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社会3方案.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5195121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PPT 页数:140 大小: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技术与社会3方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科学、技术与社会3方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科学、技术与社会3方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科学、技术与社会3方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0页
科学、技术与社会3方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我们不能再无视这样的事实:科学正在影响当代的社会变革,而且也受到这些变革的影响,但是为了使这种认识多少具有实在的内容,我们需要比以往更仔细的分析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J.D.贝尔纳第一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对象、特点和意义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研究对象 科学、技术与社会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它的出现势必受到各种不同意见的质疑和考验。作为新的学科最重要的就是能阐明自身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研究对象。一、教科书上的一些观点:1、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关键之点是:科学和技术活动不是孤立的,都是在社

2、会、政治和经济情境中实现的。因此,我们要了解在现代世界上正在 发生什么,我们必须了解科学是如何影响更大的社会。我们也必须了解这个更大的社会如何影响科学。”2、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从科学教育的角度探讨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作者认为,STS是一个交叉学科领域,科学和技术处于社会情景之中,科学是一种人的活动,不能脱离其时代的生活和实验室之外的社会。3、R.E.麦克金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写书的目的是要促进人们对现在和未来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视。4、R.第曲里奇和R.沃克尔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是一个考察作为概念或建制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化知识领域,通过交叉学科的

3、观点,促进批判意识,为整体化的教育提供相互结合、联系的知识。5、技术与社会人与物的形成: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探讨技术与社会建制的动力学。6、科学、技术与社会:新方向:主要从科学技术社会学角度论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7、社会与技术变化:技术的使用是所有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我们的技术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有强大的影响,且技术本身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模式的产物。8、科学与社会教育:首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STS教育,并由此探讨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9、科学与社会:目的也是探索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二、建制的宗旨:1、哈佛大学:深入探讨技术进步对经济、公共政策、社会特征的影响,以及社会进步对

4、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范围和方向的互惠效应。2、康奈尔大学:开发在大学本科水平上与全球问题有关的交叉学科课程。3、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鼓励学生对社会的批判性反思和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整体化之网的理解。4、理海大学:把人文观念推广于技术应用和评估的教育经验。5、麻省理工大学:探求社会、政治和文化力量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并考察技术与科学观念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三、学者的论述:1、卡特克利夫:STS领域的中心任务至今一直是诠释科学技术的社会过程,把科学技术看成是复杂的事业,其中文化,政治和经济价值观念促进了科学技术事业;反过来科学技术又影响了这些价值观念和形成它们的社会。2、米切姆教授:科学、技术与社会是

5、以各种不同方式相互依赖和相互独立的变量。STS研究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是努力在这些依赖和独立因素中为后现代世界发现新的平衡。3、罗伊教授:STS主要关注学科、事件、世界观之中的关系结构,它对科学很感兴趣,对技术更感兴趣,但最感兴趣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4、沃尔蒂:STS领域已经成为一门公认的学术学科,在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四十多所大学和学院中已经作为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专业。5、菲律宾学者赫兰德: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因为科学革命和历史传统始终把人的社会福利看作是科学技术的一项重要目的。6、中山茂:战后日本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考察了科学技术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以及

6、日本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影响。7、乔克: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称为STS研究的探索领域,在近几十年来,它已经对许多学生和教师有强烈的吸引力。第二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定义一、美国学者的主张 STS 发展的三个阶段:1、多学科阶段 2、交叉学科阶段 3、超学科阶段STS的定义:1、多学科的STS:STS是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史、技术史、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科学技术经济学、科学技术政策研究等学科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总称;2、交叉学科的STS: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交叉学科。交叉学科的STS定义正在获得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二、日本学者的看法 日本学者接受了西方学者

