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六年级数学(下)一、概述圆柱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圆柱与圆锥”的第一节教学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学习内容。教材分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地编排了这部分内容,即圆柱的直观认识、圆柱的组成及特征、圆柱侧面与底面之间的关系。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圆、长方体和正方体等相关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而且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对圆柱进行了直观的认识。教材通过这部分内容的编写,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对圆柱更深层次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打好基础。二、学习目标分析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分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我确
2、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组成及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理解圆柱侧面与底面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想象、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同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认识并掌握圆柱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和底面之间的关系。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有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通过观察比
3、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自主去感受,去发现、不断提高课堂水平,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2、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已见过许多圆柱体的实物,在低年级已经初步感知过圆柱。但是让学生建立圆柱的表象,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又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这造成了小学生学习的困难。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尽量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观察、摸、做、讨论等形式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表象。并采用多媒体教具辅助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变静为动,分散教学的难点。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教学资源:(1)每人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实物,剪
4、刀,尺子等。(2)教师下载信息资源并修改和自制的多媒体课件;(3)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五、教学过程课题:圆柱的认识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创设教学活动,以师生共同探讨“圆柱”的特征为主线,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质疑内化的过程中认识圆柱的特征,自主完成对圆柱知识的建构。在整个教学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合作意识,力争促进学生的相互认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团结协作,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实践新课程中所提到的“人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具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唤起记忆
5、1、导入: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图形的世界,继续来探索图形的秘密。课件展示走进图形世界。2、打开记忆的大门:你都看到了哪些图形?说一说这些图形的特点。课件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回顾:我们从点,线,面等几个方面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3、出示几组图片,你认识这些图形吗?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柱体。二、探究新知,建构模型(一)、整体感知:1、谈话: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2、合作探究:我们在研究立体图形时,一般从点,线,面几个方面来研究。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出示要求,小组合作:观察:看一看、数一数、
6、摸一摸、量一量。比较:和其他图形(正方体、长方体)的不同之处。(温馨提示: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到书中去寻找或补充答案。仔细阅读教材18页例1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3、指导汇报,交流总结谁来介绍你所了解的圆柱?(1)了解圆柱的组成,根据学生汇报出示课件。指一指你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相机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3)感知圆柱侧面的特征。 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 4、现在我们对圆柱体有了初步的了解,如果把它画下来应该怎么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课件出示抽象图形。(二)深入了
7、解高1、比较胖瘦两个圆柱,你有什么发现?比较高矮两个圆柱,质疑:圆柱的高矮和什么有关? 2、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 你还能在哪找到圆柱的高? 如果把圆柱沿底面直径切开,你能找出一条高吗?课件演示。3、圆柱的高有什么特征?小结: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课件出示: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4、你知道吗?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工地上的钢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8、”。(三)深化特征,掌握关系。1、同学们现在对圆柱有了不少了解,你能正确的辨认圆柱体吗?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为什么?2、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圆柱是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呢?出示:这里有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3、质疑: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1)提出要求。(2)提问:展开后得到的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跟圆柱有什么关系? (3)课件演示圆柱的侧面展开过程:把圆柱的侧面沿一条高逐渐展开显示成长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再卷起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我们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就得到了一个长方
9、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相当圆柱的高。(4)猜想: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还可能得到一个什么图形?课件演示: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的圆柱。(5)继续猜想:如果不是沿高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又会得到什么图形? 三、深化新知,拓展应用。1、填一填:(1)、圆柱体上、下两个面叫做(),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2)、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有( )条高,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得到一个(),它的长等于圆柱的(),宽等于圆柱的()。(3)、圆柱两个底面中间的距离叫( )。2判断对错:(1)、圆柱的高只有一条。(2)、圆柱的两个底面直径相等。(3)、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高展开后的侧面
10、图一定是正方形。(4)、上下两个底面相等的圆形物体一定是圆柱体。(5)、圆柱的侧面展开一定是长方形。3、试一试:你能把一张长方形纸做成什么样的圆柱?4、我当小小设计师(1)制作一个圆柱体的汽油桶需要几块铁皮?(2)制作一个无盖的铁皮水桶,要几块铁皮?(3)制作一个铁皮通风管呢?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1、通过研究探索,我们初步认识了圆柱,谁能说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有那些收获?2、圆柱体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建筑、日常用具、工艺美术等方面很多物体为什么都是圆柱形的呢?请同学们去找找答案,看看你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认真观察。互相交流,说说学过的图形的特征。自由发言。明确学习内容。举例
