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克和千克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102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作单位的秤。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台秤、硬币、若干生活用品。课前准备: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商店
2、、超市调查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重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去过超市买过东西吗?瞧!小美、小明和妈妈正在超市里面买水果呢!师:说说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师:对,我们在生活中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质量。要表示物品到底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这里出现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板书课题:克和千克二、探究新知1、“克”的认识。(1)借助生活用品认识克及其作用出示例1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三样物品,看看你能了解到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吗?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样的物品,现在请你们拿在手中掂一下。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总结:对,它们都很轻。计
3、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板书:轻,g (2) 感知1克。 设疑:你知道1克大约有多重吗?师:像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3) 动手掂掂: 学生说说掂时有什么感觉? (4)估一估一克黄豆大约有几粒?生估测后,简单介绍天平,并用天平验证。(5)找一找 学具盒里哪些物品约重1克。(6)101页做一做。2千克的认识(1)出示例2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两样物品,看看它们还是用克作单位吗?你发现了什么?老师也准备了这样的物品,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掂一下。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总结:对,它们都很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做单位,也可以用符号“kg”表示。板书:重,k
4、g3克和“千克“的关系(1)那么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一袋盐有多重?(500克)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500+500=1000克)。在桌面上找出一包洗衣粉(1千克的洗衣粉),然后左手拿两包盐,右手提一包洗衣粉,比较轻重。(学生边掂边猜好像一样重)为了证明你的猜测对不对,我们用秤分别称称它们的重量。大家知道这台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1千克)(板书:1千克)两袋500克重的盐,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所以也可以说是重1千克。洗衣粉也是重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板书:1000克=1千克) (2)感知1
5、千克师:1千克有多重呢? 从桌子上找出1千克的物品。像掂2分硬币一样掂一掂。和1克相比有什么感觉。(3)估一估师:现在每位组长都有一袋A4纸,或数学书,或新华字典,请每个小组同学估一估,掂一掂看看它是比1千克轻还是比1千克重,还是和1千克同样重。学生操作,师相应验证。三、应用拓展。1火眼金睛(对的画,错的画)(1)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2)一只大象重4千克。( )2马小虎同学学习了“克和千克”后,写了一则日记:大家好!我叫马小虎,我今年8岁了,长得胖胖的,体重已经达到40克。我每天早上能吃掉两个重50千克的鸡蛋,喝掉125千克的酸奶,然后背着重达3克的书包上学去。请你判断,他应用的质量
6、单位“克”和“千克”准确吗?四、你知道吗?课件演示动物界最大和最小的动物五、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给自己的表现打多少分呢?六、板书设计克 和 千 克1g 1kg 质量 轻 重500克+500克=1000克1千克=1000克七、教学反思教学评析:这是一堂生动地操作实践活动课!在这堂课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以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的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
7、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给我们呈现的知识是静态,如何使静态知识生动化、情境化?教师通过学生称2分硬币称千克物品,来体会感悟1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既迎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的乐趣、类化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二是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增强了!这与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离不开,更与教师的设计活动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地经历了、建构了新知识。三是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活中乐、活中学、活中悟、活中索”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活”的导入激发学生的乐趣,让学生从课始就进入用手掂量物体 的重量、用心 感悟物体的之中两的活动中,探究的兴趣 由然而生,达到乐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以“活”的形式 调动学生乐趣,启动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向深入发展。从课始的说、看课中的掂、猜、称课尾的掂、想、称、议的活动中,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