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每课教学反思汇编第一单元第四单元1 社戏/鲁迅任务一 学习演讲词2 回延安/贺敬之13 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3 *安塞腰鼓/刘成章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4 *灯笼/吴伯萧15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王选写作 学习仿写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顾拜旦口语交际 应对任务二 撰写演讲稿本单元综合与测试任务三 举办演讲比赛第二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5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第五单元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7 壶口瀑布/梁衡恐龙无处不有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马丽华被压扁的沙子19 *登勃朗峰/马克吐温7 *大雁归来/利奥波德20 *一滴水经过丽江/阿来8 *时间的脚印/
2、陶世龙写作 学写游记写作 说明的顺序口语交际 即席讲话综合性学习 倡导低碳生活本单元综合与测试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第六单元第三单元21 庄子二则9 桃花源记/陶渊明22 礼记二则10 小石潭记/柳宗元23 *马说/韩愈11 *核舟记/魏学洢24 唐诗三首12 诗经二首写作 学写故事写作 学写读后感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名著导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和做笔记名著导读 傅雷家书:选择性阅读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式微/诗经邶风送友人/李白子衿/诗经郑风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卜算子咏梅/陆游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本单元综合与测试
3、第一单元1 社戏/鲁迅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我曾经彷徨过,想找到符合自己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探索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发现改进,就是螺旋式的进步的。我发现,语文教学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为载体,逐渐生成的教育。整个语文教学的推进过程中,多重视教学的局部与细节,对每个教学环节都进行周密的思考和精心的安排,将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做细,充分激发学生的灵感,学生一定会又许多收获。课程目标的总标明确提出要“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个单元都是很民族文化有关的课文。鲁迅先生的社戏,我看到一种天真烂漫的东
4、西,作者通过对童年趣事的回忆赞美农民的善良与高尚。鲁迅的这篇文章并不艰涩,寓意也不是很深刻。相反,文章的语言充满了童年的活力,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特有的水乡美景图,读来令人陶醉。这篇社戏,虽说这是一篇被改得很多的文字,取掉了作者去京城看戏的情节,单一的读文本与作者本意有很大的出入。但是我们教学时,在材料有限的情况下,但从这段文字中就能学到很多知识点,领悟到鲁迅的写作之妙。就是一篇可以从很多角度做细的文章。开篇的伏笔,景物描写,中间部分的景物描写,最后的叙事,都很有趣味。比如教学景物描写时,体会比喻句“像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夜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又自失起来。”等句子体会关键词,体会文字的精妙
5、。再如结尾部分,学生自己就质疑,师生讨论为什么不好看的戏,作者却说是好戏呢?讨论很热烈。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是倾听着,讨论者。学生在文章中找到理由说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在细读中品味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堍,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还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吻合。”教师让学生走进文本,倾听文本,让学生通过课文本身这道桥梁去探求文本的深层内涵,这就真正学到了语文的精髓。课堂上,学生针对课文有疑问,就应该把课堂还给孩子们!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应该退居幕后,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
6、生,让学生自由地阅读,自由地想象。教师应当做滋润万物的甘泉,而把万紫千红的春天留给孩子们。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将如水之恬淡,如水之无形,如水之宽广!2 回延安/贺敬之回延安是一首现代诗,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 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反映的是延安的新风貌,抒发对延安的感激,怀念、赞美 和祝福。语言通俗易懂,很有生活气息。课前用(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首歌来引入本课的 学习,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首先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作为诗歌,教学的重点是 引导学生诵读、欣赏,品味诗歌的内容。这节课学生表现得不错,能积极地进入文本。在合 作探究环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集思
