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成煤作用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5172850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2.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成煤作用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第一章成煤作用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第一章成煤作用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第一章成煤作用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第一章成煤作用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成煤作用 煤是一种固态的可燃有机岩。凡是由动植物残骸等有机质形成的岩石都称作有机岩,将可燃烧的有机岩称作可燃有机岩。煤是植物残骸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以及地球化学变化转变而来的,由植物死亡、堆积一直到转变为煤是经过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所经受的各种作用总称为成煤作用。第一节 成煤植物及其组成成煤植物及其组成 植物界可分为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两大类别。属于低等植物的有藻类和菌类,在地史的早期(即元古代到早泥盆世)它们曾构成了当时植物界的主体,成为植物发展演化的菌藻类植物时期。高等植物是由一些低等植物历经长期演变而来的,在形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上都比低等植物更加复杂。植物演

2、化与成煤作用具有密切关系植物演化与成煤作用具有密切关系,没有,没有植物的发育地质历史中就不可能有聚煤作植物的发育地质历史中就不可能有聚煤作用发生,用发生,植物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因植物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因此,成煤作用也就具有阶段性。此,成煤作用也就具有阶段性。1菌藻类植物时代 早泥盆世以前为低等植物发育时代,还没有高等植物出现。因此不可能有大规模的聚煤作用发生。由低等植物经过一系列变化形成的煤,其灰分很高,有一定的发热量。这类煤称为“石煤”,如我国南方寒武纪的“石煤”。2裸蕨植物时代 晚志留世至早中泥盆世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陆生植物时代。植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转化过程,是植物由低等向高等发展的重

3、要转折时期。裸蕨类植物是地质历史上最早的陆生植物,其特点是高度不足1m,还没有真正的叶、根之分,只在地下有一种假根。因此,裸蕨植物仍然是比较原始的植物。3蕨类、种子蕨类植物时代 晚泥盆世至晚二叠世早期,是高等植物发育、发展和演化的最重要的时期,以孢子植物蕨类和裸子植物的种子蕨为主。这个时期的气候条件是温暖、潮湿,适合植物生长,在全球范围内比较一致。石炭-二叠纪是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聚煤时期,地势比较平坦,植物繁盛,聚煤作用强,为第一大聚煤时期,形成了分布广泛的聚煤盆地和含煤地层。特别是我国华北和华南地区,含煤地层分布稳定,煤层煤质好,形成了我国重要的煤炭开发基地。如我国著名的鄂尔多斯盆地、华北

4、盆地、华南盆地等,都是大型的石炭-二叠纪聚煤盆地。4裸子植物时代 自晚二叠世晚期至中生代,是裸子植物最为繁盛的时代。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地球上干旱气候带扩大,石炭-二叠纪的植物群逐渐衰落,由蕨类植物进入到裸子植物繁盛时期。侏罗纪和早白垩世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二个重要的聚煤期。在我国,侏罗纪是最为重要的聚煤时期。5被子植物时代 早白垩世以后至古、新近纪是植物进入到高级发展的重要阶段。但是,这个时期构造活动更加强烈,气候分带也更加明显。这个时期被称为世界上第三个重要聚煤时期。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质历史时期的聚煤作用是与地质历史中植物演化密不可分的,植物的演化和发展决定了聚煤作用的发生,因此要首先研

5、究植物的演化特点,将植物演化研究与地质历史发展、盆地聚煤作用研究紧密的结合起来,阐明聚煤作用的机制。植物组成 (一)高等植物的器官 根:是植物进化过程中适应陆生条件所形成的一种器官,它具有吸收、支持、合成和贮藏的功能。茎:主要功能是将水分、无机盐类和有机营养物质运送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此外,还有贮藏养料的功能。叶:主要功能是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它们都是植物赖以生存所必须的。(二)高等植物的组织 根据高等植物的组织功能和结构的不同,可划分为分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和分泌组织。其中,后5种组织都是器官形成时由分生组织衍生的细胞发展而成。123456 三、植物的组成和化学性质

