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练习题汇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注】【注】吕氏春秋中有:“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子期不在久矣,伯牙之琴自染尘埃。15.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四句写清风徐来,屋外风吹竹影,院门敞开,诗人伫立风中,悠然自得。B. 颈联中以“露”喻时已入夜,“苔”言人迹稀少,暗传故友久未登门拜访。C. 尾联中“何当”二字,人风对语,商量的语气,形象活泼,富有生趣。D.
2、 全诗紧扣“竹窗闻风”,细腻地描绘了微风四下流荡之状,语言清新淡雅。16.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借“风”来表达自己情感的。【答案】15. A 16. “风”是结构全诗的线索(以“风”贯穿全篇),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诗人的内心感情随风而起,随风递进,构思巧妙;以“风”起兴,诗歌开头从傍晚时分微风骤至写起,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以动衬静,颈联以动词“滴”“沾”赋予风之动感神韵,营造了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表现出诗人在幽静中透露出的无尽孤独之感;虚实结合(用典抒情),诗中傍晚微风是实景,暗用伯牙子期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风吹走琴上尘埃,以盼来日
3、与友人共奏,透露出内心的孤寂,以及盼望友人到来的急切心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悠然自得”错,诗人伫立风中,因思念友人而感到惆怅不已。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从“望风怀想”生发出来,所以从微风骤至写起。全诗共用了九个动词,或直接写风的动,或因风而动,如:惊、思、开、动、疑、滴、沾、入、拂。但又都是以“寄(思)”为暗线的,如影之随形,紧紧相连。“风”是结构全诗的线索(以“风”贯穿全篇),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诗人的内心感情随风而起,随风递进,构思巧妙。首联写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临窗冥想。突
4、然,一阵声响惊动了他,原来是微风吹来。于是,诗人格外感到孤独寂寞,顿时激起对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来到。以“风”起兴,诗歌开头从傍晚时分微风骤至写起,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颈联写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这是无比清幽静谧的境界,无比深沉的寂寞和思念。以动衬静,颈联以动词“滴”“沾”赋予风之动感神韵,营造了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表现出诗人在幽静中透露出的无尽孤独之感。尾联感叹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含蓄隽永,语意双关。言外之意是:什么时候,故人
5、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语意双关风与故人,表达寄思的主题。尾联虚实结合(用典抒情),诗中傍晚微风是实景,暗用伯牙子期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风吹走琴上尘埃,以盼来日与友人共奏,透露出内心的孤寂,以及盼望友人到来的急切心情。(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晚归蓝田酬王维给事赠别钱起卑栖却得性,每与白云归。徇禄仍怀橘,看山免采薇。暮禽先去马,新月待开扉。霄汉时回首,知音青琐闱。【注】时钱起为蓝田县尉,从长安归蓝田,王维(时任给事中)曾作送钱少府还蓝田赠别。
6、怀橘,三国志陆续传:“续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续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续跪答曰:欲归遗母。”薇:野菜名。青琐闱:宫门上用青色装饰的连环花纹,借指朝廷、皇宫。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下句中的“白云”与“白云生处有人家”(杜牧山行)中的“白云”含意有所不同。B. 颔联对仗工整,用典恰切,“仍”“免”二字相承,表意丰富,坐实了“卑栖却得性”这句。C. 颈联上句意谓暮禽归飞,先于钱起离去所乘的马,用于反衬自己公务缠身不得早归的愤懑。D. 前两联自抒怀抱以表心志;后两联叙晚归情景,“暮禽”“新月”“霄汉”扣题中“晚”字。16.
