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题: 角的初步认识【课前思考】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也是进一步认识其他几何图形的重要基础。“角的初步认识”安排在第一学段,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常见几何形体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传统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2011版)对该学段教学要求定为“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角”。然而现实中的“实物角”与数学中的“抽象角”既相互依存,又有本质区别。如何基于儿童的视角来认识数学上的角,建立角的抽象概念,理解角的本质属性,是教学中必须给予关注的。一、如何处理好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转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具备了对“角”的原生认识,在他们的头脑里,角是一种尖尖的、刺刺的“触觉”,比如牛角、
2、剪刀上的角等,指向实物角的物理特性。或是一种凸起的“视觉”,比如桌角,指向物体的一部分。显然,这些来自生活的体验与数学上的抽象概念是有差异的。在数学的世界里,图形不是具体的东西,点没有大小,线没有粗细,角是无法触摸的。但是我们的教学无法脱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必须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适当地利用已有的感性体验,循着“生活数学生活”的认知路径,顺利地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理性过渡。同时又要避免日常概念对数学概念的干扰,摒弃非本质特征,突显角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建立“数学角”的正确表象,再带着数学的眼光重新认识那些附着在生活中的“角”。二、如何把握好生动与深刻之间的平衡“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
3、关,与边画得的长短无关”,角的这一特性一直以来是教学的难点。虽然教材并不要求学生作出这样的表述,但只有理解了角的这一特性,才能正确判断角的大小,为第二课时学习直角、锐角、钝角作好铺垫。在第二学段,教材对角的概念给出了静态的描述: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借助射线的概念,同时通过角的度量就可以让学生“数学地”把握角的大小。然而,第一学段没有引入射线概念,在二年级的儿童眼里,角与其所占据的面是一体的,边越长,所占的面就越大,这个角自然就大。面对可能出现的认识偏差,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角的大小。借助活动角的操作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角的两边像嘴巴的张合一样,张开则角变大,合拢则角变
4、小。再通过设置比角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角进行比较,同时有机渗透了角的动态定义,在抽象的数学世界里生动地感受角的大小变化。【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P8485。【教学目标】1. 使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品和熟悉的平面图形,初步认识角,知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识别角,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2.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的过程中,归纳角的特征,建立数学角的表象。3. 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存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把握角的本质特征。【教学难点】感受角的大小变化,能直观判断角的大小。【教学过程】一、 结合生活,抽象角的特征1. 引入摸角:生活中许多物
5、体上有角,你能从袋子里摸出一个有角的物品吗? 2. 抽象取角: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把物体表面上的角取下来。观察:这些角长得不尽相同,为什么都是角呢?自学:角的各部分名称。归纳: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二、 多维练习,突显角的本质1辨一辨:想想做做第1题2. 画一画:想象一个角,把它画下来。引导:虽然角的边画得有长有短,角的开口方向不一样,但是它们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3. 找一找:(1)寻找图形中的角(2)寻找生活中的角三、动手操作,感受角的变化1. 比角:生活中还有很多“会变”的角(出示钟面,演示从1时3时5时)。提问:观察1时、3时、5时的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操作:(1)用吸管做一个和3时一样大的角;(2)做一个比3时角大的角;(3)做一个比3时角小的角。引导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2. 创造角(1)用两根吸管创造两个角。观察:两个角的大小。(2)用两根吸管创造四个角,思考:怎样让这四个角一样大?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要使角变大,就把两边张开;要使角变小,就把两边收拢。 三、 全课总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角”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什么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