6、 植物主要是由有机物质构成,但也含有一定量的无机物质。不论是低等植物还是高等植物,主要都是由碳水化合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等)、木质素、蛋白质和脂类化合物等组成。各类植物以及同一植物的不同部分其有机组成各不相同。低等植物主要由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组成,脂肪含量比较高。高等植物的组成则以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为主。木本植物的有机组成差别很大,活细胞中的原生质主要是由蛋白质组成,茎和叶以纤维紫、木质素为主。植物的角质膜、木栓层、孢子和花粉则含有大量的脂类化合物。植物的有机组成的差别,直接影响到它的分解和转化,影响到煤的性质和利用。(一)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等

7、,其中,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二)木质素 木质素也是植物细胞键的主要成分,常分布于植物机械组织的细胞壁中,能增强坚固性,起支持作用。(三)蛋白质 在植物体内,蛋白质含量所占比重不大。由于它是构成植物细胞原生质的主要物质,因此在植物生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四)脂类化合物 脂类化合物主要指不溶于水,而溶于醚、苯、氯仿等有机质溶剂的有机化合物。1脂肪 2蜡质 3树脂 4角质与木栓质 5孢粉质第二节第二节 泥炭及泥炭化作用泥炭及泥炭化作用 高等植物高等植物死亡后转变为死亡后转变为泥炭泥炭,低等植物低等植物死亡后死亡后转变为转变为腐泥腐泥,都经过了,都经过了复杂的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生物化

8、学作用。根据。根据这些作用的特征年及其产物的差异,早在这些作用的特征年及其产物的差异,早在1920年年H.potoni.E就提出了就提出了腐朽作用、腐败作用、泥炭化腐朽作用、腐败作用、泥炭化作用及腐泥化作用作用及腐泥化作用。这些作用都是在。这些作用都是在喜氧细菌或厌喜氧细菌或厌氧细菌氧细菌参与下进行的;此外,还有菌类、蠕虫、各参与下进行的;此外,还有菌类、蠕虫、各种酶菌及一部分水的作用,并有矿物杂质和气体的种酶菌及一部分水的作用,并有矿物杂质和气体的参与。由于供氧条件依次减少,因而形成的产物中参与。由于供氧条件依次减少,因而形成的产物中氢、氮含量依次递增,致使每种作用的环境、作用氢、氮含量依次

9、递增,致使每种作用的环境、作用特征和产物都不相同。特征和产物都不相同。1、腐朽作用高等植物死亡后转化为泥炭,低等植物死亡后转变为腐泥,都经过了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植物有机残骸在充足的大气中将完全分解,其最终的主要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植物物质中只有树脂、蜡质仍在地表被保留下来。在这种条件下,植物物质所遭受的生物化学氧化分解,称为。2、腐败作用 腐败作用出现在与大气不能充分沟通,而植物物质充分被水浸润的条件下,此时有机物质未能完全分解,其最终产物虽仍为CO2和H2O,但仍留存富碳的残骸,形成暗色的腐植物质。二、泥炭化作用二、泥炭化作用 1、泥炭化作用的特点 定义:植物物质经受生物化学分解及合成的复

10、杂的过程且最终形成泥炭的作用.属性:也是种植物物质的生物化学分解作用,它与水解作用、氧化与还原作用有关。条件:发生于覆水地区的水位以下,即与大气局部沟通的状态下。泥炭化作用的直接产物除了泥炭以外,分解出的气态产物有二氧化碳、水、沼气和少量氮。2、泥炭沼泽及其形成条件(一)泥炭沼泽概念 沼泽是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如果沼泽中形成并积累着泥炭,则称为泥炭沼泽(二)泥炭沼泽形成条件 1.应有缓慢沉降的低洼地带,这种洼地有利于水的汇聚而不利于水的排泄,由于基底的缓慢沉降,使地下水位能保持缓慢速度持续抬升;2.泥炭沼泽发育地区大多与活动能量大的水体(如海、湖