7、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 C 16. 思乡孝亲之情。“徇禄仍怀橘”,写自己任职微官,求得俸禄,仍旧怀乡孝亲。随性自适,追慕隐沦之心。自己虽“卑栖”而能恬然自得;“看山免采薇”,有美丽山居风景可赏,免遭采薇(野菜)而食之苦,暂可随遇而安。思念朋友,珍重知音之意。晚归蓝田,而时时回首身居长安的知音,可见眷恋之深。【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用于反衬自己公务缠身不得早归愤懑”说法错误,颈联“暮禽先去马,新月待开扉”的意思是:日暮鸟归才骑着马回去,弯弯的新月已升上来了,等待归人打开柴门。综合颈联上下句语义关系看并无反衬关系,也无
8、愤懑之意。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颔联上句“徇禄仍怀橘”的意思是出仕在外仍然想着孝养父母。其中“怀橘”运用了三国志陆绩传中陆绩怀橘遗母的典故,借典故写出了自己虽任职微官,但求得俸禄后仍旧怀乡孝亲的情感,抒发了诗人思乡孝亲之情。“卑栖却得性,每与白云归”的意思是诗人虽然官职低下却正合性情,常常飘然自在与白云一起归去。“看山免采薇”是说免遭采薇(野菜)而食之苦就能够欣赏美丽的山景。这三句写出了诗人虽“卑栖”却能随遇而安地与美景作伴,追慕隐沦之心,表现了作者随性自适,恬然自得之情。由题目可知这是诗人回赠朋友王维的一首诗,再结合诗句“霄汉时回首,知音青琐闱”可以看出,作者
9、时时回首遥望京都,只因为知己仍在朝廷中,表达了作者思念朋友,珍重知音之意。(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书愤二首(其一)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作此诗时虽已至暮年,但仍有老骥伏枥的报国豪情。B. 诗人赞赏苏武十数年吞毡咽雪的气节,愤恨张巡不去杀敌报国以至咬牙切齿。C. 颈联笔锋一转,虚写春雨飘洒在上林苑,清冷的夜月照见洛阳宫的凄清之景。D. 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
10、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也曾使用。16. 本诗是如何抒发“愤”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 B 16. 用典抒情。借苏武牧羊、张巡嚼齿的典故,使内心之“愤”表现得更为含蓄、复杂;寓情于景。写春雨飘洒在上林苑,清冷的夜月照见洛阳宫的凄清之景,渲染烘托诗人内心之“愤”;直抒胸臆。结尾两句,诗人内心之“愤”喷薄而出,情感充沛而强烈。【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愤恨张巡不去杀敌报国以至咬牙切齿”说法错误,“忧愤张巡嚼齿空”应理解为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者在抒发自己的愤懑之
11、情时,主要运用了以下三种手法:首先,作者用典抒情。“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一联,连用两个典故,分别是苏武牧羊、张巡嚼齿的典故,作者在此以苏武和张巡自比,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的痛恨。用典抒情让作者内心之“愤”表现得更为含蓄、复杂。其次,作者在诗中寓情于景。“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表面是写景,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上林苑”“洛阳宫”是西汉的皇家园林和宫殿,此处代指开封的北宋皇城,此时开封在金人的占领之下,作者借写上林苑和洛阳宫的凄清之景,渲染烘托诗人内心之“愤”。最后,作者在情感强烈到无以复加之时,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
12、诗的结尾两句“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是说诗人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诗人内心之“愤”喷薄而出,情感充沛而强烈,表达了自己老骥伏枥的决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咏白海棠薛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咏白海棠林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15. 下列对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
13、两首诗都是以白海棠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但所描写的白海棠形象又有所不同。B. 第一首认为海棠之白是因为洗尽胭脂,有素雅之美;第二首认为海棠之白是因为“偷来”,含贬斥之意。C.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蕴藉着返璞为真的审美法则,装愚守拙、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能使读者受到理性的启迪,亦引人遐思。D. 第二首尾联写看花人,“娇羞默默”“倦倚西风”,与首句的“半卷湘帘半掩门”相呼应,照应开头,结束全篇,结构完整。16. 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5. B 16. 薛诗中抒情主人公稳重、矜持、淡雅、清洁、守拙,属闺中之秀。从“昼掩门”“自携手瓮”“
14、淡极”“不语”等可以看出。林诗中抒情主人公孤独、落寞、多情、多愁善感、率真,有林下之风。从“半卷”“半掩”“秋闺怨女”“娇羞默默”“倦倚”等语可以看出。【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含贬斥之意”错误。“偷来”一词属于贬义褒用,表达出对白海棠的赞美之情。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把握能力。首联“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描绘出诗人端凝庄重的性格。首句一语双关,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刻画出封建时代贵族少女的矜持心理。诗人用“手瓮”盛水亲自浇灌白海棠,亦是爱惜花儿,珍重自我的一种表现。颔联
15、“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使用倒装,即“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海棠色白,故云“洗出胭脂影”:洗掉涂抹的胭脂而现出本色,这正是宝钗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洁白,亦是宝钗自写身份。颈联“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进一步描写白海棠的色彩、丰韵之美。上句承“胭脂”句发挥,谓白海棠一洗颜色,淡极更艳,颇合艺术辩证法,实写自我身份:安分随时,藏愚守拙,而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下句承“冰雪”句开掘,谓白海棠清洁自励,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愁多”句应是以宝黛之多愁善感反衬自己的宁静娴雅。尾联“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白帝
