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CC姓名標示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2.5版授權釋出版授權釋出】第六講第六講因婚姻而衍生的文體及其內容因婚姻而衍生的文體及其內容研究項目:研究項目:通婚書、嫁娶過程的文學作品、以婚姻為主題的文學作品選讀資料:選讀資料:敦煌變文下女夫詞、唐傳奇韋固、張老 2【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方式分享台灣2.52.5版授權釋出版授權釋出】資料資料42通婚書產生的時代:通婚書產生的時代:唐會要卷六:建中元年九月詔:婚嫁
2、函書,出於近代,既無經據,即可停之。3flickr TAIWANG Tonys z資料資料43敦煌唐代敦煌唐代書儀書儀中的通婚書:中的通婚書:通婚書:(上略)白,第男年久成立,未有婚媾,承賢第女,令淑有聞,四德兼備,願結高援。謹因媒人氏,敢以禮請,晚若不遣,佇聽嘉命。白。(下略)答婚書:(上略)跪捧告白,無任戰 越。伏丞賢弟未有婚媾,卑末小娘子 雖在妍年,不閑婦禮,既奉誨示,敢不依命。伏惟照察,謹狀。(下略)4資料資料44蘇軾蘇軾求婚啟求婚啟、下財啟下財啟:蘇軾與邁求親啟:(上略)里閈之游,篤於早歲;交朋之分,重 以世姻。某長子邁,天資朴魯,近憑 遊藝之師傳,賢小娘子姆訓夙成,遠有 萬石之家法
3、,聊伸不腆之幣,願結無窮之歡。(下略)蘇軾下財啟:(上略)夙緣契 好,獲講婚姻。顧門閥之雖微,恃臭 味之不遠。敬陳納幣之禮,以行奠 雁之儀。庶徼福于前人,永結歡於 二姓。(下略)5資料資料45另見下女夫詞下女夫詞資料資料46另見 唐傳奇唐傳奇韋固韋固資料資料47另見 唐傳奇唐傳奇張老張老參考書目:參考書目:敦煌變文 王夢鷗唐人傳奇小說6 第七講第七講 禮俗之融合與轉化 以唐宋婚俗中異族文化成分為例7一、前言民族之融合乃人類演化進程之重要事件,然其意義尚非血統之交融,而在文化之融合與轉化之上。此種融合與轉化,乃促使文化愈形豐富最重要之因素。故觀察此民族與彼民族接觸後,在政治制度、禮俗乃至文學、藝
4、術等面向之融合和轉化,無疑為文化研究之重要課題。漢族與異族之接觸,自古有之。西晉末年,五胡入華,此後政權與文化呈現多元狀態。以漢族言,固嘗稱之為五胡亂華,然經各民族血統與文化長期之融合,實為漢族注入新活力,故唐朝可繼漢朝之後再度建立文明昌盛且聲名遠播之帝國,而宋朝亦經著名學者王國維、陳寅恪等稱許為文化最燦爛之朝代。以此一觀點立論,唐宋文化實包含眾多異族文化之因子。8上述事實,學者曾自各種角度多方論述,包括政治制度、文學、藝術、神話等。筆者近年則較關心歷代禮俗中異族文化之成分,尤其該成分影響及於後世者。蓋漢族本東亞強勢民族,基於驕傲之本位主義心理,以及視禮樂制度為聖人制定之觀念,自來不願正視或討
5、論此一禮俗融合與轉化之現象,故此一主題儘管已有若干成績,而可繼續研究之空間尚不少也。本文擬以婚姻禮俗之演進史為著眼點,選擇唐宋時代為範圍,考察其婚俗中異族文化之成分,以說明禮俗如何融合與轉化而豐富中華文化之內涵。選擇此一時代之理由,乃因此一時期民族大融合已告一個段落,此前則各民族正在接觸,雖有若干融合之現象,但資料零星,轉化之程度亦不甚明顯,而宋代以後之婚俗又大致已經定型,故此一時期最能說明婚俗融合與轉化之現象。9專門研究唐宋婚姻禮俗之著作,較完整者有呂敦華唐代婚禮研究1及彭利芸宋代婚俗研究2,二書對具體儀節之說明頗為詳細,關於異族婚俗之影響亦略有涉及,但因主題及斷代討論之限制,對本文關心之融
