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课兼爱南阳市五中开卷有益激活思维高效导学墨子:向帝国挑战的剑侠墨子最初乃是儒家的门徒,学孔子的思想,但越学越不对胃口,越学越觉得儒学不是那么回事。儒者的礼那么繁琐而不切用,儒者提倡的厚葬浪费财富而使人民贫穷,长期服丧浪费生命而妨碍正事,所以他决定背弃儒家!于是,在那战国烟云中,我们看到一个独行的身影踟蹰而来。那是一个独行客:他光着头,赤着脚,穿着粗布的衣衫,面目黧黑,焦虑急切。他腰中的短剑与眼神中的坚毅,使我们心中一惊:这是一个侠客!是的,这就是墨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剑侠,最伟大的剑侠!这墨子学派,简直是一支敢死队,特别行动队!这些粗短服饰的“侠客”们一个个怒目圆睁,随时拔刃相向,与宽袍大
2、服、风流儒雅、口颂诗书的孔门“君子”,真是大异其趣了!文 学 常 识墨子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
3、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墨家墨家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纪律的团体,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如果谁违背了这些原则,轻则开除,重则处死。墨家的最高领袖称为“矩子”(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代代下传,所有墨者都服从巨子的指挥,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甚至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正因为如此,墨者很能战斗,有“侠客”的精神。战国显学墨子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
4、,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写 作 背 景墨子生活的时代正处在春秋战国之交,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过程中,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墨子代表的是作为小生产者的手工业阶层,他们具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但在政治上却没有发言权。社会的动荡给他们带来极大的苦恼,这些小生产者一方面希望社会的变革,一方面又害怕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混乱给自己造成损失。因此,他们一方面反对传统保守的社会制度,憧憬尧舜禹时代的社会理想;一方面又反对战争,反对暴力,他们幻想通
5、过博爱来实现美好的社会。相 关 知 识儒墨争鸣先秦时期,儒墨为世之显学,两家争论非常厉害。非乐非命非儒是直接攻击儒家的篇目,从公孟等篇中,可以看到墨子在世时与儒家的直接争锋。墨子公孟篇中指出:“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当然墨家也遭到了儒家的痛批。最著名的例子是孟子。孟子滕文公下中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在这里,孟子将主张兼爱的墨子与主张为我的杨朱对举,说墨子主张兼爱,就是无父,无父就是禽兽。这无疑给墨家带来很大的打击。作业时间:20分钟1通假字(1)当察乱何自起()(2)故不孝不慈亡()“当”同“尝”,尝试“亡”同“无”连
6、词,于是疑问代词,哪里兼词,于是,于此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疑问副词,何,怎么动词,仇恨,讨厌名词,坏人形容词,羞耻动词,诽谤,诋毁动词,看待动词,察看,视察动词,治理,处理(公务)动词,看名词,目光动词,比较,比照动词,对慈爱动词,孝敬、奉养父母动词,使受损失动词,欠缺,不足动词,辜负动词,鼓励动词,劝说,劝导形容词,坚决有力3词类活用(1)形容词的活用故窃异室以利其室()恶施不孝()恶施不慈()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虽父之不慈子()(2)名词的活用故贼人以利其身()形容词作动词,使得利形容词作名词,孝顺的事情形容词作名词,仁慈的事情形容词作动词,使混乱形容词作动词,对慈爱名词作动词,偷窃4句式积
7、累(1)判断句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_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_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_“也”表判断“者也”,表判断“者也”表判断(2)倒装句子自爱,不爱父_弟自爱,不爱兄_臣自爱,不爱君_故亏弟而自利_察此何自起_(3)省略句皆起不相爱_(4)固定句式犹有不孝者乎_宾语前置,应为“子爱自,不爱父”宾语前置,应为“弟爱自,不爱兄”宾语前置,应为“臣爱自,不爱君”宾语前置,应为“故亏弟而利自”宾语前置,应为“察此自何起”应为“皆起(于)不相爱”“犹有者乎”,可译为“还有的人吗”5文化常识: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卿大夫的封地。子墨子家6名言警句墨子名句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
8、天下之害。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万事莫贵于义。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1.文章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答:_答案:文章开篇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论述了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
9、,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2墨子为什么提出“兼爱”思想?答:_答案:墨子认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因此他提出“兼相爱”,认为“兼相爱”是治理天下混乱的良方。墨子认为,如果天下人都彼此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天下还会混乱吗?看待父亲、兄长及君王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情呢?视人如己、爱人如己,就不会出现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的情况,也就不会出现大夫乱家、诸侯相攻的情况,甚至连小偷和强盗都没有了,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天下人彼此相爱,天下就能治理
