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ppt课件63张-(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上传人(卖家):Q123 文档编号:5236050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PPTX 页数:63 大小:1.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6.1《老子》四章ppt课件63张-(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6.1《老子》四章ppt课件63张-(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6.1《老子》四章ppt课件63张-(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6.1《老子》四章ppt课件63张-(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6.1《老子》四章ppt课件63张-(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6课老子四章南阳市五中开卷有益激活思维高效导学道德真经在卷帙浩繁的中国书海当中,有一卷薄而又薄的书册可能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这本书名叫老子或道德经。道德经是解释道教哲学的主要经文。虽然今天没有几个人自称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没有哪一位中国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影响像老子那样广泛和持久。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文 学 常 识道教始祖老子老子,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生活在公元前571年到公元前471年。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2、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曾长期在东周都城洛阳工作,担任周朝守藏史,以博学而闻名,鲁国的孔子也要入周向他问礼。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被尊为道祖。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哲人,而且他的以“无为”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已传播到了这

3、个星球上的各个角落,老子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道德经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德的含义涵盖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的一切美好品行的范畴。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4、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写 作 背 景老子所处当时的西周社会,诸侯各国穷兵黩武,战乱频仍,社会之礼义伦理已无法恢复,所以老子看透人类社会之所以会纷争不已,都是由于圣人、礼义、法令、欲望、智慧等有为措施所引起的,正是因为社会看中名利、实力等,所以天下才会出现资源有限性的占有之争。老子因此提出回归自然,顺应无为而治、清净绝智的自然世界的规律,从而才能守弱胜强,达到小国寡民的平静生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老子之德与孔子之德是有区别的,同时也不同于“礼”,但是世俗之法与礼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程度来讲,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之间是合为一体的

5、。孔子之德在老子看来是属于“下德”范畴,是属于人为规范的领域,而老子认为,上德表现为无为,即不去考虑德与不德的问题,反而是最大的德。德是万物生、长、成、坏的变化的动力源泉,是道的载体;道依德显,以德近道。相 关 知 识“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自然就是道,道就是自然。道生一,一生二,

6、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名 言 警 句老子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作业时间:20分钟1通假字(1)曰余食赘行_(2)其脆易泮_(3)九层

7、之台,起于累土_“行”同“形”“泮”同“判”,分离“累”同“蔂”,土筐形容词,容易动词,改变动词,轻视动词,交换动词,弥补,补救动词,回答副词,又动词,重复3古今异义(1)强行者有志古义:_今义:_(2)民之从事古义:_今义:_强劲奋进。用强制的方式进行。做事。做;投身到(事业中去)。4词类活用(1)自见者不明_(2)自是者不彰_(3)不贵难得之货_(4)其安易持_(5)其未兆易谋_(6)其脆易泮_(7)其微易散_形容词作动词,明察形容词作动词,明辨形容词作动词,看重形容词作名词,安稳的时候形容词作名词,显露迹象的时候形容词作名词,脆弱的时候形容词作名词,细小的时候5句式积累(1)倒装句自知者

8、明_自胜者强_为之于未有_治之于未乱_合抱之木,生于毫末_九层之台,起于累土_千里之行,始于足下_宾语前置,应为“知自者明”宾语前置,应为“胜自者强”状语后置,应为“于未有为之”状语后置,应为“于未乱治之”状语后置,应为“合抱之木,于毫末生”状语后置,应为“九层之台,于累土起”状语后置,应为“千里之行,于足下始”(2)省略句埏埴以为器_凿户牖以为室_应为“埏埴以(之)为器”应为“凿户牖以(之)为室”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三十,共一,当其无,有车之用。(2)户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自伐者无功,自者不长。(4)其在道也,曰余食,物或

9、恶之。故有道者不处。(5)人者,自者明。(6)合抱之木,生于末;九层之台,起于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7)终如始,则无败事。辐毂凿牖彰矜赘形知智知毫累慎1.如何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包含的意味?答:_答案:这些语句中包含辩证意味,其表现及结果往往是对立统一的,贯串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但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要灵活运用。2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应怎样理解“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答:_答案:“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最难能可贵的。“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

10、自胜”更加重要。一个人倘若能审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执行,那他就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3观点争鸣老子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排比句式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也曾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两者的思想是否相同?答:_答案:观点一相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的思想是相同的。观点二不相同。两者的思想有某种继承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部分观点

11、。但荀子与老子的结论是不同的,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强调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素材这样积累课内素材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其本身。而我们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以为自己看清楚了这个世界,掌握了这个世界,是绝对的真理,然受制于自身所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再迈一步的时候,又自嘲停留在某种固定的思维中几百甚至上千年?每一件事

