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复习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5204175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PPTX 页数:20 大小:26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复习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复习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复习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复习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复习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复习课件知识网络 汉朝建立之后,政局初定,百废待举。汉统治者从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到地方郡县制度,虽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疏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刘邦看到秦短命而亡,认为这是由于秦未行分封而孤立无援。于是,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很大,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考点考点1:汉承秦制(汉承秦制(B)黄老之学原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的一个学派。它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到汉朝初年,黄老思

2、想既符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天下百姓的田租;又废除了秦朝留存下来的族诛、连坐等严刑苛法。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但豪族的势力也随之膨胀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考点考点2:黄老思想和文景之治(黄老思想和文景之治(A)考点分析 汉武帝为加强皇帝集权,有意裁抑丞相职权,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

3、让他们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汉武帝还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又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考点考点3:从:从“无为无为”到到“有为有为”(B)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在太学、郡县学校中教授五经等经学,从中选拔官吏“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从此,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考点考点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4、,独尊儒术(A)汉武帝在基本解决匈奴对北边的威胁后,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在河西走廊设置敦煌郡、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等四郡,天山南北地区遂与内地连为一体。考点考点5:对西域疆土的扩展(对西域疆土的扩展(A)考点考点6:东汉的建立(:东汉的建立(A)群雄争战中,南阳豪族刘秀伺机而动,招兵买马,异军突起,于公元25年登上帝位,重建汉朝,史称光武帝。因定都洛阳,位于旧都长安之东,历史上称“东汉”。东汉后期,皇权日趋衰弱,逐渐失去对全国政局的有效控制,原因之一是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当时,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不少豪强地主拥有“连栋数百,膏田漫野”的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

5、,经济上自给自足,非常富有。他们还组建“家兵”、“部曲”之类的私人武装,用以看家护院,称雄一方,并把持地方舆论,使家族声名远扬。有些名门望族还凭借精通儒学的文化优势成为官宦世家,甚至连续数代在朝中位居高官。这些豪强地主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后,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原因: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势力建立;光武帝的“柔道”政策与豪强进行了妥协;西汉时期已经存在豪强的社会基础。特点:政治上,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经济上,建立自然经济形态的大庄园。军事上,拥有私人武装和城堡。文化上,重视学习儒家文化,控制舆论。影响: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与外戚等联合,导致政局混乱;形成军阀割据混战局面。考点考点7:豪

6、强地主(:豪强地主(A)208年,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歼灭孙、刘,平定天下。军事上处于劣势的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双方在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隔江对峙。仅5万人马的孙刘联军,运用火攻,大获全胜,迫使曹操北还。随后,刘备进占四川,孙权进一步扩展了东南的辖区。考点考点8:赤壁之战(:赤壁之战(A)考点考点9: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形成(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形成(A)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史称“孙吴”。三国鼎立的格局最终形成。鲜卑族拓拔部原为活动于大兴安岭

7、一带的游牧狩猎民族,后向西南迁移,建立政权,国号魏,史称“北魏”。此后,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势力日益强盛,陆续攻灭诸国,至439年,统一北方。这一局面持续近百年后,又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历史上将北魏及其后继政权合称“北朝”。南方的东晋于420年被宋取代,其后,齐、梁、陈三朝相继更替,历史上合称这四朝为“南朝”。当时,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仍在继续,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改进和北方作物的引入等,表明农业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手工行业都比较发达。长江中下游出现了

8、不少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这一时期,活动于南方山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出居平原,与汉族人民交往接触,互相融合,共同为南方经济的开发作出了贡献。考点考点10: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A)北魏孝文帝时期,北方的民族融合更被推向新的高潮。孝文帝拓跋宏继位时,年仅五岁,朝政大权掌握在临朝听政的祖母冯太后手中。出身汉族的冯太后深知要立国中原,必须变更鲜卑旧俗,于是仿照汉制,大力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在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颁布官吏俸禄制和惩治贪赃的规定,以遏制贪污腐化。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

9、发展。孝文帝自幼受冯太后影响,博学善文,具有良好的汉文化修养,亲政后,决心彻底革除旧俗,全面推行汉化。为摆脱保守势力影响,他毅然将都城南迁至洛阳,随即下令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改鲜卑族复音姓氏为汉族单音姓氏;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律令;并以身作则,极力促进胡汉通婚。此外,还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改革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都作出了重大贡献。考点考点11: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B)民族融合总是双向的,不仅北方游牧民族勇猛强悍的民族性格对中原农耕民族深有触动,而且胡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也为汉

