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体会:如何培养量感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对真实的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受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这是2022版新课标新出现的一个关键词,它指向的是学生对于物体长度、面积、重量、体积等维度的感知,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呢?本文就以长度单位中的毫米和千米为例,谈一谈量感的培养策略。一、联系生活,初建
2、长度表象在众多的长度单位中,学生对厘米、分米、米是比较常见的,生活中接触到的物体大多以这几个长度单位作为单位的。相比较而言毫米和千米是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的,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感悟比较少的。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发展学生对于毫米和千米的长度认知呢?1. 经历单位产生过程 在学生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来表示结果,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产生一个比1厘米更小的单位来进行长度的表达,毫米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在这一毫米产生的过程中,产生了认知冲突,让学生体会到根据实际需要产生毫米这一单位的必要性。 那么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可以借助学生手上的尺子,找一找多长的一段是1毫米,初步感知1毫米有多长。在
3、毫米产生的过程中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测量长度时要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选用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是或者要求测量得比较精确的时候,可以用毫米作单位。2. 借助已有长度经验千米是一个比较抽测的长度单位,对于学生来说建立1千米的表象难度是很大的。根据这一学情,在教学中让学生与之前学过的1米、10米、100米建立联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学生对于1米有多长是有一个很清晰的认知的,这是学生已有的“经验长度”,那么,我们在教学中是否可以借助1米这一已有经验来进行1000米的长度表象建立呢?在课前,可以让学生走一走1米大约有几步,需要几秒钟,也可以借助更长的长度10米、100米,这两个长度更有利
4、于学生记录步数和时间,为建立1000米有多长提供认知阶梯。二、活动引领,多维发展量感 量感本身是抽象的,量感的建立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学生理解和建立量感都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和掌握的就是自己亲自参与的东西。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可以多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1.动手操作,建立1毫米的表象在这节课开始之前,学生都知道数学中有毫米这一个长度,但是对于毫米本身的含义并不十分了解,1毫米到底有多长学生也是比较模糊的。因此,经历1毫米产生的过程,沟通毫米与厘米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在动手操作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在尺子上
5、找1毫米,认识1毫米,画一条1毫米长的线段,画完之后说一说对于1毫米有什么样的感受,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等等。通过这样的时间环节,让学生创造1毫米、感知1毫米、建立1毫米的表象。 认识1毫米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物品的厚度是1毫米,用手来摸一摸这些1毫米厚的物体,说一说有什么样的感受。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建立真实准确的1毫米的表象,理解毫米和厘米的关系。通过在学具中寻找厚度大约1毫米物品的活动,用手比划1毫米,借助实际物品的比较,进一步建立1毫米的表现。通过观察、操作、语言表述等多种途径,建立1毫米的空间观念,初步形成量感。2. 体验对比,感悟1千米的具象千米这一长度单位是距离
6、学生的生活最遥远的,对于1千米到底有多长学生也是非常模糊。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呢?在这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是否可以采取室内室外相结合的形式,在校园里设置好100米,500米的长度,让学生估计距离,让学生估计后进行验证,再进行修正。 利用学生熟悉的距离100米来估测生活中的1千米,并能够进行估测之后进行验证,在经过多次估计、测量、修正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1千米的感知。 三、重视估量,加强量感运用 在数与代数中,估算是非常好的培养数感和运算能力的途径之一。那么在长度单位的认识过程中,是否可以借助估量,来进行量感的培养呢?1. 借助估测,加强毫米的运用在学生认识1毫米之后,可以让
7、学生估一估吸铁石或者是一个小正方体的厚度,可以选用厚度为5毫米或者10毫米的正方体,鼓励学生进行估测,并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最后通过两次画5毫米线段的活动,建立5毫米的表象,再次沟通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在估测、找标准量修正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在不断建立、更正1毫米到底有多长的表象的过程,通过多次活动,加强毫米这一单位的运用,建立几毫米的量感。2. 以小估大,强化千米的感知在利用100米、500米等长度感受深化了1千米的感知之后,我们还应让学生感悟生活中还有比1千米更长的距离,比如学校到家的距离,比如杭州到北京的距离等等。特别是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我们没有办法直接看到或者感受到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以小估大”的方法。我们步行1千米大约1500步需要15分钟,那么学校到老师的家里大约要走40分钟,这段路有多长呢?借助步数和时间来感受更远、更抽象的距离。 像这样借助学生的实际体验,通过想象和以小估大,从不同的维度和路径将“千米”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再次形成1千米的表象,强化1千米的感知,发展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