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圆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初步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2、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的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通过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圆的周长。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教学准备:一套多媒体课件、若干大小不同的圆片、一把直尺、一根绳子、一个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出示主题图师:图中那些物品是圆形的?生:花坛、汽车轮、模
2、特车轮师:你有好办法很快求出花坛的周长吗?师:我们已经学会了用计算公式计算哪些图形周长?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图形)师:他们都是什么线围成的图形?指名回答师:前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圆,它是什么线围成的图形?学生齐答(课件出示图形)师:它的周长能直接用直尺量出来吗?学生回答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揭示课题:圆的周长)(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熟悉圆的周长的概念。师:既然求大圆的周长没有好办法,那么我们就把小圆片做为研究对象。同 学们,你能自己先摸一摸圆的周长吗?(找个别学生示范)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圆的周长是指圆一周的长度。)2、 合作探究 测量圆片的周
3、长。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有几种方法。 课件展示滚动法和绳绕法。 讨论:用滚动法和绳绕法应注意的事项(如:滚动法怎样才知道刚好滚一周,量的尺子不够长怎么办,绳绕法线长了怎么办)。 在四人小组内先交流再尝试用喜欢的办法去测量圆的周长。组长记下所测量圆的周长。 3、引导归纳:无论是滚动法还是绳绕法,大家都是把我们没学过的圆的周长转化为(一条线段),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曲为直)。 教师质疑:这些小圆物品我们可以用滚动法或者绳绕法来测量圆的周长,那么花坛的周长呢?地球赤道的长度呢?用以上这些方法都可以吗?生:不能。4、 猜想验证 (1)引导分析周长与什么有关 师: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 生1
4、:与直径有关。 生2:圆的周长与半径有关。 师:孩子们,因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一半,与半径有关也就是与直径有关,因此我们先来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2)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让组长再量一下刚才用来测量圆周长的圆片的直径师生合作指名四位小组长把测量小圆片的周长和直径报出,师逐一填入表格中。补充完整后,指名用计算器计算比值看看有什么发现。周长直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1号圆片2号圆片3号圆片4号圆片学习“圆周率”师:同学们,由于各种原因,不同的圆计算出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可能不完全相同,但实际上,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通常我们称之为“圆周率”,用希腊字母“”来表示,“”是
5、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我们只取它的近似数3.14。(课件出示:圆周率,3.14)(3)渗透数学文化师:孩子们,不仅我们发现了圆周率,古人们同样用自己的智慧得出了圆周率的值是多少。找学生介绍周髀算经中与圆的周长相关的内容以及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听完了刚才两位同学的介绍,你能谈谈自己的想法吗?5、推导公式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圆的周长始终是直径的倍,而且知道了圆周率是个常量,如果已知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呢?(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师:你能用字母表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吗?生:Cd。师:如果已知半径呢?生:C2r。师:为什么呢?生:因为直径是半径的2倍。6
6、、 教学例1 课件再次出示主题图和问题内容 学生审题,讨论解答方法,然后独立在草稿上列式计算。 学生对照教材上的答案订正。(三)巩固新知,解决问题课件出示习题,学生思考后,指名列式:世博会不仅汇聚了各具特色的展馆,还有一些纪念品也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这款金镶玉挂件,其中玉的半径是1.5厘米,如果在玉的一周镶一层金边,那么需要多长的金边?(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五)拓展应用课件出示问题,学生讨论解题思路。1、菲利斯大转盘每节车厢旋转一周大约是251.2米,那么它的半径是多少米? 2、世博会的花圃同样绚烂多彩,下图就是其中的一个,如果给这个花圃围一圈栅
7、栏,那么需要多少米栅栏?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教材上的主题图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的始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在创设情境时,我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激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此同时,我向学生提出质疑,以相同的方法测量赤道的长度,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产生探究一般方法的迫切愿望。第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验证猜想,在理解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及圆周率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第三次回到情景中,使学生在
8、掌握新内容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情境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并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前面“圆的认识”的成功铺垫,因此本节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动,理解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因为亲自经历了小组内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过程,所以学生能较为容易地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另外,我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激励,比如当学生展示巧妙的方法时我赞扬学生的想法有创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乐趣。课后,老师们的精彩点拨,使我对本课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比如:在对圆周率的得出环节有些迂回,谈不上高效,所以时间显得不足,另外,我对课堂的掌控和把握能力还需要提;对数学语言的运用还谈不上精准。虽然对教材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但还没做到彻底地理解,在圆周率与谁有关系上,我不是强调圆周率只与直径有关,还认可了与半径也有关。最后,在巩固新知解决问题的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世博会为背景的三道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原本想这三道题实现了从基础练到拓展练的跨越,提高学生发现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想到时间不够。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弥补以上不足之处,提高个人理论素养,使自己的教学趋于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