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城市化与人口流动-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5146601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40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城市化与人口流动-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最新-城市化与人口流动-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最新-城市化与人口流动-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最新-城市化与人口流动-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最新-城市化与人口流动-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城市化与人口流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国际比较及未来趋势本次课程关注以下几个问题u 城市化规律如何?u 城市化分为几个阶段?u 城市化的驱动因素是什么?u 世界典型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是否符合阶段规律?u 中国未来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如何?一、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及驱动机制1、城市化的两大基本规律 由联合国新近出版的世界城市展望2019显示,截至2019 年底,全世界约33亿人居住在城市中,世界城市化水平首次突破50%,经过自工业革命以来200 多年的发展,全世界正式步入城市化社会,这将对世界经济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纵观世界城市化历程,呈现出两个基本规律:(1)城市化率沿着S 型曲线变动:城市人口超过30

2、%,城市化进入加速期。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直到城市人口超过70%;(2)城市化进程按人口流动主导方向分为四个阶段:从农村进入城市;从小城市进入大城市;从城区进入郊区(大城市郊区化);进入郊区(郊区城市化,形成“大都市圈”)。一、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及驱动机制(1)城市化率沿着S 型曲线变动 1975 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通过对各个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研究发现,城市化进程全过程呈一条S 型曲线,具有阶段性规律。一、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及驱动机制(2)按人口流动的主导方向,城市化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城市人口的增减包括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自然增减,即原有人口的生老病死所引起;第二种是由于人口迁移

3、所导致的人口变化。虽然在不同的阶段,城市人口增减的主要方式是不同的,但是反映在数量指标上,都是城市人口或增加或减少。为了简化分析以便于理解,我们将城市人口的增减统一视为人口迁移所致。根据对美日韩三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迁移的主导方向的研究,可以看出,按人口流动的主导方向,城市化进程可进一步细分为四个阶段:一、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及驱动机制 第一阶段从农村进入城市:一般情况下,在城市人口低于50%的时候,人口迁移以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主;第二阶段从小城市进入大城市化:当城市人口超过50%之后,人口迁移以城市之间的相互移动为主,城市进入规模结构优化时期。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小城市是全国城市的主要呈现形式,

4、人口迁移以小城市人口迁入大城市为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辅。农村人口一方面填补小城市人口迁出留下的空白,另一方面直接迁入大城市寻找就业机会。第三阶段大城市郊区化:当城市人口超过70%之后,大城市成为全国城市的主要呈现形式,人口迁移以大城市城区人口迁入大城市郊区为主,大城市郊区人口逐渐超过城区人口。事实上,早在城市人口超过50%的时候,小城市占主导地位的时候,少数大城市化就已经开始了郊区化进程。但是在这一阶段,大城市占主导地位,人口由大城市城区向郊区迁移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而且规模巨大。第四阶段郊区城市化,形成大都市圈阶段:人口继续向郊区迁移,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郊区功能由居住扩展至工商业,郊区

5、演变为中小型城市。这些中小型城市与原来的城市城区形成功能互补,相互促进的大都市圈,随着通勤成本进一步下降,城市与农村相互融合,进而形成所谓的“大都市圈”。最终,人口迁移在农村、小城市、大城市中心城区和郊区之间的迁移趋于稳定。城市和农村相互融合。一、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及驱动机制 上述基本规律是否符合中国?是否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城市化走势的判断?上述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城市化进程的驱动机制。如果驱动机制类似,那么其表现形式也应基本一致。正因为如此,我们接下来先探讨城市化的驱动机制。一、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及驱动机制2、城市化的驱动机制 所谓城市化是指由工业化而引起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向城市聚集和分化的过程。工业化

