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花源记桃花源记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东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村现实,忽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传奇故事世外桃源。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桃源人是人还是仙?今天,我们就去拜访一下这个世外桃源吧!1了解作者及背景,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注意古今异义现象。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分析文章虚实结合、详略得当的写法。3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认识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疏通文意识桃源
2、 提到“酒”和“月亮”我们总能想起一代诗仙李白;提到民生、颠沛和草堂我们又能忆起诗圣杜甫;那么当提到隐士、菊和田园,我们又能想到谁呢?(陶渊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传世名作桃花源记。4背景链接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记”相当于诗的序。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而流传更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1自由朗读课文。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
3、问题。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5教师点拨。请归纳出自本文的成语。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交流】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地方。怡然自乐: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待事物。豁然开朗: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一下子就明白了或指眼界一下子变开阔。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无人问津:没有人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精读课文悟桃源 走进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我们发现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
4、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愿望能够实现吗?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交流点拨】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2桃花林的自然景色是怎样的?【交流点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桃花源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交流点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交流点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桃源人
5、见渔人为什么“大惊”?【交流点拨】桃源与世隔绝,年代久远。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交流点拨】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7“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交流点拨】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不复得路”?【交流点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一)整体感知1文章围绕“桃花源”写了几个部分的内容?【交流点拨】发现桃源进入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2按渔人行踪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交流点拨
6、】第一部分(第1段):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源。第二部分(23段):渔人在桃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45段):渔人离开挑源以及再次探访桃源未果。(二)文本研读1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交流点拨】(1)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环境幽雅,风景优美美在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2)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3)是一个幸福的地方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渔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2
7、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交流点拨】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由于对现实生活不满而产生的精神寄托。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抓住一个季节典型的景物写一个片段,突出表现某种情感。(150字左右)【交流点拨】在一片明媚的阳光中,各种花儿争奇斗艳,和着油油的绿草,在风中招摇,在大树的绿荫中幸福地释放生命。轻轻闭上眼,听清风拂过大地时响起的交响乐,似乎有巨浪滔滔而来,又在一两声脆生生的鸣叫中平息。鼻尖俶尔萦绕起甜甜的芳香,口中竟有了蜜一般的滋味儿不舍得睁开双眼,只是让自己尽情地醉着在华北平原上,有90多个相连通的大小湖泊,它们统称白洋淀,又被誉为“华北明珠”。在人们眼中,白洋淀的风光是
8、神奇的、美丽的、迷人的。白洋淀最吸引人的当属水乡风光,而且随季节变换景色各异:春季芦苇丛生,满湖青翠;夏季荷花初绽,风光旖旎;秋季芦花纷飞,鱼鸭满淀;冬季湖面冰封,莹润如玉。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美丽的白洋淀那茂密的芦花荡里,更是革命战士奋勇杀敌的好战场,今天,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孙犁一同走进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感受革命前辈的英雄壮举。1了解小说情节,体会“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理解小说的主旨。2探究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3学习老英雄的爱国精神,培养真挚的爱国情感。复述情节品形象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听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孤身一人,
9、可以将十几个鬼子玩弄于股掌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吧。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月明风清:月光明朗,清风微动。形容美好的月夜。寒噤:因寒冷而哆嗦。文中指疟疾发作时的症状。蹿:向上或向前跳。仄歪:倾斜,歪斜。飒飒:形容风、雨声。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形容路弯弯曲曲;形容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3了解作者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_、_。“_”的创始人。作品风格秀雅、隽永,其中_等短篇小说被文艺界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新中国成立前及成立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
