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汇报人:XXX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钟杨先进事迹学习前 言钟扬(1964 年 5 月2017 年 9 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植物学、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适应机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并为西藏大学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2018 年荣获“时代楷模”称号,2019 年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大型成就展”20102019 年英雄模范人物。“我曾经有过许多梦想,那些梦想都在遥远的地方。我独自远航,为了那些梦想。”在纪录片播种未来的开篇,钟扬说起这句话时,身后的经幡
2、被风鼓动着作响,仿若奏起一曲来自雪域高原的英雄赞歌。2017 年 9 月 25 日,钟扬在赴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 53 岁。前 言他逝世的第二天,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等媒体做了大量报道,近 400 家微信公众号发布纪念文章,这部记录他事迹的短片当日全网点击量超过 1200 万。尽管告别仪式在银川举行,仍有三百多人不远千里,从四面八方赶去送别。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告别仪式上压抑不住悲痛,低声哭泣,仪式结束后在现场徘徊,久久不忍离去。钟扬的骨灰抵达上海后,近百名师生等在机场,站在雨中,迎接他,陪他最后一程。场面感人,催人泪下。为
3、什么有那么多人被他感动?因为他是跋山涉水、扎根青藏高原的“人民科学家”,是情系西部、胸怀天下的“优秀援藏干部”,是爱生如子、播种未来的“好老师杰出代表”他用一生行动追随心中的梦想。目录CONTENTS0101建造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方舟”0202成为青藏高原的藏波罗花0303迷恋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PART ONE建造来自世界屋脊的建造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方舟种子方舟”“他大口喘着气带着我们往山上爬,不放过任何一个岩石间的裂缝,不放过任何一棵峭壁旁的小草。”西藏大学生态学博士刘天猛,至今无法忘记钟扬带着他们寻找拟南芥的身影。拟南芥是一种细长而直立的小草,花苞绽放时,会开出米粒大小的四瓣小花。外表
4、不起眼的它,却是植物学家最珍爱的模式材料,高原上的拟南芥尤其珍贵,一旦找到,就可以分析高原植物的起源进化过程。删除色块后有图片拟南芥,只是西藏1000多种特有植物中的一种。“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 1/7 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 1/3。有些地方甚至100 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钟扬的指导下,他的两位学生利用每个周末的时间到雅鲁藏布江流域探寻,终于在 2013 年找到一种全新的拟南芥生态型。目前,该种生态型已被无偿提供给国内外科研机构,成为新的植物功能基因组和分子进化的研究材
5、料。删除色块后有图片他要来寻梦,深扎青藏高原,收集种子,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方舟”。对钟扬来说,采集种子是一件乐事。“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果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 200 颗。我最讨厌的植物是什么呢?椰子。那么大一颗,8000 颗的样本数量,我们需要两卡车把它们拉回来。”钟扬调侃道。删除色块后有图片然而,在西藏野外探寻,惊喜总是与惊险并存,需要克服的可不止“九九八十一难”高原反应随时出现,一次次挑战生理极限;七八天吃不到热饭,饿了啃一口干粮,渴了就从河里舀水喝,晚上住在牦牛皮帐篷里,严重缺氧导致煤油灯很难点亮,冬天盖三床
6、被子也无法抵御寒冷;没有水就不洗脸,没有旅店就裹着大衣睡在车上,突遇大雨冰雹就躲在山窝里“那次,我和扎西次仁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 5200 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钟扬的博士生、西藏大学理学院教授拉琼回忆。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 6000 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麴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删
7、除色块后有图片“我们不能因为高原反应就怕了是吧,科学研究嘛,本身就是对人类的挑战。“16年间,钟扬带着学生采样的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最荒芜的地区,经历了无数次生死一瞬。他们的车曾被峭壁滚落的巨石砸中,曾在荒原里抛锚,没有食物,几近绝望,但钟扬采样的脚步却从未停歇。删除色块后有图片他背着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29 块钱的牛仔裤”,戴着晒变色的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带领团队跋山涉水,每年行程数万公里,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 4000 万颗种子,占西藏高等植物的 1/5,为国家储存绵延后世的基因宝藏。删除色块后有图片PART TWO成为青藏高原的藏波罗花成为青藏高原的藏波罗花“世上
8、多少玲珑的花儿,出没于雕梁画栋;唯有那孤傲的藏波罗花,在高山砾石间绽放。”这是钟扬生前最喜欢的一首藏族诗歌。他就像这青藏高原的藏波罗花,深深扎根,顽强绽放,把生命最宝贵的时光,献给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2009年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前,钟扬已经自发援藏许多年。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把事情做好,从不计较能否获得经费保障。一边插着氧气管,一边连夜修改申请报告,2002 年,钟扬帮助西藏大学教师琼次仁教授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是西藏大学拿到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极大地增强了藏大老师们的科研信心,也极大增强了藏大老师与钟老师之间的友谊。两年后,琼次仁不幸罹患癌症,弥留之际,他紧紧拉着
