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政治行为第一节 政治行为的含义和分类 一、政治行为的含义和特征 (一)政治行为的含义 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它是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v政治行为的形成过程:刺激(内、外)感受动机、利益需求 价值判断(理性、非理性)政治态度(积极、消极)政治行为(作为、不作为)。v 政治行为是内、外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二)政治行为的特征v 1.目的性 v 2.与国家政权紧密相关 v 3.阶级性 二、影响政治行为的因素 (一)内在因素 1.权力动机 2.权利需求 3.情绪 4.思想意识 5.良心驱使 (二)外在因素v1.经济地
2、位v2.政治关系v3.家庭影响v4.学校教育v5.社会阶层 v6.新闻媒体 v7.个性特征 三、政治行为规范 v(一)政治行为规范的含义 政治行为规范是指人们从事政治活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习惯规范、宗教信条、政治团体的纲领、章程、规则、以及政府有关的指令、指示、布告、公告、通知、通报等,还包括国与国之间的缔约、公报、协定等等。(二)政治行为规范的作用 1.指示作用 2.调整与辅助作用 3.约束作用 4.期望作用 四、政治行为的类型 (一)依据政治行为主体的数量:个体政治行为和群体政治行为。(二)依据政治行为的不同性质,可以对政治行为做这样的划分 1.按照政治行为是否
3、合法:合法的政治行为和非法的政治行为。2.依据政治行为的思维特点:理性的政治行为和非理性的政治行为。3.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正义的政治行为和非正义的政治行为。4.依据是否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性政治行为和非强制性政治行为。5.依据政治行为的进步与否:进步的政治行为和保守的政治行为。(三)依据政治行为的表现方式,可以做这样的划分 1.公开的政治行为和秘密的政治行为。2.直接的政治行为和间接的政治行为。(四)依据政治行为的功能:保护性政治行为、管制性政治行为、发展性政治行为、服务性政治行为。(五)依据政治行为的活动范围:国内政治行为和国际政治行为。(六)按照社会政治生活的常见形式对政治行为进行分类,
4、可以划分为政治斗争、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四种类型。第二节 政治斗争 一、政治斗争的特征和分类(一)政治斗争的含义和特征 1.含义 政治斗争,是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主体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而进行的争夺或影响国家政治权力的政治行为。2.政治斗争的特征(1)以维护和实现特定的利益与权利为目的(2)以夺取或维护国家政治权力为目标(3)关系全体成员的利益(4)斗争各方都有意识的自觉性(二)政治斗争的类型 v 政治斗争的本质是由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以此为标准,可以把政治斗争划分为奴隶制社会的政治斗争、封建制社会的政治斗争、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斗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斗争。二、政治斗争的方式和
5、作用(一)政治斗争的方式 1.群体内部的政治斗争 2.群体外部的政治斗争 3.暴力斗争 4.非暴力斗争(二)政治斗争的作用 1.直接影响社会变迁和政治发展的进程 2.改变社会的利益分配结构 3.锻造政治主体 第三节 政治统治v 统治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概念,但在古代,东西方的解释却不完全相同。在中国古代,“统”与“治”往往分开使用,但其含义却大致相同,都具有统领、治理、统治的意思。在西方,统治一词的含义是指占据优势地位的人们对其他人的支配和控制。由此可见,统治作为一个动词,具有统领、治理、支配、控制等许多含义。v 自国家形成,就出现了政治统治的理论。政治统治说到底就是运作政权和巩固政权以维持法律和
6、秩序的行为与过程。但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对政治秩序的解释却各不相同,政治秩序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也有不同的涵义。v 在东西方的封建社会,有著名的君权神授说。当资产阶级革命来临前,又出现了后来的资产阶级国家存在基础的社会契约说。v 目前,在西方的政治统治研究中,影响较大的是精英统治论、多元统治论和新马克思主义的统治理论。v 1精英统治论 v 精英统治论起源于古代的能人治国思想。中国古代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之说,以知识为标准把人群分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在西方,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哲学王”思想。作为一种系统的思想,精英统治论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西方的一些思想家完成的。精英统治论的创始人
7、是意大利的政治社会学家V帕累托(18481923)和莫斯卡(18581941)。v v 2多元统治论 现代多元主义者认为,“精英统治论”低估了存在于西方国家的政治自治和各社会团体相互控制的能力。罗伯特达尔认为,民主的实际意义就是权力为众多自治团体分享的多头政治。社会集团之间通过不断竞争和妥协来获得对国家的控制权,但谁也不能垄断国家权力。v 国家被认为是独立于市民社会之外的政治组织,代表全社会的利益,是实现社会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工具。国家的政治职能就是要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寻求平衡,而不是偏袒其中任何一方。国家应该保证社会各集团和阶级之间的竞争有序和公正地进行。v 3无阶级统治论 无统治阶级论是一种