10、好,天下人相互厌恶,天下就会变得混乱,所以墨子提出了“兼爱”的思想。3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异同?答:_答案:相同之处:(1)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二者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不同之处:(1)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是由“爱亲
11、”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它要求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差别,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2)爱的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墨子的“兼爱”思想则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总体看来,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别和等级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展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而墨家的“兼爱
12、”是一种无差别和等级的爱,它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爱人如己。4“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当时的社会可能实现吗?答案:不可能实现。一是时代特征。当时墨子所处的时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度迅速瓦解,残酷的战争屡见不鲜,统一是必然的趋势。各国国君都希望通过战争兼并其他国家,使自身强大从而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墨子“兼爱”的思想在那个战火纷飞、利益重组的时代是不合时宜且没有立足之地的。二是阶级局限。墨子提出“兼爱”的思想时,是站在当时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中的人们的愿望。但是,这种“兼爱”的思想在等级社会中是难以施行的
13、,墨子的“兼爱”思想超越了阶级局限,他希望各国的国君通过实施“兼爱”的主张来减少战争,爱别人的国家,爱他国的国民。墨子试图调和统治阶级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他希望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维护各方的利益,但是,这只是墨子的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而且,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简单理解的由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其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墨子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5观点争鸣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观念和“自爱”“自利”的观念是矛盾的吗?答:_答案:观点一矛盾。墨子在兼爱中列举父子、兄弟、君臣的例子都是强调彼此之间的“爱”,而没有正面论述个
14、人的“爱”与“利”。在论述盗贼和大夫诸侯时,也是强调彼此之间的“爱”,对“治天下为事”的圣人,则要求其对天下的责任,丝毫没有阐述到个人的“自爱”与“自利”。观点二不矛盾。“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交相利”也不是鄙视“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利”在墨子那里主要是指利益、益处、互利、谋利等,似乎并无特异之处。但是,一旦将“利”与“爱”联系起来,使“利”成为“爱”的助力、佐证,而不是对立面,那么“利”就获得了非同寻常的意味。墨子既不片面宣
15、扬“自爱”与“自利”,也不断然否定“自爱”与“自利”,而是讲求“兼相爱,交相利”,提倡父子、兄弟、君臣等的互利、协调,这才是“兼相爱,交相利”的关键。从而,“自爱”与“自利”不是狭隘的自私、计较得失,不是应该被任意贬低、排斥、批判的对象,而是可以被肯定、借助、拥有的现实利益,“自爱”与“自利”应该具有更为深厚的内涵与恢宏的气势。素材这样积累课内素材墨家提倡兼爱共处、急公好义、节俭利人、自苦勉行,反对战争侵夺、以等差之爱为基础的愚孝、损人利己、人人交恶、苟且偷安,倡导博爱人民、集体主义、勤俭节约、热爱劳动,这些毫无疑问都是不仅具有当代意义,而且也是为全世界共同接受的普世价值。墨家的反对等差,有助
16、于建设新型的人际关系;墨家贵义重信,有助于建设诚信社会和新型团体机构间关系;墨家的牺牲精神,更是有助于建设勇于承担、见义勇为的新型社会关系。墨家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在传统中国更是无与伦比的,这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先声。课外素材墨子传世名句赏析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译文:君子不用水来当镜子,而是拿别人来当镜子。用水当镜子可以看到的是容貌,而用人当镜子则可以知道吉凶对错。感悟: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广为流传,可惜墨子早就说过这句话了。所以中国智慧的源头,可以说都在诸子百家。心无备
17、虑,不可以应卒。译文:卒:同“猝”,指突然事变。这两句大意是:心中没有预先考虑应对事变的方法,就不能应付突然变故。感悟:我们中国人素来主张居安思危,无事之时备有事,平素就要对可能突发的变故准备应对的策略和方法。这样,在事变发生时才不至于慌张,才能避免忙中出错。这两句多用于说明居安思危的道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译文:假使人人都彼此爱护,则天下安治;倘若人人都彼此交恶,则天下大乱。感悟:儒家主张“等差之爱”,就是爱要由近及远,我先要爱自己的父母、妻、子,然后才能爱陌生人,爱别人的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然而墨家却主张兼爱。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墨子针对儒家“
