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7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学生版).doc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515738 上传时间:2020-05-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7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学生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7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学生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7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学生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7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学生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7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学生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0- -20192019) 历史历史 专题专题 7 7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考点一: “中体西用”思想和维新思想 考点二: 新文化运动 考点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选择题 1.(2019 年全国卷 T29)1919 年 11 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 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 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 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 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 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 反思资

2、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2.(2019 年全国卷 T29)1916 年 1 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 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 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 意在 A. 主张国家至上 B. 批判封建伦理 C. 反对西方民主 D. 传播马克思主义 3.(2019 年天津卷 T6)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 年他在日本曾 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 “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 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 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 。这反映了 A. 社会主义理论

3、尚未成熟 B. 社会主义制度己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C. 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 D. 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 4.(2019 年江苏卷 T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 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 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A. 全面复兴旧学 B. 排斥西方新学 C. 新学消解旧学 D. 崇尚中体西用 5.(2018 年全国卷T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 国国情的争论, 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的道路, 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 就是 “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 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

4、争论 A.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 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 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 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6.(2018 年北京卷 T5)1903 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 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 友好, 和平共处。 兔子感叹说, 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 但真能实现吗? 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 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 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 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 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

5、责任 D. 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7.(2017 年北京卷 T6)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 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 18401899 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 7 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 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 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 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 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8.(2017 年天津卷 T5)19 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 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 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 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 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

6、”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9.(2016 年全国卷 T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 ,曾 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 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 ”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想的开端 10.(2016 年北京卷 T18) 20 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 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 令” 。此人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

7、代表 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11.(2016 年浙江卷 T18)20 世纪初,有学者认为, “张三李四是同 时人。 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 李四又记了古典, 去读张三做的古文。 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 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 。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倾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12.(2016 年上海卷 T33) “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 “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

8、出洋留学,造船制械, 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 行。 ”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 ) 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 B希望清王朝复兴 C祖宗之法不能变 D反对洋务运动 13.(2016 年北京卷 T19) “走向世界丛书”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出 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 东渐记 、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该丛书的出 版 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 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 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 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 A B C D 14.(2016 年天

9、津卷 T7)直到 1917 年初, 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 这样写道: “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 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 新青年之所以这 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15.(2016 年浙江卷 T18)20 世纪初,有学者认为, “张三李四是同 时人。 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 李四又记了古典, 去读张三做的古文。 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古典;现在 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 。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

10、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16.(2016 年江苏卷 T8)1897 年 10 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 报 ,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 各地采访, 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 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 巴黎、 柏林、 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17. (2015 年全国卷 II T28)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 被称为“鬼子六” ;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 ;郭嵩焘在一 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

11、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18.(2015 年全国卷 II T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 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 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 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维新变法 D颠覆孔孟学说 19.(2015 年江苏卷 T7)1876 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 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 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

12、人说他是“汉奸” 。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20.(2014 年全国卷 II T28)1892 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 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 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21.(2014 年四川卷 T5) 殷海光认为,1840 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 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

13、 “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 ( ) 发昌机器厂创办 京师大学堂建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 国民党改组 A B C D 22.(2014 年安徽卷 T14)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 开始列入中学课程。下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 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1902 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1922 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19291936 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23. (2014 年北京卷 T16) 海国图

14、志 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 如 “西 业” (参议院) 、 “里勃里先好司” (众议院) 、 “勃列西领” (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24.(2013 年天津卷 T5)“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 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 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25.(2012 年天津卷 T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 世歌 : “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

15、本来是浑圆物,谁 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26.(2011 年浙江卷 T16)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 “在 24 岁以 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 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二、材料题 1.(2019 年江苏卷 T22)翁仕朝(18741944) ,一位乡村塾师,世 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

16、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 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 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 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 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 ,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 解世界, 求取新知, 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 自鸦片战争时期, 魏源、徐继畲、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 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材料二 孙逸仙,想报仇,行革命,灭满洲。数十年,不变志,以三 民,为主义前者仆,后者继,不自由,枉人世。若学买卖,是为 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