8、与精英主义和多元主义相联系而又有所不同的政治理论,这种理论建立在社会学上的“社会流动理论”和经济学上的“经理革命论”基础之上。v 西方社会学家认为,现代西方社会的特点是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一种巨大运动。v 4新马克思主义的统治论 新马克思主义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张一种自由社会主义,并以此反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v 在国家理论方面,以米利本德为代表的一些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国家在表面上和形式上具有公共性,但由于它维护和支持了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而具有强烈的阶级内容。一、政治统治的本质一、政治统治的本质 v 政治统治是一定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对一国国民实行的支配、控制和管理。政治统治
9、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巩固和加强其经济利益和统治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方法。它是统治阶级的集体行为,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集体力量的表现。v 统治阶级将本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制定符合本阶级利益的政策、法律和命令,并依靠国家政权的强制力强迫被统治阶级接受与遵守,同时也不允许统治阶级内部的个人、集团随意违犯。政治统治不是统治者的个人关系,被统治者服从的不是统治阶级中的个人,而是统治阶级整体的意志和力量。二、政治统治的合法化二、政治统治的合法化 v 1政治统治合法化的定义 政治统治合法化、合法性。每一种政治秩序建立后,统治阶级都要力图使这种秩序合法化或获得合法性。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
10、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显然,合法性是一种特性,这种特性不是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而是来自由有关规范所判定的、“下属”据以给予积极支持的社会认可(或认可的可能性)和“适当性”。v 合法性主要关心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统治层如何进行有效统治;第二是这种有效性的范围、基础和来源。自20世纪初韦伯提出合法性理论以来,合法性这一概念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普遍承认,并成了现代政治分析的一个关键术语。一般认为,合法性体现一种价值判断。因此,合法性不仅仅是一个权力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涉及权力和权威的基础。v 2政治统治合法化的方法 通过庞大的国家权力机器给人以直接的强烈印象和心理威慑;通过制度化的
11、机制与社会成员加强联系;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宣传,把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普及于全社会,以便获得认识和信仰方面的权威,政治统治合法化偏重于心理的理性的和伦理的方面。v 合法性的获得首先依赖于一定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统治秩序。在统治秩序中,暴力提供了威慑力量,使反对势力不敢轻易地反对现政权;法律与制度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并为人们提供了据以可以行动的程序。v 必须指出,法律是合法性的一种基础,但合法性不同于法律性。合法性主要是观念内化的结果,而法律性则是强制力的结果。v 因此,如果说暴力与法律、制度为合法性提供了基础,而合法性的获得则主要通过意识形态教化。v 3政治统治合法化的作用 v 第一
12、,可以大大节约政治统治的成本;第二,可以大大提高统治效果;第三,是保持政治统治的关键。三、政治统治的特征 1.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为出发点 2.以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为基本内容 3.以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为道义依据 4.以控制和约束矛盾和冲突于政治秩序范围内为政治功能 5.以政治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为价值取向四、政治统治的基础 1.政治权力基础 2.公共职能基础 3.心理基础 4.社会基础 五、政治统治的类型与规律(一)政治统治的类型 1.马克斯韦伯的分类 根据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把政治统治分为传统型统治、魅力型统治和法理型统治。2.马克思主义的分类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历史上存在过的
13、统治可以分为两大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与多数人统治少数人。(二)政治统治的规律 政治统治的一般规律:v 1.政治统治以阶级对立为前提和基础。v 2.阶级矛盾越激烈,政治统治的暴力性就越突出;随着阶级矛盾的逐步缓和,政治统治就更多地以非暴力的形式出现。v 3.等到阶级完全消灭时,政治统治就完全转化为社会管理了。v 4.政治统治是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六、政治统治方式v1、强治方式v2、法治方式v3、绩治方式v4、理治方式v5、德治方式v6、心治方式七、政治统治 的作用v1、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权力地位v2、保证和维护社会和政治的安全v3、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关系的存续v4、保证政治权力作用
14、的效力v5、保障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v6、保证社会秩序和稳定,为政治管理创造条件 第四节 政治管理 一、政治管理的含义(一)政治管理的含义 1.学术界的观点(1)政治管理就是政治活动的全部 (2)政治管理就是社会管理 (3)政治管理是行政管理 (4)政治管理是政治统治 政治管理和政治统治的关系 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具体说,二者的联系表现在:它们都是国家的政治行为,都是为了维护特定的利益和社会秩序而服务的。二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政治统治是政治管理的前提,政治管理是政治统治的基础。二者的区别表现在:第一,行为主体不同 政治统治行为的主体以国家政权,以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暴力机关为主;而