7、的观点,分别从多学科和交叉学科方面对STS下了定义:1、STS是指围绕科学技术的社会层面进行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多学科的STS定义)。2、STS是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门新学科领域(交叉学科的STS定义)。三、中国学者的看法 中国学者从马克思主义传统出发,吸收了西方学者的STS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STS的定义:1、于光远:STS是一个新兴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领域,是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包括一般的理论研究和具体的应用研究(交叉学科的STS定义)。2、殷登祥: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性质、结构、规律及其应用,并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8、第三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特点一、时代性二、开放性三、交叉性四、综合性五、人本性第四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意义一、理论意义 1、新的价值观 2、新的发展观 3、新的科学观 4、新的教育观一、实践意义 1、对解决当代全球重大问题的作用 (1)和平问题 (2)发展问题 (3)环境问题 (4)科技创新问题 (5)两种文化问题2、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1)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问题 (2)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 (4)高素质人才培养问题 第二章:科学、技术与社会思想简史 我们有必要探索有关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思想史,一边为当前的选择提供一个图景。STS研究形成了科

9、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新关系的探求,目前尚不明晰的是,这种关系将采取怎样的新的历史形成。C.米切姆第一节:古代科学、技术与社会思想 古代的科学和技术具有两种不同的传统。一种是精神传统,把人类的科学思想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另一种是技术传统,把实际经验与技能一代代传下来并不断发展。可是,不论科学、还是技术,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领域,都受到了社会的支配和控制。一、巴比伦和古埃及 在巴比伦河古埃及时代,精神传统由祭司、书吏集团记载并保持下去;技术传统则由工匠通过口传保持下去。这两种看似独立的传统慢慢出现裂痕,这一时期由僧侣祭司传统的管理体制发展起来,这时相互分离的科学和技术都受到了社会统治阶层的控制。二

10、、古希腊罗马 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两种传统大致是分开的,但各自本身都分化了。在这个时代的哲学家慢慢将研究的重点由研究自然转移到研究人。在这个时期的学者认为,科学和技术都有社会的伦理导向,要服从社会政治和统治阶级的需要。三、中世纪欧洲 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并没有完全停滞,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和技术分别沿着自己的学术传统和工艺传统艰难缓慢地发展着。关于科学和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科学和技术必须为宗教神学服务,受统治阶级的支配和控制。中世纪后期出现的新观念和新方法,不仅促进了当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且加速了经院哲学的瓦解,并为新的科学技术的兴起开辟了道路。第二节:近代科学、技术

11、与社会思想 古代的科学和技术各自独立发展,并受社会的支配和控制。进入近代以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科学和技术逐渐摆脱社会控制,争得相对独立自主的地位,并建立起日益密切的科学-技术-社会关系。一、哥白尼 波兰天文学家、近代天文学奠基人。主要著作为天体运行论。他的“太阳中心说”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统治的理论基础,是封建社会内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发生彻底变革的开始。哥白尼中重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他的理论不仅是天文史上划时代的成就,而且是人类宇宙观的根本变革,是彻底改变科学从属神学的革命步骤,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二、培根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和归纳逻辑的主要创始

12、人。他最早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STS学科的先驱。他提倡走向自然、探索自然和征服自然,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观念和方法。在他看来,人类要获得知识就必须面对自然,以经验和观察为基础。培根认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根本目的就是造福人类;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面貌,是社会发展最强大的动力。他还论述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他强调改造自然的技术力量依赖于认识自然的科学成果,技术必须以科学为基础。同时又指出了实验技术对科学认识的重大作用。三、笛卡尔 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西方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二元论者、唯理论者。笛卡尔从哲学上提出的几条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原理:1、“怀疑原理”。这种怀

13、疑不是否定一切的不可知论,而是在理性指导下,以怀疑为手段,达到去伪存真、破旧立新的目的。2、“我思故我在”。夸大精神的作用,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3、“天赋观念论”。笛卡尔认为,天赋观念作为认识工具,通过分析检定材料是否可靠,用来鉴别错误的认识;还可以通过综合把可靠的材料统一成体系,使一般的认识成为科学真理。四、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学科的先驱。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2、科学技术是一种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3、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4、社会的生产和需要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5、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6、科学与技术的关系。7、科学技术的“