6、是城市化的长期驱动机制,工业化和城市聚集效应共同决定了城市化的规模结构。(1)城市化的长期驱动机制(有前提条件?!)在工业化的推动下,一方面分工进一步细化导致产业向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新的产业不断形成并逐步发展成为主导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由低向高演进(宏观层面所反映的是第一产业占比下降,第二三产业占比依次上升)。由于城市具备较强的聚集效应(城市的聚集效应主要表现为规模经济与交易成本节约),迎合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因此新的产业不断向城市聚集,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导致经济结构的城市化。与经济结构城市化相伴随的是,新增就业主要在城市中产生,城市就业人口占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7、,进而形成了就业结构的城市化。就业结构的城市化必然引起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导致人口结构的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及驱动机制 工业化的水平很难用具体的指标予以量化,目前被广泛采纳的反映一国工业化水平的指标是工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或第二产业占比)、人均GDP。为了更好地与研究城市化相对应,我们主要采用非农就业占比、或人均GDP来刻画工业化的进程。以人均GDP 为例,随着一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不断向多元化和高级化发展,单个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也会越高,反映在宏观经济层面,就是人均GDP(或人均GNI)的不断上升。人均GDP较好的反映一国的工业化水平。对比不同国家,人均GDP的水平,可以发

8、现,人均GDP越高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也越高。一、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及驱动机制一、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及驱动机制(2)城市规模结构演变进程的驱动机制 正是因为城市所具有的聚集效应迎合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导致新的产业不断向城市聚集,最终导致城市化。而城市的聚集效应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即城市的聚集效应存在一个与城市最优规模相对应的临界点。在达到这一临界点之前,城市的聚集效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加速上升。超过这一临界点之后,城市的聚集效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递减,城市规模也逐步发展到极限,大城市走向郊区化;若城市的扩散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就会进一步形成都市圈。一、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及驱动机制一、城市化的基

9、本规律及驱动机制 正是因为城市聚集效应的这一特点,导致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不同规正是因为城市聚集效应的这一特点,导致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不同规模的城市的发展速度不同,进而在整体上表现为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模的城市的发展速度不同,进而在整体上表现为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在工业化水平较低的时期,工业品需求缺口较大,大多数工业产品竞争并不激烈。早先形成的大城市领衔新产品的开发,由于工业品需求缺口较大,这些新产品很快便被复制大城市周边乃至全国各地,在此基础上中小城市迅速形成和发展。这一时期,城市的聚集效应为正,但是不是特别明显,小城市迅速形成;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竞争日益激烈,生产成

10、本和交易成本的节约显得日益重要;同时,服务业占比逐渐提高。而服务业主要是为工业和消费者提供服务,服务业的最优化建立在大规模的工业聚集和人口聚集基础上。此时,城市的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大城市优先增长,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这必然导致人口由小城市向大城市集中;随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工业,服务业,住宅和市政工程对城市土地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土地成本越来越高,中心城区生活居住成本越来越高,居住环境恶化,城市的聚集效应达到临界点,此后城市聚集效应由正变负,导致人口和部分低产出工业先后迁入城市郊区及周边地区。这就导致了大城市人口的郊区化;随着工业和人口向郊区集中,郊区功能逐渐由居住向工业和商业

11、功能转化,从而形成了以特定功能为主的小城市(如东京都市圈的摩尔新城),实现了郊区的城市化,多个这样城市进一步形成大都市圈。由此可见,即使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的表现形式可能千差万别,但是其驱动机制是一样。二、美国城市化发展过程 美国的城市化进程基本是在一张白纸上完成的。战争、自然灾害和行政干预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较小,经济力量与城市化进程的相互作用体现的更为直接,更具有原型色彩。而且美国的人口密度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64%,如果按照可居住面积计算,这一比例将更低。在这样一个低人口密度国家,人口向城市高度集中,更能说明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二、美国城市化发展过程1、美国城市化的演变历程 美国的城市

12、化进程所经历的时间较长,自1840 年美国城市人口超10%,到1960 年美国城市化率达到70%,美国城市化率每年提高0.5%,沿着S 型曲线阶段性上升。从不同阶段,人口流动的主导方向来划分,美国的城市化进程可划分了四个阶段,对应的是四个标志性年份:第一阶段,至1920 年,美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达到51.2%;第二阶段,至1940 年,美国人口超25 万的大城市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达到47.6%,美国成为一个大城市占主导的国家。这时的城市化率达到56.5%;第三阶段,至1970 年,美国城市的郊区人口超过城区人口,郊区人口占城市人口的比重达到53.9%,美国成为

