁迅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高尔基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高尔基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弗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