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政治一、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属于(C)A、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C、唯心主义D、不可知论【解析】所谓唯物主义,就是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意识(思维)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或反映的哲学派别。所谓唯心主义,就是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这是(D)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解析】辩证唯物主
2、义认为,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在不断地运动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设想脱离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另一方面,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3、下列各项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是(A)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C、对立和统一的观点D、本质和现象的观
3、点【解析】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人们考察事物、分析问题的基本原则。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归根到底都是从各个方面揭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4、下列各项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思想的是(C)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解析】C选项中的“物极必反,相反相成”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A选项中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体现了外因对事物发展的影响。B选项中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选项中的“欲擒故纵,声东击西”体现了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原理。5、正确处理独立自主、自力
4、更生与对外开放关系的哲学依据是(D)A、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B、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C、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在依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外因关系原理是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外开放等一系列政策方针的理论依据。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对立表现为(B)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D、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解析】一般来说,唯物主义是反映论,唯心主义是先验论。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的全部感性、理性认识过程都是客观事物在人
5、脑中的反映,反映过程是能动积极、辩证发展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唯心主义认识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7、与感性认识相比较,理性认识的特点是(D)A、直接性和形象性B、生动性和具体性C、丰富性和多样性D、抽象性和间接性【解析】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8、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
6、是有限的、不完全的。这说明真理具有(C)A、绝对性B、客观性C、相对性D、一元性【解析】真理的相对性亦称相对真理,也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或片段的正确认识,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不完全的。承认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承认我们的认识有待扩展,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事物或现象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总是有限的,具有近似的性质。承认我们的认识有待深化,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9、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是(C)A、政治制度B、自然科学C、政治思想D、思
7、维科学【解析】理性形态的社会意识形态从结构上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不进入上层建筑且不反映经济基础的部分,如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另一个是进入上层建筑并反映经济基础的部分,这部分又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思想、哲学理论、宗教观念、道德观念、艺术等。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思维科学是研究思维活动规律和形式的科学,为科学三大领域之一,思维一直是哲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及其他一些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所以两者都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10、社会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8、,另一对是(A)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广大群众和少数统治者之间的矛盾C、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D、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解析】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11.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B)A、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B、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C、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D、思想理论对历史发展的引领作用【解析】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而唯心史观认为少数天才、帝王、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所以,两者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对历
9、史发展的决定作用。1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A)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C、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D、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解析】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13、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含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个方面,其中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D)A、重要武器B、主要形式C、战略阵地D、基本内容【解析】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又是土地问题。因此,进行土地革命,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中国民主革命主要的基本的内容。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
10、,革命根据地是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14、毛泽东提出,坚持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军队,这支军队的唯一宗旨是(D)A、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B、执行严格的革命纪律C、注重思想政治教育D、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析】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5、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D)A、长期性B、稳定性C、独立性D、过渡性【解析】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它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过渡性。16、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过
11、渡形式,其中高级形式是(B)A、委托加工B、公私合营C、统购包销D、计划订货【解析】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在工业中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在商业中经销代销等初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再发展到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是(A)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B、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C、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D、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总结我国社
12、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A)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B、毛泽东思想C、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1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C)A、以人为本B、群众路线C、实事求是D、独立自主【解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20、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实现人的
13、自由而全面发展C、实现共同富裕D、实现人的平等而全面发展【解析】邓小平在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的同时,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2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B)A、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B、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D、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历史阶段【解析】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水平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
14、阶段,即从190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2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D)A、改革开放B、四项基本原则C、艰苦创业D、经济建设【解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一个中心”指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C)A、国家治理体系和管理体系现代化B、国家治理体系和监督体系现代化C、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D、国家治理体系
15、和执政能力现代化【解析】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本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4、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这是因为(C)A、改革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B、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C、改革是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解放生产力D、改革是对社会基本制度的根本性变革【解析】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
16、性;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等方面来说,改革是中国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这场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也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5、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中,稳定是(D)A、目的B、动力C、根本D、前提【解析】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有机整体,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26、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三步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B)A、温饱水平B、中等
17、发达国家水平C、发达国家水平D、小康水平【解析】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2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A)A、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B、按劳分配为主体,按需分配为辅C、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为辅【解析】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28、党的十八大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变为(A)A、提高质量和效益B、
18、扩大经济规模C、提高发展速度D、加大投资力度【解析】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29、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A)A、发展社会主义民主B、健全社会主义法制C、坚持民主集中制D、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解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是人民民主。发扬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30、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19、济条件下,仍然要提倡集体主义,反对(B)A、个人利益B、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C、等价交换原则D、物质利益【解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要提倡集体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这是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取向。31、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应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形成(B)A、倒金字塔型分配格局B、橄榄型分配格局C、金字塔型分配格局D、哑铃型分配格局【解析】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
20、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32、台湾问题实质上是(C)A、国共关系问题B、中日关系问题C、中国的内政问题D、中美关系问题【解析】台湾问题不同于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不容许外国干涉,要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这就是台湾问题的实质。3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是(D)A、国家互信协作B、各国共同繁荣C、各国同步发展D、国家主权平等【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
21、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34、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四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居于基础地位的是(A)A、尊重劳动B、尊重知识C、尊重人才D、尊重创造【解析】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是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贯彻。”其中,尊重劳动是基础和根本,劳动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35、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D)A、农民阶级B、知识分子C、新的社会阶层D、工人阶级【解析】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36、2016年10月21日,红军
22、长征胜利纪念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纪念长征胜利(B)A、50周年B、80周年C、70周年D、60周年37、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A)A、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B、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C、关于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的意见D、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38、据新华社2017年4月1日报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设立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这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该新区是(B)A、重庆两江新区B、河北雄安新区C、上海浦东新区D、天津滨海新区39、2017年5月14日至15日,
23、中国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此次高峰论坛的主题是(C)A、加强国际合作,致力于稳定,实现共同繁荣B、加强国际合作,致力于稳定,实现共赢发展C、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D、加强国际合作,致力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40、2016年8月,第三十一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获得本届奥运会女子排球冠军的球队是(A)A、中国队B、美国队C、巴西队D、俄罗斯队二、辨析题:414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41、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答:错误。(1)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
24、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强调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承认并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充分发挥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主体作用。而物质世界存在着其内在的规律性,人的行为如果违背它,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导致无效或失败的结果,所以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求。(2)强调客观规律性,并不是否定主观能动性,恰恰是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只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讲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夸大精神的作用,导致实践中的唯心主义。题中的“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的观点显然并没有以承认和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而是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的做法应该
25、是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4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答:错误。(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
26、本政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三、简答题:4345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43、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27、,简称生产方式,是指人类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一定的生产力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体现着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体现着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2)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生存,就要解决吃、喝、住、穿的问题,为此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同时人类从事政治、司法、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也必须首先解决吃、喝、住、穿问题,所以生产活动又是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
28、第二,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活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且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整个人类社会。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制度。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一种社会制度的变化,无论是在量变范围内的调整,还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最终都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第五,生产方式决定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影响作用的性质、方式和大小。44、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哪些特点?答: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
29、主主义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但两者之间有着原则区别。(1)首先,革命领导权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2)其次,时代条件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3)再次,革命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4)最后,革命目标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在中国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45、简述
3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有:(1)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第二,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第三,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
31、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4)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5)第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四、论述题:46小题,20分。46、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必须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试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并说明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答:(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
32、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第二,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上面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体系。第三,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增加环保投入,健全环保监管体制,提高监管能力,加大执法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