13、一个郊区化的国家。这一时期城市化率达到了73.6%;第四阶段,至1990 年,美国人口超百万的大都市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达到53.4%。这一时期,大都市圈不断发展,以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为核心的三大都市圈不断延伸,形成了范围巨大的大都市延绵带,农村和城市相互融合。二、美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二、美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与城市相对应的人口迁移农村人口首先广泛的迁入各种规模的城市;当城市化率突破50%之后,城市之间的人口迁移占据主导,人口迁移以小城市向大中城市迁移为主;当城市化率超过70%,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之后,人口迁移以由城市城区向郊区迁移为主;接下来的一个阶段是,郊区功能由居住拓展至工商业,进而实现大都市圈

14、,并于原中心城区形成功能互补的大都市。二、美国城市化发展过程美国大都市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二、美国城市化发展过程美国大都市区新增人口分布二、美国城市化发展过程2、美国城市化进程的驱动因素 一般情况下,人均GDP 和产业结构与城市进程的相互关系最为显著的时候,是城市化率低于50%的时候。但是早在1920 年,美国的城市化率就突破了50%。而之前的人均GDP 和产业结构的数据缺乏。因此,我们将透过就业结构的调整来看美国1950年以后的城市化规模结构调整阶段的背景。二、美国城市化发展过程(1)就业结构服务化与从小城市进入大城市 批发零售、商业地产、教育医疗及文化娱乐服务等是吸纳新增劳动力的主体,但是

15、这些产业的启动必须建立在工业聚集和人口聚集的基础上,显然农村难以做到。这些产业主要是为工业和消费者提供服务,这些产业的最优化是建立在巨大的工业规模和人口规模的基础上,因此人口由小城市向大城市迁移是一种必然趋势。事实上美国超百万大都市区人口占全美人口的比重超过50%,是其就业结构服务业化的一个必然结果。二、美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美国细分产业吸纳就业人口数量(1950-2019)二、美国城市化发展过程(2)就业结构的郊区化与人口郊区化 1950 年以来,郊区新增就业增长迅猛,郊区就业量占整个城市就业量的比重迅速上升。郊区就业机会明显多于城区,导致人口纷纷迁入郊区,加之于商业与住宅争夺土地资源,

16、以及人们为提高居住质量而迁出城市城区,促使了郊区人口的迅速聚集。当1970 年,郊区就业岗位占比达到45%的时候,郊区人口超过了城市人口。由此可见,人口的郊区化也是就业结构郊区化的一个必然结果。二、美国城市化发展过程美国城市城区与郊区就业比重二、美国城市化发展过程3、纽约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 目前对纽约大都市圈的界定还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纽约大都市圈仅指纽约中心城区(包括曼哈顿等5 个区)、纽约大都市郊区,及周边33 个县;一种观点认为纽约大都市圈是指纽约-波士顿-华盛顿这一大都市带,这一大都市带包括了纽约、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等5 个大城市和40 个10 万人以上的中小城市,五大

17、城市之间分工协作,功能互补。我们更倾向于前一种观点。二、美国城市化发展过程纽约最早被荷兰人命名为新阿姆斯特丹,在1664 年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后被命名为纽约。纽约靠近大西洋,拥有天然良港,终年不冻,是欧美贸易的中转站。1820 年纽约人口为15.2 万人,随着伊利运河,伊利铁路和哈得逊铁路分别于1825 年和1851 年开通,纽约打通了与五大湖区以及美国西部腹地的联系,经济获得快速发展;1860 年,美国进口贸易的2/3,出口贸易的1/3 均有纽约完成。到1870 年,人口达到了147.8 万人。二、美国城市化发展过程 1920 年,人口开始向郊区迁移,郊区以居住功能为主。这一时期向郊区迁移的人