7、广益,能很好地探究诗歌的内涵,总体上能完成当课 的学习任务。不尽人意的是感觉前松后紧,合作探究环节时间有点紧张,学生的探究结果不 能得到很好地展示。再有一些较差的学生,学习不积极主动,在小组合作时,应付了事,并没有真正学到东西。还有让我觉得困惑的是,这样给语文课规定的条条框框,让我感觉到语文课失去了原有 的语文色彩,变得程式化,今后我还要多探索,争取达到语文的课堂高效。3 *安塞腰鼓/刘成章过程的设计,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 1、创设情景朗读。在朗读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些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2、尊重个性朗读。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对一篇课文学生认识的角度和欣赏的特点不
8、同,可能对文章各个部分的认识也不同,朗读的处理方式也各异。教师不可以把自己的朗读方式强加给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朗读个性,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不要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当成是衡量学生朗读是否有感情的唯一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限制了孩子们思维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千万不能强求一致。3 、着眼情感朗读.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前两项易指导,而“ 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则难度较大。怎样读算“有感情”地读,我以为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合读者的情感,批情入境,是“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
9、皆若出于吾之心。”如果仅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而无视作者之情,皆不能谓之为“有感情”的读。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 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这节空讲课上,我以“读”为线索,一切教学环节都为“读”服务,“ 读”就是为理解“搏击命运”的中心而服务。整节课我从三个角度入手:静态电教手段动态电教手段教师自身的激情,讲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达到师生共鸣的效果。4 *灯笼/吴
10、伯萧灯笼岀自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第四篇文章。这个单元是关于民风民俗的主题。课文节 选自吴伯箫散文选。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灯笼寄托着作者对祖父、母亲等亲人的牵挂, 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记录、传承家族历史、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 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以小见大,一盏小小的灯笼,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家国情思,已不仅仅是 传统意义上的灯笼了,作者跳岀个人情感圏子,升华为家国情怀。文章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
11、文章重点写的是灯笼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了爱国热情。针对本单元和本课的特点,我教授本节课,体现岀以下特点:1、抓住本文特点巧妙解决文章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如:设计主问题,作者在文中曾说,“灯笼的缘 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都是”。那么围绕“灯笼”作者写到了哪些事?解决了文章主要内容; 设计研读探究题,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但文章最后却跳岀回忆去写古代名将挑灯看剑、 塞外点兵的事件,并发岀“哎,壮”这样的感慨。为何?解决黎难点问题。2、注意教法的设计,尤其是通过丰富链接材料来辅助教学。因为本文有一些用典故的地方、一些古 文化、古风俗等的内容,学生理解有些
12、难度,所以需要老师多一些必要的辅助性材料的交代。如,灯笼 文化、背景材料、李广简介等等,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了解传统文化,尝试去发扬光大她,从而 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当然,本课的教学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本课涉及一些历史文化的东西,使有些学生对 内容吃不太透,所以在谈对文章某些地方理解的时候不很到位。今后力争做好功课,引导学生开阔视 野,多涉猎尤其是与语文相关联的东西。眼界宽了,文章就容易读懂了。写作 学习仿写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课前活动、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学情分析、考点阐释、类型析解五个板快。课堂训练板块,学生活动自主,学生展示的答案优秀,部分学生参与积极。但学生展示的不够充分,
13、自由发言的不够充分,许多学生的积极性未能调动出来,问题发现并纠正或许不够充分。方法技巧的点拨,结合练习1-4,学生的答案较好,环节进展顺利,效果反馈也不错。但还是有一些同学参与不积极,只有参与积极的同学得到了分析、指正。课件和投影转换使用,避免了让同学重新在黑板书写,提高了一定效率。但课件上出玩了三处错别字,未能提前注意到,课堂上也未及时发现,虽然不影响学生的理解,但是个硬伤。由于时间把握不太合适,最后一个练习处理显得仓促,不充分。写作课历来是学生最苦恼的课,应该多让学生练习,敢说,勤练笔,逐渐培养其良好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其多运用写作技巧。口语交际 应对一、广泛阅读,学习应对案例。任何方法的习
