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大历史性贡献。在总结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基础上,把我们党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实践基础
2、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总体上说,包括14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中心问题。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这是我党立足当代中国基本国情提出的战略目标和宏伟蓝图。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特
3、定历史阶段。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始终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分“三步走”有步骤地从温饱到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这反映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全心全意为
4、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深化各项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
5、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
6、谐社会的总要求。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建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关系国家安危和发展全局,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全面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坚持科技强军,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
7、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关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以反分裂国家法为法理依据,反对一切“台独”和分裂活动。关于中国特
8、色社会主义的外交与国际战略。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称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贯通起来,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扎实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
9、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党始终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和根本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一国两制与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会主义经济加强党的领导与加强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初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阶段理论也可以总结为九大内容 发展道路论 发展阶段论 根本任务论 发展动力论 外部条件论 政治保证论 战略步骤论 领
10、导依靠论 祖国统一论贯穿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学科领域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一阶段第一阶段 1978年12月1982年十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三阶段 19871992年十四大,形成理论体系,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四阶段第四阶段 19931997年十五大,丰富理论,成果命名“邓小平理论”1982年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
11、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简要概括)。请注意十三大和十七大对奋斗目标表述的不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
12、阶段的基本纲领: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评价改革成败与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3、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要处理好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尤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全方位: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还是 多层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开发区等不同形式 宽领域:国际商品、资本、技术、劳务市场;各行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所有制结构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各类企业进入市场公平竞争 分配制度分配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把按劳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效率优先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宏观调控宏观调控 雄厚的物质基础、牢固的
14、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挥市场与计划两种手段的长处 与市场调节结合 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按劳分配: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按要素分配:资本、土地参与分配;管理和知识产权参与分配。深化分配制度:调低、限高、扩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民主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行使自主权的
15、制度。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发展民主政治。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党的领导处于核心地位。要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四有”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
16、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台湾、香港、澳门操持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十个基本内容: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 江泽民同志的八项主张 胡锦涛同志的四点意见 反分裂国家法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四项基本原则中,党的领导最为重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第一,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依法治国是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贯彻落实的制度和法律保证 第二,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第三,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驾驭全局和
17、处理负责问题的能力、两手都要抓、思想政治工作 第四,重视发挥各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的作用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学习邓小平理论,最重要的是学习它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握它的科学体系,领会它的精神实质,用以指导工作、改造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发展历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与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
18、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机遇大于挑战。历史依据:苏联与东欧的共产党失去政权 国内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 党内环境: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肩负的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发展过程 2000年2月21日,江泽民完整提出: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就要把握好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在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与体系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最广
19、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辩证统一体。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现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也体现了历史的规律性和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1、坚持与时俱进精神,永葆党的先进性,执政为民。2、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3、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论断。建设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这三者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基本框架结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 理论创新之处 破解了历史性的难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 创造了马克思主
20、义的新概括、新境界 具有理论创新的科学性 具有理论创新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确立了科学认识和解决党和国家建设、发展问题的新思路 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导思想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2002年11月16日,提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
21、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7年10月15日,十七大报告: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是在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总结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现阶段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注意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十大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第一要义是发展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意义重大 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核心是以人为本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22、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问题: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注意:十七大报告比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思想更深刻。1、五大统筹。2、其他统筹: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树立和落实是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条件。是解决好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武装头脑,不断增强
23、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指导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阶段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把科学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第一,它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创新;第二,它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第三,它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破解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的重要指导思想;第四,它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内在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做到”五个统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
24、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只有按照这”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好字优先,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形成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和生态良好的多赢局面。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把加强农业基础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3、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
25、路,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从发展先进生产力层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动力。4、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5、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6、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推进
26、文化创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7、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提出与涵义 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27、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六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
28、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要求;(4)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可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