10、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1982年,作者将其绝大部分作品辑成孙犁文集5册。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荷花淀芦花荡4背景链接芦花荡写于1945年8月,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故事发生的地点白洋淀地处河北省中部,共由140余个淀组成,面积336平方千米。淀中的苇田星罗棋布,芦苇茂密丛生;淀中水道纵横,共计3 000多条。_孙犁长期在白洋淀生活,搜集了一些抗日故事,这位老英雄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抗日战争时期,英勇的冀中抗日军民把白洋淀作为天然的屏障,当作杀敌的好战场。5了解文体小说是以刻画_为中心,通过完整的_和具体的_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_、_
11、、_。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按篇幅来分,可分为_、_、_、_四大类。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一)整体感知大声朗读全文,讨论填空。事件: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_,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_。人物:这是一个_的英雄老头子,这是一对_的姐妹,这是一群_的鬼子兵。情感:这是一份深沉的_情感。【交流点拨】事件: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人物:这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子,这是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这是一群愚蠢的鬼子兵。情感:这是一份深沉的爱国情感。(二)理清情节1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
12、简洁生动地复述出来。(提示:要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在故事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有矛盾冲突和高潮的出现。)【交流点拨】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负伤的女孩子报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为女孩子报了仇。2请用一
13、句话概括故事。【交流点拨】一个过于自信的老头保护两个小女孩失败,为她们报仇的故事。3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交流点拨】护送挂花报仇“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100字左右。【交流】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我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不敢动弹了呢?怎么有一股
14、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品析语言悟写法上一节课,我们充分品味了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到芦花荡就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一)环境赏析1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找一找、画一画文中描写芦花荡景色的句子。2在景色描写的句子旁边进行旁批,说说你对芦花荡的印象。
15、【交流点拨】那是一片如诗如画的芦花荡;那是一片月明风清的芦花荡;那是一片静谧安宁的芦花荡;那是一片斗志昂扬的芦花荡3作者为什么要把残酷的战争置于这种如诗如画的环境中来描写呢?【交流点拨】他不是正面地描写刀光剑影,而是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作背景,用漫天漂飞的芦花,洁白如云的蒲苇,清香四溢的荷花,点染白洋淀人民新生活的欢乐和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文笔清新自然,婉约韵致,这就是“荷花淀派”作品的特点,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二)人物品析1品老头子形象的英雄美请同学们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
16、头子的句段,并从人物描写方法和人物性格两方面进行圈点批注。然后小组探究、全班交流。【交流点拨】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
17、,明天来看吧!”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小结】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2品老头子形象的真实美(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交流点拨】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
18、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2)老头子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作者要写一个无名英雄?【交流点拨】他没有姓名,因为像这样的人白洋淀到处都是,如果平时不打仗,他们都很温和,很朴实,但是敌人一旦把战争强加给他们,他们每个人都成了不朽的英雄!【小结】作者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品质,正是暗示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是坚强不屈的民族。(三)语言精析赏析下列句中加点短语。1老头子浑身没有多
19、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2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3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交流点拨】1.写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2运用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3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请你描写你所熟悉或观察细致的一个人的外貌,以表现其独特的个性。(100字左右)【交流】这老汉,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露在帽檐外边的头发已经斑白了,像落了一层霜。他赤着上身,脊背又黑又亮,像是涂上了一层油。下面的裤腿卷过膝盖,小腿上布满筋疙瘩,被一条条鼓起的血管连着。2例题分析:请用一句话概括下
20、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在第十五个“全国助残日”来临前夕,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介绍,作为社会最困难群体,我国残疾人就业状况明显改善。截至目前,全国处于就业年龄段的2500万残疾人中,就业人数已达2193.6万人,其中,城镇已就业残疾人累计达到430.4万人,农村达1763.2万人,1000多万贫困残疾人解决了温饱问题。【交流】我国2100多万残疾人有了工作。(或:我国残疾人就业状况明显改善。如果加了“1000多万贫困残疾人解决了温饱问题”也算正确。)3实战训练: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新华社东京3月14日电 中国政府提供的首批援助物资14日晚抵达日本东京,并将连夜被运送至日本东京北部地震海啸重灾区宫城县。日本当地时间20时46分,从中国上海起飞的搭载首批近百吨援助物资的包机抵达东京羽田机场,这批物资包括12人用帐篷、6人用帐篷、毛巾被、手提应急灯等灾区急需物资。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公使吕克俭和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日中经济室室长古谷德郎在机场签字换文,完成物资交换。【交流】中国首批援助物资运抵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