6、合與轉化缺乏完整及深入之論述。馬之驌中國的婚俗3成書較早,其上篇對個別習俗之演變雖有歷時性之觀察,但對異族文化的成分著墨不多。大陸學者呂一飛胡族習俗與隋唐風韻魏晉北朝北方少數民族社會風格及其對隋唐的影響4一書頗有論述,但就此一主題言,亦不完整。1 呂敦華:唐代婚禮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葉國良指導)。2 彭利芸:宋代婚俗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按:此書原係台灣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周何指導。3 馬之驌:中國的婚俗(台北:經世書局,1981年)。4 呂一飛:胡族習俗與隋唐風韻魏晉北朝北方少數民族社會風格及 其對隋唐的影響(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
7、94年)。10本文之寫作,挑選唐宋婚俗中就婦家成禮、障車下婿、百子帳、坐鞍、催妝、婿騎馬繞婦車三匝、卻扇、戲弄女婿等雜有異族文化之儀節加以討論。由於資料繁多,本文僅舉最具代表性之文獻,作必要之陳述,而將重點置於融合與轉化之過程或方式之觀察,並討論觀察所得是否有助於了解中華文化之形成。至於本文所謂融合,指異族禮俗楔入漢族原有禮俗體系中。所謂轉化,指異族禮俗經漢族加以變形,已與原本之異族禮俗有明顯差異。11二、唐宋婚俗中異族文化成分之融合與轉化二、唐宋婚俗中異族文化成分之融合與轉化唐宋婚禮儀節至為繁富,其中有承襲先秦古禮者,如納采、納徵、親迎等,有興於漢代者,如撒帳等,名目不少;而其中隨社會習俗、
8、觀念之改變而改變者亦夥,如問名後世改為合八字等等;此類皆為值得研究之課題。然其中一部分,則乃融合或轉化異族禮俗而來,國人亦不可不知。本文既論唐宋婚俗中異族文化成分,則凡承襲或改變先秦古禮者,皆不及之。下文依儀節舉行之先後順序,分八項論各該儀節融合及轉化之過程。12(一)就婦家成禮(一)就婦家成禮 漢人乃父系社會,婚禮原無在女家舉行之理。遊牧民族則因有勞役婚之習俗,婚禮或在女家舉行。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注引魏書云:為妻家僕役二年,妻家乃厚遣送女,居處財 物,一出妻家。此即所謂勞役婚。該傳既言居處財物,一出妻家,則婚後夫妻雖獨立生活,實與居妻家無異,僅別置穹廬耳。13又,北史高車傳載其婚俗云
9、:迎婦之日,男女相將,持馬酪熟肉節解。主人延 賓,亦無行位,穹廬前叢坐,飲宴終日,復留其 宿。明日,將婦歸。此言飲宴終日,復留其宿。明日,將婦歸,則婚夕在婦家行禮可知。六朝以來社會既染胡風,且仕子往往遊食四方,因而就婦家成禮之例頗多,見於六朝志怪、唐人傳奇者比比皆是,當能反映其時習俗之一端。14 既在女家成禮,則與傳統親迎之禮牴觸,於是二者遂產生巧妙之融合,即先以車自女家迎婦出門,在附近稍事繞行後,再入女家成禮。太平廣記卷三四三竇玉條載竇玉就婚於表丈家云:丈人曰:君生涯如此,身落然,蓬遊無抵,徒 勞往復。丈人有侍女,年近長成,今便合奉事。衣食之給,不求於人。可乎?玉起拜謝。丈人喜曰:今夕甚佳,