14、双刃性”。8、人和自然的协调。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思想 20世纪上半叶,科学、技术与社会三大领域发生了急剧变革,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不同于古代和近代的新特点。一、莫顿 他从社会学和科学史的角度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科学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他把科学置于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并以17世纪英格兰社会为例,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当时科学与经济,科学与军事以及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二、贝尔纳 他从科学学和科学史的视角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他把科学技术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认为它们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自身的发展又需要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他特别对科学的社会功能、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

15、与技术的关系、科学的战略和规划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三、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科学家,在科学上他具有伟大的发现,他还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从哲学角度深刻思考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特别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科学技术与哲学、价值观、伦理道德、审美、心理等人文因素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三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诞生和发展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孕育 科学技术社会关系本身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分化到综合的发展过程;科学、技术与社会是一门层次最高的交叉学科,它必须建立在科学领域、技术领域和社会领域内的学科发展基础之上。一、STS需要具备的社会条件和

16、学术条件 1、科学技术社会关系的客观发展历程。出现了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社会化、社会科学技术化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2、交叉学科的兴起。交叉学科包括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3、科学技术社会关系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科学技术社会关系一旦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就能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促使它们为它提供各种物质和政策方面的条件和支持,同时也能激起学者们的研究兴趣,为STS的诞生和建制化创造了社会基础。4、科学技术批判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外在主义导向。科学技术批判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外在主义导向,在学术上为STS学科的产生几点了知识和理论基础。STS的产生和演化过程分为

17、三个过程:诞生阶段、形成阶段和发展阶段。第二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诞生 STS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诞生于美国和英国的新兴学科,它的诞生是一个过程,具体表现为一系列STS机构的建立。一、美国 1964年IBM公司资助下的“技术与社会计划”;1969年康奈尔大学成立的“STS计划”;1969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STS计划”;1971年斯坦福大学建立的“价值技术、科学和社会计划”;1972年,里海大学建立的“技术的人文透视计划”;1972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建立了技术与社会系。二、英国 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英国掀起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教育和研究;成立了伯明翰阿斯顿大学

18、综合科学研究专业,并在后来开设了STS性质的Siscon(Science in Social Context)。第三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形成 STS的形成过程,主要表现在美国和英国。但在这一阶段,其他欧洲国家也比较普遍地建立了STS机构,开展了STS的教育和研究。一、美国 1、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1973年,韦斯利恩大学给非科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生物和数学中的思想和探究”课程,并建立了“社会中的科学计划”;1975年,德拉华大学成立了“科学和文化中心”;1977年,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科学、技术与社会计划;70年代末密歇根技术大学的STS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大学水平STS课程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

19、段。STS的发展逐渐吸引了文科学院学生的兴趣,并迅速向中小学扩展。STS 领域有两个重要的刊物,一个是里海大学主办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课程开发通讯,另一个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主办的科学、技术与社会通报;STS领域的学术共同体是 全国科学、技术与社会协会,后改名为国际科学、技术与社会协会。2、科学技术研究。主要侧重在理论导向的STS研究,科学技术研究计划主要建立在研究生水平和理论导向上。1982年,伦赛勒尔工学院建立了科学技术研究系;弗吉尼亚工学院和州立大学有两个与STS有关的计划;康奈尔大学成立了科学技术研究系。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有两个主要刊物:科学的社会研究和科学、技术与人类价值。3、科学、技

20、术与公共政策。科学技术政策研究主要内容是科学技术政策的性质和决定;科学技术政策对科学技术知识发展以及控制其社会影响方面的作用;科学技术政策中的价值问题;科学技术与国际关系。1976年,卡内基-梅伦大学成立了“工程与公共政策系”;1977年,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技术与政策计划”;1985年,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建立了“工程与政策系”。主要刊物有:社会中的技术、科学技术问题和研究政策。二、英国 爱丁堡大学是英国STS的重要诞生地;曼彻斯特大学是英国STS的另一个重要中心;牛津大学有很多研究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展开STS研究;伦敦大学建立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系。三、欧洲其他国家 1、欧洲科学技术研究学会;2

