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四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高考历史高考历史(课标专用)考点一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A A组组 统一命题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课标卷题组1.(2018课标,24,4分)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五年高考答案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对墨家学派成就的认识。墨家学派多数为“农与工肆之人”,直接参加生产劳动,且注重对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科学研究,其成就和活动主要记载在墨子一
2、书中。墨子一书记载了几何学、力学、声学、光学及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成就,这些科学成就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选C项。材料只反映了墨子对科学成就的记载,排除A项;中国古代并未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排除B项。墨子中的科学成就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探索出来的,不是贵族阶层的贡献,故排除D项。2.(2018课标,26,4分)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
3、动答案答案B根据材料可知,唐、宋、明时期,政府制定、颁行了许多药物学著作,这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故选B项。宋代并未实现大一统,故A项错误;材料中药学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关联不大,故C项错误;材料中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唐本草的制定与宋明理学无关,排除D项。易错提醒易错提醒本题易错选A项。凭主观臆断解答导致失误。考生往往从政府体制对文化的影响方面分析,从而忽视了宋代并未实现大一统的史实。3.(2016课标,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
4、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答案答案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
5、,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解析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根据题目设问要求,灵活作答。解答时,首先应阅读图文材料,从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或中西文化交流等角度提炼观点。再依据选定的观点,迁移相关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论证时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方法技巧方法技巧解答观点评述(论)类试题的方法(1)阅读试题中的材料,概括归纳材料的观点,考生需要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为依托,以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为基础,对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作出判断。(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
6、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以从容与平和的心态,公正、客观地分析评价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3)解答时,要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做到有据、有理、有情;要灵活运用正确的观点、方法,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要尽量围绕材料观点来分析,做到论点新、角度新,评论、论述恰到好处。B B组组 自主命题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省(区、市)卷题组1.(2016天津文综,4,4分)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A.中国商人B.阿拉伯人C.马可波罗
7、等欧洲人D.奥斯曼土耳其人答案答案B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欧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人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故B项符合题意。评析评析本题考查古代中欧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考查考生准确把握历史现象的能力,难度较低。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古代中欧交流的相关知识。2.(2014北京文综,13,4分)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B.九章算术、罗马法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D.春秋繁露理想国答案答案B解答本题应抓住“东汉”和“大秦”两个关键信息,其中“大秦”指的是罗马帝国。九章算术是
8、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古代数学成就的著作,书中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罗马法是古罗马对人类文明的突出贡献。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活字印刷术最早出现于宋代,万有引力定律是17世纪英国的科学成就,故A项不符合题意;日心说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的哥白尼提出的,不符合题干要求,故C项错误;春秋繁露是西汉董仲舒所著,理想国是古希腊柏拉图所著,D项错误。评析评析本题主要考查东西方思想、文化、科技,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难度中等。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准确掌握不同时期的东西方思想、文化和科技成就。3.(2014江苏单科,3,3分)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
9、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答案答案C从材料信息看,自五代至宋朝,用雕版印刷的书籍数量很多,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这说明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故选C项。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故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从材料信息看,雕版印刷不仅用于官方刻书,也用于民间书坊刻书,故D项错误。4.(2014天津文综,2,4分)齐民要术自序:“
10、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答案答案A题干材料的前半部分意在强调古人对农业的重视,后半部分突出儒家经典诗书中的重农思想,因此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内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5.(2014重庆文综,5,4分)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生产遍布全国各地降低
11、了生产成本制造工艺更加复杂扩大了原料来源A.B.C.D.答案答案C本题考查古代中国造纸术,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题干材料只涉及部分地区,中“遍布全国各地”的表述错误。从材料看,废纸亦可用来造还魂纸,成本降低且造纸原料来源扩大了,正确。由“全省从前煮浸之力”可看出,还魂纸制造工艺更加简单,错误。故本题选C项。6.(2016天津文综,1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
12、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6分)材料二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
13、“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6分)(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4分)答案答案(1)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2)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创立温病学说。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3)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解析解析(1)从材料信息可知,印刷术的应用使大量著作得以编印,促进了学术的复兴,“加