10、又有牢饌,親戚中配 屬,何必廣召賓客?吉禮既具,便取今夕。謝 訖復坐。又進食,食畢,憩玉於西廳。俄而禮輿香車皆 具,華燭前引,自西廳至中門,展親御之禮。因 又繞莊一周,自南門入及中堂,堂中帷帳滿,成 禮訖。15此條所記,固屬小說家言,然對當時如何調合衝突禮俗之具體方式而言,則屬難得之材料,故錄於此。然漢族長久以來屬父系社會,男婚女嫁,終落夫家。上文所載之事,自屬權宜措施,故無法長久。(二)障車、下婿(二)障車、下婿 先秦婚禮1,親迎時女父迎婿於門外,禮甚隆重,未有刁難女婿前來親迎之事。唐時則有之,唐封演封氏聞見錄卷五云:近代婚嫁有障車、下婿、卻扇及觀花燭之事。1 以下言先秦婚禮,皆據儀禮士昏禮
11、及禮記昏義,不另注。16所謂障車,即婿親迎時女家加以阻攔。其法,有人出面誦障車文攔車,其目的在故來遮障,覓君錢財。君須化道,能罷萬端。此開後世親迎時應以紅包給予女家前來招呼之親戚之先聲。所謂下婿,即在言語或行動上屈折或考驗女婿,女婿入門,每至一處,輒被要求賦詩或答話,否則不予放行,此與障車為同一思惟。考北方遊牧民族及西南少數民族,由於社會進程甫由母系社會轉入父系社會,對於女子嫁入男家,有種種抗拒之習俗,其中之一即要求男方卑辭遜禮。宇文懋昭金國志卷三十九婚姻條記女真婚俗云:婦家無大小皆坐炕上,婿黨羅拜其下,謂 之男下女。17此俗意在屈折女婿之銳氣,故漢人謂之下婿,敦煌所出下女夫詞即嫁娶雙方對話之
12、作品。6 6 關於下女夫三字如何解釋之問題,大陸學者頗有解釋,計有下是戲弄之意、下是使下馬之意、下女指敦煌女子三說,呂敦華有所討論,以為前二說皆可成立,見唐代婚禮研究,頁58。筆者則以為下為能下人、禮賢下士之下,謂使婿卑辭遜禮。18 障車本女家障婿車之行為,而其後又衍生障婦車之事,新唐書諸帝公主傳載:安樂公主,(中宗)最幼女。崇訓死,主素與武延秀亂,即嫁之。是日,假后車輅,自宮送至第,帝與后為御安福門臨觀。詔雍州長史竇懷貞為禮會使,弘文學士為儐,相王障車,捐賜金帛不貲。此文既云自宮送至第,帝與后為御安福門臨觀,又云捐賜金帛不貲,則為障婦車無疑,而障車者之目的亦在邀取酒食財貨以為笑樂,此亦後世新
13、婦甫下轎即應陸續以紅包給予男家親屬之先聲。19 至於下婿,至女權復卑之宋代,則漸轉化為請女婿高坐,以適應當時之社會習俗。(詳參下文坐鞍段)(三)百子帳(三)百子帳先秦婚禮,婿來親迎,婦自房中出,降自西階,隨婿登車。漢末社會漸染胡風,北方嫁娶,女家多設青廬於門內西南吉地,東向,婦居其中,以待迎娶。世說新語假譎載:魏武少時,嘗與袁紹好為游俠。觀人新婚,因潛入主人園中,夜叫呼云:有偷兒賊!青廬中人皆出觀,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婦。與紹還出,失道,墜枳棘中,紹不能動。復大叫云:偷兒在此!紹遑迫自擲出,遂以俱免。此所謂青廬,即游牧民族之穹廬,漢人亦稱之為百子帳,三國志魏書烏丸傳注引魏書:居無常處,以穹廬為宅
14、,皆東向。20南史河南王傳:其國多善馬,有屋宇,雜以百子帳,即穹廬也。南齊書魏虜傳:以繩相交絡,紐木枝棖,覆以青繒,形制平圓,下容百人坐,謂之為繖,一云百子帳也,於此下宴息。蓋穹廬在游牧民族言,諸事皆可用之,不僅婚禮也。漢人既染胡俗,則於婚禮用之,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四引江德藻聘北道記云:北方,婚禮必用青布幔為屋,謂之青廬。於此 交拜。江德藻記此為異,明南朝無此禮也。按:段氏之意,江德藻乃南朝陳人,其聘北朝而記此,是當時胡族繁多之北朝行此,而南朝尚無之。21至唐,此俗已極普及,酉陽雜俎同卷云:今士大夫家昏禮,露施帳,謂之入帳,新婦乘鞍,悉北朝餘風也。士大夫家外,皇家亦然,唐陸暢雲安公主下降奉