12、物都有着它本身的天性和本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征。我们应该意识到的是:改造一个人的效果是有限度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试图消除这些缺失,而是把他们的优点合理地加以利用,尽量避免他们的缺失,并力图帮助每个人在其独特天性的基础上持续进步,去放大其中有益的部分。课外素材道德经中的名言集锦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中外名人读老子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

13、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闪耀。林语堂道德经是一部兵书。毛泽东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而“道”的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张岱年道德经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又是一部兵书。郭沫若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德尼采现代经济自由市场的原理就是源自老子的无为而治。英克拉克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生活,争做“欧洲的中国人”。德柯拉邦德这本书虽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美迈克尔哈特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日汤川秀树 素材这样运用居安思危的华为公司华为

14、公司之所以能一次又一次令国人“沸腾”,是因为其有长远的眼光、全球的视野。当别的手机厂商盯住流量、注重外形时,华为公司已经在拥有领先世界的5G技术的同时,又将眼光投向正在兴起的无人驾驶领域。难能可贵的是,高瞻远瞩之下,华为公司又能常怀忧患意识。华为公司的企业文化推崇“狼”的精神,告诫员工要以敏锐的嗅觉,警觉的姿态,假想一切不可预见的“敌人”,常怀进攻之志,永葆奋斗精神。正是这种“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理念,让华为公司愈显锋芒。老子的政治智慧“治大国,若烹小鲜”关于治国,老子有一句广为传诵的名言,那就是“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生动地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小鲜”就是“小鱼”的意

15、思。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煎一条小鱼一样。会煎鱼的人都知道,煎一条小鱼不能总去翻它,翻来翻去鱼就被翻碎了。治国的道理也是这样,不能总去折腾老百姓,这就是“无为而治”。这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政府的职能转换,即多服务、少命令,行政权力的干预越少越好,需要行政审批的项目越少越好。“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谈政治,竟然想出这样一个生动又独特的比喻,真是令人惊叹!据说,老子的这句话是受到了商汤王的丞相伊尹的启发。伊尹原来是位厨师,他将治国比作炒菜,认为火大了不行,火小了也不行,咸了不行,淡了也不行,五味调和,恰到好处,才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治国的道理也是一样。除了不折腾老百姓的意思之外,老子的这句话更是道出

16、了搞政治的一种境界:举重若轻,以小观大,四两拨千斤。政治在老子这里,已经不再是复杂的权力角逐,利益相争,而是一种带有审美意味的行为艺术。中国历史上有境界的政治家,都或多或少地受老子这种智慧的影响。有用之用人从实用功利的角度观物,物对于人而言,就有“有用”与“无用”之别。所谓“用”,是指一物能够满足人的某种具体需要的用途,亦即某物的具体功用和实际价值,或曰使用价值。有用之物必有其用,因为有用才被称作有用之物。有用之物之用,简称“有用之用”。“有用之用”是具体的,是人所共知的,如树木之用、葫芦之用、牛马之用等。当人们着眼于某物的实际用途时,当人们以实用功利的眼光来看待某物时,亦即当人们着眼于“有用

17、之用”时,人们只看到某物的某种具体的用途,只看到某物的某种具体的使用价值。但是,任何物作为一种独立的存在,其存在价值、具体的使用价值、功能与用途都是多方面的。当人们着眼于某物的某种具体用途时,此物的其他用途、其他使用价值就被忽视以至于完全掩盖了;当某一物被当作某一具体物使用或利用时,此物的其他用途、其他使用价值就无法得到体现,甚至完全遭到破坏。如一棵树被人做成了柱子,则其不仅不能再成为树,并且不能再成为梁、成为门、成为棺椁,而它本来是不仅可以成为柱子,也可以成为梁、门和棺椁的。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是透明的、看不见的,它们的价值只有在“假设不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充分体现。如大地对人类有用的部分只是脚能

18、踩踏的那一小块,由此推之,大地是无用之用的,可若只留下脚能踩踏的那一小块,其余全部挖掉,直挖到黄泉,那么人类岂不成了孤岛,我们又该如何诗意地行走,自由地生活呢?在人类生活的金字塔上,基座是无用之用,越往上走,有用之用愈加显著,而人类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向上走时,也渐渐淡忘了那基座的无用之用,并对之嗤之以鼻,却没有想过若基座不存在了,人岂不是会摔得粉身碎骨?相关主题阅读人物生平(一)效力周室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说,老子即李耳,是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在被推荐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跟随常枞(商容