14、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说明其满足了教育的需要,据此可回答第一小问。阅读材料信息可知,印书种数多的地方科考中进士的人数亦多,说明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据此回答第二小问。(2)根据材料二中的“伤寒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为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根据材料中“创立了温病学说”可回答“新发展”。结合材料中乾隆、光绪年间对瘟疫等疾病的治疗情况可回答“效果”。(3)注意审题“相互作用”,从材料中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及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角度回答。评析评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时应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入手
15、,联系古代科技发展及其影响等知识回答。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C C组组 教师专用题组教师专用题组1.(2012大纲全国,12,4分)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答案答案A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刀笔吏”的含义。“刀笔吏”原指主办文案的官吏。秦汉时期,主要的书写材料是竹简、木简,当时人们将文书写在竹简或木简上,如有差误,则用刀削去。因此“刀笔吏”的称谓起因于此类人员的工作器具,故选A项。2.(2010全国,13,4分)欧阳修上疏说:“京城
16、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答案答案D材料信息表明,北宋时京城出现了议论时政的雕印文集,欧阳修深恐流传开来对朝廷统治不利,因此上疏请求政府规范管理。这反映了宋代由于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到政府管理,因此D项符合题意。宋代虽然已发明了活字印刷,但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活字印刷的普及,由此排除A项;材料能体现出政府管理书籍出版,
17、但不能体现出“有效”管理,由此排除B项;材料的中心思想并非民族关系,因此排除C项。3.(2010全国,15,4分)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答案答案C由材料中“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可知雕版印刷技术有利于儒家经典的传播及文化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不正确,材料中“士庶之家皆有之”并不能说明人们以藏书为时尚;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儒者地位变化,故B项不正确;D项表述不全面。考点二考点二 汉字的
18、起源演变和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A A组组 统一命题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课标卷题组1.(2018课标,27,4分)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答案答案D题干中“官腔”“雅乐”“郡邑大夫”“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等说明昆曲的流行是因为其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故D项正确。陆王心学注重内心自省,与材料
19、中所体现的士大夫展示其高雅品味不符,故A项错误。明代京剧尚未产生,故B项错误。题干信息表明昆曲流行是社会等级观念强化的反映,故C项错误。知识拓展知识拓展昆曲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和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2.(2016课标,24,4分)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
20、体系答案答案B据题干信息可知,三国曹魏三体石经运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再观察图片可判断出另外一种字体是隶书。先秦古文、小篆、隶书反映了汉字的演变历程,故答案为B项。曹魏时期并未在统一文字方面作出相关努力,故A项错误;曹魏时期,先秦古文、小篆已不流行,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知识拓展知识拓展三体石经刻于公元24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西侧。分别用古文、小篆、隶书书成。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之后又一部石刻经书。三体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2018课标,27,4分)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
21、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答案答案D从材料信息看,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个人出版著作之风盛行,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说明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故选D项。出版个人著作和士大夫之间以书为礼并不能说明学术文化水平提升,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士人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信息未涉及经世致用思想,排除C项。思路点拨思路点拨本题以明朝中期以后的社会
22、现象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可以根据“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将书籍作为礼物”的信息分析解答。注意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而误选。4.(2017课标,24,4分)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答案答案A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读图可知,从西周到战国时期,文字由繁到简,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文字的频繁使用,简明字形更利于书写,故选A项。书写材料的不同未必会影响文字字形的变化,排除B项;各国变法的实施并未对字形产生重大影响,排除C项;“书同文”推行于秦
23、统一中国以后,D项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易错警示易错警示本题易错选D项,考生看到小篆字体就联想到秦统一文字,忽视了统一文字发生在秦统一中国之后。5.(2016课标,26,4分)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答案答案C唐太宗认为萧子云书法“无丈夫之气”,崇尚王羲之书法的“尽善尽美”,促使社会上形成竞相模仿
24、王羲之书法的风气,这与唐代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有关。由此表明,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除了其自身较高的艺术水平以外,还与时代选择有关,故应选C项。皇帝的好恶可以“影响”但不能“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排除A项;B项说法太绝对;D项并非材料主旨。易错警示易错警示本题易错选A项。从表面上看,唐太宗的态度确实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并不能起到决定作用。唐太宗的作用只是外因,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高超和唐朝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是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B B组组 自主命题自主命题省省(区、市区、市)卷题组卷题组1.(2018江苏单科,4,3分)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
25、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答案答案A从材料信息看,元曲的特点是“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贴近生活,易受欢迎,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元曲寄情山水、语言句式、内容丰富的信息,故排除B、C、D三项。方法技巧方法技巧本题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元曲的特点。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2.(2017北京文综,14,4分)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
26、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答案答案C本题考查唐宋到明代的思想文化及史学研究方法。柳宗元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在唐宋时期都得到极高评价。但是,到了明代,人们对他的思想成就关注较少,多将他视为文学家,这与明代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有关,因此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明代对柳宗元思想评价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A项的结论。B项说法太绝对,排除;明代对柳宗元成就的评价
27、仅限于文学领域,并不全面,排除D项。3.(2017江苏单科,5,3分)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答案答案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特点。材料中“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中国画的特征是用景传情,即情景合一,故C项正确。A、D两项明显不符合中国画的特点,B项属于文人画的典型特征,不符合题干材料。4.(2016天津文综,1,4分)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A.历史可以重演,