15、詔作催妝詩云:催鋪百子帳,待障七香車。22找不到來源網頁唐會要卷八十三嫁娶條,載德宗建中元年(780),禮儀使顏真卿等奏曰:(嫁娶)相見行禮,近代設以氈帳,埽地而 置,此乃戎禮穹廬之制。合于堂室中置 帳,請准禮施行。按:百子帳一般設於宅內吉地,顏真卿則建議改置堂室中,以適應漢人起居習慣,後人多效之,胡俗之痕跡遂漸消泯。23 至於百子帳之形制與取義,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三云:唐人昏禮多用百子帳,特貴其名與昏宜,而其制度則非有子孫眾多之義。蓋其制本出戎虜,特穹廬、拂廬之具體而微者耳。棬柳為圈,以相連瑣,可張可闔,為其圈之多也,故以百子總之,亦非真有百圈也。其施張既成,大抵如今尖頂圓亭子,而用青氈通冒四
16、隅上下,便於移置耳。白樂天有青氈帳詩,其規模可考也。據此,知青廬之稱為百子帳,蓋寓含漢人之觀念,以農業民族富有多子多孫觀念也。24百子帳其後又轉化為百子圖。百子帳其後又轉化為百子圖。通俗編通俗編卷八百子卷八百子圖條云:圖條云:天祿志餘:唐宋禁中大婚,以錦繡織成百小 兒嬉戲狀,名百子帳。按程大昌演繁露:唐人昏禮用百子帳,特貴其名與婚宜,而其制度 則未有子孫眾多之象,蓋穹廬之具體而微者耳。捲柳為圈,以相連鎖,可張可闔,為其圈之多 也,故以百子總之。文選景福殿賦:美百子之特居,嘉休祥之令名。注引西京雜 記:百子池,高祖與戚夫人,正月上辰盥濯 于此。亦未言有圖狀也。惟明解縉有題百子圖詩,又張居正應制題
17、百子圖詩。25按:翟灝言唐宋時未言有圖狀,未確。宋辛棄疾鷓鴣天祝良顯家牡丹一本百朵:恰如翠幙高堂上,來看紅衫百子圖。據此,唐宋禁中及士民家婚嫁有因百子帳之名而懸掛百子圖者,後世則更有製為被單圖樣者。百子圖,今已成國畫題材之一。(四)坐鞍(四)坐鞍先秦婚禮,婿升堂再拜奠雁,女方父母交代其女既竟,婿即引婦出門登車,並無其他儀節。唐時,奠雁之前,則婦有乘鞍之禮,敦煌所出唐代張敖書儀云:(婿)升堂奠雁,令女坐馬鞍上,以坐障瞞之。此俗段成式認為出自北方胡人:今士大夫家昏禮,露施帳,謂之入帳,新婦乘鞍,悉北朝餘風也。(已見前引)26按:蘇鶚蘇氏演義卷上云:婚姻之禮,坐女於馬鞍之側,或謂此北人尚乘鞍馬之義。
18、夫鞍者,安也,欲其安穩同載者 也。今娶婦家,新人入門跨馬鞍,此蓋 其始也。據上引文,是婿來女家迎娶時,或坐婦於鞍上,或坐婦於鞍側,其後又衍生婦入婿家時跨馬鞍之俗。按:胡族不操漢語,乘鞍當別有取義,以諧音釋鞍為安者,自屬漢人之詮釋。27 至宋,此俗復轉化加繁,取平與安之諧音,合而為平安。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五嫁娶條記北宋汴梁婚俗云:新人下車檐,一人捧鏡倒行,引新人跨鞍、驀草 及秤上過。以秤與鞍取義平安,已純屬漢人之思惟矣。至於婦之乘鞍,其後亦轉化為女婿乘鞍。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云:劉岳書儀婚禮有女坐婿之馬鞍,父母為之 合髻 之禮。今之士族當婚之夕,28 以兩倚(筆者按:椅字早期 作倚,言可 倚也)
