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5258443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近代美学观点看,王国维所用名词似待商酌。他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移情作用”,“泪眼问花花不语”一例可证。移情作用是凝神注视、物我两忘的结果,即叔本华所谓“消失自我”。所以王氏所谓“有我之境”其实是“无我之境”。他的“无我之境”,实例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所以实是“有我之境”。与其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似不如说“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

2、,因为严格地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泪眼问花花不语”是同物之境。“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是超物之境。 王国维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他认为“有我之境”比“无我之境”品格较低,不过没有说明此优于彼的理由。英国文艺批评家罗斯金与其主张相同。他诋毁起于移情作用的诗,说它是“情感的错觉”,以为第一流诗人都必能以理智控制情感,只有第二流诗人才为情感所摇动,失去静观的理智,于是以在我的情感误置于外物,使外物呈现一种错误的面目。这也只是片面的理论。情感本身自有它的真实性,事物隔着情感的屏障去窥透,自另现一

3、种面目。诗的存在就根据这个基本事实。如依罗斯金所说,诗的真理必须同时是科学的真理。这显然是与事实不符的。依我们看,抽象地定衡量诗的标准总不免有武断的毛病。“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各有胜境,不宜以一概论优劣。比如陶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超物之境”,“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则为“同物之境”。王维诗“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为“超物之境”,“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则为“同物之境”。它们各有妙处,实不易品定高下。“超物之境”与“同物之境”亦各有深浅雅俗。同为“超物之境”,谢灵运的“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似不如陶潜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同是“同物之境”,杜甫的“感时花溅泪,

4、恨别鸟惊心”,似不如陶潜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两种不同的境界都可以有天机,也都可以有人巧。“同物之境”起于移情作用。移情作用为原始民族与婴儿的心理特色,神话、宗教都是它的产品。论理,古代诗应多“同物之境”,而事实恰恰相反。在欧洲,从 19 世纪起,诗中才多移情实例。中国诗在魏晋以前,移情实例极不易寻,到魏晋以后,它才逐渐多起来,尤其是在词和律诗中。“同物之境”在古代之所以不多见,主要原因在于古人不很注意自然本身,自然只是作“比”“兴”用的,不是值得单独描绘的。我们可以说,“同物之境”不是古诗的特色。“同物之境”是和歌咏自然的诗一齐起来的。“同物之境”日多,诗便从浑厚日趋尖新。诗到以自然

5、本身为吟咏对象,到有“同物之境”,实是一种大解放,我们正不必因其“不古”而轻视它。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材料二:钱锺书先生曾谈到两种创作方法,一曰即物生情,二曰执情强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到“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意思和钱先生所说的基本类似。 即物生情是创作者对事物的感知、谛听和描绘,是从物事情感到形象语言,再到意境生成的创作过程;执情强物则是主观先入,是把意念强加于物事,通过自我营设、情境唤起以“违其性而强以就吾心”。比如绘画,有“喜气画兰,怒气画竹”一说,这是即物生情,假使你反其道而行之是否可以成立呢?我以为也是可以成立的,谁说怒气不能画兰、喜气不可画竹呢?况且有时非怒非喜,涂上几笔

6、兰竹,也未见得不精彩。所以凡事不可太执拗于“概念”,“非此”未必“即彼”。王阳明有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是很好的关于主客体的哲学诠释,不过,话说回来,却也是典型的“执情强物”。有时我会觉得这两者之间不是完全割裂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作用或者说彼此圆融的关系。所谓“意与境浑”“意与象合”,是物我相融、彼此打通;朱熹说“身心内外,初无间隔”,则是心与物化,得心而应手。世间事,殊途可以同归。艺术创作,也不存在什么约定俗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原载于新民晚报,作者喻军,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

7、光潜认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区别不在于“我”之有无,而在于“我”与“物”的关系。B.“同物之境”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表现,连神话、宗教等都从它脱胎而来。C.诗经等早期诗作中,自然只是叙事抒情的由头,还不是值得单独描绘的对象。D.“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不宜以一概论优劣,但针对具体作品可以品评高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晋之前,“同物之境”的古诗相对少见,而“超物之境”的作品则要多得多,王国维可能因此认为“同物之境”的品格较低。B.王国维与罗斯金都认为移情于物是一种“情感的错觉”,会使外物呈现出错误的面目,所以“有我之境”品格上不及“无我之境”。C.“非