14、得、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学习,应对也是一样。让学生多见识一些成功的应对案例,能帮助其拓宽思路,积累经验。收集案例首先可以从教材入手,比如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应答客人、愚公移山中愚公应答智叟、周亚夫军细柳中都尉应答先驱等。而许多文学名著中更不乏成功应对的例子。有些例子作为反面的教训,也值得学习。比如三国演义中,曹操问“一合酥”之事,杨修回答: “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这就显得故作聪明,应对失度,结果不仅没能赢得曹操的赞赏,反而令曹操心生厌恶。这其实是杨修对应答对象缺少深刻了解造成的。教材“口语实践”第一题中也提供了几个案例,从中可以学到应对的方法。二、创设情境,开展应对实践。
15、口语交际的学习一定要在实践中进行,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练习是提高应对能力的有效途径。教材“口语实践”第二题中有几个非常好的情境练习,不妨让学生尝试。如果觉得这几个情境还不够,可以补充。创设情境有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有讨论甚至争鸣的可能性。假如所创设的情境缺少矛盾,人们的交流对话时意见趋于一致,往往无须应对,也就难以锻炼应对能力。二是要贴近学生生活。如果学生完全不熟悉情境反映的生活内容,就根本无法应对,这样也得不到应有的效果。三是要有多边性。一个情境中最好有多个角色,能展开较为丰富的对话,否则只有两人的一问一答,不易激活思维,拓展思路。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让学生自行创设情境,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16、极性。三、关注细节,总结应对得失。在应对实践中,要指导学生关注自己和他人应对的细节,及时总结得失。因为口语交际实践,一般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语文活动,如果不引导反思,学生往往玩玩就算了,得不到理性认识的提升。因此,教学中一个活动结束后,要尽可能让学生回顾并反观应对中的情况,如果能将应对活动录音或录像,让学生听听自己的表达,就更利于总结反思,有些被忽略的细节也会浮出水面,得到学生的重视。经过总结,学生会更懂得应对要适度恰当、自然得体的道理。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第二单元5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学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兴趣的物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先学后导、
17、自主合作、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通过“摘、理、品”的教学操作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课文字词学习、主要信息的筛选、说明顺序的梳理、生动语言的品味。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1、把朗读时间还给学生。课上,我毫不吝啬的在课堂上给了学生15分钟的自由朗读时间,并按照我的预设教学程序和学生进行了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虽然这篇文章用了60分钟,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和学生都很轻松的在进行对话交流。学生的知识生成都来源于在读懂课文,读好课文的基础上。读书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2、用激情感动学生。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还是知识性很强
18、的说明文,都是作者情感创作的灵魂,一篇课文,要让学生感动,教师必先感动,教师要先吃透教材,达到对课文的整合与拆分的境界,寻找课文的美点、焦点与学生交流对话,课堂上,用自己的激情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感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人物独特的个性和美好情操及作者深邃的思想。在全面推进课改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语文,要走在语文的道路上,让学生在朗读、品词赏句的基础上感受语文魅力。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无处不在是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初看标题,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
19、读了全文,我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为了把握住文章的主旨,不偏题。我从魏格纳的板块漂移的假说引入课文,让学生共同去发现。这堂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字词环节、推理环节、猜想环节。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扣住本文的重要的主旨就是:“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再加深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用生活中或者科学家的例子进行拓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总体上,课堂进行的比较顺畅,但是其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由于学生回去没有预习,我设想的字词环节又在听读课文之前,可能留给他们的时间太少,