19、相背,置一馬鞍,反令婿坐其上,飲以三 爵,女家遣人三請而後下,乃成婚禮,謂之上高 坐。上高坐者,椅上加鞍,而上引東京夢華錄同卷言:入門於一室內,婿具公裳,花勝簇面,於中 堂昇一榻,上置椅子,謂之高坐。先媒氏請,次姨 氏或妗氏請,各斟一盃飲之,次丈母請,方下坐。據此,則北宋時高坐或有椅無鞍,胡俗之痕跡已漸泯滅,蓋宋時社會男權復高,故婚禮已不似唐人處處下婿,反尊榮之矣。29(五)催妝(五)催妝 先秦兩漢婚禮,在親迎前有請期,及期則男方在黃昏前往女家迎娶,女方並無拖延情事。至唐宋,女方則有之,其目的自在增添歡樂氣氛,其中一項為婦待催妝乃肯上車。習俗所自,亦是胡族。至於催妝之具體舉止,酉陽雜俎續集卷四
20、引江德藻聘北道記記北朝風俗云:迎新婦,夫家百餘人挾車(至女家),俱呼 曰:新婦子,催出來!其聲不絕。(至新 婦)登車乃止。今之催妝是也。30 此俗雖樸質,實欠文雅。中原雅士則多賦催妝詩以催促之,如徐安期催妝:傳聞燭下調花粉,明鏡臺前別作春;不須面上渾妝卻,留著雙眉待畫人。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催妝詩未了,星斗漸傾斜。其詩內容多以讚美新娘之美貌,以催促及早登車。至宋代,催妝詩外,有催妝詞。催妝詩詞,普通民人非皆擅長,故其後演變為先前送新婦所需衣飾花粉、親迎時作樂催促以代之,上引東京夢華錄同卷記北宋汴梁之俗云:凡娶婦,先一日,或是日早,下催妝冠帔花 粉。至迎娶日,作樂催妝上車。31 此法顯較適合一般
21、民人,然臨場熱鬧有趣之氣氛已大減矣。(六)婿騎馬繞婦車三匝(六)婿騎馬繞婦車三匝 先秦婚禮,婦既登車,婿為御,輪三轉,婿下車,另車先行,俟婦於門。唐代則婿騎馬繞婦車三匝,酉陽雜俎前集卷一云:近代婚禮,婦上車,婿騎而環車三匝。今人呂一飛謂:北方游牧民族典禮多有騎馬繞物之俗,此其風俗所染。按:呂氏舉證頗詳,資料多出史書所載,其說可信。此俗影響所及,後世遂無婿為婦御車之禮,而開後世親迎婿騎馬、婦乘轎之先聲。32(七)卻扇(七)卻扇 先秦婚禮,親迎既在黃昏,臨場又無賀客,新婦並未障面,故迎入室中後僅有婿脫婦纓之禮,而無去其障面之說。自漢代以後,婚禮乃漸有臨場作樂歡慶之事,而障面遂屬必要。南北朝時,新婦
22、登車之前或下車之後,因眾人觀看,故以扇遮面,因而文人有以此為題材賦詩者,如梁何遜看伏郎新婚詩:霧夕蓮出水,霞朝日照梁;何如花燭夜,輕扇掩紅妝?婦至婿家,依舊以扇遮面,須於喝過交杯酒後加以催請乃肯去扇,顯現容顏,故世說新語假譎載溫嶠娶劉氏女:既婚,交禮,女以手披紗扇,撫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庾信為梁上黃侯世子與婦書:分杯帳裡,卻扇床前。此時與禮者或賦詩讚美,如陳周弘正看新婚詩:莫愁年十五,來聘子都家;婿顏如美玉,婦色勝桃花;帶啼疑暮雨,含笑似朝霞;暫卻輕紈扇,傾城判不賒。33 唐代詩風鼎盛,婿往往必須賦詩(亦有請人代作者)乃能獲得佳人卻扇,如陸暢儐相詩六首:寶扇持來入禁宮,本教花下動