8、怒非喜,涂上几笔兰竹,也未见得不精彩”说的是绘画,但这种艺术体验与作诗相通,与罗斯金主张的“科学的真理”相吻合。D.在古诗中存在一些写景的佳句,符合王国维所谓“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也是诗人意与境浑、物我相融的得心应手之作。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的一项是(3分)()A.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B.春山冶笑,我只见春山之态本然;秋气清严,我以为秋气之性如是。C.镜无畜影,故触形则照。是以虚己应物,必究千变之容;挟情适事,不观万殊之妙。D.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王国维

9、,请说说两位作者对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学说所持的态度。(4分)5.诗经氓中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归园田居(其一)中有“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桑”在这两首诗中的不同意蕴。(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紫禁城的鲥鱼汤蒙福森康熙三十一年春日,树木葳蕤,草长莺飞,春意盎然。一大早,江宁渔民刘老六和儿子在大江上捕鱼。这是一个寻常的日子,依旧是斜风细雨,江水苍茫,远山如黛。大江两岸的屋舍、田野、丘陵、树木都笼罩在雨霭之中,烟岚缥缈,若隐若现,恍如一幅杏花烟雨江南的水墨画。刘老六父子箬笠蓑衣,在白浪滔天的大江中撑一叶

10、渔舟,撒网捕鱼。第一网,一无所获。第二网,捞到一些小鱼小虾、几根水草。接着,第三网、第四网第十五网,渔网刚拖离水面,突然间,刘老六心跳加速,手脚颤抖。渔网中,一条罕见珍稀的鲥鱼在挣扎着。“鲥鱼!鲥鱼!鲥鱼!”刘老六连声惊叫,手脚无措,几乎跌坐在船舷上。这确实是一条鲥鱼,一条价值不菲的鲥鱼!算起来,江宁的渔民已经有两年多没有捕捞到鲥鱼了。渔船随即撑回岸边。“鲥鱼鲥鱼”刘老六向长年守候在江边等候鲥鱼的几名官差大声喊叫,“捕到了一条大鲥鱼!”不一会儿,官府的大批人马携带着冰块策马奔驰而来。岸边,围了许多看热闹的人。刘老六父子小心翼翼地捞起这条有两斤多重的鲥鱼,交到官差的手中。鲥鱼娇贵,离水很快就会死

11、掉。官差们把鲥鱼放入一个放满冰块的盒中,盒子外再淋上一层猪油,以防止冰块过快融化。随后,数匹快马立刻如离弦之箭,沿官道快马加鞭,一路驰奔京城。刘老六随后到官府,领到了一笔丰厚的奖赏十五两银子。这笔银子,相当于刘老六打鱼一年的收入。几个官差,背插令旗,一个马背上绑着放鲥鱼的盒子,两个护卫,一前一后,最前面还有一个官差手举令旗,一路不断大呼:“八百里加急,闲杂人等立刻避让!”他们出了江宁城,一路狂奔,不想,路边有几个孩子在玩耍,突然见到几匹快马飞奔而来,吓呆了,不知避让。几匹快马迎头踩踏过去,其中一个六七岁的男孩被一匹快马撞倒,另一匹马踩中他的头部,顿时,头破血流,不省人事。官差们仅犹豫一下,随即

12、,快马加鞭,飞驰而过。从江宁到京城,有三千多里路,沿途官府接到快报,早已准备了大批快马,等候从江宁送鱼上京的官差。每一处驿站,都煮好蛋汤,等官差们一到,端上来,匆忙喝上几口。每到一处驿站,换一次马,换马不换人。每两处驿站,换一次人。如此日夜不停,向京城疾驰。晚上,沿路官府点起火把,为他们夜奔照明,一路火光映照,不耽误片刻。马蹄声急,尘土飞扬,泥水飞溅。嘚嘚嘚,嘚嘚嘚,马蹄声在寂静的深夜里显得特别清晰。三日后,鲥鱼送到了京城。御膳房总管吩咐:“立刻交给御厨张和烹制。”张和打开盒子,一看,一闻,点点头:“好。”鲥鱼虽死,有冰块保鲜,依然像刚从江里捕捞到一样。张和跟御厨们说过,鲥鱼之味,世间罕有,贵