20、学生完成的不是很好。在推理和猜想环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其次,在教学中没有突出“语文味”虽然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但是文章的语言也是值得赏析的一部分,在这部分中没有安排时间让学生去体会。 最后,自己的语言感染力稍有欠缺,没有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以及课堂的魅力。 针对以上课堂上存在的不足,对这堂课的课堂重建我有以下想法: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和发现,在推理环节争取做得更细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多听听其他学生的意见再进行总结。 猜想环节,本来是预设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以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一环节可以给学生出示更多的补充资料,比如板块构造理论图,火山爆发图。 字词环节,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课
21、文,在预习结束之后,在检查他们的预习结果,在听读课文。被压扁的沙子本篇课文涉及到较多的地理知识,为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地理知识,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但这些知识的介绍不能变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要避免把语文课上成地理课或有关介绍恐龙知识的生物课,所以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可以以预习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在课前完成。本文的教学还是应该突出说明文的特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说明文是相当枯燥的,何况本文是纯粹的科普文章,因此我在教授本文时力求形式新颖活泼,过程环环相扣,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尽可能实现教学目标.而从过程来看差强人
22、意.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将本文内容和电视科普片联姻的构想是授课前晚忽然想到,时间仓促,某些环节雕琢不够仔细,阅读时间太短,应加强对课文的朗读,重点句段的锤炼不够。二是作为教师的我临场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上能力有所欠缺,课堂上反映出来的是学生参与面不够广,发言不够踊跃,还应充分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三是教者高估学生能力,忘记了学生整体素质教较差这一事实,导致实际课堂上的场面与我的构想出入较大.当然从课后反馈的信息看,教学目标基本实现,而且相当多的学生喜欢这一种教学形式.一成不变导致学生思想的懒惰,求变求新定会有更多的惊喜收获.我想这样的”探索”越多,”发现”也就会越多。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对课文
23、内容把握好,课堂设计新颖,将科普文章讲的通俗易懂,易于学生接受。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长文短教,重点突出,且点拨到位。以央视栏目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下文学生归纳写作内容、说明顺序作了很好的引导。能联系生活,适当开发资源,课堂容量大。教师的专业功底扎实全面,语言简洁到位,并不乏妙语,有自己比较鲜明的教学风格。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效率高,效果较好。若能有一定的影像、图片资料作辅助,学生的兴趣会更高,理解更清楚。7 *大雁归来/利奥波德这节课,从教学的出发点上来说,是希望能够引起同行们对语文教材“思想性”的关注,让我们的语文课有语文课该有的“本色”,有语文课该有的“深度”,同时帮助学
24、生建立起正确、积极、和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如何正确、深入,也不管这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有多么严谨有序,从最终的课堂呈现来看,教学效果却很不尽人意,最为明显的一个表现是“温度”不够,课堂气氛比较低落。反思一下原因,不能排除一些客观因素造成的评分偏低,如有些专家评委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有不同看法、绝大多数群众评委更看重课堂气氛的热热闹闹等等,但客观原因毕竟不是最主要的,更应该反思的还是主观上的不足。1教学设计不够“活”如果仅仅从学生的实际获得来看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谦虚地说,这节课已经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在老师一步步的引领下,学生跟着作者的脚步进行了“观察和思考
25、”,从观察“大雁”的世界到思考“土地共同体”的问题,最终真正理解了“我们”这个关键词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平等、博爱、和谐的环保观念,这也是教学这堂课真正的目的所在。可惜的是,这是通过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最终以一部分同学的思考、发言来呈现的,而不是在一种有实效性的教学活动中由学生“顿悟”,不是在一种非常融洽和谐的师生交流中“豁然开朗”而得到的,这就不能不让人反思在学情预估和教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这样一篇在大量感性的描写中蕴涵着深刻理性的随笔,这样一种有高度有难度的环保观念“土地伦理”,要想让初二学生真正深入理解,确实是有难度的,还是应该寻找一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又能够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作为载体来实现
26、教学,而不是像这堂课中所采用的研读、讨论等如此“家常”化的教学形式,这里就暴露出对学情预估的不足。如果能够解决这一个关键问题,那么就完全可以达到王曜君老师提出的“三有”要求有序、有趣、有效。而现在的这节课,尽管在“有序”上做得不错,但“有效”毕竟不足,原因就是因为整个教学设计上缺乏一个吸引学生的“活动点”、“亮点”,所以“有趣”还差得远。2教师调控不够“灵”在这堂课中,始终有一种感觉,就是台上学生们的表现有些紧张。这种紧张,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语言的流畅度,也间接影响到老师在课堂上的情绪,最终导致课堂气氛低落,不够活跃。王曜君老师把课堂不足归咎于教师的亲和力不够,而事实上,在平时的教学