23、香風;姮娥須逐彩雲降,不可通宵在月中。黃滔去扇:城上風生蠟炬寒,錦帷開處露翔鸞;已知秦女升仙態,休把圓輕隔牡丹。李商隱代董秀才卻扇:莫將畫扇出帷來,摭掩春山滯上才,若道團圓似明月,此中須放桂花開。故資治通鑑卷二九中宗景龍二年胡三省注云:唐人成婚之夕,有催妝詩、卻扇詩。唐會要卷八十三載建中元年(780)禮儀使顏真卿等上奏:近代婚嫁,有障車、下婿、卻扇及觀花燭之事,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請停障車、下婿、觀花燭及卻扇詩。顏真卿之請停,顯然因此等習俗於古無據。34 然則卻扇之俗所自何來?一說以為與蓋頭之俗有關。關於以布蓋頭之俗,或以為此乃幜之轉化,但先秦婚禮中婦登車所加之幜,乃披風之屬,為防風
24、塵,非為遮面,故此說不確。或以為乃唐帷帽之轉化,然漢代以來早有以扇遮面之俗,自不待帷帽之影響,此說亦無據。或以為此乃宋代道學家所設,以蓋頭婚俗,出自南宋也,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十云:並立堂前,遂請男家雙全女親,以秤或用機杼挑蓋頭,方露花容。然此說至多可解釋宋代理學普及後之情形,自不能解釋卻扇習俗之起源。或以為蓋頭起源於漢末動亂時期,清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一初婚看新婦條謂:近時娶婦,以紅帕蒙首。按通典,杜佑議曰:自東漢魏晉以來,時或艱虞,歲遇良吉,急於嫁娶,乃以紗縠蒙女首而夫氏發之,因拜舅姑,便成婚禮,六禮悉捨,合巹復乖。是蒙首之法,亦相傳已久,但或以失時急娶用之,今則為通行之禮耳。然而中古時代之以
25、布蓋頭乃權變之法,且唐人既有卻扇之俗,當時自不另行蓋頭,因而卻扇之俗與蓋頭無關,當另行考察其來源。35 論卻扇之俗者,多引李亢獨異志之文,謂此俗肇始於女媧兄妹成婚神話:昔宇宙初開之時,有女媧兄妹二人,在崑崙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其 妹 上崑崙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煙即合,其妹即來就 兄,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今時人取婦執扇,象其 事也。聞一多伏羲考主張:此乃受西南民族洪水之後兄妹成婚神話之影響。聞氏之論斷雖有若干細節不為學者所認同,筆者則以為其基本觀點實具卓見。36 考古漢族本無新婚蓋頭之俗,漢末所行又非常禮,且古漢族亦無此類洪水
26、之後兄妹成婚之創世神話,依禮俗流傳之常規,並無理由興起此俗,故其形成之原因必有其他較具體之理由,筆者以為即是漢族與西南諸民族長期通婚後所受之影響,故有此一婚俗與神話。近年有學者在六朝敦煌殘卷天地開闢以來帝王記中發現似可成為獨異志源頭之記載,並以為漢代之漢族已有此一神話,該文載:37復至(逕)百劫,人民轉多,食不可足,遂相欺奪,強者得多,弱者得少。人民饑 國困),遞相食噉,天之(知)此惡,即下 (不:布)共(洪)水,湯(蕩)除萬人死盡,唯有伏羲有得(德)存 命,遂稱天皇。(伯 4016、伯2652、斯5505)爾時人民死,維有伏羲、女媧兄妹二人,衣 龍上天,得布(存)其命,恐絕人種,即為夫 婦。
27、(伯4016、伯2652)38 伏羲、女媧人民死盡,兄妹二人,(衣龍)上 天,得在(存)其命,見天下茺亂,唯金崗天神,教言可行陰陽,遂相羞恥,即入崑崙山藏身,伏羲 在左巡行,女媧在右巡行,契許相逢,則為夫婦,天遣和合,亦爾相知,伏羲用樹葉覆面,女媧用蘆 花遮面,共為夫妻,今人交禮,戴昌妝花,目 (自)此而起。懷娠日月充滿,遂生一百二十子,各議一姓:六十子恭慈孝順,見(現)今曰天漢是 也;六十子不孝義,走入叢野之中,羌故六已蜀是 也。故曰,得續人位(倫)(伯4016)39 此外,另有學者主張:現代若干調查中,北方各地亦有洪水之後兄妹成婚之傳說,例如陳鉤集之伏犧兄妹制人煙,可以證明此一神話具有歷時