13、在鲜美、滑嫩,无腥,无泥味,肉如凝珠,其色如玉,非寻常鱼可比,极其珍贵。张和刮鱼鳞,除内脏,洗净,冷水泡浸,去杂味;剔去鱼骨和鱼刺,切鱼片,此时需万分小心,一丝不苟,容不得有一根鱼刺存在,否则,有杀身之祸;放入陈皮、花椒、香蕈、姜片、蒜瓣、八角、香油等多种作料腌制;加上鸿兴楼送来的鲜豆腐,切块,再放入白果、红枣、草果、笋丝等一起下砂锅,文火炖熬,豆腐和鲥鱼水乳交融,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出锅后,撒上少许葱花,一道色、香、味、鲜俱佳的鲥鱼豆腐汤做好了。正好,到了皇上用膳的时候,侍膳太监轻轻地揭开锅盖,一股浓香立刻飘散开来,洇入鼻翼,沁人心脾。这次,张和烹制的是鲥鱼豆腐汤。如果红烧鲥鱼,又是另一种做

14、法。不同的做法有不同的味道,各有特色,皇上百吃不厌,喜欢着呢。可惜,鲥鱼只产于南方浙江、福建等地,珍稀昂贵,少之又少,很难捕到。朝廷定鲥鱼为皇宫贡品,南方各地捕捞到的鲥鱼,不论大小,一律送入京城。张和烹制鲥鱼水平之高,他人望尘莫及。皇宫中所有的御厨,跟张和比,都差了一大截儿。张和自小在江宁乡下长大,祖上出过御厨,家学渊源,传到张和时,他聪明勤学,饱读诗书,悟性甚高,厨艺比祖上更胜一筹。张和的父母妻儿留在江宁,耕田种地。他有一子一女,儿子今年七岁了,聪明伶俐。做鲥鱼汤的那晚,张和做了一个梦,梦见儿子哭着向他跑来。张和跟御膳房总管请假两个月,他已经有一年多没回家了。从京城回江宁,到枣庄古禾时,有两

15、条路,一条大路,一条小路。张和在岔路口,和从江宁老家日夜兼程赶去京城报信的堂弟擦肩而过,差一点儿就碰到了。堂弟去京城,有一个悲痛欲绝的消息要告诉张和:十几天前,张和的儿子被送鲥鱼上京的官差的快马踏破头颅,不治身亡。文本二:鲁迅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曹雪芹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全篇叙写成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女儿悲剧。在以上整体悲剧的外围,还弥漫着强烈的死亡意识。这种由时代、文化乃至生命折射出的大悲剧真可谓“悲凉之雾

16、,遍被华林”。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段,作者用洁净淡雅又具有画面感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春日的独特风景。B.小说中具体描写张和烹饪鲥鱼的复杂过程,是为了渲染鲥鱼豆腐汤诱人的色味,也突显了张和高超精湛的厨艺。C.作者极力铺叙平和优美的景致,强调这是一个“寻常”日子,与后文张和儿子因鲥鱼而丧命形成反差,增添悲剧感。D.小说中写鲥鱼离水则死,必须用冰块保鲜,凸显其娇贵,为后文官差因赶路而误伤路人埋下伏笔。7.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通过写刘老六父子捞鲥鱼时的小心翼翼、几名官差长年守候在江边等候鲥鱼和张和评论鲥鱼,凸显了