11、、河)间以一定形式的保护屏障被相对隔离的地带,加以沙坝或沙嘴或沙滩为阻隔,而且相对分离于开阔海域以外的海湾泻湖地带、天然堤与活动河道分离的河后沼泽及废弃河道等;3.泥炭沼泽发育的地带,大多为地表地形高差变化不大且地表宽缓低平能量低的地带。(三)泥炭沼泽发育的主要环境 1.泥炭沼泽重要发育地带滨海平原 2.内陆有利发育泥炭沼泽的地区 内陆有利发育泥炭沼泽地区,一般多属于河流作用、冰川作用有关的河湖地带。(四)泥炭沼泽形成的方式 两种泥炭沼泽化的方式:由陆地演化为泥炭沼泽,称为陆地泥炭沼泽化;水域转化为泥炭沼泽,称为水域泥炭沼泽化。水域泥炭沼泽化的基本模式:1浅水缓岸湖泥炭沼泽化的发育模式 2深水

12、陡岸湖泥炭沼泽化发育模式 3小河泥炭沼泽化模式1 1浅水缓岸湖泥炭沼泽化的发育模式浅水缓岸湖泥炭沼泽化的发育模式 这种湖泊由四周向湖心逐渐变深,湖水停滞这种湖泊由四周向湖心逐渐变深,湖水停滞或仅有微弱流动,波浪小且水的光照条件好。湖或仅有微弱流动,波浪小且水的光照条件好。湖底首先沉积含少量有机质的粘土和砂层,其上为底首先沉积含少量有机质的粘土和砂层,其上为腐泥层。腐泥层。湖水逐渐淤浅,湖水逐渐淤浅,在湖底沉积的同时,岸在湖底沉积的同时,岸边与不同水深的湖滨地带,植物繁殖起来,由于边与不同水深的湖滨地带,植物繁殖起来,由于水深各异而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由岸向湖心方水深各异而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由

13、岸向湖心方向植物群落呈有规律的变化,可区分出几个植物向植物群落呈有规律的变化,可区分出几个植物带。带。图 1-4 浅水缓岸泥炭沼泽化发育模式1苔草泥炭;2睡菜泥炭眼子菜;3苔草草丘;4芦苇;5藻类沉水植物;6芦苇泥炭;7针叶阔叶树;8 浮水植物;9腐泥 (据柴岫,1990)1浅水缓浅水缓岸湖泥炭岸湖泥炭沼泽化的沼泽化的发育模式发育模式 这种湖中,因湖边大量地繁殖漂浮植物,这种湖中,因湖边大量地繁殖漂浮植物,植物死亡后,其残体沉入湖底转化为泥炭,植物死亡后,其残体沉入湖底转化为泥炭,这是一种由上而下的泥炭化过程。这是一种由上而下的泥炭化过程。随着浮毯的逐渐加大积厚向水中沉没,随着浮毯的逐渐加大积

14、厚向水中沉没,其下部死亡的植物残体,因重力作用,脱其下部死亡的植物残体,因重力作用,脱落沉入湖底,转化为泥炭。因而逐渐使湖落沉入湖底,转化为泥炭。因而逐渐使湖底填积加高,渐渐与浮毯相连,浮毯不断底填积加高,渐渐与浮毯相连,浮毯不断向湖心扩展造成湖泊的淤浅而萎缩向湖心扩展造成湖泊的淤浅而萎缩。图 1-5 深水陡岸湖泥炭沼泽化发育模式图1苔草泥炭;2混合泥炭;3浮毯;4浮水植物;5亚粘土 (据柴岫,1990)2深水陡岸深水陡岸湖泥炭沼泽化湖泥炭沼泽化发育模式发育模式3小河泥炭沼泽化模式小河泥炭沼泽化模式 这种泥炭沼泽化大致与第一种模式近似,呈这种泥炭沼泽化大致与第一种模式近似,呈带状,植物分带不明