28、性,且為中國各民族所共有。依此邏輯,並參考天地開闢以來帝王記,自然可以作如下申論:漢代原有此洪水之後兄妹成婚之神話,故六朝時新婦有以扇遮面之俗。而此一思惟,並不圓滿,因古漢族傳說中,僅有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之說,見史記五帝本紀,有匈奴為夏之後裔之說,見史記匈奴列傳,確無類此生一百二十子,六十子為漢民、六十子為異族之民族來源神話,因此天地開闢以來帝王記所載並非漢族原有之神話。40 筆者以為:天地開闢以來帝王記所載與西南民族極普遍之同類神話酷似,此卷又出於敦煌,似不能排除其地域性,因敦煌正為漢人、羌人、蜀人混居地區,上引文第三段羌故六已蜀雖有誤字,但指羌人、蜀人無疑,此正暗示此一神話與西南民族
29、有關。茲僅引兩條西南民族之同類神話為證,如栗僳族傳說岩石月亮中云:洪水淹沒大地之後,人畜絕跡了。天神降下兩個 葫蘆,一個葫蘆裡走出來個男人,名叫西沙;另 一個葫蘆裡出來個女人,名叫勒沙。他們生了九 個兒子、九個女兒,他們一對對的結合,從而成 了漢人、彝人、傣人、藏人、景頗人、緬人、納 西人等。41又基諾族祭祖的由來云:第一個從葫蘆裡跳出來的是攸樂山邊上小孟養地方 的控格人;第二個出來的是漢人,他一出來就到處走,所以漢族佔的地盤多;第三個出來的是傣族,一出來就 到芭蕉林,所以住在長芭蕉的地方;第四個出來的是基 諾(意即後來擠出來的),地方叫人家佔了,只好住在 長葫蘆的地方。陶陽、牟鍾秀合著中國創
30、世神話,第七章頁262至266列有根據西南各民民族神話所製之同胞民族起源表,其中或摻有漢族,或無。摻有漢族者,正反映某些西南民族與漢族有所接觸,情況與前引敦煌殘卷天地開闢以來帝王記所載相同。42 換言之,天地開闢以來帝王記所記,洪水神話、兄妹成婚神話及各民族來源神話結合為一個體系,此並非漢族原有者至明。至於近年所採集之民間傳說如伏犧兄妹制人煙等,乃是傳承此前引入西南民族神話之餘波,由於時間上落差至鉅,故在邏輯上不能證明天地開闢以來帝王記為出自漢族之神話。據上所論,知天地開闢以來帝王記及獨異志應受西南民族神話之影響,而漢人行卻扇禮時,又以此神話詮釋原有之習俗,因而豐富了婚禮中的想像;並非先有此一
31、神話,再據之遮面。然而,兄妹成婚之說終不能與漢族之倫理觀念契合,故宋代以後漸以紅帕覆面替代。以扇遮面以避羞之說既為大多數人所摒棄,故卻扇之俗亦終消泯。43(八)戲弄女婿(八)戲弄女婿先秦婚禮,未見戲弄新婦或女婿之俗。至漢,有之,見仲長統昌言。晉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二十五疾謬言戲婦之事尤詳:俗間有戲婦之法,于稠眾之中,親屬之前,問以 醜言,責以慢對,其為鄙黷,不可忍論。或蹙以 楚撻,或繫足倒懸,致使有傷於流血,踒折肢 體者,可歎者也。葛洪所載,反映漢族社會男尊女卑之情形。44 至唐代,酉陽雜俎前集卷一云:娶婿之家,弄新婦。則新婚之夕作弄新婦之俗依舊,即前引顏真卿所謂觀花燭也。然在三日回門拜閣時,則女