19、)学习知识。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权贵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在鲁国巷党主持友人葬礼,孔子助葬。时孔子17岁,问礼于老子。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史。周景王十九年(鲁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二十六岁的孔子适周观光,拜访老子。周敬王四年(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老子因所管典籍被王子朝携至楚国,被罢免守藏室史一职,回故里居住。后去往秦国,确切年代不详。周敬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南至老子故里向老子问学。(二)著书出关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

20、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方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然后,老子就骑着大青牛走了,归隐修炼于景室山,后更名为“老君山”。(三)死后加封相传老子长寿,大约于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死于秦国,享年一百零一岁。庄子养生主有:“老聃死,秦佚吊之,三号而出。”胡适认为,老子至多不过活了九十多岁。唐

21、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老子被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轶事典故(一)老子降生老子的父亲老佐是宋国的司马。楚国攻宋,老佐在守彭城督战时被楚君鱼石部下放暗箭射中,入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老佐眷属正处宋营军帐中,有数名侍女、十数家将、数十侍卫。忽闻老佐阵亡,又见敌军如潮涌来,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且战且逃。至傍晚,追兵虽已不见,但老夫人身旁仅剩下两名侍女和一名驾车家将了。家将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择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时分,老夫人与家将、侍女来到一个偏僻村庄,向村民问去宋都之路,

22、均摇头说不知。家将只知应向西行,岂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绕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痛。原来她已有七月身孕,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老夫人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侍女惊慌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篷车之内响起“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

23、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二)函谷著书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老聃守丧期满返周。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率兵攻下刘公之邑。周敬王受迫。当时晋国强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势孤,与旧僚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老聃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旧职。于是离官归隐,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秦国。离开周王朝洛邑不远,但见四野一片荒凉。断垣颓壁,井栏摧折,阡陌错断,田园荒芜,枯草瑟瑟。田野里不见耕种之马,大道上却战马奔驰不息,有的马还拖着大肚子艰难地尾追其后。目睹此景,老聃心如刀绞,内心想道:“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

24、。不得已而用之,适可而止,恬淡为上。胜而不必自美,自美者乃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兵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则戎马生于郊。戎马生于郊,则国乱家破矣。”话说函谷关守关官员尹喜,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一日夜晚,独立楼观之上凝视星空,忽见东方紫云聚集,其长三万里,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尹喜早闻老聃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将来?于是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七月十二日午后,夕阳西斜,光华东射。尹喜正欲下关查

25、看,忽见关下稀落行人中有一老者,倒骑青牛而来。老者白发如雪,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膝,红颜素袍,简朴洁净。尹喜仰天而叹道:“我生有幸,得见圣人!”三步并作两步,奔上前去,跪于青牛前拜道:“关尹叩见圣人。”老子见叩拜之人方脸、厚唇、浓眉、端鼻,威严而不冷酷,柔慈而无媚态,早知非一般常人,故意试探道:“关令大人叩拜贫贱老翁,非常之礼也!老夫不敢承当,不知有何见教?”关尹道:“老丈,圣人也!务求留宿关舍以指修行之途。”老子道:“老夫有何神圣之处,受你如此厚爱?惭愧惭愧,羞杀老夫矣!”关尹道:“关尹不才,好观天文略知变化。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见紫气浩荡,滚滚如龙,其长三万里。知来者至圣至尊,

26、非通常之圣也;见紫气之首白云缭绕,知圣人白发,是老翁之状;见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牵,知圣人乘青牛而来也。”老子听罢,哈哈大笑:“过奖!过奖!老夫亦早闻你大名,特来拜会。”关尹闻言大喜,叩头不迭。之后,关尹引老子至官舍,请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礼,恳求道:“先生乃当今大圣人也!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为己任也。今汝将隐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难寻矣!何不将汝之圣智著为书?关尹虽浅陋,愿代先生传于后世,流芳千古,造福万代。”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27、;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关尹得之,如获至宝,终日默诵,如饥似渴。(三)论养生经老聃隐居宋国沛地,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岂知其名,无足自行,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问修道之方,学术之旨,处世之要,于是其弟子遍天下。有个弟子名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垒山上。住三年,畏垒之地民风大变:男耕而有粟可食,女织而有衣可穿,各尽其能,童叟无欺,百姓和睦,世间太平。众人欲推庚桑楚为君主。庚桑楚闻之,心中不悦,意欲迁居。弟子不解,庚桑楚道:“巨兽张口可以吞车,其势可谓强矣,然独步山林之外