21、、法国;3、德国;4、荷兰;5、西班牙;6、丹麦;7、瑞典;8、挪威;9、奥地利;10、苏联东欧;11、欧洲与美国STS的不同特点。第四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 STS的发展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STS获得了蓬勃的发展。这不仅表现在STS诞生地美国和欧洲,在形成STS学科后,进一步在实践和理论层面深入发展,而且表现在STS向全球的扩展。一、美国和欧洲 从90年代初开始,STS进入深化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STS一体化趋势,美国和西欧的STS不再分别独立论述。1、科学、技术与社会是一个学术研究领域还是一种社会运动。韦克斯教授认为,在STS研究中包括两种亚文化,

22、一种是活动家的,另一种是学者的。在他看来,STS的活动家所关注的是科学技术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影响;STS学者们则集中关注科学技术知识本身成问题的性质。活动家强调社会向善论的目标,他们主张STS是一种社会运动;STS学者则强调学术目标,坚持STS是一个学术领域。它们是互补的。STS两种亚文化形成了两大学派:学科派和交叉学科派。2、关于STS规律的论争。3、科学大战:争论的核心是正统科学观和后现代科学观、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分歧和对立,反映了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上的不同观点。索尔卡事件:科学的典型辩护:客观性、普遍性、构造性。重新为科学辩护的七条证据:第一,稳定提高的预测力。第二,日益准确和广泛的数

23、据,但不是说绝对精确。第三,不断具体和综合的理论。理论不是纯粹抽象的,它牵涉到很多具体的问题和领域,而且都能够成立。第四,种种组合证据。成立与否,不是看单一证据。第五,描述和解释自然的不断进步。第六,可重复的实验。你把你发现的条件告诉大家,别人去做也能做出来。第七,基于科学而起作用的技术。v反科学的三种思潮:v从哲学到科学知识社会学v现在持反科学主义观点,即对科学批判的学者,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v第一类,主要是在欧洲大陆。西方哲学有两个传统:一个是英美传统,以分析哲学,实证主义、实用主义为特点。另一个是欧洲大陆哲学传统,以法国、德国为基地。反科学主义思潮,第一个重要的来源是以欧陆哲学为基础

24、的存在主义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等;再就是以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发源于德国的一个社会批判学派。还有就是法国知识分子,以福柯、利奥塔等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vv第二类,主要的批判者是从分析哲学,也就是从英美传统中杀出去的。他们本来是正统的科学哲学家,但在研究过程中背叛了自己的观点,从原来的营垒中杀出去了,以费耶阿本德、罗蒂为代表。他们非常了解正统的科学哲学是怎样为科学辩护的,所以他们的批判非常有杀伤力,很能说到点子上。v第三类叫做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ce and Knowledge),缩写是SSK,发源于英国的爱丁堡学派,然后扩展到欧洲大陆,并

25、在美国兴盛起来。第五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趋势 一、全球性 二、多元性 三、整合性 四、人文性 五、“绿色”性 六、技术地位的提高 第四章:社会的科学技术研究 社会的科学技术研究是指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研究社会,是科学-技术-社会关系研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STS的宗旨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努力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人类的福祉。第一节: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劳动工具:劳动工具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手段,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1)机电一体化的劳动工具 (2)微电子和计算机劳动工具 2、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最积

26、极和活跃的主体性因素。3、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指生产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1)先进复合材料 (2)原子和分子工程材料 (3)生物材料。(4)智能材料 4、生产管理。(1)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2)新的管理技术 二、社会生活的科技化 1、衣食住行的高科技化。2、交往、休闲、学习的信息化。3、劳动方式的自动化 三、未来是科学技术社会 1、知识社会 2、信息社会 3、服务社会 4、“生态文明社会”、“智能社会”、“空间化社会”第二节:西方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反思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原动力,它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但也同时暴露出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一、对科学技术的人文主义批判 这

