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从教走向学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学”是“教”的起点,“教”是“学”的保障,两者相互依存又相对而生。近日研读“2022版新课标”,发现“课程理念”中有句话的表述跟“2011版课标”一字不差,即“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这个理念已经成为广大一线教师和课程专家们的一致共识!那么,如何“以教促学”,进而逐步“从教走向学”呢?笔者谈几点浅见。第一,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需要把以教师“教”的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改变为以学生“学”的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也就是“从教走向学”。
2、相应地,教师备课的思维方式也要随之改变,教师的思考要聚焦于学生应当“学什么”,以及学生可以“怎样学”这两个基本问题上。对“学什么”这一问题的思考,实际就是对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过程,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学生学情的准确把握。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对于学生已经会的内容自然无需再教;对于一些学生自己就能够学会的内容,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地学、在讨论交流中学。教师需要教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内容,而且重在提示和点拨,引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做到“以教促学”,方能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对“怎
3、样学”的思考首先是将学习目标转变为学生所应当执行并完成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设计必须能够体现学习目标,突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重点学习任务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之后是精心设计为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经历的学习活动。“学什么”和“怎样学”两个问题的思考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二者的思考应当是融合在一起的。第二,“从教走向学”绝不是否定教师“教”的意义及其价值,而是期望将“传授”式的教,改变为“引发”学生学习的教,这实际上是对“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教不是简单地将书本上的内容“告知”学生,而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主动地思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充分的体验,习得学习方法,进而
4、逐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展示“知识的魅力”,这样的魅力可以源于“真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让需求成为学习动机的诱因;也可以源于数学本身的问题,让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思考。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具有“游戏”特征的问题,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或者鼓励、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利用学生所提问题开展学习。“从教走向学”,需要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并适当补充教学资源以支撑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捕捉交流资源(包括学生的迷思)用于讨论,适时组织小组合作与交流,并通过追问引发讨论的深入。教师的“支持”还包括为学习困难提供适当的脚手架,
5、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与学,教学语言准确、简练,板书设计合理、规范,演示及示范准确到位等。 第三,如果说教对学是一种促进,学对教就是一种应用和发展。“学”从来都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在“教”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生长和超越。学生要尽可能学会用教的方法让自己学习和思考。会学习的学生就是会教的“小老师”,自学其实就是自教。具备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都会从教师的“教”中汲取“学”的方法和营养,并能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实现对自己的自教和自学。对于老师教授的学习内容,学生应该思考:教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想?教师是怎样教的,又为什么要这样教?学生如果能够好好琢磨教师的教,一定会对自己的自主学习大有裨益。教师在教某些内容时,有时也做不到绝对周密严谨,很可能存在一些尚未关注和考虑的情况,甚至出现一些偏差和错误,这就要求学生在尊重教师教的同时,“不唯书”、“不唯上”,勇于提出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想法。另外,有些东西也是“教”不出来的,需要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有深度的学习需要教师“教”的点拨和引导,更需要学生在“教”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现,生成新的认知。这样的“学”才是丰富的、鲜活的、充满生长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