18、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译文:爱别人的,别人也必然爱他;利于别人的,别人也必然利于他;憎恶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憎恶他;残害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残害他。感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对别人好,自然能得到别人的敬意和回报。根据这一理论,墨子认为,假如天下之人,都能够相互尊敬,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符合人的自然性的需要,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古今名人谈墨子孟子:“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庄子:“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孙
19、中山:“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毛泽东:“墨子是个劳动者,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鲁迅:“墨子是中国的脊梁。”蔡元培:“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胡适:“墨翟也许是中国出现过的最伟大人物。”汤因比:“把普遍的爱作为义务的墨子学说,对现代世界来说,更是恰当的主张,因为现代世界在技术上已经统一,但在感情方面还没有统一起来。只有普遍的爱,才是人类拯救自己的唯一希望。”素材这样运用墨子,伟大的剑侠!孔子死了。“将军一去,大树飘零。”中原大地的田野上一下子冷清了下来,如同曲终人散,花落春空,颇令人气闷、寂寞与伤感。在那人生的渡口边,真的没有“问津者”了么?在专制时代,哲人是时代的唯一亮点。孔子这风中之烛
20、熄灭之后,世界真的又踅入“万古长如夜”的黑暗中去了吗?终于,在大路的尽头,我们看到了一个独行的身影踟躇而来。我们欣慰之余又不禁黯然神伤:再不是孔子那样的车辚辚马萧萧的浪漫之旅了,来者是一个独行客:他光着头,赤着脚,穿着粗短布的衣衫,面目黧黑,焦虑急切。他腰中的短剑与眼神中的坚毅,使我们心中一惊:这是一个侠客!这就是墨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剑侠,最伟大的剑侠!这剑侠来路不明。这更增加了他的神秘感。司马迁在史记中大做游侠列传,但对游侠之祖墨子,却几无记载,只在孟子荀卿列传的最后,附了了数言,权作敷衍:“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墨子的身世之谜,也够悬人之念的了!墨
21、家注重实践,不尚空谈,因此其文章也是注重实用性,不重文采。尚实重质是其文章最突出的特点。这一鲜明的特点,有别于庄子,不同于孟子,从课文节选的一章也可以看出。选文部分从仁人的事业说起:“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指出对于天下而言其利为何,其害为何:“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接着作者分析了“害”产生的原因是“不相爱”,并且采用对比,列举了“兼爱”与“不相爱”的不同结果,论证了以“兼爱”代替“不相爱”的重要性、必要性。如果我们对作者陈述的论点、展开论证的语言细细分析,便不难看出,作者使用
22、的语言几乎明白如话。这些语句虽然历经千年,带有较重的文言色彩,可是本身并没有因讲求文采、辞藻而导致艰深晦涩。文中虽然也有对比,也有排比,个别语句也较为整齐,如“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但通过比较便不难发现,这些语句完全是针对现实,有感而发,从内容上讲,丝毫不见庄子想象的汪洋恣肆;从形式上讲,和大量使用排偶句式的孟子、荀子的华彩文章也不可同日而语。墨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节用。他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相关
23、主题阅读墨子的思想兼爱非攻墨子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其中不少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他反对战争,要求和平。天志明鬼所谓天志就是天有意志,天爱民,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
24、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三代圣王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非乐墨子极其反对音乐,甚至有一次出行时,听说车是在向朝歌方向走,立马掉头。他认为音乐虽然动听,但是会影响农民耕种,妇女纺织,大臣处理政务,上不合圣王行事的原则,下不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反对音乐。非命墨子一方面肯定天有意志,能赏善罚恶,借助外在
25、的人格神服务于他的“兼爱”,另一方面又否定儒家提倡的天命,主张“非命”。认为人的寿夭、贫富和天下的安危,治乱都不是由“命”决定的,只要通过人的积极努力,就可以达到富、贵、安、治的目标。墨子反对儒家所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为这种说法“繁饰有命以叫众愚朴之人”。墨子看到这种思想对人的创造力的消磨与损伤,所以提出非命。在墨家整个思想体系中,军事思想占有重要位置。墨子军事思想是处于弱者地位的自卫学说,其主要内容有二:一是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二是救守,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对于人才培养,墨子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教育方法:(1)墨子强调主动施教。之前在学习孔子时我们提到,孔子对于学生的教育
26、提出“叩则鸣,不叩则不鸣”,学生需要主动思考主动提问,孔子才会做出教导。但是墨子与之持有相反的观点,他认为“虽不扣亦必鸣”,提倡主动施教,而不是等待学生来提问。(2)墨子强调创造。孔子的观点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是墨子认为应该是“述而且作”,强调光是一味地继承先圣王贤的思想是不正确的,要能够对于好的进行继承,在此程度上进行一定的创造,才能促进发展。(3)墨子提倡量力而行。墨子曰:“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强调有智慧的人一定是先衡量自己的能力水平再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做。所以在教育的时候要判断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墨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量力性原则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