27、中,我自认为在学生面前还是很有亲和力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是学生的紧张造成了我的紧张,以致发挥失常了吗?正在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俞建祥老师的一句话如醍醐灌顶,一下子惊醒了我。“学生的紧张是谁造成的?就是老师造成的!”是啊,课堂上,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老师不是应该努力用自己的情绪、调控手段去影响学生的状态吗?怎么可以反过来让学生影响你呢?如果当时能够多一些自身情绪的良好调控,多一些学生活动和心理方面的良性调控,这堂课不是就精彩得多了吗?毕竟,那一部分敢于表现自己的学生的发言其实还是相当出彩的,缺少的,正是老师在语言、行动、情绪方面的灵活“调控”啊!看来下一步,在本身课堂情绪的调控方面、
28、在学生活动的调控方面,还应该多多锻炼自己,努力让自己的课堂调控更加成熟。3课堂气氛不够“和”得出了上两条“不足”后,这个不足的存在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了。看来,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要有“深度”,还应该有它最佳、最合适的“温度”,才能够使课堂更加和谐、美好。最后,真诚地希望得到各位老师更多的批评意见。8 *时间的脚印/陶世龙今天给学生上时间的脚印,这是一篇说明文,内容不难,我的教学目标锁定在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赏析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导入:时间是什么?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立马有同学举手。宋同学说时间就是金钱,张同学则捧出了她的摘抄本,说:“时间是一匹野马,它奔跑得
29、很快”我小结,金钱和野马都是看得见的,我们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来形容时间,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问:那从标题看,你能知道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么?有的学生说时间,然后立马又反应自己说错了,应该是跟时间的痕迹有关。反思:其实把这个问题放在这里,似乎有些突然。那么我在过渡时,不妨就着学生的疑惑,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去一探究竟。而当时在课堂上,我并没有这么做,还默认了学生将时间的脚印作为说明对象作为答案,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认识上的错误。接下来,出示了几张记录时间物品的图片,然后是作者简介、背景链接、字词齐读这些比较常规的环节。 接着,我让学生默读阅读提示,然后平板发起提问:本文中有哪些段落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30、,并简要分析。学生进入了默读状态,我提醒他们用笔及时划线。最后小组上传一份统一答案,以供全班展示。这个环节花去的时间比较多,阅读和讨论花去7分钟,展示花去7分钟。 然后出示四个部分的段落大意,让学生结合刚刚找出的过渡段,写出每一部分分别对应第几至几段。我想传统的让学生划分段落的方式,他们已觉不新鲜。我这样改动一下,会有趣一点,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过渡段在划分段落时的提示作用。课堂练习,正好有一道选择题就是说到文章中有很多承上启下短句。 梳理清楚文章的脉络,顺水让学生明确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明确文章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然后,带领学生品析了文章的语言
31、,采用的形式是出示文章原句,把用得好的字标成红色,让学生尝试分析把该字换成别字是否好,为什么?最后,则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个人觉得在课堂的后半部分,显得有点臃肿,应该更简洁一点。在备课时,虽然PPT上的内容很多很丰富,但我还是应当进行取舍,使课堂进行得更加流畅,重点更加突出。未必每一节课都要赏析到语言的生动,可以在一个单元开始前,就让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侧重点,这样其它的内容就可以略略带过,这样不仅节约时间,同时也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枯燥乏味。还有对于本文的说明对象,准确的说,应该是什么,我觉得自己有必要再查找一些资料,力争说得更加准确、清楚、明白。写作 说明的顺序一、结合写作知识短文,了解说明顺序
32、的种类。1. 结合短文,了解常用的说明顺序以及相应的说明对象。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论明确:时间顺序:按照时间的推移,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制作工序等。空间顺序:主要按照由上到下、从前到后、从中间到两边等方位顺序,介绍建筑物或者物品等。逻辑顺序:按照由总说到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等顺序,常用于介绍事理。2. 结合学习过的课文,了解说明顺序的使用方式与作用。二、片段写作,学习运用不同的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围绕“校园一角”“公园一景”“乡村一瞥”“广场扫描”等身边熟悉的景物或者事物,根据说明内容的侧重点,选用适宜的说明顺序,将说明事物的特征写清楚。如以公园一景为例,可
33、以写一个亭台、一座假山、一座楼宇、一架桥梁等。可以围绕一个事物,尝试运用不同的说明说序。如采用空间顺序,介绍景物(建筑物)的结构与布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景物(建筑物)的历史变迁;采用逻辑顺序,按照先总说后分说、先概括后具体等顺序,将说明事物介绍清楚。结合说明事物的要点以及顺序,练习用思维导图或者提纲的方式,合理构思。在交流说明短文的行文思路后,学生进行片段写作练习,完成后评议交流。评议重点在于说明顺序是否合理,说明对象的特征是否准确鲜明。三、根据不同选题,指导相应的写作策略。话题一:介绍一处景物(场所)等写作前准备要充分。根据写作的对象(公园、校园、广场、书店、艺术馆、博物馆等),课前安排学
