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语文新课标实践:基于大单元的桥教学设计(六上四单元)单元微课:1.单元语文要素是什么?已有学习经验是什么?2.单元课文、交流平台是如何学习落实要素的?3.本单元的课文怎么去读好故事,读出人物形象?上课内容:(一)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桥,这篇课文塑造的主要人物是生:老汉(板书)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关注情节、环境初步感受了老汉的人物形象(板书情节、环境),谁来联系着环境带我们回顾一下这篇小说的情节。生:这篇课文讲了山洪暴发,村民惊慌的逃命,老支书挺身而出,指挥村民逃生,在洪水舔腰时老汉从人群中揪出了儿子,在洪水爬上胸膛时,老支书又把儿子推上了桥,当洪水退去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自己的丈夫和儿子
2、。师:清楚,简洁。小说就是按这样的开端(山洪暴发,村民逃生),发展(洪水逼近,挺身而出),高潮(洪水舔腰,揪出儿子)(洪水爬上胸膛,推儿上桥)到这样的结局。思考:情节和环境是阅读小说的重要因素,很想看到上节课学生学习情节和环境的痕迹,比如情节是用了思维图吗?环境是用了勾画梳理吗?(二)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关注环境、情节去深入感受老汉的人物形象。面对洪水,我们发现老汉一直在做选择,洪水逼近,他选择生:挺身而出师:洪水舔腰,他选择生:揪出儿子师:洪水爬上胸膛,他选择生:推儿上桥师:从老汉这三次选择中,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谁来读一读学习要求。生:想一想,这三次选择分别难在哪里?联系文中的情节和环
3、境勾画、批注,找依据。师:温馨提示,呆会在汇报的时候读一读你勾画的句子,再结合句子说一说难在哪里?开始自学吧!生自主学习约2分钟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生:我阅读的第8自然段,我从老汉清瘦的脸上雨水像一座山。从这里我看出,在洪水逼近的时候,人们都在急忙的逃生,而老汉挺身而出指挥着群众。师:大家听清楚了吗?她关注了老汉和人们的不同表现。此时的人们是生:乱哄哄,你拥我挤(师勾画)师:而老汉站了出来,他生:像一座山。(师勾画)师:这需要多大的勇气。谁还能关联当时的环境来说一说。生:第七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从这里可以看出水达到腿关节了,环境恶劣,在这样的情况下,老汉挺身而出。师:很不容易是
4、吧!关注到这一句了吗?(勾出)死亡在洪水中的狞笑声中逼近。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都争着逃生,他却挺身而出,镇定如山。不容易呀!第二处,接着交流。生:请大家看到第14自然段,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从这里可以看出形式越来越紧急,联系上文说明老汉很大公无私,不徇私情,说明了老汉的品质,选择很艰难。师:关联了环境,我们发现此时的情况很危险。一般情况下,父亲都会救儿子,而他却揪出了自己的儿子,与常人不同的选择,确实很难。生:请大家看到第17自然段,木桥就快要塌了,一边是他的儿子,一边是自己的生命,他是很难作出选择的。师:还关注到这个环境了吗?(勾出洪水爬上了胸膛),命悬一线之间,求生是人的本能
5、,他却把生的希望给了儿子,也不容易。思考:很巧妙的一个主问题:三次选择分别难在哪里?能促进学生有条理的系统思考,特别是把洪水与之关联起来,搭建起了一个文本系统的理解支架。但这里还缺少一个外显性的学习支架,比如表格,或者思维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变隐性为显性。(三)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关联了不同环境下,人们的不同表现。(板书:关联)发现老汉的三次选择都是生与死的选择,都很难。到底哪一次最难呢?请同学读一读合作学习的要求。生:议一议:哪次选择最难?联系文中的情节和环境,以及自己的生活,在小组里讨论。生讨论约3分钟师:我们一起来交流吧!生:我认为第三次最难,第一次第二次水都没有危急生命,只有第三次水
6、爬上胸膛,自己是必死无疑了,这次最难。生:我们认为第三次最难,在这个时候人们都是考虑到了生存的状况。师:你们关注了环境,这次的环境最危险,所以选择就是难。生:我们有不同意见,我们认为第一种最难,联系生活实际山洪暴发时,都想的是最快的逃离现场。特别是村民是与老汉没有亲情关系的。还有同学认为第二次最难,虽然他是支书,但也是一个父亲,也对自己的儿子充满父爱,这时他必须抓出自己的儿子,就意味着儿子会死亡。师:他们是站在什么角度来思考的?生:亲情、身份师:他们说想救村民,因为他是一位老支书。想救儿子,因为他是一位父亲。站在身份的角度会看到这次选择的艰难。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三次的选择,老汉每次是在谁和谁