9、钟扬的手说:“我走时,你抬我,你来抬我”。琼次仁的话,体现了这位藏族同胞给予朋友的最高信任。“三个没有”在援藏过程中,钟扬感受到东西部在科技人才上的巨大反差。当时西藏大学的生态学科可以说是“三个没有”:学科没有教授,教学科研团队中没有博士学位,课题申请没有基础。他意识到,这片神奇的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科学家,更需要教育工作者,于是,钟扬萌生了打造高端人才援藏新模式的梦想,想借鉴东部教育模式,发展西部教育,为西部培养人才、建设学科。删除色块后有图片对自己吝啬,对西藏大学的师生慷慨熟悉钟扬的人都知道,他的生活极其简朴,总是背着旧书包、戴着一晒就褪色的太阳帽,花 29 元在地摊上买的牛仔裤,穿了很多年
10、,破了好几个洞,他就自己找块蓝布补起来,补丁又磨破了还不扔。这样一位不舍得给自己多花一分钱的“吝啬鬼”对西藏大学的师生却很慷慨。他私人出资发起了“西藏大学学生走出雪域看内地”活动,先后组织了 80 多个藏大学生赴上海学习交流,帮助他们开阔视野;面对藏大教师申报国家级项目没经验、不敢报、没人报的现象,他不仅帮助义务修改项目申请书,还为每人提供 2000 元的申报补助;藏大与武汉大学首批联合培养的 9名硕士研究生家里都很困难,他就给每个人补贴生活费、报销火车票在钟扬的帮助下,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他申请到了西藏第一个理学博士点,为藏族培养了第一位植物学博士,那是一位名叫扎西次仁的青年人
11、,目前已担任西藏种质资源库主任。他的同门师弟、钟扬培养的第二位藏族博士拉琼,现在也成长为西藏大学理学院教授。16 年间倾注心血,16 年后硕果累累。删除色块后有图片钟扬还带出了西藏第一个生物学教育部创新团队,尤其是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不仅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系列空白,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为西藏生态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我国西部生态学科建设和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作出了杰出贡献。PART THREE迷恋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迷恋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加盟复旦,转入生态领域2000年,受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家宽的邀请,钟扬毅然放弃中科院武汉植物所
12、副所长的位置,来到上海,加盟复旦。基于他对植物学的研究经历,钟扬和团队老师们敏锐地预见到,生态学可能对上海、对国家更重要,于是,他们一起转入生态学领域。删除色块后有图片下定决心要振兴复旦的生态学科角落布满蜘蛛网,有些窗户的玻璃都是破的,钟扬和陈家宽的第一次见面,就发生在一派萧条景象的实验室中。在20世纪90年代商业大潮的冲击下,当时复旦大学的生态学科人才流失严重,学科没有一位中青年的教授,研究方向不明确,研究课题很少。但这难不倒他们,他们下定决心要振兴复旦的生态学科。在国家211和985工程支持下,他们凝聚研究方向,积极申请国家课题,引进培养人才,通过九年的不懈努力,建成生态学国家重点学科,又
13、与北京师范大学的生态学科力量强强联合,建成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 态学 科钟扬在植物学、青藏高原植物多样性与适应机制等前沿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在 Science、Nature、PNAS 等重要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埋头教学科研的同时,2003 年起,钟扬开始担任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诸多改革措施,使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院管理水平大为提升。然而,2008 年院班子换届时,有人推荐他出任院长,他却婉拒了。他说,学院应该全球招聘院长,这样可以提升国际影响力。删除色块后有图片他总将名利看得很轻,最眷恋的还是做一名老师。“我相信,如果有下辈子
14、,钟扬还会选择做老师,因为他最喜欢的就是做老师。”陈家宽忆起钟扬时说。“在商场,顾客是上帝,在老师心里,就要把学生当上帝。”钟扬曾半开玩笑说。他曾经花 30 多个小时为学生修改一篇论文,细到每一个标点符号,也会为学生仔细标记好英文文献的学习重点。删除色块后有图片不让一名学生掉队培养学生方面,钟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将那些基础较为薄弱、研究没有方向、毕业出现问题的学生收到自己名下,一个个谈心,悉心指导。他会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不让一个人掉队是他的目标,他也做到了。众所周知,野外采样对生态学研究非常重要,钟扬却招收过一名患“肌无力”、行动不便的学生,带了他整整 6 年,
15、指导他做生物信息学的数据分析。毕业时,学生激动地说:“钟老师,是您改变了我的人生,谢谢您”如今,这名学生已成长为中科院的副研究员。当钟扬的工作重心转到西藏时,他承认,自己的招生名额渐渐倾向这所他心目中的“世界最高学府”。钟扬的学生、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徐翌钦回忆道,实验室里的很多学生是钟扬从少数民族地区招进来的。这些学生刚开始都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联系了他,他就鼓励道:“读我的研究生基础差一点没关系,我帮你补,你只需要有一颗热爱植物学的心。”删除色块后有图片任教17年,钟扬为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培养了100位研究生和博士后。他的学生“各显神通”,有做科学研究的,有做科普的,有从事创新创业的。
16、“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都很宝贵。”钟扬曾说。删除色块后有图片结语“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梦想之路延续,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在钟扬的心中,谋划的不仅是当下,还有长远的未来。始终不忘科研报国之初心,牢记民族复兴之使命,始终不忘立德树人之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之使命,钟扬的追求始终是科学与教育、国家与人类。他曾说:“梦想,不论多么遥远,总驻守在每个人心底,只要心在不断飞翔,路就不断向前延伸。”“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我是钟扬,一名工作在青藏高原的生物学家,一名来自上海的援藏教师。”纪录片播种未来的最后,钟扬走在学生们的身后,桥两侧的经幡随风飘动。他回过头,略带高原红的面庞笑容依旧和蔼宽厚。汇报人:XXX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