17、茶中国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 年甚多。 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 三、四、五字书 (20 世纪初) 材料三 民国政府纪念期, 列明以后: 正月一号, 南京政府成立纪念。 二月一号,北京宣布共和纪念(五月)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 念(八月)廿九号, 南京和约国耻纪念。九月七号, 辛丑条约 国耻纪念。翁仕朝手稿(20 世纪 30 年代)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 “共同意趣”,并分析这种“意趣”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 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

18、严密; 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2.(2018 年天津卷 T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 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 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 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 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 服其为不可易也。严复救亡决论 (1895 年) 材料二 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 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 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

19、复与熊纯如书 (1918 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 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 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 材料三 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 足的崇拜者: 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 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 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 理由。 (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3.(2016 年江苏卷 T2

20、2) (15 分) 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阅读下 列材料: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 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 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 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 “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 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 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 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 ,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 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 语言文字用

21、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 他们不承认任何 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 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 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 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 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6 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 文化的认识。 (9 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2、;逻辑严密;表述 通畅;280 字左右) 4. (2016 年海南卷 T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 1896 年,梁启超曾说, “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 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 ,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 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 。他说: “今以西人声光、化电、 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 简与繁,相去几何矣。 ”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 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 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 认视之,已为陈言矣。 ”

23、因此,他认为: “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 本;学着欲自离,臆度读西书为功。 ” 据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概括粱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6 分) 5.(2015 年全国卷T40)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 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 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 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 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

24、 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 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 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二 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 左传等书,是汉代学 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 影响恶劣, 导致 “中国之民, 遂二千年被 (遭 受)暴主夷狄之酷政” 。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 礼记等 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春秋 便是孔子为 “改制” 而创作的。 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 春秋 , 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 “始于据乱(世) ,立君主; 中于升平(世)

25、,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 ,为民主” 。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 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10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 认识的共通之处。 (8 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 分) 6.(2015 年安徽卷 T36) (26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善观水者, 必观其澜。 明末清初以来, 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 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 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

26、步。 代 表 人 物 生活年代 言论 顾炎武 1613 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 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日知录 魏源 1794 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 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 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 也。 海国图志 陈独秀 1879 1942 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 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 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新青年3 卷 5 号答顾克刚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 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12 分)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

27、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 时代的原因。 (14 分) 7.(2015 年广东卷 T38) (25 分)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 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 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 1904 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 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 重。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 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戊学制 1915 年开始酝酿, 1922 年颁 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 (13

28、分) (要求: 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 。 8.(2015 年浙江卷 T39)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 传播到全世界。1915 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 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 分) 材料三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 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 接引 “西学” 以启蒙。 进入民国, 各主要报刊加入对 临时约法 的大讨论, 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 北洋军阀上台, 妄图复古倒退, 陈独秀等奋起反击, 掀起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 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 程分析,也

29、有的侧重于从 1915 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3)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 试结合史实扼要论述。 (6 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 9.(2014 年江苏卷 T22)(13 分)1885 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 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 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 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类别 命题 者 试题 格致(自然 科学)类 龚照 瑗 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 得失,何者为最要论 教育类 刘坤 一

30、 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 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 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 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 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 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 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 治术类 周馥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 先论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 材料二 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 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 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 庭矣。王韬格致书院课艺 请答题: (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

31、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 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3 分) (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 “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10 分)(要求: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 字左右) 10.(2014 年福建卷 T38) (36 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 了 1300 多年,至 1905 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 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 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

32、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 苦读, 以获科第, 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 前清时代, 无分冬夏, 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 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 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 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 一能举者, 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 学非所用、 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 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 400 家左右,铁路

33、、轮船等新式 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 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 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 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 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0 分)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 议论的目的。(10 分)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 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10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政治 > 高考专区 > 真题汇编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7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学生版).doc)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