10、文化广泛吸收。畜牧业生产技能和经验的输入推动了中原经济的多样化发展,胡族的生活习俗更对汉族产生了深远影响。胡床的传入导致高足家具日益流行,终使汉族席地而坐的传统起居方式完全改变。胡服以及胡饼、奶酪、烧烤等胡食的流行,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更趋丰富多彩。胡乐、胡舞与汉族歌舞交融汇合,也为传统艺术文化增添了绚丽斑斓的色彩。以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为特点的民族融合,不仅使各民族缩小了差异,增进了团结,为再次的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续上页:续上页:古代东方国家的共同特征:古代东方国家的共同特征:地理环境:大河流域地理环境:大河流域经济:灌溉农业发达(农耕文明)经济:

11、灌溉农业发达(农耕文明)政治:国家从分散走向政治:国家从分散走向统一统一 多为中央集权国家多为中央集权国家文化:成就辉煌文化:成就辉煌重点阐述皇 帝中朝(内朝)外朝尚书令侍 中常 侍丞 相御史大夫太 尉 九 卿 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一、汉武帝一、汉武帝加强皇帝集权加强皇帝集权另:设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监督2.设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郡县配经师授学。设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郡县配经师授学。1.定定儒学儒学为为官学官学,其他诸子之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罢黜”在官学之外。在官学之外。原因:具体措施:影响:适应政治大一统需要。适应政治大一统需要。儒学成为儒学成为“经学经学”,成

12、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为儒学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为儒学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追求。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统治思想和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实质:注重改正朔,易服色等礼仪制度,实质是注重改正朔,易服色等礼仪制度,实质是“儒表法里儒表法里”。二、罢黜百家,独尊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术三、民族融合三、民族融合的途径(汉胡互化)的途径(汉胡互化)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例如秦、汉、唐、元、明、清各朝。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例如秦、汉、唐

13、、元、明、清各朝。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例如秦始皇的移民政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下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例如秦始皇的移民政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下令鲜卑人学说汉话等。令鲜卑人学说汉话等。政权之间的和好作用。例如文成公主人藏,俺答汗同明朝和好。政权之间的和好作用。例如文成公主人藏,俺答汗同明朝和好。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例如西晋。例如西晋末年北方的流民起义。末年北方的流民起义。物质和文化的交流。物质和文化的交流。民间杂居并互通婚姻等。民间杂居并互通婚姻等。典型例题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秦汉以后郡县时代,大一统政府产生,皇帝化家为国,于是管

14、家的变成管理全国行政,封建家庭中的私职变成了大一统政府里的公职。”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秦汉实现国家统一 B.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C.封建经济的发展 D.郡县制的实行【答案】B【解析】B项“大一统政府”等字眼体现的是中央集权制,所以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A项国家统一和“大一统”政府不能划等号,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到封建经济的发展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而非郡县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A.用政治统一保证了思想统一B.用阴阳五行思

15、想巩固统一C.用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D.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答案】C【解析】汉武帝为了实现政治上的统一,通过独尊儒术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权、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A项颠倒了因果关系,B项中的阴阳五行思想表述片面,D项是说影响而非关系。因此本题选C。【点评】董伸舒兼采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汉武帝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3.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了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

16、。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宗法制度再度复兴 B.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C.士族享有政治特权 D.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选官用人制度。由材料可知,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为专门的学问,豪门大族和政府均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可见当时的九品中正制实行时往往依据门第高低选拔、任用官员,可见士族享有政治特权,故选C。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而渐趋消亡,故A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与材料信息相反,故排除。4.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

17、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实质上是()A.封建化的过程 B.工业化的过程C.农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答案】C【解析】A项封建化的过程是从政治角度而言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当时还没有工业化进程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实质上是北魏政权从发展畜牧业到发展农业的过程,即农业化的过程,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D项汉化的过程从社会生活角度而言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C。5.形成三国时期分裂局面的历史根源是()A.黄巾起义的影响B.东汉后期政局的混乱C.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D.西汉王国问题的余患【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史实可知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才是地方割据势力兴起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形成三国时期分裂局面的历史根源,答案选C,A是其出现的直接原因,BD两项只是其出现的重要原因。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复习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