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语文议论文整体阅读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4分)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至72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58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武、戴震【注】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
2、。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都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听觉记忆,背诵诗文“从娃娃抓起”。朗读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而少年的一个特点就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
3、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也重视最初的记忆。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如乌申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
4、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巩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是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从这样的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有删改)【注】顾炎武、戴震:著名学者。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
5、学家。戴震,清代哲学家、思想家。13.填入第段横线处的词语,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胸有成竹B滚瓜烂熟C一目了然D 心领神会14.文章围绕“”这一变革,提出自己的观点:。(4分)15.第段画线部分不能删去,说明理由。(6分)16.第段中“这样的视角”指的是,从“这样的视角看”,增加古诗文背诵是“打基础”的原因是、。(6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4分)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祝勇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沤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
6、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
7、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文字
8、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
9、。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聆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4月21日)1.第段中的“均等”是指书写不再受、字数、形式和的束缚,书写变得自由自在。(3分)2.阅读第、段,概括手机阅读的特点:(2分)(1)阅读方便快捷体现在:可以随时随地在手机上阅读;(2)阅读容量很大体现在:(3)阅读的“轻浅化”体现在:(4)阅读的
10、“碎片化”体现在:手机上的阅读往往是见缝插针地不连续性阅读。3.第段中的划线句子运用了的论证方法,既论证了什么?更进一步论证了什么?(3分)4.第段横线上应填的词语依次是(2分)A.抚摸 感受 相融 B.感受 相融 抚摸C.抚摸 相融 感受 D.相融 抚摸 感受 5.阅读第段至第段,作者的观点是“”,之所以这样坚定地认为的原因是:(4分)(1)(2)(3)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练习(14分)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木匠经常带着一帮徒弟干活,干着干着就累了,擦汗时挥手一甩,腕上的手表飞了出去,掉在刨花堆里。木工房被刨花堆得满满的,足有半人高,徒弟们停下手中的活儿东翻西找,始终没有找着。天色已晚,师傅
11、说:“算了,先去吃饭。明天再找吧。”就带着徒弟们离开了木工坊。一个多小时后,徒弟们酒足饭饱,回到木工房,见木匠的小儿子坐在门口,拿着手表说:“爸爸,我帮您找到手表了。”木匠很惊讶:“我们这么多大人,大白天都没有找到,现在黑灯瞎火的,你会如何找到的?”男孩说:“大家一起找,乱哄哄的。你们走后,我一个人坐在黑暗里,听见手表滴答滴答的声音,顺着声音一摸就摸到了。”故事很简单,道理却很深刻。想想看,宁静难道不是一种生产力吗?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句话颇有意味,意思是指大家都在忙碌的事情,你能够悠闲地对待它,才会有时间、有心思去满足自己的闲情逸致。别人a 的,
12、你不追赶;别人b 的,你用心去体会。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一种生活方式,发现生命的质量。菜根谭里说:“c 者,一事无成,d 者,百福自集。”讲的是同样的道理。宁静有时也是一种生产力。一个人能够 b ,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天地万物是可以映照在我们心中的,前提是心要安静。因为水流就是如此。喧嚣的小溪把碎沫拍打在山崖上的时候,澎湃的大海把浪花摔在沙滩上的时候,它能照见世界吗?它什么也看不见?11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或是过分在意他人的赞誉和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荡
13、着,躁动着,以这样的心看世相和自我,能没有偏差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适,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12安静下来,在中国人本来的生命规律中去发现悠然的欢喜,对今天这个时代而言,也许不仅是一件 的事,说它是 也不为过。1.结合文章内容,请在第段的横线上选择合适的词语。( )(3分)A.性躁心粗、心和气平、置之不理、忙碌追逐 B.性躁心粗、置之不理、心和气平、忙碌追逐C.忙碌追逐、置之不理、性躁心粗、心和气平 D.忙碌追逐、性躁心粗、心和气平、置之不理2.请根据所给的含义在第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成语。(2分)在美丽的织物上加以点缀。比喻略加修饰使其更美。 ( )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物