15、政治管理的主体则更广泛些,除上述几种外,其他政治主体也可以作为政治管理的主体而存在,政府是一种当然的和主要的政治管理主体,政党、其他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社团等,当参与政府,或其行为与政府行为的方向一致时,它们也可以作为政治管理主体而存在。第二,行为客体不同 政治统治行为的客体可以是多数人,也可以是少数人。政治管理行为的客体则一定是社会的多数成员。政治管理在一切社会里都表现为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管理。第三,原则和要求的差异 政治统治是政治力量对比的动态平衡,它强调政治秩序和稳定;而政治管理则更多强调的是秩序与效率。第四,目的与功能的差异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意志的直接体现,是统治阶级利益的直接外化。所以
16、,其这方面的功能表现得较为突出。政治管理除了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之外,还是社会的需要。它担负着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功能。因此,阶级利益在政治管理中不如在政治统治中表现得那么直接。所谓政治管理,就是国家权力按照某种特定的秩序和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制约的一定方式。二、政治管理的特征v1、公共性v2、组织性v3、责任性v4、服务性v5、以实现公共生活的效率和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三、政治管理的职能v1、实现社会共同利益v2、协调和规制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四、政治管理的类型 根据政治管理的经济基础、主体特征、权力特性、管理的功能和方法等因素,政治管理可以分为传统政治管理和现代政治管理两大类。
17、(一)传统政治管理 v传统政治管理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v从管理主体方面看,管理主体一般只局限于政府机关,当时还没有政党,以及其他社会政治组织。v从权力特性方面看,权力具有任意性和连带性,以及极高的集中性。v从管理功能上看,传统政治管理具有排他性。v从管理方法上看,基本上采用强制性的行政方法与思想管制方法。管理手段是手工式的。v传统政治管理表现出非常强的“人治”特点。(二)现代政治管理v 现代政治管理是以工业社会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管理类型。v 管理主体除了政府以外,还有政党和其他社会政治组织。v 权力特性具有规范性和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为管理的有序性,以及管理主体的层次性。v 管理功
18、能表现出开放性特征。v 管理方法科学化程度提高,管理效率大大提高。管理技术采用现代科学方法。v 现代政治管理表现出很强的“法治”特点。v按照政治管理实现的本质利益目标划分,可以分为不同社会形态政治管理。v 原始社会的公共管理v 奴隶社会的政治管理v 封建社会的政治管理v 资本主义的政治管理v 社会主义的政治管理v按照政治管理的功能,可以把政治管理划分为立法管理、行政管理和司法管理。v按照政治管理的不同对象,可以分为对于社会成员的管理、对于政治组织的管理、对于社会组织的管理和对于经济组织的管理。五、政治管理的方式v(一)政治行为方式分析v自然经济社会:v1、父权管理特色v2、高度集权性v3、以血
19、亲关系基础上的伦理规则为管理依据v4、强烈的人治特点v5、以单一的直接行政方式进行v市场经济社会:v1、契约管理的特性v2、有限权力与有限责任的管理v3、以市场经济理性为基本依据v4、以法治方式进行v5、以多种手段进行v(二)管理行为方式分析v 1、政治规划v 2、政治决策v 3、政治组织v 4、政治指挥v 5、政治监督六、政治管理的作用 v1.政治统治得以强化和巩固的基础。v2.政治权力的社会实现机制。v3.政治权利的实现途径。v4.社会有序运行的积极保证v5.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第五节 政治参与 一、政治参与的含义和类型(一)政治参与的含义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
20、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它是政治关系中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本质。v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v (1)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v (2)政治参与的本质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v (3)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v (4)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二)政治参与的类型1.根据社会形态的性质: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参与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参与。2.根据政治参与主体的特征:个体政治参与和团体政治参与、自主式政治参与和动员式政治参与。3.根据政治参与主体的行为方式: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4.根据政治参与行为的常规与否:常态参与和非常态参与。二、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条件(一)政治参与的方式 1.政治投票 2.政治选举 3.政治表达 4.政治结社 5.政治接触 6.政治冷漠(二)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 1.经济发展 2.社会地位 3.政治心理 4.政治机制 5.社会机会三、政治参与的作用 政治作用:1、影响政治权力,实现利益。2、影响政治统治的合法性。3、影响政治管理的民主化。4、影响政治文化的发展。5、影响社会政治稳定。v社会作用:v 1、影响社会公平。v 2、影响经济发展。v 3、影响社会流动和自治。v 4、影响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