28、应当以史为鉴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答案答案D司马迁认为,以古察今,可以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但由于古今历史环境不同,又不能照搬历史经验,故D项符合题意。历史不会重演,但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应当以古察今,以史为鉴,A、B、C三项错误。评析评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历史素养,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司马迁的观点。5.(2016北京文综,12,4分)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下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D.政烦方
29、改篆,愚俗乃焚书答案答案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成就,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示意图中的“齐”“郑”“卫”等名称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根据所学知识,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出自该作品集,故A项正确。B项中“汉相如”指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陶元亮”指东晋时期的陶渊明;C项中的“李将军”指西汉时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D项诗句是对秦朝在全国推行小篆为标准字体、“焚书”的评论。B、C、D三项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6.(2016江苏单科,2,3分)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
30、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A.描绘上是一致的B.形式上是一致的C.风格上是一致的D.主题上是一致的答案答案D题干中史记关于荆轲刺秦王的记载和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的场景都描述了荆轲刺秦王这一主题,故D项正确。史记中文字描述部分“图穷匕首见”在画像石上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史记记载和画像石在形式、风格上均不一致,故排除B、C两项。7.(2015江苏单科,3,3分)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31、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答案答案C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气势恢弘的汉赋适应了统治者的需求,故A、B两项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结合材料中司马相如的赋的特征可知D项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反映了当时恢弘的文化气度和豪迈的时代精神,与道家无为思想不符,故C项理解不正确,符合题意。8.(2015重庆文综,2,4分)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
32、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A.杜牧B.孟浩然C.杜甫D.白居易答案答案C据题干材料时间可知该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题中诗文写出了妻离子散的悲哀,根据所学可知,诗人杜甫亲历唐朝由盛转衰的剧变,故选C项。杜牧、孟浩然分别生活在晚唐、盛唐时期,且诗风与题干材料不符,A、B两项排除;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排除。9.(2015广东文综,12,4分)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答案答案B本题考查汉字的形成与演变。题干材料中“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即
33、改小篆为隶书,正确选项为B项。10.(2015四川文综,3,4分)“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A.B.C.D.答案答案C“诗”具有对仗工整、句式齐整的特点,而词的句子长短不齐,错误,排除含的选项,故选C项。评析评析本题考查对宋词繁荣原因的理解,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解题的关键是从词与诗的特点角度思考。11.(2014四川文综,3,4分)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
34、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答案答案B从材料信息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虽词藻夸张,但其目的是引导节俭风尚,这一手法与诗经的“风谏”极其相似。可见,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故选B项。司马迁生活在西汉的强盛时代,故A项表述错误;汉赋与诗经的创作形式不同,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12.(2015北京文综,37,8分)(节选)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材料一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
35、汉语,科举考试亦然。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拉丁语最初是古罗马人的语言。公元1世纪,标准拉丁语形成,与希腊语等一起成为罗马帝国学校的教学语言。罗马帝国解体后,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17世纪末期以前,西欧的学术著作大都用拉丁文撰写。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在拉丁语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民族语言。(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上述两种语言文字发展演变的异同。(8分)答案答案(1)同: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历经变迁。都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载体,体现在典籍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形成了各
36、自的文化圈,对周边国家民族语言产生了影响。异:汉语作为通用语言使用至今,而拉丁语逐渐变为书面语言。(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解析解析(1)相同点方面,可以从历史的久远程度、地位及其影响等角度进行概括。不同点方面,汉语作为通用语言使用至今,而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C C组组 教师专用题组教师专用题组1.(2013课标,24,4分,0.622)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
37、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答案答案B由材料信息可知,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文献记录都带有主观色彩,A项表述过于绝对。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文献中有对黄帝的赞誉,可见,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故B项正确。C项在题干中不能得到体现。D项表述过于绝对。名师指导名师指导本题考查历史常识,复习时,要注意适当把握一些基本的史学常识。2.(2013课标,27,4分,0.548)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
38、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答案答案C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的小说蓬勃发展。从材料信息看,明代以来,士、农、工、商都喜欢小说,小说的教化影响比儒、佛、道的影响更广泛。这从本质上说明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了世俗文化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名师指导名师指导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
39、段,小说是明清时期中国文学的重要成果,引起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关注。文学艺术是观察社会的窗口,是对社会状况的艺术反映,因此,文学和社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回答文艺类试题,一定要把文艺与社会背景结合起来,这样就很容易作答了。本题材料信息反映了小说在清代的盛行,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有密切关系。3.(2013课标,28,4分,0.666)“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答案答案B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