15、显,往往在流速最小的河段带状,植物分带不明显,往往在流速最小的河段河底开始生长水生植物,植物繁茂后,由于河床河底开始生长水生植物,植物繁茂后,由于河床的糙度增加,流速减小,于是在河面及河边出现的糙度增加,流速减小,于是在河面及河边出现漂浮植物,在水中充氧不足的条件下,积累起泥漂浮植物,在水中充氧不足的条件下,积累起泥炭,使整个河道泥炭沼泽化。炭,使整个河道泥炭沼泽化。(五)泥炭沼泽的类型(一)(一)按照泥炭沼泽表面形态和水源补给,以及养分和植被等特征,通常将泥炭沼泽划分为三种类型,即低位泥炭沼泽、中位泥炭沼泽和高位泥炭沼泽。1.1.低位泥炭沼泽低位泥炭沼泽 有人称为有人称为富营养泥炭沼泽富营养

16、泥炭沼泽。低位泥炭沼泽的表面由于泥炭的积累不厚,且低位泥炭沼泽的表面由于泥炭的积累不厚,且尚未改变原尚未改变原有的地表低洼形态。有的地表低洼形态。地表水和地下水作为丰富的水源补给,潜水位较高或地表水和地下水作为丰富的水源补给,潜水位较高或地表有积水;地表有积水;溶于水中的矿物质养分丰富。沼泽多为中性或微碱性,溶于水中的矿物质养分丰富。沼泽多为中性或微碱性,pHpH7 77.87.8;沼泽植物要求养分较多,种属较丰富。沼泽植物要求养分较多,种属较丰富。我国第四纪泥我国第四纪泥炭形成炭形成于这种类型的沼泽约占于这种类型的沼泽约占9090,在地史中各成煤期内也,在地史中各成煤期内也大多形成于这种泥炭

17、沼泽类型。这种沼泽类型多处于大多形成于这种泥炭沼泽类型。这种沼泽类型多处于泥炭沼泥炭沼泽发展的初期。泽发展的初期。2.高位泥炭沼泽 这种类型的泥炭沼泽往往处于泥炭沼泽演化的后期或这种类型的泥炭沼泽往往处于泥炭沼泽演化的后期或泥炭沼泽始终处于潜水面之上。沼泽主要是由大气降水补泥炭沼泽始终处于潜水面之上。沼泽主要是由大气降水补给,给,沼泽的水面位于潜水面之上,水源不充足,沼泽的水面位于潜水面之上,水源不充足,水中水中缺少矿物质养分,因而有人称为贫营养泥炭沼泽。缺少矿物质养分,因而有人称为贫营养泥炭沼泽。中间贫周缘富:高位泥炭沼泽在发展演化中,泥炭积中间贫周缘富:高位泥炭沼泽在发展演化中,泥炭积累速

18、度与养分的供给状况发生了变化。即在沼泽的边缘部累速度与养分的供给状况发生了变化。即在沼泽的边缘部分,易得到周边流水所携带的丰富营养;而中心部位则难分,易得到周边流水所携带的丰富营养;而中心部位则难于得到富养分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仅靠大气降水补于得到富养分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仅靠大气降水补给,促使贫营养植物首先出现于中心地带。给,促使贫营养植物首先出现于中心地带。3.3.中位泥炭沼泽中位泥炭沼泽 这类泥炭沼泽多出现于这类泥炭沼泽多出现于前两类沼泽的过渡时前两类沼泽的过渡时期,在特征与性质上具有过渡特点,因此又称为期,在特征与性质上具有过渡特点,因此又称为过渡类型或中营养泥炭沼泽。过渡类型

19、或中营养泥炭沼泽。这类泥炭沼泽的表这类泥炭沼泽的表面,由于泥炭的积累趋于平坦或中部轻微凸起,面,由于泥炭的积累趋于平坦或中部轻微凸起,地表水和地下水通过周边的泥炭层时,其中的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通过周边的泥炭层时,其中的水分和养分被部分吸收达到中心地带时,已大为减分和养分被部分吸收达到中心地带时,已大为减少,因而潜水位变低、营养状况变差,泥炭层也少,因而潜水位变低、营养状况变差,泥炭层也处于中性到微酸性,植被以中等养分植物为主。处于中性到微酸性,植被以中等养分植物为主。(二)按植被生长情况沼泽划分:草本沼泽、泥炭藓沼泽和木本沼泽。(三)依据沼泽的水动力条件、岩性组合以及沉积物特征,可划分为闭流沼泽