27、是指人文科学家,特别是哲学家从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的角度对科学技术进行批判。1、奥特加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奥特加的观点:我=我+我的环境。“我”不能仅仅与自身一致或仅仅与其环境一致,而是与这二者及其相互作用一致。他把技术分为偶然技术、工匠技术和技术专家或工程师的技术。2、芒福德(Munford)对科学技术的批判。芒福德对传统观念“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进行了批判。关于技术的起源,他强调了它的心理和文化起源,特别是人的解释活动的重要性。人的本质不是创造,而是发现和解释。他从人类学的角度,区分了两种技术:综合技术和单一技术。他希望技术的进展应该为人类的多方面的发展服务,不应该仅仅导致巨机器的扩张,反过来

28、压抑人性。3、海德格尔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它围绕存在谈论此在(人),强调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即对自然的保护和对人类前途的关心,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的技术问题是后期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核心。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考察,并不是考察技术的东西,而是考察在技术世界中人和事物的关系。他指出,在技术时代中,不是人控制技术,而是使人完全束缚在技术的框架中,受技术的统治和支配,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技术的要求去行动。3、埃吕尔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埃吕尔认为,在现代世界中,作为社会现象的技术已经代替资本成为统治的力量,当代社会变成了一个技术社会。他特别重视人在技术社会中的地位和技术与人的关系。在他看来

29、,技术不是应用科学,相反,科学是技术的工具。他把技术分为“技术操作”和“技术现象”。他认为,现代技术的特点是:合理性、人工性、自动性、自强性,一元性。普遍性和自主性。二、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批判 这是指从社会角度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反思,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兰克福学派。1、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的批判。马尔库塞主要从文化意识形态和经济政治角度对科学技术进行批判和反思。他认为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工业化并没有带来人的解放,却使科学技术自身成为一种全面统治的工具和对人性更深的压抑。原因有:首先在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消减了人的反抗意识。其次是技术理性的胜利导致统治合理性。最后是由于技术理性对人文价值的排斥。2、哈贝马斯对

30、科学技术的批判。哈贝马斯提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出现了两种新的发展趋势,科学技术已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第一种趋势是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事务;第二种趋势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他认为这种新的意识形态有三个特点:(1)更具控制性 (2)较少意识形态性 (3)更具辩护性 3、弗洛姆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弗洛姆认为,由于对物质生产和消费,以及对物质和技术价值的片面强调,人变成了被动的,缺乏活力和情感的人,人所创造出来的强大机器反过来控制着人类,其原因在于技术的非人道化的发展。现存技术系统所以会有非人道化的前景,是因为它基于两个指导原则:(1)凡是技术上能够做的事都应该做。该原则否定了人文主义的价值

31、观,将技术发展作为伦理学的基础。(2)最大效率和产出原则。最大效率原则导致将个体的人缩减为一个的量的单位;最大产出原则只注重产品数量,撇开了质的问题和生活目的。三、对科学技术的生态批判 这是指一些生态学家、社会理论家、哲学家从生态角度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反思。1、卡逊对科学技术的批判。首先,卡逊深入揭示了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危害了人类的生存。其次,卡逊具体分析了科学技术对环境、生态造成负面影响的原因。他认为,至少有下列几种:(1)征服和控制自然的传统观念 (2)对化学杀虫剂的潜在危害性缺乏认识 (3)经济实用主义 最后,卡逊提出了她对于克服科学技术给环境、生

32、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办法。2、罗马俱乐部对科学技术的批判。罗马俱乐部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它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人类不能加以控制和评估的、占统治地位的独立要素,因此出现了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问题。其本质是一种社会结构与技术革命不相适应的危机。3、深层生态学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深层生态学的宗旨是从环境生态角度对当代科技文明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失误及其根源进行批判反思,探索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和对现代社会进行合理建构的途径。深层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不具有特殊的优越地位,生态系统中的每一存在物都具有自己的价值。它所关注的是环境生态危