40、艺术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这一形式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如关羽的红脸代表其忠义,曹操的白脸代表其奸诈等,故选B项。A、C两项均与史实不符;脸谱并未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排除D项。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脸谱是指中国戏曲(尤其是京剧)演员脸上的绘画,因为这些图案均有特定的规格,所以被称为脸谱。脸谱的作用是运用不同的色彩和线条构成各种图案,以象征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各种特质,例如忠奸善恶等等。红脸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黑脸用于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代表猛智;白脸用于表现奸诈多疑,含贬义。4.(2014大纲全国,13,4分)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下列唐代诗人中,
41、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A.陈子昂B.岑参C.王维D.李白答案答案C东晋陶渊明的诗具有田园风格,王维是唐代著名的田园派诗人,故王维的诗歌风格与陶渊明相近,C项正确。5.(2012课标全国,25,4分)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答案答案D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流传的故事的实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在思想观念中的反映。宋代,
42、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发展壮大,反映市民阶层生活的文学兴起。从材料信息看,人们同情“自由相恋”的许仙和白娘子,鞭挞破坏自由恋爱的法海,赞扬维持人间正义的济公,都反映了市民阶层热爱自由、推崇正义的价值取向。因此选D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6.(2009课标全国,14,4分)南朝秀美灵动,北朝刚健雄浑,南北文化共同孕育了唐代文化的新气象。以下最能体现南方文化特征的是()A.初唐书法B.秦王破阵曲C.飞天壁画D.唐三彩答案答案A初唐书法大都清秀俊瘦、娟秀淡雅,符合“南朝秀美灵动”这一南方文化的特征,故A项正确。7.(2015福建文综,16,4分)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
43、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答案答案C材料中的唱词只是对关羽英雄气概的一种描述,并没有揭露社会黑暗的意图,故C项的理解明显错误,符合题意。A、B、D三项对材料的理解均准确,故不符合题意。评析评析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此类题型适合采用排除法解答,再用直选法进行验证。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8.(2014重庆文综,1,4分)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
44、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A.诗经B.老子C.庄子D.离骚答案答案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由题干中“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和“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等可知,该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D项正确。考点一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1.(2018辽宁沈阳质测,28)明末图书三才图会“地理一卷”记载:“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同为一球,居天球之中,如鸡子黄在青内。有谓地为方者,乃语其定而不移之性,非语其形体也。”材料反映了()A.西学传入受到
45、旧有观念的解释与重构B.地圆学说颠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C.近代自然科学成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D.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三年模拟A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答案答案A根据材料可得出三才图会用西方科学的地圆学说来解释中国的“天圆地方”学说,是对旧有观点的重新解释,并不是用地圆说颠覆“天圆地方”说,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介绍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没有涉及西学成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代表是近代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林则徐和魏源,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2018重庆八中适考,24)古代中国
46、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类的黄帝内经本草经,数学类的算经十书,还有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A.具有儒学化特征B.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C.为封建统治服务D.受益于儒学的推动答案答案A据“以经命名”“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可知,我国古代科技具有儒学化特征,故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可排除;“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只能说明儒学影响科技著作的编写,无法说明儒学推动科技发展,故D项错误。3.(2018吉林名校联考,24)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品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
47、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D.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答案答案D敦煌莫高窟是唐代佛教兴盛的表现,与材料中“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品金刚经”“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相符,故D项正确。4.(2017甘肃张掖诊断,25)北宋政府允许儒家经典大量刻印,而对于天文图谶、明教经像、边机时务、法令、历书、会要、实录等图书则明令禁止出版。北宋政府此举旨在()A.引导儒学复兴运动的开展B.垄断印刷行业的新技术C.完善科举考试的内容体系D.使出版业贯
48、彻国家意志答案答案D北宋政府允许大量刻印儒家经典,而儒家思想又是当时政府维护统治的思想保障,由此说明北宋政府此举的目的是使出版业贯彻国家意志,故D项正确。5.(2017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三模,3)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这说明()A.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B.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C.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D.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答案答案A材料强调民众的大量需求是制作雕版的主要原因,可见印刷内容与民众需求关系重大,故A项正确;“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
49、故亦先有雕板”说明与儒学无关,故B项错误;佛教对雕版的出现确有推动作用,但“诵讽供养者众”强调的是民众需求的推动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市场需求,故D项错误。考点二考点二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1.(2018陕西榆林一模,6)汉字是上古时期世界上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表意文字。以下对于汉字发展表述正确的是()A.汉字的演变:符号金文甲骨文籀文隶书B.秦始皇以书写简便的隶书推行“书同文字”C.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D.明代书法追求“有意无法”的个性化创造答案答案C汉字的演变应是符号甲骨文金文籀文隶书,A项错误;秦始皇时期统
50、一的官方文字是小篆,B项错误;魏晋时期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C项正确;宋代书法追求“有意无法”的个性化创造,D项错误。2.(2018辽宁省实验中学、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学校期末,8)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题诗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A.天人合一的绘画意境B.强调书画同源性特点C.突出主观的诗情画意D.重视书画客观写实性答案答案C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画中文字和绘画相结合,未体现天人合一的绘画意境,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画中文字和绘画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