34、生进行参观访问,可以携带相机、笔记本等,做好相应场景的观察记录,对重点事物要仔细观察。课堂讨论集中于说明顺序的合理安排。如按照怎样的空间顺序来介绍最合理,如何结合时间顺序介绍说明对象的历史变迁,如何采用由主到次、由概括到具体、由总说到分说等顺序,突出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关键信息。话题二:介绍一件科技新产品根据读者的年龄特点,采用适宜的话语方式进行表达。如为儿童介绍,可以采用童话体或者拟人化的方式来叙述,这样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为长辈介绍,可以采用问答式来安排行文。可以查阅相关产品说明书以及网络相关资料,充分了解产品的功能与使用方法,然后根据读者的年龄特点,选择相应的说明内容,确定介绍的重点与
35、难点,再采用合理的说明顺序组织全文。注意不能照搬产品说明书,或者直接从网络下载资料编辑而成,要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话题三:我周围的环境课前安排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环境调查。根据学生家庭地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特长等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同时可以聘请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老师作为指导教师。根据环境调查小组的分工,安排一系列活动,做好活动观察记录,同时请教学科教师,结合资料查找,探究环境变化的原因。在交流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课堂写作,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能准确说明周围环境变化的具体现象,探究出环境变化的基本原因,表达自己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看法。这一话题的写作
36、可以与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结合起来完成。综合性学习 倡导低碳生活一、全球变暖及其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将低碳生活的必要性摆在我们面前。设计这一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能从自身做起,做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宣传者、实践者,珍惜地球资源,转变生活方式,通过自身践行和不断宣传影响他人。二、关于搜集资料,除了上网、阅读纸质文本、访问权威人士等,本次综合性学习还特别强调了实地考察,获取直接资料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同学们来说是比较新鲜的。实地考察法是指为明白事物(事理)真相,势态发展流程,而去实地进行直观的、详细的调查。考察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次考察,是考察之前必须弄清楚的问题。在考察过程中,对一些能够具体
37、说明考察对象的信息要做必要的记录。三、宣传稿是最常用的一种应用公文。其结构通常包括标题、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标题最好能引人注目;主体部分要做到通俗易懂,语言尽量平实,便于人们阅读理解;结尾一般是宣传的目标,或提出倡议、号召。宣传稿的写作要字斟句酌,避免出现常识性错误。此外,宣传材料的制作一定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宣传低碳环保,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行动中来,为低碳生活添力。因此宣传的策划落实要务实有效,不宜追求形式上的“高大上”。四、本次综合性学习选题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文学、文化色彩较弱。教师在活动中要有意识地体现对语言活动的坚持,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第三单元9
38、桃花源记/陶渊明桃花源记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名篇。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同时,又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我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一句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反思汇编首先,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由老师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
39、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反复诵读,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桃花源记般美若仙境的文章。二、 教学过程应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
40、地删节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三、教学过程品味佳句。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文章的写作顺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秘,桃源人对外界的戒备,及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学生都找到关键句子理解回答,学生深深体会到了那种简洁、典雅的古代散文魅力所在
41、。10 小石潭记/柳宗元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柳宗元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的情感。在教此文之前,我反复阅读文本,并认真研读对文本进行解读的其他资料,也认真研究了新课程标准对初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些要求,最终将本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下来。在授课模式上,我努力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悟能力。从整体上看,我认为我所设计的教学思路是非常清晰的。首先,从学生自身旅游的经历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然后,引导学生在自读互读中扫清字词障碍,接着又让学生