33、机的整体的、内在的和长期的深层根源。4、生态女性主义对科学技术的批判。生态女性主义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科技文明所造成的环境生态危机进行批判反思。其宗旨是号召女性来领导一场生态运动,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重视自然与妇女之间的联系,认为妇女是生态系统的天使,凭其直觉就能知道地球是有生命的。第三节: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一、科学技术作为双刃剑的历史和现状 在古代,随着天文学、力学、数学、农学等经验科学的发展和手工冶炼铸造技术及简单的机械制造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产生了灿烂的古代农业文明。但是物质财富主要落入统治阶级之手,科技成了统治阶级进行剥削和统治的工具。在近代,牛顿力学和蒸汽机技术产生了第二次

34、产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但是资产阶级利用科学技术残酷剥削无产阶级的工具,造成了空前的贫富两极分化。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等都具有正面和负面的效应。二、科学技术成为双刃剑的原因 1、社会根源 2、认识上的局限性 3、人文心理的原因 第四节:当代科技革命的本质和特征 一、当代科技革命的本质是技术革命二、主导技术群体化三、科学和技术一体化四、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化第五章: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 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是指从社会的角度研究科学技术,是科学-技术-社会关系研究的组成部分。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化 一、从小科技到大科技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社会化的程

35、度不断提高,经历了从小科技到大科技的发展过程。从相互分离的小科技到一体化的大科技是科学技术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二、科学技术产业化 科学技术的产业化,一方面表现为新的科技成果导致形成新的社会产业,新科技革命导致新产业革命;另一方面也表现为科学技术自身的产业化。三次科技革命导致了三次产业革命。三、科技、教育、经济一体化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不仅表现为自身的大科技、产业化,还表现为它们与经济、经济的一体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势必与经济和教育结合起来,逐步实现一体化。现代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随着科技革命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正从不同的侧面走向科技、教育和经济的一体化。第二节:科学技术研究的“外在主义”导向 一

36、、科学史 在科学史领域,长期存在着“内史论”和“外史论”之争。内史论主要侧重科学内部,主要研究科学理论发生、发展、更替的内在逻辑和过程;外史论主要从科学的外部考察科学历史。二、技术史 技术史的外在主义转变主要表现在反对认为技术是脱离人和文化情景,只按自己的规则发展的错误看法,主张技术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三、科学哲学 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把科学哲学置于科学史的坚实基础上,并引进社会心理因素,促进了科学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联系。从逻辑实证主义经过批判理性主义到历史主义和新历史主义学派的发展,标志着科学哲学从内在注意向外在主义导向倾斜。四、技术哲学 技术哲学存在着

37、两种传统:工程学的技术哲学和人文主义技术哲学。工程学的技术哲学是从内部对技术的概念、方法、认知结构和客观表现形式的分析,人文主义技术哲学是从外部用非技术或超技术的观点解释技术意义,把非技术的东西放在优先地位。技术哲学的外在主义导向,不仅表现在两种传统的研究重点的转换上,还反映在整个研究内容的历史演化上。五、科学社会学 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出版,不仅使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而且也使科学社会学从内在主义转向外在主义,形成了科学社会学中的库恩模式。库恩模式与默顿模式不同,它不是局限于研究封闭的科学小社会,而是把科学发展放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考察,从而使科学社会学研究开始转向外在主义导向。六、技

38、术社会学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基因工程的兴起,新技术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技术社会学得到了发展,并且,外在主义导向的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迅速发展。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构论 一、科学的社会建构论 科学的社会建构论是在科学的社会研究领域内从内在主义的科学社会学到外在主义的科学知识社会学转向的产物。1.爱丁堡学派的“强纲领”英国爱丁堡学派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强纲领”认为,科学知识既不是处于社会学分析之外,也不是局限于科学家群体和科学体制方面,实际上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爱丁堡学派的核心人物是布鲁尔(David Bloor)和巴恩斯(Barry Barnes