11、说一说。明确要求,先独立动手操作,在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学习收获。交流:圆柱有3个面组成。上下两个圆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预设:a、剪出来比较;B、量半径、量直径来比较;c、量周长来比较;d、沿着模型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摸一摸,交流发现:侧面是一个曲面。先想象,再观察,说说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圆柱体。观察交流。讨论,交流。在自己的圆柱上画一画高,量出长度。还能不能再画几条高,长度各是多少?上讲台演示。明确: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指名说一说。自由讨论。思考,说说自己的想法。动手操
12、作,把圆柱形模型的侧面沿高剪开,再打开,观察形状。同桌进行交流。观察讨论得出:长方形的长=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自由发言。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信息。指名填,集体填。指名回答,说明理由。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动手操作,讨论交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示了丰富多彩的图形。图片上熟悉的物体,使学生兴趣大增,迅速地抓住了他们的注意力。复习有关立体图形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开始学习新知,通过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图片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感受圆柱在生活中的美,更进
13、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环节的内容比较简单,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量一量、议一议等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整体感知圆柱,加深对圆柱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也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对下面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圆柱高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中的难点。在教学中突破了以往只教学圆柱侧面高的教学定势,从内外两方面帮助学生认识高、画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头脑中圆柱形形象的储备,同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圆柱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难点,我通过设置问题障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来理解、掌握学习的难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14、,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操作经验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丰富了对圆柱特征的理解。在比较圆柱的侧面和底面圆的关系时,通过沿高剪开、打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路。不只给了同学自由想象的空间,促使同学勇于探索,有所收获。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判断题、计算题、动手操作题等多层次的练习,使同学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是对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思维的又一次拓展,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圆柱体的制作,引导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15、,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自主回顾、梳理所学新知,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总结,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并把学习的触角向外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板书设计:圆柱的认识两个底面圆形 完全相同 一个侧面曲面展开后是长方形 长=底面周长高无数条,长度相等 宽=高作业布置:1、利用课本附页做一个圆柱体,并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2、给圆柱体罐头盒做外包装。圆柱的认识一、说教材1.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17、18、19页的内容,是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的第一课时例1、例2的教学内容。 2、课型:新授课3、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属
16、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它处于第二学段,主要包括三部分教学内容,即圆柱的直观认识、圆柱的组成及特征、圆柱侧面与底面之间的关系。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初步感性认识了圆柱,能够辨认圆柱物体。在学习了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基础上,本课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形体圆柱,这为后面的内容做好了铺垫。圆柱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先呈现生活中圆柱形物体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发思考,再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形状,让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使学生对圆柱的组成、特征及侧面展开图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
17、、地位和作用:圆柱的认识是圆柱与圆锥的第一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立体图形等知识,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几何形体。教学这一部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同时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几何知识的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圆柱的基本特征。它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习圆柱表面积、体积必备的基础知识,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二、说学情: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立体图形等知识,已经掌
18、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的有关基础知识,同时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几何知识的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空间观念的基础,圆柱形状的物体在实际生活中大量存在,并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圆柱。因此借助学生能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和学习立体图形方法上的经验,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操作中探究,应用中拓展,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以及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组成及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理解圆柱侧面与底面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想象、操作、讨论
19、等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同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认识并掌握圆柱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和底面之间的关系。四、说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平台、圆柱体实物或模型、剪刀等。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借助多媒体课件集“声、光、色、形、动”为一体的优势辅助教学,化静为动,直观形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具的准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益的保障,提高学生兴趣与参与度。五、说教学理念的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20、的过程。因此,这一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下理念:1.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原有的图形知识入手,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相互碰撞中,观察、发现、感悟、思考解决的方法,学习新知识。2.以情景问题为线索,提供学生表现的机会。本课的设计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调控学生思考方向,促进学生自主领悟,鼓励学生亲自探索、主动地发现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3.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索新知识。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大胆创新。六、说教法、学法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