28、,则难免网罗之祸;巨鱼,张口可以吞舟,其力可谓大矣,然跃于海滩之上,则众蚁可以食之。故鸟不厌天高,兽不厌林密,鱼不厌海深,兔不厌洞多。天高,鸟可以飞矣;林密,兽可以隐矣;海深,鱼可以藏矣;洞多,兔可以逃矣。皆为保其身而全其生也。保身全生之人,宜敛形而藏影也,故不厌卑贱平庸。”庚桑楚弟子中有一人,名南荣,年过三十,今日闻庚桑楚养生高论,欲求养生之道。庚桑楚道:“古人曰:土蜂不能孵青虫,越鸡不能孵鸿鹄,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也。桑楚之才有限,不足以化汝,汝何不南去宋国沛地求教老聃先生?”南荣闻言,辞别庚桑楚,顶风冒雪,行七日七夜而至老聃居舍。南荣拜见老聃,道:“弟子南荣,资质愚钝难化,特行七日七夜,

29、来此求教圣人。”老聃道:“汝求何道?”“养生之道。”老聃曰:“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神静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由除至忘,则内外一体,皆归于自然,于是达于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学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则心中自静;心中清静,则大道可修矣!”南荣闻言,苦心求道之意顿消。如释重负,身心已变得

30、清凉爽快、舒展旷达、平静淡泊。于是拜谢老聃道:“先生一席话,胜我十年修。如今荣不请教大道,但愿受养生之经。”老聃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此乃养生之经也。”南荣问道:“此乃完美之境界乎?”老聃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南荣问道:“如此即至境乎?”老聃道:“未也。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

31、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四)孔子问礼春秋时,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见孔子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他教授孔子之后,又引孔子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便传授孔子乐律、乐理;引孔子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孔子感叹不已,获益匪浅。孔子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我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

32、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五)再授孔丘话说孔丘与老聃相别,转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岁,仍未学得大道。闻老聃回归宋国沛地隐居,特携弟子拜访老子。老子见孔丘来访,让于正房之中,问道:“一别十数载,闻说你已成北方大贤才。此次光临,有何指教?”孔丘拜道:“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入大道之门。故特来求教。”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孔丘问

33、:“观其同,有何乐哉?”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孔丘闻之,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己荣名类同粪土。想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有何荣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肤,有何贵贱。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老子接着说:“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环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形。”孔丘闻之,如腾云中,

34、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体,天我合为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心旷而神怡,不禁赞叹道:“阔矣!广矣!无边无际!吾在世五十一载,只知仁义礼仪。岂知环宇如此空旷广大矣!好生畅快,再讲!再讲!”老子见孔丘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孔丘闻之,若云飘动,随风而行;若水流转,就势而迁。喜道:“悠哉!闲哉!乘舟而漂于海,乘车而行于陆矣。进则同进,止则同止,何须以己之力而代舟车哉?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妙哉!妙哉!再讲!再讲!”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观之,万物皆气化而成、气化而灭也。人之生也,气

35、之聚也;人之死也,气之散也。人生于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矣。万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无而至于有者;众类繁衍,变化万千,未始不由有而归于无者也。物之生,由无化而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为无也。有,气聚而可见;无,气散而不可见。有亦是气,无亦是气,有无皆是气,故生死一气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见生则喜,见死则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犹如解形体之束缚,脱性情之裹挟,由暂宿之世界归于原本之境地。人远离原本,如游子远走他乡;人死乃回归原本,如游子回归故乡,故生不以为喜,死不以为悲。得道之人,视生死为一条,生为安乐,死为安息;视是非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视贵贱为一体,贱亦不贱,贵亦不贵;

36、视荣辱为等齐,荣亦不荣,辱亦不辱。何故哉?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人为之价值观,亦瞬时变动之状态也。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知此大道也,则顺其变动而不萦于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孔丘闻之,觉己为鹊,飞于枝头;觉己为鱼,游于江湖;觉己为蜂,采蜜花丛;觉己为人,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造我为鹊则顺鹊性而化,造我为鱼则顺鱼性而化,造我为蜂则顺蜂性而化,造我为人则顺人性而化。鹊、鱼、蜂、人不同,然顺自然本性变化却相同;顺本性而变化,即顺道而行也;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则合于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罢,起身辞别。(六)道教祖师老子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并将其老子一书改名为道德真经,作为宗教的主要经典。在很多道观的三清殿中,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太上老君塑像居元始天尊右位,手执蒲扇,居住大罗天上太清仙境,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道教认为,老子就是老君的化身,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太清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道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6.1《老子》四章ppt课件63张-(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