14、质或精神上的帮助。 ( )3.文章第段说“故事很简单,道理却很深刻。”,请按要求完成练:( 6分)(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小故事:(2)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文章中引用这则故事的作用是:4.阅读全文,请为此文选择合适合适的题目(多项选择) :( )(3分)A.悠闲生活 B.宁静也是生产力 C.寻找生命规律 D.宁静是生命的本真四、阅读下文,回答14题(13分)快乐是一种能力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快乐,但结果大相径异。为什么?因为快乐是一种能力。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
15、中靠学习、靠思考、靠实践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这种能力不论是形成过程还是外在表现,都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主要体现在对人要有宽容心、对事要有辩证脑、对信仰要有钢铁志上。人非圣贤,有错难免。这种错,或是讨论中讲了错话,或是创新实践中做了错事。孔子说得好:“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之方也,亲亲为大也;亲亲为大,和睦相处,就可快乐起来、振作起来。事情就是这样:以己为喻,方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容人所不及,谅人所不能,恕人所不知,礼人所不欲,让同事、同志间的快乐、和谐元素骤然变长,不快乐、不和谐的因子渐而化小。地厚者自平,宽容者自乐。人的容量和他成就的事业是成正比的。在容人中,宽容者得到的不
16、仅是乐,还有事业的成功和发展。论语中说:“宽则得众。”得众者得快乐得成功。绪儒斯也说:“宽容大量会使强者变得更强。”世界上的事总是有一利就有一弊。深山老林虽然天蓝水绿,但老百姓饭碗里的东西却未尽可意;城里的物质五光十色、丰富异常,但烦躁与污染却时时惹人烦恼。事情就是这样:沙中有金、玉中有石,这是事物的辩证法,也是生活的辩证法。这就需要学会辩证思维,对事,用“两点论”。世界万物的有与无、聚与散、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都是相对而言并相互转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没必要碰到点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就唉声叹气、一蹶不振。要相信,事情总会向好的方面发展,风雨过后会有晴天,从而乐观对今天,快乐奔明
17、天。人不能没有信仰。缺失信仰,精神就会空虚,灵魂就无所依存。对于当代共产党人来说,信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信仰就要居敬以持其志。立志才能定其本,志高才可意致远。有了定本致远之志,才能遇难不退,遇险不惧,面对乌云飘来,静观云卷云舒;面对春暖乍寒,照看花落花开。坚信,黄河之水无论转多少弯、遇多硬的岩,照样奔腾到海不复还;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论路多远、道多难,一定能冲破关山重重最终实现。事情就是这样:只有极度信服、尊重并为之奋斗的才能叫信仰。这种信仰,与志相联,具有钢铁般的强度,既坚硬无比,有难不知难;又韧性无比,有苦亦觉甜,在呼啸前进的过程中
18、,乐观主义伴始终。快乐是能力,能力兴细微。只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学不倦,慎思不断,明辨不止,笃行不变,快乐就如万山中来的溪水那样,与日俱增,且一路欢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3分)2.选文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3.选文第三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论证方法:_(1分)作用:_(3分)4.结合本文,说说你对第4段中“沙中有金,玉中有石”的理解,并举一例谈谈你的感悟。理解:_ (1分)举例谈感悟:_(3分)五、阅读下文,完成1-5题(15分)精神栖身于茅屋周国平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
19、高,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回,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要论家境,他的家族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他说,他不可能把他唯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靠卖画挣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宗教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太看重
20、物质享受,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事实上,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温饱是自然的需要,超于此的便是奢侈。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有必要也买一辆。富了总可以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了你人生的唯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追求精神的富有。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
21、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的确,一个追求精神财富的人必定淡然于物质的奢华,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离哲学家不远了。(选自周国平精神的故乡,有删改)1.标题“精神栖身于茅屋”的含义是:_(2分)2.凡高和斯宾诺莎都为了“保持思想上的自由”而过着穷困、简单的生活,但他们又分别为什么而“保持思想上的自由”?(2分)3.第画线句“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能否删除,为什么?(3分)4.第自然段画线句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作用是_
22、_(4分)5.中国也有许多栖身于“茅屋”而追求“思想自由”的人,请你列举一例,并简要说明。(注:需写出人物及作品名称,并简要说明)(4分)六、 阅读下文,完成1-5题:(13分)人生差异在读书任何一个人,不论是官是民,是忙是闲,或多或少都有点业余时间。倘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以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式支配业余时间,其结局或收获也大不相同。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写作,最终成为伟大的文学家。相反,有的人虽有才气,但因不懂得珍惜业余时间,得过且过,终其一生,别无建树。不过,依我看,人生的根本差异在于读书。因为,读书至少有三大“好处”。读书可以“明目”。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一个人热爱读书,