20、、覆水沼泽和泥炭沼泽三种类型。(四)依据水介质的盐度,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淡水沼泽、半咸水沼泽和咸水沼泽。(五)根据与其他环境的成因联系,可以分为河漫沼泽、湖成沼泽和滨海沼泽。草海早在第四纪中草海早在第四纪中更新世纪就已形成,更新世纪就已形成,距今距今15万年。草海万年。草海原是个很大的石灰原是个很大的石灰岩盆地,由于山洪岩盆地,由于山洪 暴发,沙石阻塞了暴发,沙石阻塞了盆地低洼部的漏斗盆地低洼部的漏斗而成为高原上的内而成为高原上的内陆湖泊陆湖泊 草海湖是贵州省最大的草海湖是贵州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因湖底生天然淡水湖,因湖底生长大量水草,故名草海。长大量水草,故名草海。(六)植物残骸的堆积方式

21、(理论或学说)对于植物残体的堆积方式存在着原地生成与异地生成的不同观点。1.原地生成说或称为“原地堆积说”原地生成说认为,造煤植物的残骸堆积于植物繁衍生存的泥炭沼泽内,没有经过搬运,在原地堆积并转变为泥炭,最终成煤。主要依据:现代泥炭沼泽(湿地)繁殖大量植物,在原地堆积形成泥炭,且没有发现被搬运的迹象;煤层底板中有垂直的根系化石,煤层底板为植物生长的土壤;煤层中陆源碎屑矿物比较少;大多数煤层厚度比较稳定,在大面积范围内可以对比,说明当时成煤环境是一种稳定的环境。煤层可以作为标志层进行大范围对比。2.异地生成说(异地堆积说)异地生成说认为,泥炭层形成的地方,即植物残体大量堆积的地方并不是成煤植物

22、生长的地方,植物残体从生长地经过长距离搬运后,再在浅水盆地、泻湖、三角洲地带堆积而成。其依据是在现代的三角洲地带(如亚马逊河、刚果河等),常可见到从上游原始森林区带来的大量漂木,在湖泊中见到漂浮的泥炭层,某些煤田内曾见有树根朝上倒置的树化石,以及煤中混有大量矿物杂质,煤层底板岩性与煤层在沉积上有大的差异,如煤层底板为石灰岩等化学沉积等。我国一些山间盆地、山前冲积扇缘洼地、河漫滩洼地的全新世沉积中,都曾见有异地生成的埋藏泥炭。如河北易县石岗易水河河湾沉积的泥炭层,直接堆积于花岗闪长岩的基岩和河床相的卵石层之上,泥炭层夹着躺倒的树干、树根及植物的壳果,厚度变化大,几米距离可自几厘米厚变为12m,这

23、是由洪水将植物残体从山地带到水流突然减速的河湾处堆积下来而形成。卵石层砂层泥炭层黄土层卵石粗砂层图 1-3 河北易县易水河湾异地生成泥炭层剖面 (据中国煤田地质,1979;改绘)基岩(花岗闪长岩)3.微异地生成说(或称“亚原地生成说”)泥炭沼泽内部植物残体、部分泥炭受冲刷搬运并重新堆积的现象比较常见。如河漫滩沼泽、三角洲平原沼泽受河水泛滥的影响,以及滨海沼泽受海潮、风暴潮的影响,都可能造成沼泽内部的局部搬运和重新堆积现象。为“微异地生成”或“亚原地生成”(Stach等)。在微异地生成的煤片中,常见植物结构组分破碎、微细斜层理和微波状细层理,以及各种煤岩显微组分的碎屑体和原有植物组织的氧化现象和