39、),其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核心理论为“强纲领”。所谓“强纲领”就是遵循因果性(causality)、公正性(impartiality)、对称性(symmetry)、反身性(reflexivity)四个原则,对科学知识的成因进行社会学说明。爱丁堡学派建构的“强纲领”目的在于质疑理性主义,拒斥一直主导知识社会学以及科学社会学的实证主义科学观,开创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方向。该纲领提出后,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科学知识的相对主义和客观性问题上。2.科学争论研究 英国爱丁堡学派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强纲领”认为,科学知识既不是处于社会学分析之外,也不是局限于科学家群体和科学体制方面,实际上是社

40、会建构的产物。科学争论研究的核心理论主要是爱丁堡学派的宏观利益分析模式、巴斯学派的经验相对主义纲领和批判编编史学纲领,其他各类研究都是在这三种研究纲领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对这三种研究纲领的应用和发展。3.实验室研究 实验室研究采取了与传统社会学不同的研究途径,像人类学家深入丛林对原始部落进行实地考察那样,到实验室中去对科学家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做直接的观察和描述,也就是说,应用人类学进路对科学家生产知识的具体科学实践进行详细的微观观察。4.文本和话语分析 科学文本和话语分析是科学的社会建构论经验研究的又一个亚纲领。他吸收了符号学、修辞学、解释学和文学批评的成果,对科学家的文本和话语实践进行研究,

41、认为科学表述是建构的。二、技术的社会建构论 技术的社会建构论是在技术研究领域内兴起的建构论导向的研究,是科学知识社会学建构论在技术研究领域内的应用和扩展。1.技术的社会建构框架 技术的社会建构论产生于科林斯的经验相对主义纲领,该理论认为人造物和技术实践活动是由社会因素建构和形成的,并非决定于自然。2.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 3.系统方法 4.行动者-网络理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建制v1).科学的社会建制v2).技术的社会建制v3).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建制化v 第一节第一节 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的社会建制v社会建制是社会学的重要概念,是指为了社会建制是社会学的重要概念,是指为了满足某些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

42、对稳定的社满足某些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一般而言,社会建制会组织和社会结构。一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制度规范、组织系统和物质支撑四大要素。度规范、组织系统和物质支撑四大要素。v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v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就是在一定的社会观念的支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就是在一定的社会观念的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规范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规范人类对自然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科人类对自然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承担者是以科学家、工程

43、师以学技术社会建制的承担者是以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其他科学技术人员为活动主体的社会组织,主及其他科学技术人员为活动主体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学会、大学、研究院、工业实验室、国家要包括学会、大学、研究院、工业实验室、国家实验室等组织形式。实验室等组织形式。v二、科学社会建制化的历史过程二、科学社会建制化的历史过程v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出现为近代科学建制的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出现为近代科学建制的奠定了基础。中世纪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神奠定了基础。中世纪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神职人员、法官和医生,这些大学也有了课程设职人员、法官和医生,这些大学也有了课程设置和学位制度,后来有一部分教师和学者还对置和学位制度,后

44、来有一部分教师和学者还对自然科学发生兴趣,并逐渐演化为专门讲授自自然科学发生兴趣,并逐渐演化为专门讲授自然科学的教师。尽管科学教育在大学中始终处然科学的教师。尽管科学教育在大学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科学始终依附于宗教和神学,没于从属地位,科学始终依附于宗教和神学,没有获得独立发展,然而正是这些自然科学教席有获得独立发展,然而正是这些自然科学教席的位置,为行将到来的科学家角色的出现奠定的位置,为行将到来的科学家角色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了基础。v文艺复兴时期是科学建制化的开始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科学建制化的开始时期,当时的许多学者,大都是集手工艺者、艺当时的许多学者,大都是集手工艺者、艺术家、工程师和