17、鲥鱼不同于一般鱼类的珍贵。B.小说中“恍如一幅杏花烟雨江南的水墨画”的比喻,凸显了江南的灵秀,将读者带入杏花烟雨朦胧清丽的场景中。C.小说中作者通过一次次描写鲥鱼来推进情节发展,这样,随鲥鱼沉浮的人物命运才能令人信服。D.小说中刘老六捕到了鲥鱼,是小男孩被马踩死的诱因,同时也为小说结尾张和的儿子不治身亡的情节突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8.文本一使用了“当事人”不知道,“读者”知道的行文方式,这样的安排表现在哪件事上?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4分)9.学校文学社计划出一份悲剧作品阅读清单,红楼梦与文本一都入选了,为了引导大家进一步思考悲剧产生的原因,社员们商量将目录细化为社会悲剧、性格悲剧和命运

18、悲剧三类。但对这两部小说分别归为哪一类,大家意见不一。请你结合文本一、文本二,任选其一为作品归类,并陈述理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贞观元年闰三月壬申,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 上怒,谓房玄

19、龄等曰:“德参欲国家不役一人,不收斗租,宫人皆无发,乃可其意邪!”欲治其谤讪之罪。魏征谏曰:“贾谊当汉文帝时上书,云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自古上书不激切,不能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唯陛下裁察。”上曰:“朕罪斯人,则谁复敢言?”乃赐绢二十匹。他日,征奏言:“陛下近日不好直言,虽勉强含容,非曩时之豁如。”上乃更加优赐,拜监察御史。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银大发采之,岁可得数百万缗。”上曰:“朕贵为天子,所乏者非财也,但恨无嘉言可以利民耳。与其多得数百万缗,何如得一贤才。卿未尝进一贤,退一不肖,而专言税银之利。昔尧、舜抵璧于山,投珠于谷,汉之桓、灵乃聚钱为私藏,卿欲以桓

20、、灵俟我邪?”是日,黜万纪,使还家。十一年冬十月,上猎于洛阳苑,有群豕突出林中,上引弓, 四发殪四豕。有豕突前,及马镫。民部尚书唐俭投马搏之,上拔剑斩豕,顾笑曰:“天策长史不见上将【注】击贼邪,何惧之甚!”对曰:“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上悦,为之罢猎,寻加光禄大夫。十六年夏四月壬子,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节选自通鉴纪事

21、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注】唐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在洛阳开天策府,唐俭为天策府长史。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B.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C.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D.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壬申,

22、壬为天干第九,申为地支第九,古人常用干支相配之法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卿欲以桓、灵俟我邪”与“俟其欣悦”(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俟”字含义相同。C.加,在原有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也可表示官职升迁,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擢、陟、拜等。D.起居注,指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也指记录帝王言行的官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听闻工匠谈论何为良弓,唐太宗自知不能尽晓天下之务,随即广开言路,向五品以上的京官了解民间疾苦和政事得失。B.皇甫德参的上书激怒了唐太宗,魏征认为应体谅臣子的忠贞之心,之后又指出唐太宗近来不喜直谏,希望他像原先

23、那样豁达。C.唐太宗以史为鉴,以尧、舜为榜样,重视贤才而轻视财物,并因此罢黜不进贤才而专言税银之利的治书侍御史权万纪。D.因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做过的坏事,唐太宗提出要看一看起居注,结果被褚遂良、刘洎反驳了一通,最后放弃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朕贵为天子,所乏者非财也,但恨无嘉言可以利民耳。 (2)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 14.唐太宗打猎时,先“笑”后“悦”的原因是什么?(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卢溪别人王昌龄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

24、月对猿愁。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刘长卿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注】驿路楚云西。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注】金陵:唐代称润州为金陵。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标题中的“别”“送”看,两首诗都是送别诗,都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B.王诗后两句化用诗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点明诗人自己的行迹。C.刘诗首句中“鼓鼙”一词原指军中乐器,后借指征战,呼应了标题中“行营”二字。D.刘诗第二句点明友人此行的目的地是金陵,并以浮云喻指启程漂泊的友人。16.这两首诗都写了送别之情,请赏析它们在写法上的精妙之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25、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劝学中,荀子以“假舆马”“假舟楫”为例,得出“ , ”的结论。(2)古典诗词中的“酒”这一意象往往寄寓着作者的愁、悲等低沉情绪,如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登高中的“”。(3)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写出了诗人惜春的感叹,“”的行为表现了诗人的伤春之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 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