16、”在此实指自然,全联的意思是说:白海棠愿以其清洁之身回报自然,她婷婷玉立,默然不语,迎来了又一个黄昏。这实际上是宝钗的内心独白和自我写照。“不语”一词可见宝钗的稳重,“凭清洁”之语更可见她自誉自信的心理状态。此诗有意以白海棠关合自己,以花写人,反映出薛宝钗以稳重、端庄、淡雅、宁静、清洁自诩的内心世界。林黛玉的咏白海棠特点是以人写花,新颖别致。诗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以及拟花之“秋闺怨女”,又都是她的自我写照。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潇洒、机灵、高洁、哀愁、深情的形象,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首联“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写湘帘半卷,门亦半开,种花人已呼之欲出,但与“珍重芳姿昼掩门”之人风韵却
17、截然不同:一潇洒活泼,一稳重矜持,恰成明显对比。次句写种花之人“碾冰为土”以“玉为盆”,则种花人之高洁可知,玉盆冰土中白海棠之清雅更可知。颔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正面描写白海棠,特写其得梨蕊、梅花之长的风度精神。颈联“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为流水对,将白海棠花比作“秋闺怨女”用以“拭啼痕”的“缟袂”,而此“缟袂”又系“月窟仙人”所缝制,可见诗人想象力之丰富。全联的意思是说:深闺中幽怨的女儿将婵娥所缝制的白色娟袖揩拭眼泪。这“秋闺怨女”就是黛玉自己。其时黛玉正居父丧,身穿白色孝服,诗人将写实与幻想糅合,画出了白海棠哀愁的形象。尾联“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继
18、续以人写花,她倦倚昏夜西风之中,娇羞默默,无处诉说自己的一片深情。(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田园乐(其六)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注】宿雨:昨夜下的雨。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孟”是盛唐时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山水田园诗人”,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的美好心情。B. 王诗选用了“桃红、宿雨、柳绿、朝烟、落花”等景物,勾画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和谐而富有诗意。C. 孟诗写诗人在室内清晨耳闻春之声:那处处啼鸟
19、,那潇潇风雨。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D. 王诗尾联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扰春梦,山客犹自酣睡,这与孟诗中“春眠不觉晓”有异曲同工之妙。16. 盛唐时候的山水田园派诗人,通过描绘山水田园的自然景色,反映其心境和思想。这两首诗都写了春色,却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请从表现手法和意境两方面简要分析其不同。【答案】15. C 16. 表现手法不同:王诗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诗人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孟诗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诗歌写了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用春声来表现无边的春色,引发读者的想象。意境不同:王诗意境主在“静”字上,诗歌末句中
20、的“犹眠”二字最能表现诗人当时的内心感受。诗中“花落”、“莺啼” 虽有动静、有声响,却衬托出山客居处和心境的宁静,而这种“静”是闲适、恬静之境。孟诗意境主在“闹”,即 “春意闹”。开篇正因为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诗中的鸟声婉转、啁啾起落、沙沙雨声是热闹活泼,充满生机的。【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孟诗写诗人在室内清晨耳闻的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错误,根据原句“夜来风雨声”可知潇潇风雨声是作者夜晚所听到而非清晨。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表现手法:王诗有具体鲜明的设色
21、和细节描画。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在勾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可概括为:王诗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诗人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孟诗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春风春雨
22、,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可概括为:孟诗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诗歌写了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用春声来表现无边的春色,引发读者的想象。意境:王诗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花落莺啼有动静有声响,以动衬静,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可知:王诗意境主在“静”字上,诗歌末句中的“犹眠”二字最能表现诗人当时的内心感受。诗中“花落”、“莺啼” 虽有动静、有声响,却衬托出山客居处和心境的宁静,而这种“静”是闲适、恬静之境。孟诗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处处体现其“春意闹”。可知:孟诗意境主在“闹”,即 “春意闹”。开篇正因为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诗中的鸟声婉转、啁啾起落、沙沙雨声是热闹活泼,充满生机的。第 12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