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价、数量、总价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内容:苏教2011版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二节常见数量关系中的总价、数量、单价的数量关系(例1,例2),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十六的第13题。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购物中有关的“单价”的问题是在生活与教材中大量存在的,四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要求独立的意识。因此,在课堂上应把内容放手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综合学生这些的特点,我选择创设情境、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从而来获得新知识。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购买商品的具体事例,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定义及其数量关系。
2、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四、教学重点: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意义。五、教学难点: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六、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超市买东西吗?今天徐老师要去超市买东西。我要买3支铅笔,2个篮球,3条鱼,帮我算算要带多少钱去?(二)新课教学1教学例1教师依次出示例1的3道题,分别指定学生列式解答,教师随着在各题的后面板书出算式。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3道题所说的事情有什么共同点?(都是买东西算钱数的事)。这3道题
3、的已知条件有什么共同点?(都是每件东西的价钱和买了多少?)要求的问题有什么共同点?(都是示一共用多少钱?)教师说明: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数量,一共用了多少钱叫总价,(边讲边板书,并用彩色粉笔写单价,数量、总价)。提问:谁能说一说这3道题里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什么?提问:从上面3道题可以看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什么关系?(单价乘以数量等于总价)板书:单价数量=总价。引导学生说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例子。3.教学例2教师板书例2的第(1)小题,指名学生板演解答过程。提问:题里已知的是什么?求的是什么?用什么数量关系解答。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算式下面写出数量关系式
4、:单价数量=总价。出求例2的第(2)小题,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列式解答(板书:6088=76元)提问:这题里已知什么,求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算式下面写出数量关系式:总价数量=单价。板书例2的第(3)小题,让学生讨论解答,再概括出数量关系,教师在算式下面写出数量关系式:总价单价=数量。(三)课堂练习做P71的做一做,让学生在书上填写三道题的算式,并根据算式写出每题的数量关系,做完后,集体订正。(四)小结教师结合三个关系式指出: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想出另两个关系: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五)作业:练习六的1、2、3题。七、板书设计单价 数量 总价例1. 例2.8
5、3=24(分)=2角4分 (1)768=608(元)702=140(元) 单价数量=总价34=12(元) (2)6088=76(元)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每件商品的价钱单价 (3)60876=8(个)购买商品的多少数量 总价单价=数量一共用去多少钱总价八、设计理念:日常生活购物中有关的“单价”的问题是在生活与教材中大量存在的,如果学生脑子里没有“单价数量=总价”这样一个数学模型,他们在解决相关问题时需要从“生活情境”直接走向“应用”,这样,虽然减轻了些许学生的记忆负担,却加大的学生的思维难度,加重了学生的思维负担。致使解决此类问题的速率慢、效率低。要求学生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三个量之
6、间的关系,核心概念是单价,学生最难理解的概念也是“单价”。虽然大多数学生在生活对商品的单价有一些感知,但认识还非常模糊,对单价这一概念的内涵不够理解。作为四年级学生,大多数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归纳、概括的能力,所以如果引导得法,学生应该能结合大量的实际素材来理解“单价”的本质意义(毕竟这在他们生活大量存在,在他们的经验范畴之内)。但学生完全自主地抽象、概括出“单价是指一个数量单位商品的价格”应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帮助。引导学生根据大量的素材概括、总结、理解“单价”这一概念,归纳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升,并从中感悟数学模型的简捷与方便,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知数学模型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