26、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 ,有居高临远的观点。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 。 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

27、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 , 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18.下列不能填入文中处的一项是(3分)()A.一览众山小B.旁观者清C.得识庐山真面目D.超以象外,得其环中19.在原文处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成语。(4分)20.联系上下文,解说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不超过30字。(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话大家常挂在嘴边。“百步”只是一种比较虚的说法。饭后适当散散步,对于大多数健康的人来说,有助

28、放松心情,还能促进胃肠蠕动,所以一直被视为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不过,正确的做法是饭后不要马上散步,最好先休息二三十分钟,然后再开始散步。如果饭后马上散步,血液需运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肠的血液供应就相应减少,对于一些体质较差甚至是多病的人来说,就容易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在北方的冬季,有些人在餐厅进餐时吃得红光满面,大汗淋漓,如果饭后匆忙离开,在外面瑟瑟的寒风刺激下行走,汗腺及皮下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就会骤然收缩,容易引起风寒头痛,甚至可能加大心脏的供血负担。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不建议“饭后百步走”。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9、。(6分)22.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对我们的警告,请不要置若罔闻,要积极配合,而不是逃避。B.刘老师对小明说:“要记住,我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C.既然我们话不投机,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还是各回各家吧!D.见小明出了大门,小强忙催促道:“我们快走吧,要迟到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西汉时期,有性格迥异却相处得很好的两个人,一个叫陈遵,一个叫张竦。陈遵才气过人,不拘一格,好酒贪杯,家常满客;张竦则博学文雅,处世严谨,洁身自好。两人虽个性不一,但都官至太守,爵至封侯。恰好有一段时间,两人都

30、因故被贬,返回长安。两人居处离得不远,却一个宾客盈门,一个门可罗雀。陈遵天天喝酒会友,好不快哉;张竦只偶尔与前来拜访的人谈论经学道德,亦怡然自得。陈遵对扬雄的小赋酒箴颇为喜爱,便以此揶揄张竦生活的单调。相对于陈遵的任性潇洒,张竦有着冷暖自知的从容自在,他说:“人各有性情,处世尺度。你要像我一样生活是不实际的,而我要像你一样生活也同样不实际。如果我一味地仿效你,那会过得一塌糊涂啊!”上述材料,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和启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B张冠李戴,根

31、据材料一第4段中的“同物之境起于移情作用。移情作用为原始民族与婴儿的心理特色,神话、宗教都是它的产品”可知,选项中的“同物之境”应为“移情作用”。2.DA项,“超物之境的作品则要多得多”错误,根据材料一第4段中的“中国诗在魏晋以前,移情实例极不易寻不是值得单独描绘的”“同物之境是和歌咏自然的诗一齐起来的”可以推断,“超物之境”的作品在魏晋之前也不多;“王国维可能因此认为同物之境的品格较低”也于文无据,材料一第2段中只是说“他认为有我之境比无我之境品格较低,不过没有说明此优于彼的理由”。B项,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2段的内容和第3段中的“英国文艺批评家一种错误的面目”可知,王国维和罗斯金都认为“

32、无我之境”更胜一筹,但是“移情于物是一种情感的错觉,会使外物呈现出错误的面目”只是罗斯金的观点。C项,“与罗斯金主张的科学的真理相吻合”错误,根据材料一第3段的内容可知,罗斯金所说的“科学的真理”排斥贬低一切情感附带,而“非怒非喜”指心情平静,不是指零感情。3.AA项,“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意思是:我觉得感怀秋日会使人开朗放逸,谁说会使人悲愁呢?这是典型的“同物之境” “移情”“执情强物”,具有“以我观物”的特征,属于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B项,认为“冶笑”和“清严”是春山和秋气本身具有的情态品性,不是作者加上去的,属于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C项,“虚己应物,必究千变之容”的意思