24、大量矿物杂质的混入等。鄂鄂尔尔多多斯斯地地区区陆陆表表海海充充填填沉沉积积层层序序 泥炭化作用阶段划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植物遗体中的有机化合物,经过氧化分解和水解作用,转化为简单的化学性质活泼的化合物;第二阶段,分解产物相互作用进一步合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如腐植酸、沥青质等。这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1)生物化学分解作用 需氧细菌中无芽孢杆菌分解蛋白质,在泥炭初期占优势;某些真菌分解糖类、淀粉、纤维素、木质素、丹宁等有机质;放线菌及芽孢杆菌也可分解纤维素、木质素、丹宁及较难分解的腐殖质。2)生物化学合成作用 定义:形成于若干新的有机物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构成泥炭特征性组分的腐植酸(黄褐色

25、塑性物质,据胶体特征),还有沥青质。注意:腐植酸不是单一的有机化合物,而是一组由近似的、分子大小不等且结构不一的羟基芳香羧酸组成的复杂混合物。这种复杂混合物的形成作用,称为腐植化作用。它是泥炭化过程较为重要的作用,它不是一种生物作用,而是在泥炭表面或近表面的泥炭形成层中,由缓慢的氧化作用所引起的一种化学作用,其结果是腐植物质的形成。腐植物质主要来源于植物的何种有机组分,曾有过长期的争论(即“木质素说”和“纤维素说”),实际上木质素、纤维素、丹宁酸、蛋白质、类脂物质等植物物质参与了腐植化作用,它们对腐植物质形成的贡献程度,还存在不同认识。F植物转变为泥炭后,植物中含有的蛋白质在泥炭中消失了,木质

26、素、纤维素等在泥炭中很少,而产生了植物中没有的大量腐植酸。分解F元素组成中,泥炭的碳含量比植物增高,氮含量有所增加,而氧含量减少。说明泥炭化过程中,植物的各种有机组分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变成新的产物。这些产物的组分和性质与原来植物的组分和性质是不同的。合成3)腐植化作用 是泥炭化过程较为重要的作用,它不是一种生物作用,而是在泥炭表面或近表面的泥炭形成层中,由缓慢的氧化作用所引起的一种化学作用,其结果是腐植物质的形成。腐植物质主要来源于植物的何种有机组分,曾有过长期的争论(即“木质素说”和“纤维素说”),实际上木质素、纤维素、丹宁酸、蛋白质、类脂物质等植物物质参与了腐植化作用,它们对腐植物质形成的

27、贡献程度,还存在不同认识。4)凝胶化作用 定义:定义:指堆积在沼泽中的植物遗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指堆积在沼泽中的植物遗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腐植酸酸和和沥青质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凝胶、溶胶等胶体物质的过程。为主要成分的凝胶、溶胶等胶体物质的过程。条件:条件:较为停滞的、不太深的覆水条件下;弱氧化至还原较为停滞的、不太深的覆水条件下;弱氧化至还原环境;厌氧细菌的参与。环境;厌氧细菌的参与。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一方面进行生物化学变化,一方面进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一方面进行生物化学变化,一方面进行胶体化学变化

28、,二者同时发生和进行导致物质成分和物理行胶体化学变化,二者同时发生和进行导致物质成分和物理结构都发生变化。结构都发生变化。凝胶化作用进行的强烈程度不同,产生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凝胶化作用进行的强烈程度不同,产生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凝胶化物质。凝胶化物质。(1 1)如果植物组织的细胞壁在变化过程中只发生了微弱的膨胀,则植物)如果植物组织的细胞壁在变化过程中只发生了微弱的膨胀,则植物的细胞组织仍能保持规则的排列,细胞腔明显(木煤体)。的细胞组织仍能保持规则的排列,细胞腔明显(木煤体)。(2 2)若植物细胞壁在变化过程中膨胀作用较强,细胞腔显著缩小,则成)若植物细胞壁在变化过程中膨胀作用较强,细胞腔显著缩小