32、家作弄女婿之劇亦不下於此,前書同卷復云:北朝婚禮,婿拜閣日,婦家親賓婦女畢集,各以杖打婿為戲樂,至有大委頓者。考游牧民族女權遠較中原漢族為高,故有戲弄女婿之舉,漢族因之。如此,舉行婚禮之數日內,既戲婦,又弄婿。後世鬧洞房兼戲雙方,即其遺意也。45 三、結論三、結論 唐宋婚禮儀節遠較先秦婚禮繁富,其中一部分原因,乃是融合或轉化異族婚俗所致。經上文之討論,該等融入漢族婚禮之異族婚俗,部分在唐代完成轉化,部分則至宋代完成轉化或消失。筆者以為:凡一民族,若其原本禮俗未能提供空間容納其他禮俗,則無法有效融合。而融合後是否能夠轉化為本民族之禮俗,則視此一民族原本之禮俗是否居於強勢。以此假設檢驗上節所述各項
33、婚俗之變遷,若合符節。以就婦家成禮言,唐人雖能巧妙融合親迎、親御之禮,但因宋代以後漢族本位主義益強,男尊女卑之觀念趨強,故終無法轉化成功,除非特例,在婦家成禮之俗大抵消失。46 以障車、下婿言,其意原在屈折女婿以為笑樂,情節較就婚誰家為輕,而亦因社會重男輕女,終轉化為敬婿、索紅包之俗。以百子帳言,該物乃是胡人於草原或沙漠所用之穹廬,其制本不適合漢人堂屋住宅,故唐代先自庭院移入堂室,至宋代則漸消失於無形,而漢族本有文王百子之傳說,提供想像之空間,故百子帳遂轉化為百子圖、百子被。以坐鞍言,漢人本非騎馬民族,坐鞍之俗自無法維持長久,宋代家庭起居席榻漸為桌椅取代,故其禮亦改女之跨鞍為婿之坐椅以敬之。以
34、催妝言,唐人已改北朝胡族之喧嘩催促,至宋代,社會既缺乏唐時鼎盛之詩風,一般民人遂改送花粉冠帔及作樂以催之。以婿騎馬繞婦車三匝言,因社會多以轎代車,後世遂轉化為婿騎馬、婦乘轎。以卻扇言,漢族婦女外出本有障面之俗,故能以西南民族神話附會之,然漢人終無法接受兄妹成婚之說,故改為以紅帕覆首。以戲弄女婿言,亦因男尊女卑,傳至今日其情節已微不足道。47 蓋異族禮俗與漢民族之道德文化相牴觸者,雖能一時穿插融合,終必無法轉化而消失於無形,而其能轉化者,異族文化之痕跡亦日漸淡薄。漢人本為農業民族,性文雅、尚禮節,與北方胡族之性樸質、尚武勇者不同。六朝隋唐民族大融合時,異族挾其政治及武力之優勢,廣泛與漢族通婚,故
35、若干異族婚俗尚能融入漢族婚俗中。至唐宋,大多數進入中原之異民族既漸為人數眾多且文化優勢之漢族所同化,故不能轉化之異族婚俗因子遂逐漸消失泯滅,而能轉化之因子亦多趨文雅。如催妝之大呼小叫轉化為賦催妝詩詞,亦即由喧嘩之舉動轉化為藝文活動,明顯趨向文雅。又如以跨秤加上坐鞍,以諧聲取平安之意,將百子帳轉化為百子圖,皆可視為禮俗中之藝文創作活動。48 又如後世已無以扇遮面之俗,而文人每稱洞房花燭夜為卻扇之夕,遂成為文人之共同記憶。而此種種轉化,無疑已豐富漢族文化之內涵。總括論之,唐宋婚俗,或傳承古來之儀節,或融合、轉化異族之習俗,然整體言之,仍以古漢族之六禮為骨幹,異族婚俗為枝葉,並未喪失傳自先秦之基本架構。此乃漢族融合、轉化異族文化最常見之模式,而中華文化之能傳承不絕之理由也。49參考論文:參考論文:馬之驌中國的婚俗呂敦華唐代婚禮研究彭利芸宋代婚俗研究呂一飛胡族習俗與隋唐風韻魏晉北朝北方少數民族社會風格及其對隋唐的影響50 自我測試問題:自我測試問題:一、何謂融合?何謂轉化?二、六朝人如何融合親迎及在女家成婚之事?三、婚禮中的百子圖其來源如何?四、試論卻扇之俗的來源及其俗在漢人社會終於消失的原 因。五、漢族融合周邊民族的婚俗後,每將之藝文化,試舉例 說明之。5152作品作品授權條件授權條件作者作者/來源來源flickr TAIWANG Tonys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