21、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我主要采用:1、情景教学法:选择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 “图形的认识”这一数学知识还原到了学生的生活背景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情境中参与数学活动,从事数学探索,进行数学交流,开展数学操作。2、直观演示法:从直观实物入手,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以及它的长与宽跟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关系。以教法促学法,本节课学生的学法应是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联系
22、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七、说教学过程教学流程见下图: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彰显课改新理念,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体验学习”。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做,我就会真正理解。”而“操作感悟、体验学习”正是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在体验中思考,在
23、体验中创新,在体验中发展。在教学中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唤起记忆:1、活动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播放视频走进图形世界。学生观看并说一说自己都看到了哪些熟悉的图形?【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授业无趣,必不乐学”。数学学习一度枯燥无味,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通过视频播放生活中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从植物到动物,从现代的高楼大厦到古代的宏伟建筑,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一下紧紧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使他们兴趣大增。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活动二:回顾旧知。课件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引导学生从点、线、面回忆说说它们的特征。【复习有关立体图形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新旧
24、知识建立起联系,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3、活动三:导入新课。出示几组图片,你认识这些图形吗?学生观察交流。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柱体。【通过展示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美”。】(二)、探究新知,建构模型。“数学的活动化,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为此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去自主构建统计知识的形成体系。我在这一环节安排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整体感知,了解圆柱的组成这一环节的内容比较简单,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量一量、议一议等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5、进一步整体感知圆柱,加深对圆柱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也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对下面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1)、提出研究问题: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说一说自己见过的圆柱形物体。(2)、明确要求,合作探究:出示要求,小组合作:观察:看一看、数一数、摸一摸、量一量。比较:和其他图形(正方体、长方体)的不同之处。(温馨提示: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到书中去寻找或补充答案。仔细阅读教材18页例1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 明确要求后学生先独立操作,再在小组内交流。【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摸、比、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把认识长方体的方法和认识圆
26、柱联系起来,发挥想象:长方体有底面、侧面和高,那么圆柱有没有底面、侧面和高?长方体的对面相等,圆柱的两个底面会不会相等?圆柱本身还独具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发现知识的异同点、转化点,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发展区。】(3)、指导汇报,交流总结第一层次:学生介绍圆柱的组成,根据学生汇报出示课件。交流汇报,互相补充。第二层次: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第三层次:研究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学生通过操作交流,可能会发现几种方法:a、剪出来比较;B、量半径、量直径来比较;c、量周长来比较;d、沿着模型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
27、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积极有效地思考,依赖于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和能够解决问题的学习生态资源。学生发现圆柱两个底面相等只是源于对圆柱的生活感受,而当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了自己的发现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兴奋的行为状态,就更容易参与到下面的问题解决中去。】感知圆柱侧面的特征。 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第四层次:建构初步模型。让学生思考如果把它画下来应该怎么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课件出示圆柱模型,引导学生加深记忆。活动二:掌握特征,深入了解高圆柱高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中的难点。在教学中突破了以往只教学圆柱侧面高的教学
28、定势,从内外两方面帮助学生认识高、画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1)、课件演示:比较胖瘦两个圆柱,你有什么发现?比较高矮两个圆柱,质疑:圆柱的高矮和什么有关? (2)、了解高的特征:第一层次:明确高的概念。讨论: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课件演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 第二层次:研究圆柱的高有什么特征。找一找:你还能在哪找到圆柱的高?能找到多少条?画一画,互相说一说。如果把圆柱沿底面直径切开,你能找出一条高吗?课件演示。小结: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课件出示: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引导学生发现高必须垂直与底面。【在此环
29、节活动中让学生“经历”、让学生“探索”、让学生“发现”,动眼、动脑、动口、动耳、动手,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掌握概念。】第三层次:结合生活实际了解高的不同说法你知道吗?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根据课件演示让学生自由说一说: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工地上的钢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丰富学生头脑中圆柱形形象的储备,同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圆柱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活动三:深化特征,掌握关系。1、及时反馈,辨认圆柱体。出示图形,让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2、研究圆
30、柱侧面和底面的关系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难点,我通过设置问题障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来理解、掌握学习的难点。第一层次:情境质疑,发现问题思考讨论: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圆柱是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呢?出示:这里有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第二层次:操作交流,发现关系提出问题: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出示要求:把手里的圆柱体沿高展开,看看展开后得到的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跟圆柱有什么关系?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操作,再小组里展示交流自己的发现。第三层次:引导总结,加深理解课
