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呂姿瑩 老師 摘 要 Summary 一、審美經驗 從唯心論出發。從唯物論出發。二、真實和永恆的意義。三、存在主義 物與真實。四、美的永恆性。五、唯物:客觀條件的審美觀 六、論美感形式古典與浪漫。七、現代與後現代。八、後現代主義美學:混雜性的新詩意。美學思維首先談到審美經驗,是否認識或體悟美的感受。美的體驗是在欣賞美的歷程中,對於產生心理愉悅、歡喜經驗的真實感覺。這些美感經驗的認知,形成美學在哲學思維的兩大論點,即是唯心論與唯物論。唯心論導向較主觀且感性的審美意識,包括內在心理、情感、直覺和本能反應等心理表現。唯物論,則偏向理性或追求可靠標準的美的條件,屬於較客觀的美,可以從哲學的、歷史的、
2、內容形式等歸納出不同層次美的標準。在欣賞美的歷程經驗裡,很多是唯心的感悟。發自心靈對美的共鳴,是意念的領悟,有時不必依賴語言文字的傳遞,美的本質能使有相同感性特質的人引起對美的感動。例如,中國佛教便是主張美是我心自在的主人,美感是由內在情感的自發,並非是由外界灌輸給予的。有一個著名的故事拈花微笑,說明美是心與心的感受共鳴,在於心傳的真諦。欣賞與品美是一種心靈上的包容,去讚美自然造化的神奇,儘管從生澀、甜美、成熟到老去,生命的歷程有如花朵的出生到死亡,有不同階段的美存在其中,學會欣賞體悟美的無所不在,是一種真正自在的氣度,也是對生命的知足。從知足充滿喜樂的感受品味生命,美正是感官上的知足引發心理
3、的喜悅。審美在人的文化與生活中獨具唯心的感性意義。唯心論在美學上的意義是經驗導向的,較屬於感性的美感經驗。首先,談到哲學性的美感眼光,對於真實和永恆的意義有關,以區別表象的世界。何謂真實的意義有一個在存在主義美學著名的論點農鞋闡述美與真實在人們心理所依戀的情感。通常人們會將物的存在,可以觸摸得到的物認作是真實,然而美與真實理應包含存在真理的顯現。感受到美的程度,在每個人心理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別,因為審美的價值觀所獲得的滿足感可以是恰到好處,是永無止盡的境界。例如,一雙新的農鞋放在櫥窗裏,展示的農鞋是物,所代表的美尚未有真實的顯現,當農鞋被某位農人買回家,穿上它在田地上辛勤工作,當泥土和汗水粘附在
4、農鞋上,這樣器具的存在才真正顯露出真實的美。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許多民俗古物的展覽,有童玩、農具、古代前朝文物等展覽。對於從來沒有接觸過這些古童玩、農具、文物的人,這些東西只是物,所看到的真實感是很淺薄的。但是對於曾經使用過這些器具或有相同經驗的人,器具便不只是物,是充滿勞作、焦慮、辛酸和喜悅的生活和命運。這些文物或許不再光鮮亮麗,卻顯現出存在的真實,而美自然就在裡面了。藝術和審美經常探討到物的再現所引發真實感的問題,透過文字、影音、圖片等來再現那些依視覺或觸覺感知到的物,是否在欣賞者的意識裡具有同等真實的意義,或者獲得更深層的審美省思。文字或影像再現的物,傾向精神性的真實,而這精神性的美感甚至超
5、越物質的美感,多了一份美的永恆性。永恆,用科學的解釋代表很長的時間,永恆對美感經驗而言,有時代表在很短的時間,甚至一瞬間所獲得,卻深刻難忘的經驗。這樣的觀點是很唯心的,因為人類的感性與真情,使得真實和永恆便不只是表面上的意思而已。自古以來畫家喜歡描繪母子親情的形象,那是所有人心中永恆的孺慕之情,畫面上的美並不特別重視在容貌的美麗,而在於慈愛永恆的光輝,在東方宗教信仰裡的菩薩像,也具有如母親般美的形象,引發人懷念與依賴的情感。唯物觀是一種較依靠感官的審美,藉由品味視覺、聽覺、味覺、身觸與意會等五種感官所獲得美的愉悅感,來界定美的存在與層級,則偏向較客觀性審美經驗,屬於較唯物客觀的美的欣賞。例如,
6、視覺藝術走向純粹的造形與色彩,以幾何形狀、非幾何形狀、色彩的設計構成,搭配出令人視覺愉悅的畫面。發展出造形、配色的方法,使美的欣賞導向標準化,可依美貌、比例、質感等感官分出優劣品味,對感官的依賴即不同於唯心的意念,是較唯物的審美,比較客觀、理性、科學主義的美學觀。常見於藝術表現是一體兩面美的形式,寫實與抽象;理性與感性;唯物與唯心;現代與後現代,內容和形式,古典傳統美學的一體兩面,是將美學研究的重心偏向審美的經驗與心理,圍繞在對於真、善、美的哲思中。古典的美有較嚴謹的秩序,理性與穩定。許多經典的文學、戲劇、音樂、藝術,蘊含對永恆之美的追求,在平穩且善的規律中,呈現豐富的美感與內容,在看似平凡的
7、平靜裡,卻有令人反覆回味的雋永之美。浪漫的美有較多的感性與激情,有起伏落差較大的情感,在沮喪與激昂之間,看到誇張與澎湃的美感,詠嘆強烈而豐富,綿延不斷的情感。以中國的書法文字之美為例,充滿線條的變化,所謂人如其字,字裡行間顯露出書法家的真性情。如楷書、隸書,工整對稱,形式端正;飛揚瀟灑,形式不羈,例如行書、草書。前者楷書、隸書結構嚴謹,筆道強勁的古典美,與行書、草書線條的奇特多變有不同的趣味,後者多伴隨書法家舒暢的情調或酒酣時候興起之作,平添許多浪漫感性的美感,線條筆韻能展現獨特風格。二十世紀初對於純粹藝術的追求,大量出現抽象繪畫、幾何結構的建築、純粹音樂、及抽象觀念的戲劇、文學、舞蹈等的前衛
8、、現代作品。科技材質的發明和技術的日新月異,充滿理性設計感的現代主義美學,是充滿唯物導向的價值觀,美學成為具體的知識,為現代工商化生活在物質上發揚兼具舒適和實用的品味。近代,美的思維開始從唯物導向的科學主義美學轉入一種充滿矛盾與反思的觀點,藝術家逐漸否定現代主義的純粹藝術作品,追求回歸唯心的審美,恢復人文精神,重新詮釋現代生活裡真、善、美的哲思,後現代主義(Post Modernism)就審美意識而言,走向純精神性心理的理念,充滿挑戰和顛覆性自由風格的創作和感性表現。綜合所有的藝術類別,應用現代科技媒體材料,也包含傳統歷史題材、符號象徵,並予以拆解、重組、再現,為未來尋找新神話夢想。後現代主義美學反映人們在科技生活現實的另外一面,一種對於感性心理的嚮往,以及制式化生活的批判。誇張、無厘頭、以古諷今的題材,無論是從語意學詮釋新符號的象徵性,還是個性化的塗鴨、裝置藝術等表現。後現代主義美學呈現一種混雜性的新詩意。這種混雜性的美感,綜合了科技與原始自然,展現世界各區域文化特質,平等兩性之間的對立,解放傳統創新未來,展現自由的面貌。就連一些在古代被視為禁忌的議題,例如暴力美學、醜陋(頹廢)美學、情色美學、同性戀議題、人體穿刺藝術等不勝枚舉的觀念,都在後現代主義美學裡重新思考與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