23、坚持读书,就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就会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大是大非面前,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读书可以“清心”。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大潮澎湃,街头巷尾灯红酒绿,堪称诱惑多多、考验多多。唯有能够静下心来坚持读书学习的人,能做到清心静气,淡迫名利,不为名所累,不被利所感。如若不能静心读书,则放逸自我,心散神虑,更有甚者戾气增生。读书可以“强体”。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国与国之间充满竞争,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竞争。因而人们都希望自己素质强一些,形象好一点,以适应竞争,赢得竞争。而一个人外塑形象也好,内强素质也罢,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老老实实读书,才能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才能丰富知识,增加营
24、养,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首先,要乐于读书。生命有限,知识无穷。人生在世,要做的事情很多。尽管如此,也要养成勤于读书、乐于读书的良好习惯。其次,要善于读书。古人云:开卷有益。然而,今天看来不尽然。因此,要善于择书而购,捧书而读。这样,才不至于读了坏书,中了邪气。再次,要巧于读书。要通过消化吸收,去粗存精,把前人、他人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智慧,并用以知道实践,推动工作。1.请为第段横线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2分)_国与国之间充满竞争,人与人之间_充满了竞争。2.文章第段划线句运用了_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3.文章- 段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请你补出:(3分)4.本文的的中心论点是_。(2
25、分)5.下面哪项可作为文章第段的论据?请阐述理由。(3分)A、老骥伏杤,志在千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选_理由是:附:参考答案和解析一、(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8分)13.(2分)B14.(4分)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古诗文背诵是学习的有效途径15.(6分)画线句列举了清朝、民国时期一些学者有出色的背诵功夫的事例,与第段的其他事例共同论证了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都很重视背诵,使论证更具普遍性。 16.(6分)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听觉记忆重视最初的记忆二、1.(3分,1分一空)材质、内容、表达方
26、式(材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等;内容:诗词、书札、文章等;表达方式:抒情、议论等)2.(2分)(2)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1分,或“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3)手机不适合阅读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1分)3.(3分)举例论证(1分);手机不适合阅读沉静的、意蕴深刻的文字(1分),手机阅读改变了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的观点(1分,前后顺序不可颠倒)。4.(2分)A5.(4分)“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1分);(1)纸质书是文化的承载和传递者。(2)纸质书具有艺术的美。(3)书店的增加,方便了纸质书的阅读和购买。(4)年轻读者对纸质书有天生的好感。(原因1分一点
27、,写出以上任意三点即得3分)三、【答案】1.C 2.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3.(1)木匠的儿子在夜里静静倾听手表的响声终于找到手表(2)一个人平心静气能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举例论证以确凿的资料和具体的事例论证了中心论点宁静是一种生产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4.B D(B是中心论点,D是分论点,故可选择。)四、1.快乐是一种能力(或快了是能力,能力兴细微).2.不能,这三段从结构上来说是层进关系,第3段写人非圣贤,有错难免,接着说世界上的事有利就有弊,最后引出人不能没有信仰,总的论述了快乐是一种能力的中心论点。3.引用论证.引用论语和绪儒斯的话有力的论证了宽容大度的人不仅容易获得快乐,也更易获得成功,
28、这一论点,也论证了快乐是一种能力的中心论点。4.“沙中有金,玉中有石”的意思是事物是辩证的,如“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就会走向成功.(只要举例具有辩证性,名言、事例皆可)五、1.一个追求精神财富的人必定淡然于物质的奢华或者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主张简朴的生活方式),追求精神的富有(“精神”与“茅屋”各1分,意对即可)(2分)2.凡高作为画家,追求的是真正的艺术(1分);斯宾诺莎作为学者,追求的是科学的良心(1分)3.不能, “简朴的生活方式”(淡然于物质奢华的生活方式/不看重物质享受)与“苦行僧哲学”是不同的(2分),使论证更严密(1分)4.引用论证(1分),引用塞涅卡和柏
29、拉图的话作为理论论据,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一切贤哲都主张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追求精神的富有。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3分)5.范例: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晚年居住在成都草堂,生活窘困,茅屋为秋风所破偏又逢连夜雨,一家老小在“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茅屋里彻夜难眠时,他还心系“天下寒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声。如刘禹锡 陋室铭 、柳宗元 五柳先生 等(作者名1分,作品名称给1分,说明处酌情给分)六、1.(2分)不仅也2.(3分)对比论证将能静下心读书的人和不能静心读书的作对比,有力地论证“读书可以清心”的观点。3.(3分)以上我们谈了读书的好处,为了更好地发挥读书的作用,我们又该怎样去读书。4.人生差异在读书。(2分)分析:一段是讲读书的方法,所以这几段并未恰当地阐明文章的观点。5.(3分)B(1分)理由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是”读书时应该加以选择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1分),与第七段“善于择书而购”的观点一致(1分),可以作为第七段的理论论据(1分),更加有力地证明作者的观点,所以选B.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