31、件演示圆柱的侧面展开过程:把圆柱的侧面沿一条高逐渐展开显示成长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再卷起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我们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就得到了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相当圆柱的高。【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操作经验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丰富了对圆柱特征的理解。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解决疑难等自主探索活动,对圆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第四层次:猜想验证,掌握特征猜想: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还可能得到一个什么图形?课件演示: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的圆柱。继续猜想:如果不是沿高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又会得到什么图形? 学
32、生讨论回答,结合课件演示,明确侧面展开图的几种不同情况。【在比较圆柱的侧面和底面圆的关系时,通过沿高剪开、打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路。不只给了同学自由想象的空间,促使同学勇于探索,有所收获。】(三)、深化新知,拓展应用。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判断题、计算题、动手操作题等多层次的练习,使同学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是对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思维的又一次拓展,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1、填一填:(1)、圆柱体上、下两个面叫做(),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2)、两底面之间的距离
33、叫做(),有( )条高,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得到一个(),它的长等于圆柱的(),宽等于圆柱的()。(3)、圆柱两个底面中间的距离叫( )。2判断对错:(1)、圆柱的高只有一条。(2)、圆柱的两个底面直径相等。(3)、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高展开后的侧面图一定是正方形。(4)、上下两个底面相等的圆形物体一定是圆柱体。(5)、圆柱的侧面展开一定是长方形。3、试一试:你能把一张长方形纸做成什么样的圆柱?【圆柱体的制作,引导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4、我当小小设计师(1)制作一个圆柱体的汽油桶需要几块铁皮?(2)制
34、作一个无盖的铁皮水桶,要几块铁皮? (3)制作一个铁皮通风管呢? 【课堂不是单一化、模式化而是立体化、多层次的学习空间。这道练习题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1、总结:通过研究探索,我们初步认识了圆柱,谁能说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有那些收获?2、延伸:圆柱体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建筑、日常用具、工艺美术等方面很多物体为什么都是圆柱形的呢?请同学们去找找答案,看看你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自主回顾,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回头看通
35、过总结,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向前看目光延伸到数学之外,把学习的触角向外拓展延伸,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八、说板书设计圆柱的认识2个底面圆形 完全相同 1个侧面曲面展开后是长方形长=底面周长高无数条,长度相等 宽=高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高度浓缩,要方便学生理解。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掌握学习内容。】圆柱的认识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基础,
36、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组织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等学习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索操作,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一、 注重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学习。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1、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圆柱形的物体在生活中很常见,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有关圆柱的知识和经验。在教学中,首先创设了走进图形世界的现实情境
37、,通过视频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一些事物,学生在观察中欣赏,感受到图形在生活中美,使学生觉得“数学是有趣的”。2、经历立体图形的抽象过程,认识圆柱。“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在新知学习时,首先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认真思考:“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给出图形的名称,让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丰富学生的头脑中圆柱形象的储备,加深对圆柱的认识。二、 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
38、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1、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激发思维。本课设计力求让学生亲身体验,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一个又一个的学习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整体。如:在研究圆柱的特征时,让他们自己观察与比较,并与小组内成员进行讨论交流,得出圆柱的特征。让学生深刻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在研究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的关系是时,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在老师的提示引导下,通过给圆柱“脱衣服”、“穿衣服”的操作活动,自己弄明白了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设置有趣的问题情景,激发探究热情。在
39、问题的设置上创立具有挑战性的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操作经验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丰富了对圆柱特征的理解。如: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圆柱底面与侧面关系后,引导他们对圆柱底面和侧面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再思考。设置悬念,让学生猜一猜: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还可能是什么图形?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再进行验证,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反思本堂课的教学,我认为本课达成了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问题和值得思考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学评价方式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够积极,没有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发言热情,在讨论交流活动时还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反思: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表现,重视教师评价对学生所起到的激励作用。还应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让师生、生生之间在评价交流中碰撞互思维的火花。2、语言有时不太准确。教师有时说话比较随意,数学语言不够严谨。反思: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少讲、少说,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实现生生多向交流。总之,本节课的设计,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为学生创造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讨论、探究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