7、之间做选择。生:第一次是在村民和自己间做选择,第二次是在自己、村民和儿子间做选择,第三次是在自己和儿子间做选择。师:每一次,他又选择了谁呢?生:第一次村民,第二次村民,第三次儿子师:从老汉的选择中,你发现了什么?生:每次都没选择自己,从中感受到舍己为人。(板书:舍己为人)师:还发现了什么?生:在村民和儿子间,他先选择村民,体会到不徇私情。师:舍小家为大家,这就叫大公无私。我们关注了环境和情节初识了老汉的人物形象,在此情况下,我们又关注了不同环境下人物的不同表现,此时这些就不再是抽象的词语而是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小说的情节或许会慢慢淡忘,但总有一些特别的画面会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回到第三次选
8、择。第一次是党支书的责任,第三次是父爱的伟大,第二次他既是党支书又是父亲,两难的选择把小说推向了高潮。思考:最难是在哪里?这个问题初看时觉得意义不大,但细读细品时才发现这是一个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的有效问题,关联身份、洪水来处理这个问题,设计太棒!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就是要读出一些别人不能读出的地方,这点完全是加分的表现。(四)师:让我们再现洪水舔腰,揪出儿子的画面,深入感受老汉的人物形象。请听学习任务:合作学习:按照泡泡话的提示想象画面,在和同学的交流中丰富画面。泡泡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洪水、木桥、人们想开去。泡泡2:1从老汉的描写中,想象老汉是怎样的一“揪”。2儿子的一瞪仿佛在
9、说什么?3.看到老汉揪出儿子的村民会怎么想,怎么做?4师:拿出学习单,在小组学习交流吧!生讨论约3分师:让我们再现洪水舔腰,揪出儿子的哪一幕吧!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个豹子。生读师:我们就是要通过读看到动作、神态、声音传递出人物的情绪,从老汉的动作中,你想象出这是老汉怎么样的一揪生:果断、毫不犹豫、愤怒师:你们能用读传递出这种感情吗?生读师:面对老汉豹子般的一揪,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儿子的这一瞪仿佛在说生:我可是你的亲儿子,你真的这样忍心吗?师:再现就是要这样入情入境的去想象。这一瞪透着委屈,埋怨。老汉看到了
10、儿子的这一瞪,也看到了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他更看到了生:山洪咆哮着近一米的洪水在路面上跳舞了。师:此时水已舔腰了。你仿佛看到了生:水越来越高,木桥摇摇欲坠。师:你仿佛听到了生:婴儿的哭泣声。木桥发斗的声音。师:情况危急,场面失控。他这时候喊听不到,拉拉不动。他只能揪出自己的儿子,读生:老汉突然冲上师:看到了这一幕的村民会怎么想呢?怎么做呢?生:那是老支书的儿子,虽然要救出我们,但也不能这样做呀?生:有的上前去劝老支书,让儿子回队伍里去。生:会有序的排队。师:老汉为什么要揪出自己的儿子。生:老汉要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师:有补充吗生:因为当时人们很惊慌,场面很混乱。生:给村民做表率,
11、是一视同仁的。师:只有揪出儿子,才可以打动村民,感动村民,是作为一个党支书的责任和担当。我们刚才入情入境的去想,回环反复的去读。再现了揪出儿子这个矛盾冲突的画面,老汉的形象更加鲜活了。让我们再回到全文,此时,我不知道老汉的姓名,但在洪水临近时,他临危不惧生读:老汉清瘦的脸上师:当洪水舔腰,他大公无私生读:老汉突然向前师:当洪水爬上胸膛,他深爱儿子生读:少废话%师:最后村民们安全了,而那个老汉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生读:来祭奠两个人师:老汉的形象历历在目,把你的所思所想用一种方式记录下来。方式一: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排比句)方式二:老汉,你是村民的好支书。(围绕中心句)生记录,交流。思考:这个环节
12、的设计感觉是聚焦,在聚焦中再现当时的场景。但学生除了朗读来到一些这样的效果之外,其他的交流发言都来不起,这就说明再现场景还缺少载体(或者说学习方式)。个人认为入情入境的朗读就很足够,角色替换也是对的,因为读小说就是读者去经历一段没有过的经历。他把自己想成老汉去读,想成儿子去读,想成村民去读,都是在经历桥这个故事,老师过多的追问反倒冲淡了这种阅读的体悟。(五)师:从你们的文字中,我感到老汉活在你们心中。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老汉,但题目为什么是桥呢?生:因为桥是引导村民逃生的路线,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生:因为当时东面,西面都没有路了。桥是村民们活下来的唯一希望。师:你们能把老汉和木桥关联起来想一想吗?生:老汉在桥这个地方帮助人民成功过桥,展现了他的好品质。生:桥是老汉为村民建起的一座生命桥,是老汉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师:单元导语这样写到生:小说多是虚构的,但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师:这让我想到今年重庆夏天的情境。(播放重庆山火救援的画面)生观看师:桥这篇小说还让你看到了生活中哪些人的形象。生:疫情来临时无数志愿者和医务人员逆流而上,为大家奉献。生:汶川大地震时,那些持援的志愿者。师:此时,我们再读桥,眼前浮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像老汉这样的一类人。小结学习方法思考:食之无味,去之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