33、是以无我的状态去感悟外物,必定可以穷究万物千变万化的形质,属于“超物之境”,即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D项,“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体现了王国维所说的“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即“无我之境”。4.答案材料一认可王国维的分类方法,但是质疑其命名的准确性,也否定了王国维对两种境界高下的判断。首先指出其区别不在于“我”之有无,而在于“我”与“物”的关系;然后举例比较,论述渊源,说明“有我之境”品格未必不及“无我之境”。(2分)材料二认为王国维和钱锺书的分类方法类似,符合艺术创作规律;同时又指出,简单二元归类不够客观,不能反映艺术作品“意与境浑”的丰富性。(2

34、分)解析材料一第1段中说“王国维所用名词似待商酌”“与其说似不如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由此可见材料一的作者朱光潜认可王国维的分类方法,但是质疑其命名的准确性,指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区别不在于“我”之有无,而在于“我”与“物”的关系;第2段中说王国维认为“有我之境比无我之境品格较低”,但第4段中作者认为“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各有胜境,不宜以一概论优劣”,否定了王国维对两种境界高下的判断,并列举了多组诗句进行比较,追溯历史渊源,说明前者品格未必不及后者。根据材料二第1段的内容可知,材料二的作者喻军认为王国维和钱锺书的分类方法类似,第2段阐述了钱锺书的分类方法所体现的艺术创作规律,但第

35、3段中指出“凡事不可太执拗于概念,非此未必即彼”,作者觉得两者不能完全割裂开来,而应“相互作用”或“彼此圆融”,反映艺术作品“意与境浑”“意与象合”的特点。5.答案“桑”在诗经氓里面不是吟咏的对象,只是作“比”“兴”使用,以之起兴,兼有比义。既引出女子年轻貌美,又以其青葱茂盛暗喻女子沉浸于爱情的甜蜜。(3分)归园田居(其一)以白描手法勾勒村落风貌,深巷幽幽,鸡犬相闻,桑树生长,村人乐业,深得田园之趣,淳朴欢愉,一任自然,正是王国维欣赏的“无我之境”。(3分)解析材料一第4段中说“古人不很注意自然本身,自然只是作比兴用的,不是值得单独描绘的”,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中的“桑”符合这一观点。

36、这里的“桑”并非作者吟咏的对象,只是作“比”“兴”使用,以之起兴,引出女子年轻貌美、容颜亮丽,又兼有比义,以其青葱茂盛暗喻女子沉浸于爱情的甜蜜。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白描手法,勾勒村落鸡鸣狗吠的祥和的田家生活图景,属“以物观物”,是王国维欣赏的“无我之境”,也就是朱光潜所认为的“超物之境”。6.B“突显了张和高超精湛的厨艺”错。由第段中说的“此时需万分小心,一丝不苟,容不得有一根鱼刺存在,否则,有杀身之祸”可见,并不是为了表现张和的厨艺精湛。具体描写张和烹饪鲥鱼的复杂过程,是为了渲染鲥鱼豆腐汤诱人的色味,正因如此才让皇帝喜爱,于是鲥鱼就变成贡品,从而导致南方各地争相捕

37、捞,使其变得异常稀有与昂贵。7.D“同时也为小说结尾张和的儿子不治身亡的情节突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错,小说结尾不是突转,第段写“几匹快马迎头踩踏过去,其中一个六七岁的男孩被一匹快马撞倒,另一匹马踩中他的头部,顿时,头破血流,不省人事”,这段描写正是为结尾孩子不治身亡做了铺垫,孩子被马踩了头,最后不治身亡并不令人意外。8.答案(1)文本结尾,读者发现官差送鲥鱼时在江宁城外踩踏的小孩就是张和的儿子,并且这个孩子已经死了;而此时张和正兴冲冲地赶回家,带着对家人的思念和即将团圆的喜悦,对降临在自己和家人身上的“不幸”一无所知。(2分)(2)作者设计张和与报信的堂弟擦肩而过,延迟张和的“发现”。这样安排

