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题金山画像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导入新课1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式。、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式。2 2、梳理文中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梳理文中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3 3、理解文章、理解文章“主客问答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掌握文章写景、抒情、说的说理方式,掌握文章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理完美融合的特点。4 4、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目标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
2、州、儋州-苏轼的被贬路线苏轼的被贬路线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1078-1085)从事改制。)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乌台指的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树上有很多乌鸦,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所
3、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迫害。知人论世才高八斗散文散文 与欧阳修并称为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诗歌 与黄庭坚并称为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黄”词词 与辛弃疾并称为
4、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苏辛”,豪放词创始人,豪放词创始人 书法书法 列列“苏黄米蔡苏黄米蔡”之首之首 苏、黄(庭坚)、米(芾)、蔡(襄)苏、黄(庭坚)、米(芾)、蔡(襄)苏轼苏轼(1037-1101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后人称之为“三苏三苏”。知人论世仕途坎坷仕途坎坷。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湖
5、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召回家,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病逝。知人论世豁达开朗豁达开朗。苏堤(工程师)、东坡。苏堤(工程师)、东坡肉(美食家)、荔枝(贪吃者)、肉(美食家)、荔枝(贪吃者)、竹子(心高洁)竹子(心高洁)杭州西湖有杭州西湖有“苏堤春晓苏堤春晓”,”,苏东坡苏东坡发明了发明了
6、“东坡肉东坡肉”,”,曾自言曾自言“日啖日啖荔枝三百颗荔枝三百颗”,”,但他更关注精神的但他更关注精神的需要,曾写道:需要,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俗。”知人论世 文体知识 “赋赋”是一种文体,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是一种文体,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它比诗歌要自由一些,随意一点,比散文文体。它比诗歌要自由一些,随意一点,比散文要求更严谨一些。要求更严谨一些。有时虚设主客,通过有时虚设主客,通过“抑主伸抑主伸客客”的方式阐述观点。的方式阐述观点。赋的特点,刘勰说过:赋的特点,刘勰说过:“赋,铺采摛文也。赋,铺采摛
7、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点。解文意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既望: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徐:慢;兴:起属:zh,劝人饮酒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客有吹
8、洞箫者 定语后置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舞 泣 使动用法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固一世之雄也 判断句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下:攻占,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东:向东进军 名词作动词用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
9、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渔樵于江渚之上 状语后置 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举匏樽以相属 举着酒杯互相劝酒。挟 携带骤得 屡次得到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而又何羡
10、乎 还羡慕什么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白:形容词作动词,现出白色。即明亮相与枕藉乎舟中 互相靠着在船中(睡着了)七月既望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倚歌而和之重 点 实 词农历十六一会儿往越过驾逆流而上我的心循、依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渔樵于江渚之上而卒莫消长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杯盘狼籍不知东方之既白重 点 实 词当;占领攻下江边终究;消减和增长享有即”狼藉“,凌乱明亮 通 假 字举酒属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山川相缪通“嘱”,劝酒通“凭”,乘通“缭”,盘绕,围绕苏子与客泛
11、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是饮酒乐甚一 词 多 义在,代词从,介词被,介词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 白露横江不知东方之既白白色的,形容词明亮,形容词 歌窈窕之章歌曰倚歌而和之唱,动词歌词,名词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词 类 活 用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像长了翅膀似的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动,使使起舞起舞正襟危坐使动,使动,使使整理,端正整理,端正泣孤舟之嫠妇使动,使动,使使哭泣哭泣乌雀南飞西望夏口名作状,名作状,朝南、往南;朝西,往西朝南、往南;朝西,往西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作动,名作动,砍柴砍柴下江陵名作动,名作动,攻占攻占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意动
12、,以以为伴侣,以为伴侣,以为朋友为朋友古 今 异 义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指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人。古义:指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人。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凌万顷之茫然古义:越过。今义:欺侮。古义:越过。今义:欺侮。特 殊 句 式介宾短语后置: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定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主谓倒装:渺渺兮予怀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
13、羡乎判断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难 句 翻 译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译: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苏先生同客人乘船在赤壁之下游玩。译: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苏先生同客人乘船在赤壁之下游玩。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译: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译: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译: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译: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译:任凭小船随意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译:
14、任凭小船随意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难 句 翻 译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妇。译:使潜藏在深谷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上的寡妇听了流泪。译:使潜藏在深谷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上的寡妇听了流泪。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译: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在哪里呢?译: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在哪里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译: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它们。译: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它们。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o)樽以相属。译: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
15、舟,译: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举杯互相劝酒。举杯互相劝酒。任务一:品读文本,梳理文中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理解作者观点。第一段:夜游赤壁第一段作者的情感是悲还是喜?1.良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2.美景:(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作者的感觉如何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研读第二段那么在这样一幅美景中,在这样的乐境中,苏子和客各有那么在这样一幅美景中,在这样的乐境中,苏子和客各有什么反应什么反应?苏子喝酒吟诗:1.诵明月之诗,
16、歌窈窕之章2.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提示:女生齐读苏轼吟诗的内容。(轻柔的声调)诗歌中“美人”是否指现实生活中的美人?苏轼在这里有其他特别含义吗?这里的这里的“美人美人”应该是屈原笔下的应该是屈原笔下的“美人美人”,或者是国君,或者是国君,或者就是一种理想追求、政治抱负。这歌词内容连同歌词形式或者就是一种理想追求、政治抱负。这歌词内容连同歌词形式一起表达了苏轼的情怀:欣羡一起表达了苏轼的情怀:欣羡“美人美人”,渴望与追求政治理想。,渴望与追求政治理想。儒家:儒家:积极入世,建立三不朽功业积极入世,建立三不朽功业“立功立功”、“立德立德”、“立言立言”,建立不朽
17、功业,人就会与之一起不朽。,建立不朽功业,人就会与之一起不朽。客吹洞箫:箫声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男生齐读描绘洞箫声音的句子。男生齐读描绘洞箫声音的句子。(悲伤哀怨的声调)悲伤哀怨的声调)情感变化:由喜转悲研读第三段客人为何会忧愁凄怆呢?请同学们结合第三段文字归纳。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1.英雄伟业今安在 何况吾辈渔樵者;2.天地阔远 而自身渺小;3.长江无穷 人生短暂 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个愿望“不可乎骤得”。悲归何处背诵技巧:第一个先是苏子的反应,“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往下,是客人的回答了,先把“况”之前背下
18、来,接着把“况”之后的几组对偶句背下来。研读第四段针对客人的悲情,苏子是否产生了共鸣?默读第四段,看看苏子是怎样从眼前的水月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去开导客人的?水与月的特点:水与月的启示:启示后的做法:(取自己该取的)“逝者如斯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惟江上之清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变与不变”“”“取与不取取与不取”的问题上,观点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辨中、从自然美景中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辨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
19、辨辨使他乐观旷达。使他乐观旷达。取取 不取不取清风明月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非吾之所有客:客:无穷,不变无穷,不变 须臾,变化须臾,变化 (片面)(片面)(悲)(悲)苏轼:苏轼: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 (全面)(全面)(喜)(喜)最后,苏轼与客达成一致(客喜而笑),实现了和解。二人最后,苏轼与客达成一致(客喜而笑),实现了和解。二人“相与枕藉乎舟中相与枕藉乎舟中”,这象征着二人思想实现了融合,或者那,这象征着二人思想实现了融合,或者那个矛盾分裂的苏轼实现了与自己的和解,成为了自我同一性完个矛盾分裂的苏轼实现了与自己的和解,成为了自我同一性完整的苏轼,内心不再矛盾冲突的苏轼。所以
20、整篇赤壁赋思整的苏轼,内心不再矛盾冲突的苏轼。所以整篇赤壁赋思想内核是当苏轼在自己的儒家想内核是当苏轼在自己的儒家思想思想中遇到困境时中遇到困境时,在佛家和道家在佛家和道家 思想中找到了出路,实现了内心与自我的和解,内心不再对抗思想中找到了出路,实现了内心与自我的和解,内心不再对抗和矛盾。和矛盾。小结:全文的情感变化错落有致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功业难成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变幻无常命运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人生苦短,生命短暂人生短暂全文的情感:乐悲乐。1、两段的结构层次是怎样布局的?任务二:理解文章“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掌握文章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2、这篇文章是如何将景、
21、情、理相融合的?1.1.两段的结构层次是怎样布局的?两段的结构层次是怎样布局的?原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布局,构思巧妙。客人的观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与世界变化和历史变迁相比,个人显得渺小卑微。(悲观)针对客人的观点,主人提出反驳:变与不变;取与不取。(旷达)变变 不变不变 逝者如斯(水)逝者如斯(水)未尝往也(水)未尝往也(水)盈虚者如彼(月)盈虚者如彼(月)卒莫消长也(月)卒莫消长也(月)时刻在变时刻在变 (人)(人)无尽也(我)无尽也(我)作者与客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呢?赋的篇章结构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可以认为是作者自己。2、这篇文章是如何将景、情、理相融合的?本文写景、抒情、说理统一,形
22、象性与哲理性统一。文章第1段写景。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美景引发感情抒发,因景生情、情景交融。第3段客的议论,便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作者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借助于具体的现实的自然物象表达了出来。第4段苏子反驳,起首就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来个针锋相对,以水和月作比,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取与不取两重性的道理,表现热爱旷达之情。全篇文章,议论使景物具有精妙的哲理内蕴,写景使哲理呈现生动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任务三:这篇文章景美、情真、理深,语言也优美,语言有什么特点?这篇文章文辞优美,语言富有诗情画意。一是多用整句,两两相对,造成整齐和谐的音韵之美;二是善用铺排手法,渲染气氛,抒发情感,表达深刻的哲理。如写声音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渲染出声音的低沉悲凉,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再如写曹操,用“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表现曹军声势浩大,意气昂扬之情,生动有力课后阅读后赤壁赋比较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异同。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