29、,则成为木质镜煤体的前身。若细胞腔充满凝胶化物质,可转变成结构镜煤为木质镜煤体的前身。若细胞腔充满凝胶化物质,可转变成结构镜煤体;当凝胶化作用十分强烈,植物细胞结构完成消失时,形成均匀凝体;当凝胶化作用十分强烈,植物细胞结构完成消失时,形成均匀凝胶化物质,则转变为无结构镜煤体。胶化物质,则转变为无结构镜煤体。5)丝炭化作用)丝炭化作用 1、概念:、概念:指植物遗体的木质纤维组织,遭氧化分解、指植物遗体的木质纤维组织,遭氧化分解、脱水、脱氢和增炭化作用转变成贫氢、富炭的腐植物的过脱水、脱氢和增炭化作用转变成贫氢、富炭的腐植物的过程。程。2、形成环境、形成环境:沼泽覆水程度发生变化;沼泽表面变得:

30、沼泽覆水程度发生变化;沼泽表面变得比较干燥,氧的供应较为充分;喜氧细菌的参与。比较干燥,氧的供应较为充分;喜氧细菌的参与。3、特点:、特点:氧化过程中有机物在微生物参与下由于失去氧化过程中有机物在微生物参与下由于失去被氧化的原子团而脱氢、脱水,碳含量相对增加;部分丝被氧化的原子团而脱氢、脱水,碳含量相对增加;部分丝炭没有经过明显地凝胶化作用,仍能保留完整的植物组织炭没有经过明显地凝胶化作用,仍能保留完整的植物组织结构。结构。4、丝炭化作用过程复杂、丝炭化作用过程复杂:如一些丝炭化物质先经历不:如一些丝炭化物质先经历不同程度凝胶化作用,后由于环境发生变化,又发生丝炭化同程度凝胶化作用,后由于环境

31、发生变化,又发生丝炭化作用。作用。凝胶化丝炭化过渡 有一些丝炭化物质首先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凝胶化作用,而后由于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覆水程度的变化),又发生丝炭化作用。因此,同一植物遗体可先后经历两种不同的转变过程,并形成相应的组分。那些已经经受不同程度凝胶化作用的植物组织,如果由于潜水面下降等原因,沼泽变得较为干涸,从而转入充分氧化的条件时,凝胶化的植物组织即因脱氢、脱水,相对地增碳而向丝炭化物质转化。凝胶化丝炭化过渡 如果后期丝炭化进行的彻底,凝胶化的植物组织可形成丝炭体、木质镜煤丝炭体、结构镜煤丝炭体、丝炭化基质体等。如果后期丝炭化进行的不彻底,则形成一系列的过渡产物,半凝胶化物质、半丝炭

32、化物质。但是,凝胶化物质一旦已完成向丝炭化物质的彻底转变后就不可能再产生逆向的转化。作用的结束时间 以上所述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都是指泥炭形成阶段发生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现代对煤中各种显微组分的研究,发现凝胶化组分和丝炭化组分的形成并不终止于泥炭化阶段的晚期,在年轻褐煤的植物残体中还经常发现有相当比例未经变化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它们在成岩过程中仍有可能继续向凝胶化物质或向丝炭化物质转化。泥炭化作用过程的复杂性 自然界所见煤的结构、构造往往是十分复杂的,常看到煤的不同岩石类型的频繁交替,沼泽覆水条件、介质化学性质等方面的改变可以引起不同岩石类型分层的形成;同一粗大的植物树干在沼泽中由于埋

33、藏状态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转变经历,甚至树干表层和里层的转变条件也存在着差别(这种现象在露天开采的褐煤层中经常见到),这些都会导致煤和煤层组成的不均一性。凝胶化作用与丝炭化所发生环境不同:凝胶化作用是在弱氧化至还原环境下形成,丝炭化作用是在氧化环境中发生,后迅速转入弱氧化或还原环境下。经历作用不同,成分不一样:部分丝炭没有经历凝胶化作用,细胞结构几乎未经历膨胀变形,保持了植物的组织结构。同一植物遗体可以经历两种不同的过程,形成相应的组分 6)残植化作用 当泥炭化过程中水介质流通较畅,长期有新鲜氧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充分分解破坏,并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大量集中的过程称为残