38、是为了加强小人物无从掌控自己命运的悲剧意味;引发读者的怜悯,促使读者进一步思考造成这悲剧的原因。(2分)解析文本一对情节的安排非常具有特色,其中张和的儿子死亡这一事件,使用的是“当事人”不知道,“读者”知道的行文方式。文本一的结尾告诉大家官差的马撞死的孩子是张和的儿子,作为读者已经知道了这一事实;但在小说中,此时因为儿子的梦,张和正兴冲冲地赶回家,对降临在自己和家人身上的“不幸”一无所知。这种“读者”知道而“当事人”不知道的情节设计,让小说充满了一种悲剧的张力。而作者设计张和与报信的堂弟擦肩而过,“从京城回江宁,到枣庄古禾时,有两条路,一条大路,一条小路。张和在岔路口,和从江宁老家日夜兼程赶去

39、京城报信的堂弟擦肩而过,差一点儿就碰到了”,延迟张和的“发现”,揭示了在皇权社会中小人物无从掌控自己命运的事实,突出了小说的悲剧意味。这样的情节设计,引发读者对小说中的人物的怜悯,也促使读者进一步思考造成这悲剧的原因。9.答案示例一:文本一可归为社会悲剧。这部小说表面看有很多“偶然”因素,但归根到底是社会制度造成的悲剧,故事发生的时代是康熙皇帝在位时期,虽为盛世,但皇帝一个嗜好,官员们就会层层压迫,最终承担这重压的只能是底层百姓。示例二:文本一可归为命运悲剧。对于张和与张和死去的儿子来说,他们本身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张和作为厨师,一心一意钻研技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悲剧的发生与人无关,故事里没

40、有人是存心要害死张和的儿子,所以只能归结为无法回避的“命运”。示例三:红楼梦可归为性格悲剧。小说中的女子都是个性鲜明、品性非凡的“异样女子”,同时,她们身上的缺点与弱点也同样明显,这最终成为她们遭遇不幸的主要原因。例如,林黛玉唯情至上的性格让她成为宝玉“唯一的知己”,但她除了情之外,不顾贾府其他人的感受,在长辈心中是个“使性子”的小孩,在下人眼中是“尖酸刻薄”的小姐,最终让自己在贾府陷入孤立无援的处境,导致悲剧结局。示例四:红楼梦可归为社会悲剧。对小说中具有才华和个性的女子来说,生活在代表着封建宗法思想的贾府,就注定她们个人的情感找不到寄托,才华得不到施展,只会遭到扼杀。示例五:红楼梦可归为命

41、运悲剧。小说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薄命司看“金陵十二钗”正册,其中已经预示了这些女子的命运,小说情节发展、人物结局都是以这一回为依据的,作者有意强化人间的盛衰祸福、聚散离合都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观念。(6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对紫禁城的鲥鱼汤与红楼梦悲剧类型的划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归不同的类型。比如,从社会背景和时代特性上看,紫禁城的鲥鱼汤中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皇权社会,故事发生在“康熙三十一年春日”,而起因是康熙皇帝爱吃鲥鱼,“皇上百吃不厌,喜欢着呢”;正因为皇帝喜欢,而鲥鱼又极为难得,所以官府层层压迫,“鲥鱼娇贵,离水很快就会死掉。官差们把鲥鱼放入一个放满冰块的盒中,盒子

42、外再淋上一层猪油,以防止冰块过快融化。随后,数匹快马立刻如离弦之箭,沿官道快马加鞭,一路驰奔京城”“几个官差,背插令旗,一个马背上绑着放鲥鱼的盒子,两个护卫,一前一后,最前面还有一个官差手举令旗,一路不断大呼:八百里加急,闲杂人等立刻避让!”,结果“他们出了江宁城,一路狂奔几匹快马迎头踩踏过去,其中一个六七岁的男孩被一匹快马撞倒,另一匹马踩中他的头部,顿时,头破血流,不省人事”。所以可将其归为社会悲剧。同理,红楼梦中悲剧发生也与社会背景和时代特性紧密相关,也可以将其归为社会悲剧。它伟大的思想性,正在于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荒淫无耻、贾宝玉和众多女性的人生悲剧。在康乾盛世