18、主要包括两部分,一类是收入较高,白天在城区上班,晚上在郊区居住的人;一类是随企业进入郊区的人。这主要是因为,1920 年纽约人口猛增至562 万,居住环境恶化;汽车开始逐步替代马车,城市通勤成本下降;部分企业因为难以承受城区高成本而迁入郊区。当然,纽约市政府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纽约市政府一方面强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在郊区建立工业园区的方式引导企业向郊区迁移。到1960 年纽约的郊区人口逐渐超过城区人口。1960 年代后期,郊区的工商业功能逐渐形成并发展,郊区演变为功能完善的卫星城。1968 年,纽约市的第二次规划将建立多个城市中心列为重点,工业企业不断向郊区迁移,大量大型购物中心

19、出现在郊区,郊区逐渐演变为居住,工商业功能俱全的中小城市。二、美国城市化发展过程 随着郊区城市化,郊区的聚集效应上升,人口加速向郊区聚集。纽约市区人口由1950年的789 万升至2019 年的821 万,仅累积增长了4%,期间还出现多次人口下降;而纽约郊区人口则由1950 年的694 万升至1108 万,累积增长高达60%。1960 年代后,Monroe,Nassau,EireDutchess,Onondaga,Suffolk,Westchester等人口超过25 万的城市及大量人口10 万以上的城市。这些城市与纽约市区构成了人口超过1900 万的纽约大都市圈。三、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1、美日韩

20、城市化进程的总结三国的城市化进程基本符合S 型曲线变动规律;日本和韩国均在人均GDP上升最快的时期,将城市化率由30%提高到70%左右的水平。而且所用的时间分别为约20 年和25 年。这说明工业化是城市化的驱动因素,同时这也是后发国家的特征之一;美日韩三国分别在城市化率达到70%,70%和80%左右,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如果说日本和韩国的人口密度过大,超过70%或80%的人口聚集于城市的借鉴意义不大,那么美国这样一个人口低密度国家,超过70%的人口聚集于城市,充分说明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必然性;美日韩三国的城市化进程还符合城市化阶段性特征:城市人口超过50%之后,城市之间的人口双向流动成为主导

21、,城市化进程进入从小城市进入大城市阶段,大城市优先发展;城市人口接近70%,城市化进入城市郊区化阶段,城市郊区人口优先增长;接下来进入大都市圈阶段,在原城市城区周边形成大量的卫星城,这些卫星城与原有城市一起形成所谓的都市圈;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中,城市的选择:优先增长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区域,这是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比如,日本的三大都市圈(尤其是东京都市圈),韩国的两大都市圈(尤其是首尔都市圈)。三、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2、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回顾(1)中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到目前为止,中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有三种。第一种口径是以行政建制为基础,统计城镇户籍人口,用城镇户籍人口统计城镇人口

22、。户籍人口的数据来自于公安部,因此相对比较准确;第二种口径是以行政建制为基础,统计农业非农业人口,用非农业人口代表城市人口;第三种口径是以行政建制为基础,统计城镇常住人口,用城镇常住人口代表城市人口,这是2000 年人口普查之后被采用的。城镇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城市及市辖区,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及县以下小城镇满半年以上的人口总数。它等于户籍人口减去流出本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加上流入本地半年以上的外来流动人口。但手持户口迁移证、出生证、退伍证、劳改劳教释放证等尚未办理常住户口的人,即户口待定人口,也包括在常住人口中。城市化率中的城镇人口就是常住人口口径。二、美国城市化发展过程(2)改革开放以来中

23、国城市化进程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进程受到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受到较大影响,导致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难以在中国实现。首先是经济因素:国家工作的重心转向经济建设,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以及农村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大量剩余农产品和劳动力,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成为推动中国城市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其次是非经济因素,包括行政计划和户籍制度。三、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a行政计划 1980 年国务院批转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要,制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此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在行政计划的推动下快速发展;1983 年,实行市领导县和整