42、在自译互译中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势范读,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接着让学生品读文本,欣赏美景,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最后老师酝酿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坐在潭边环顾四周时所见景物的特点,进而领悟作者这时的凄凉悲苦心境。一前一后的乐忧变化,是全文的重点,我用课件展示了柳宗元创作此文时前的背景资料,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难点顺势突破。最后在学生齐读小石潭记中结束了本节课。这次教学虽说经过精心的准备,力求有所突破,有一些优点,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发现自己在授课过程中的一些不足,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学生的互助学习决不能仅
43、仅流于形式,学生在合作探讨中不仅仅是几个人簇拥在一起,各抒己见,滔滔不绝,学生也应该在倾听,在交流,在反思,在纠正,在质疑,这样的互助才是更有效的。自己应该在小组互助的有效性上做进一步的规范和指导。第二:学生的自主也绝不是放任自流,课堂也不应该是天马行空,老师适时的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活动始终有一条主线牵制,这样才会让课堂向广度深度发展。我觉得自己调控课堂的能力是有待提高。第三:语文课堂展示的是学生的魅力和风采,做为老师,如果只是一味的倾听和肯定,这样的课堂只能说热闹,绝对谈不上精彩。我觉得自己应该准确把握“三讲三不讲”的尺度,中肯的评价,客观的点评,多种形式的引导和鼓励,让自己的语言更精炼,也
44、让语文课堂更精彩。11 *核舟记/魏学洢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执教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其中,如何选好角度分析课文,是语文老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在这次自录课的过程中,我认真准备了核舟记这一课书。 核舟记是一篇文言说明文,作者通过对核舟的整体和各部分人、物雕像的描述,包括注明方位、数目、大小等,使读者弄清了局部和整体的比例关系,细笔勾画,形象具体可触。读完之后,不仅使人“奇巧人王叔远”的高超的技艺感到钦佩,同时也对作者能够通过简洁的文章让读者感到寸核中的几多情态、几多奇趣,不禁令人称奇道绝,叹为观止。 自录的这节课,学习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
45、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做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卓越技艺。 要想达到上述的学习目的,就要清楚这篇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序。先概括介绍王叔远技艺的精湛;然后以空间为序具体加以说明;(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背。)最后概括总结。第三段是重点段落,应抓住人物的神情,隐藏在衣褶中的相比的两膝,历历可数的念珠等细节,来体会雕刻品的精细及雕刻家的高超技艺。进而领会本文的准确、简明的语言。 这课书的教学我觉得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环节较清晰 这节课是本课书的第三节课,前两节主要是读熟课文、疏通文意;这节课主要任务是理解
46、,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 读书环节; 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基本功。因为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语言感性材料,这些语言感性材料只有通过诵读,逐步积累文言字、词、句、段、篇等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才能很好的落实。朗读文言文,应读准音,生字字音要通过书上的注释,查阅工具书读准。读多音字,应先弄清读什么音时是什么意思,确定了词义,才能读准字音;也可以结合句意,确定读音。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和“有奇字素无备者”中的“奇”字,在前一句中“有奇”的意思是“有零”,所以读音应是“j”;在后一句中“奇字”的意思是“生僻的字”,所以读音是“q”。通假字的读音要念借字字音,例如“为字共三十有四”中的“
47、有”是通假字,它通“又”,所以读作“yu”。要畅通朗读课文,还应读好停顿,特别是句中的停顿,它是用来显示句子的层次的,单从字面上是不易掌握的,必须理解句子的意思,才能读好句中的停顿。 一上课,科代表就带领同学们读这篇课文,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语文的学习氛围中,这种学习氛围也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习惯。同时。学生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达到了熟悉课文的目的,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 学生自己阅读,分析问题阶段; 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都是怎样突出奇巧之意的?”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回答出来需要学生把整个文章都看遍之后才能分析出来,我认为,给学生提的问题不要过小、过碎,不然学生会摸不着头脑,听得糊涂,自然回答的也糊涂。所以我开始就提了一个问题。 问题提出之后,我就把学生分组,一组看一段,前后桌的同学可以交流。学生们是先自己看书,然后再交流,这样使学生既认真看书了、思考了,有不至于很盲目。这期间老师就可以及时与学生交流,听听学生们的看法, (三) 学生展示环节; 十分钟之后,我让学生每组派一位代表上黑板写出自己组的答案。学生们在这个环节中显现得非常积极踊跃,争先恐后地上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