34、植化作用。可以认为残植化作用是泥炭化作用中的一种特殊情况。7)泥炭的积累速度)泥炭的积累速度1、与大气和土壤的、与大气和土壤的温度密切有关。温度密切有关。温度影响植物的生温度影响植物的生长速度和生长量;长速度和生长量;温度影响微生物的温度影响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从而繁殖和活动,从而影响植物死亡后的影响植物死亡后的分解速度。分解速度。陆 上 土 壤 中 有机 质 的 破 坏有 机 物 的 生 长沼 泽 条 件 下 有机 质 的 破 坏051015 202530 35 4045 50温 度 /C 2、与植物类型、沼泽富水程度、介质酸碱、与植物类型、沼泽富水程度、介质酸碱性及微生物活动、植物遗体分解

35、速度等多性及微生物活动、植物遗体分解速度等多因素有关。因素有关。3.地质历史时期地质特征地质历史时期地质特征 影响因素主要是:如地质构造运动、气影响因素主要是:如地质构造运动、气候、冰期等。候、冰期等。(7)泥炭的化学组成 (一)泥炭的化学组成,除含有大量水分外,还包括有机质和矿物质。1泥炭的有机质:主要包括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和腐植质。2泥炭的矿物质:也是泥炭物质组成的重要部分。它的来源一方面是在水、风和其它动力的作用下,使矿物质运移到泥炭中并聚集起来,另一方面则是来源于形成泥炭的植物体本身。(二)泥炭的主要物理、化学特性:1分解度:是指植物残体内由于腐解作用而失去细胞结构物质的相对含量,即

36、泥炭中无定形腐植质占有机质的百分含量。2泥炭的含水性质:泥炭由于富含有机质,具分散、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泥炭有吸收和保持大量水分的性能。3泥炭的比重和容重 泥炭干燥时重量轻,比重、容重都较小,这是区别于其它固体可燃矿产的典型物理性质。泥炭比重大小受到矿物质含量和分解度的影响。泥炭在自然状态下的容重称湿容重,一股为1.001.30gcm2;烘干或风干后的容重称干容重,一般为0.20.58gcm2。4泥炭的结构和颜色:泥炭结构疏松、多孔,力学稳定性差,它与形成泥炭的植物种属、分解度及矿物质含量有关。泥炭的颜色主要决定于形成泥炭植物种属的颜色。5泥炭的可燃性 泥炭中由于含有较多的有机物质,因此具有可

37、燃性,通常以发热量来表示。(三)泥炭的类型 根据泥炭的原有植物组成,泥炭可划分为:(1)草本泥炭 (2)木本泥炭 (3)藓类泥炭第三节第三节 腐泥化作用腐泥化作用 1.腐泥化作用的概念 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的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2.腐泥化作用形成的环境和条件 (1)水体较深:湖泊、沼泽水深地带及泻湖、海湾和浅海等水体.(2)还原环境:滞流、还原环境 (3)厌氧微生物参与 (4)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 3.腐泥化作用的产物 腐泥化作用的产物主要是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1)气态产物:在腐泥化过程中,形成的气态产物主要有CH4、NH3、N2O、N2、H2S和CO2。(2)富含氢的液态或固态沥青质物质源岩。4.腐泥化作用的程度不同形成不同的煤岩组分 腐泥化作用的程度不同,形成腐泥的原始物质的腐解程度亦不尽相同,有的保存或部分保存原生的低等植物组织形态或结构,有的则被彻底分解,形成的腐泥煤其显微组分的特征也不相同。u泥炭成分、性质的影响因素u植物群落植物群落u 营养供应营养供应u 介质的酸度介质的酸度u 介质的氧化还原条件介质的氧化还原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一章成煤作用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