43、掩盖下的“末世”,主人公贾宝玉对封建等级制度、封建思想和文化、封建道德和礼教的叛逆,正预示着封建社会已经走到尽头,一种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形态、社会思想即将出现。曹雪芹不能给他指明出路,就让贾宝玉看破红尘、万念俱灰而出家为僧了事。对小说中具有才华和个性的女子来说,生活在代表着封建宗法思想的贾府,就注定她们个人的情感找不到寄托,才华得不到施展,只会遭到扼杀。但从另一方面分析,张和的悲剧的发生是偶然的,张和与张和死去的儿子没有做错任何事情,悲剧的发生与人无关,故事里没有人是存心要害死张和的儿子,张和儿子的死是偶然的,所以只能归结为无法回避的“命运”。所以从这一层分析,紫禁城的鲥鱼汤也可以归为命运悲剧

44、。而红楼梦一开始就描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薄命司看“金陵十二钗”正册,其中已经预示了这些女子的命运,作者也有意强化人间的盛衰祸福、聚散离合都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观念。比如贾府的四个小姐,“元、迎、探、惜”名字连起来恰恰是“原应叹息”四字。四姐妹命运的悲剧性,曹公早有隐喻,她们个个出色,人人夺彩,却个个都薄命。曹公是在写四姐妹的命运,也写尽了封建社会女子的身不由己。所以从这一方面看红楼梦也可以算是命运悲剧。红楼梦也可以归为性格悲剧。小说中的女子性格特点鲜明,她们身上的缺点与弱点也同样明显,这最终成为她们遭遇不幸的主要原因。比如林黛玉,心思细腻、敏感,看到薛宝钗有母亲、哥哥一起生活,感叹自己没有

45、兄弟姐妹而落泪;看到贾宝玉亲近薛宝钗,心生醋意而落泪林黛玉的一生,一直受着其性格的约束和影响,最终导致了她早逝的命运。故可以将其归为性格悲剧一类。二、古代诗文阅读10.C“劳人”的意思是使百姓劳累,是“修洛阳宫”的结果,“厚敛”的意思是使赋税加重,是“收地租”的结果,“修洛阳宫”与“收地租”结构一致,“劳人”与“厚敛”结构一致,且“俗好高髻”的意思是时下的习俗女子喜好高绾的发髻,语意完整,故“劳人”“厚敛”后皆应断开,据此排除A、B、D三项。选C。11.C“拜”指授予官职,并不表示“官职升迁”。B项,两句中的“俟”都是等待的意思。12.D“因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做过的坏事”于文无据。13.(1

46、)我贵为天子,缺少的并不是财物,只是遗憾没有好的建言可用来使百姓获利罢了。(关键词“但”“恨”各1分,判断句“所乏者非财也”1分,句子大意1分)(2)史官记录君主的言论行为,详尽记录好的与不好的,希望君主不敢做坏事,我没听说过(君主)亲自取来观看记录的。(关键词“书”“备”“庶几”各1分,句子大意1分)14.答案“笑”是因为拔剑斩豕而得意(或:“笑”是在嘲笑、讥笑唐俭)。(1 分)“悦”是因为唐太宗明白了唐俭话中的劝谏之意:要在国家政务上有作为(或:别在打猎上逞雄心)。(2 分。只答“劝谏之意”给 1 分,明确具体内容给 1 分)解析应联系前后文,分析唐太宗“笑”和“悦”的原因。唐太宗“笑”之前,唐俭因有豕危及唐太宗,而“投马搏之”,唐太宗则“拔剑斩豕”,而后说出“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邪,何惧之甚”的豪迈之言,可见唐太宗之“笑”一方面出于拔剑斩豕的得意,另一方面也有讥笑唐俭的护驾行为多余的意思。唐太宗“悦”是因为听到了唐俭“汉祖以马上得之岂复逞雄心于一兽”的劝谏,可见唐太宗是十分认同唐俭的不要在打猎上逞雄心,而要在国家政务上有所作为的劝谏的,他因明白了唐俭话中的劝谏之意而高兴。15.B“点明诗人自己的行迹”错,根据诗歌标题和“溪水随君向北流”一句可知,王诗后两句点明的应是友人的行迹。16.答案王诗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友人乘船在三峡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