24、县改市政策,城市数量由1982 年的245 个增至2019年的668 个(增长了1.8 倍),其中县级市由133 个增至442 个(增长了2.3 倍),城市人口由7682 万上升到36837 万(增长了3.8 倍),非农人口仅19470 万;1984 年,国家降低了设镇标准并放宽户籍管制,乡改镇的步伐随之加快。建制镇由1983 年的2968 个增至2019 年的20601 个。“整县改市,乡改镇”所导致的统计范围扩大是推动中国城市化率指标上升的重要因素,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1981 年城市中农业人口占36%,到了2019 年县级市达到最高峰的时期,城市中的农业人口达到了51%,建制镇人口中所

25、包含的农业人口就更不用说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的城镇人口数量的失真。三、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b户籍制度 中国城市户籍制度始于1958 年。农民迁入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录用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城市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户籍制度的实行一方面阻碍了中国城市化的自然进程,另一方面也成为吸引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强大动力。如图18 所示,2019 年以前,城市人口年均增量在1000 万左右,但是,2019 年和2019年,国家先后放开了小城镇和城市的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和家属移民,城市人口增量猛增至年均2150 万的水

26、平。可见,户籍制度的影响是非常巨大。三、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中国城镇新增人口数(1979-2019)三、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3、中国已逐步具备城市化阶段性规律所要求的经济社会条件 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城市化进程将呈现前文所述两大基本规律,其前提条件是劳动力要素能够随着经济发展而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然而中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劳动力要素的这种自由流动。1990 年代,国家提出了取消农业、非农业的二元户口性质,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实行居住地户口登记制度的改革目标。2019 年和2019 年,国务院先后发文放松城镇户籍管制,小城镇和城市先后放开了投资移民、技术移民(即在城镇投资兴建企业,购买商品房的人及城镇

27、企事业单位聘用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和家属移民。此后每年城镇新增人口高达2150 万左右,比之前提高了仅100%。2019 年,公安部已计划按国务院的要求展开户口法的立法调研工作,旨在制订户口法,逐步解决城乡二元户口及背后的福利差异问题。据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披露,截至2019 年底,已经有河北、辽宁、山东、广西,重庆等12 个省市自治区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划分,统一了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统称居民户口。严格的户籍制度正在逐步放松,虽然仍然面临诸多的制肘,但是劳动力基本上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只是在形式上表现为流动人口而已。这意味着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将逐步呈现出来。三、中国城市化

28、发展趋势4、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1)中国当前城市化进程判断 我们认为,中国城市化同样也受制于工业化水平和城市聚集效应,相应地,中国的城市化历程也将经历4 个阶段,即:以农村进入城市为主导阶段;以小城市进入大城市为主导阶段;以大城市郊区化为主导阶段和以都市圈为主导阶段。2019 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4.9%,根据美日韩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中国城市化还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总体每年还将继续快速提高;农村进入城市为主导阶段即将结束,未来人口流动将依次进入以小城市进入大城市为主导阶段、以大城市郊区化为主导阶段和以都市圈为主导阶段。三、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2)城市化总体每年还将继续快速提高a城市化总

29、体继续提高从国际规律看,城市化率在30%至70%之间,城市化将会加速。从中国当前的国情看,中国同样是一个后起的人口高密度国家,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城市化的进程都将快速进行;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而户籍制度导致的城乡居民福利的差异同样逐步扩大,城市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三、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b中国当前城市化率快速提高的障碍 在城市化加速阶段(即城市化率由30%提升到70%的阶段),美国作为最早完成城市化的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年均提高幅度为0.52%,日本和韩国作为后起的人口高密度国家,城市化率年均提高幅度分别高达1.94%和1.70%。但我们认为未来几年中国城市化

30、的速度可能很难达到日本和韩国的速度。中国城市化率提升速度可能会低于日本的水平。因为日本实行土地私有制,家庭是土地的净出让方,房价的上涨势必带动上游的土地价格上涨,拥有土地的居民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例如,在1985-1992 年日本房地产的高速上涨过程中,日本家庭通过出让土地,获得了近83.42 亿日元的收入。相对于日本而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受高房价的影响可能更大;过高的城市生活成本,可能会延缓城市化的进程。目前,物价在快速上涨,城市生活成本大幅提高,这可能会对城市化快速提高造成障碍。事实上,在日本经济泡沫期间,也出现了因房地产价格上涨导致城市生活成本提高,进而导致大量城市居民迁出城市的现象;