45、科学家于一身的人,注重术家、工程师和科学家于一身的人,注重观察和实验。学者传统与工匠传统相结合观察和实验。学者传统与工匠传统相结合的端倪已经显现,科学建制化的条件已日的端倪已经显现,科学建制化的条件已日臻成熟。臻成熟。v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初步确立和形成于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初步确立和形成于1717世纪的英世纪的英国和法国,主要标志是英国的皇家学会和法国巴黎科学国和法国,主要标志是英国的皇家学会和法国巴黎科学院的建立。院的建立。16621662年英王查理二世在许可证上签字,正式年英王查理二世在许可证上签字,正式批淮成立了批淮成立了“以促进自然科学知识为宗旨的皇家学会以促进自然科学知识为宗旨

46、的皇家学会”。16631663年正式公布了学会的章程。皇家学会下设几个专门年正式公布了学会的章程。皇家学会下设几个专门委员会。它是历史上第一个官方认可的科学家组织。委员会。它是历史上第一个官方认可的科学家组织。16661666年法国成立了巴黎科学院。巴黎科学院院士领取国年法国成立了巴黎科学院。巴黎科学院院士领取国家的薪金,还配有助手,以科学研究作为职业,称为专家的薪金,还配有助手,以科学研究作为职业,称为专业科学家。巴黎科学院的产生,尤其是它的较为严格的业科学家。巴黎科学院的产生,尤其是它的较为严格的建制,表明科学家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已经出现,科学作建制,表明科学家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已经出现,科学

47、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已经形成。为一种社会建制已经形成。v 科学的社会建制最终完成是在科学的社会建制最终完成是在19世纪的德国,普世纪的德国,普鲁士教育大臣威廉鲁士教育大臣威廉洪堡洪堡(17671835),对德国大,对德国大学体制进行了改革,一方面把原来的教学型大学学体制进行了改革,一方面把原来的教学型大学逐步改变成教学科研型大学,另一方面在大学中逐步改变成教学科研型大学,另一方面在大学中建立实验室,设置自然科学教授席位。这些教授建立实验室,设置自然科学教授席位。这些教授既是大学教师又是职业的科学家,在教授的指导既是大学教师又是职业的科学家,在教授的指导下,实验室中的研究助手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下,

48、实验室中的研究助手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共同进行实验研究和学术讨论活动,由此形成了共同进行实验研究和学术讨论活动,由此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以此为标志,现代意义上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以此为标志,科学研究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开始形成,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开始形成,科学家的社会角色得以实现。社会角色得以实现。v1919世纪末到世纪末到2020世纪中叶,随着世界科学中心向美世纪中叶,随着世界科学中心向美国转移,美国大学和科研体制发生了变革:其一,国转移,美国大学和科研体制发生了变革:其一,美国在一些知名大学中设立系级组织和研究生院,美国在一些知名大学中设立系级组织和研究生院,克服

49、了德国大学中以教授划分学科制度的缺陷,克服了德国大学中以教授划分学科制度的缺陷,研究生院的设立,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研究人员,研究生院的设立,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研究人员,推动了科学的迅速发展。其二,美国建立了国家推动了科学的迅速发展。其二,美国建立了国家直属科研机构,聚集了大批既进行基础研究也进直属科研机构,聚集了大批既进行基础研究也进行应用研究的科学家,科学的社会建制得到进一行应用研究的科学家,科学的社会建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步发展和完善。v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类的科学建制大体经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类的科学建制大体经历了了“小科学小科学”建制和建制和“大科学大科学”建制的两个发展建制

50、的两个发展阶段。阶段。v所谓所谓“小科学小科学”,是指以个人自由研究为主要特,是指以个人自由研究为主要特征,以增长人类知识为主要目的的科学。征,以增长人类知识为主要目的的科学。v所谓所谓“大科学大科学”,则是大规模社会建制化、科学,则是大规模社会建制化、科学技术一体化、系统化和整体化的科学。技术一体化、系统化和整体化的科学。v从从1616世纪中叶到世纪中叶到1919世纪末,属于世纪末,属于“小科学小科学”建制建制时期,从时期,从2020世纪初到现在,属于世纪初到现在,属于“大科学大科学”建制建制时期。时期。v三、科学的社会建制形式三、科学的社会建制形式v科学社会建制产生的基础是科学共同体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科学、技术与社会3方案.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