31、户籍还未根本放松。三、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3)中国城市化未来人口流动判断 依照国际城市化经验,我们认为中国人口流动以从农村进入城市为主导阶段即将结束,未来将依次进入:以小城市进入大城市为主导阶段;以大城市郊区化为主导阶段和以都市圈为主导阶段。a将进入以小城市进入大城市为主导阶段 按照国际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经验,城市化率突破50%之后,进入大城市化阶段。目前城市化阶段性规律所要求的经济社会条件已逐步具备,且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4.9%,即将突破50%(可能会在3-4 年内),我们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即将进入大城市阶段。人口将由小城市向大城市集中,当然包括中小城市由于人口聚集而升格为大城市的部分。这将

32、深刻影响中国的城市规模结构。三、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 其根本原因在于小城镇难以发挥城市聚集效应,无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调整,难以孕育出最高效的服务业企业,吸纳新增就业岗位的能力远不及更大规模的城市,甚至可能出现倒退。另外一个重要而直接的原因是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化是中国小城镇的支柱,但是中国的乡镇企业属于非集聚型工业化,农村经济和人口并未实现空间上的聚集,有小城镇之外表,缺乏小城镇之经济内涵。这主要是因为:其一,乡镇企业的选址大多不具备城市经济所要求的聚集效应,产业结构升级难度较大。其二,乡镇企业大多从事农副食品加工和建材加工等初级加工业,在难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情况下,吸纳就业的能力不足。

33、其三,乡镇企业缺乏选址的动力。主要是因为乡镇企业的创办动机不是企业利润最大化而是社区利益最大化,这样企业一旦外迁,则社区解决就业、政府官员的政绩等目标就难以满足;乡镇企业享受较多的优惠政策,包括土地、税收、支付工人福利和劳保费用方面。三、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b超大城市成长空间仍然很大,但是郊区化进程将加速 截至2019 年底,中国前十大城市的GDP 占全国GDP 的比重,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1.4%和9%,前五大城市的GDP 占全国GDP 的比重,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4.6%和5%。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9 年底,美国前十大城市的GDP 占全美GDP 的比重,人口占全美人口

34、的比重分别为28.3%和32%,前五大城市的GDP 占全美GDP 的比重,人口占全美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0.6%和22%。美国的人口密度仅32 人/平方公里,为全球平均水平的64%,仅为中国的23.5%(如果按可居住面积计算,美国的人口密度更加远低于中国的水平)。在美国这样一个低人口密度的国家,其人口都能如此的高度集中于少数几个大城市,为什么中国的超大城市人口就不能再增长了呢?三、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这意味着:一方面,中国超大城市仍然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其它城市(尤其是处于城市聚集效应递增过程中的大城市)将获得更快的发展。另外,在中国部分超大城市在继续成长的同时,人口向郊区迁移的过程将加

35、速。这包括:城市地理范围扩大,由农村和其他城市迁入的人口直接落户于郊区;中心城区的人口迁入郊区。三、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c中国城市化的区位选择 进入从小城市进入大城市阶段,哪些大城市将优先增长呢?超大城市进入郊区化阶段,那么哪些超大城市会首先进入郊区化阶段呢?根据我们对美国、日本和韩国的考察。在日本,这样的城市集中在三大都市圈的周边;在韩国,这样的城市集中的首尔都市圈和釜山都市圈;在美国,这样的城市沿着美国的西部大开发,由东向西延伸。而且经济规模越大的都市圈内,大城市增加的更多,持续的时间更长,大城市在更大规模上实现最优化,因而大城市的郊区化较晚。我们认为,中国未来优先增长的大城市将主要集中在上海,京津和广深港等几大经济圈及其周边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最新-城市化与人口流动-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