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高考一模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鹿住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遇史家风”这一概念,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总结中国史学传统时提出来的。他在文史通义中评价创作了通志的宋代史学家郑樵:不徒以词采为文,考概为学也。于是越欲区正史迁,益以博雅,贬损班固,讥其因袭。运以别识心裁,盖承遏史家风,而
2、自为经纬,成一家宫者也。司马迂著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交,成一家之言,历史是在变化中进行的,史记就呈现出了这种变化。汉书作者班因对引马迁多有微辞,但也肯定“共涉猎广博,赏穿经传,胞聘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劲矣。在班固之后,汉纪的作者简悦和后汉纪的作者袁宏,都把“通古今”作为历史撰述的宗旨或原则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班固的汉书是纪传体皇朝史,首悦的汉纪、袁宏的后汉纪是编年体皇朝史,它们都不是史记那样赏通的历史著作。他们强调“通古今”的必要性,一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宗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二是“通古今”也是当时思想家所关注的问题。王充指出:五经比于上古,犹为今也。徒能说经,不晓上古,
3、然则儒生所谓育替者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思想背景下,苟恨等史家所倡言的“通古今”并非一定是体现著作内容上的“通古今”,更要注重对现实的关注。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最全面的通史撰述,梁武帝的通史则是最早以“通史”名书的通史撰述,它与前者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史学上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南宋史学家郑樵是闲发史学之追求“通”的名家,通志是其名作。首先,郑樵强调“会通之义大矣哉”,他继承了司马近“通古今之变”的撰述宗旨并在书志领域有重大发展。其次,郑樵批评班固,认为其“全无学术”“断代为史,会通之道,自此失矣。应当指出,郑樵把会通与所代对立起来的看法,在史学发展上是不能成立的。要理解“通史家风”的
4、核心内涵,必须回到古代史学家对“通史”的理论认识中。“纵通”,即贯通古今,追源溯流,杜佑的逼典上起黄帝,下追唐天宝之末,是共制体通史的代表作。“纵通”的特点非常鲜明,即“原始察终”“通古今之变”。“会通”是殉樵极力提倡的作史方法,其“会通”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献资料的会,广搜材料;二是古今历史的通。横通则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社会历史各个方面内容的考量与论述。其实,当我们以“断代为史”为参照审视“纵通”“会通”和“横通”,就会发现,文献资料上的“会通和历史内容上的横通都不足以反映通史家风的主旨,因为断代史家也完全可以做到这两点。在中国史学史上,无论是通史还是断代史,只要是优秀的史
5、著,都需要广泛占有文献资料以及反映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这样才能流传后世。可见,通史家风是围绕通古今之变而形成的别具一格的理论体系,“通古今之变”是“通史家风”的真正精神内涵,是真正的通史精神。历史上对一些史事的记述常有曲直、是非之分,只有在通史编纂中才能做到衡鉴至公,庶几笔朋平允,而折衷定矣”。历史上对同一史事的记述也存在诉略不同,以致“首尾交错,互有出入”而产生“抵标”,这种情况也只有在通史的编纂中“统合为编”,定其去取,以提出一个合理的说法。从史学史上考察,某些重大的、带根本性的历史问题和理论问题,依往是通史著作提出来的,并在学术史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上的“通史家风
6、”笔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历史是在变化中进行的,司马迁写史记的宗旨,就是要探究天人关系,呈现古今的变化。B.虽然班固、苟悦、袁宏的书不是贯通的历史著作,但他们都把通古今作为历史撰述的宗旨。C.优秀的历史著作,需要广泛占有文献资料并且反映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这样才能流传后世。D.历史上对一些史事的记述常有曲直、是非、详略的不同,而在通史编纂中可以做到公允合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提出了通史家风这一概念,接着引用章学诚评价宋代史学家郑樵的一段话作为印证。B.文章第二段引用王充对五经的一段评语,意在表明通古今不是指
7、内容,而是要关注现实。C.文章摆事实,讲道理,说明通古今之变是通史家风的真正精神内涵,是其正的通史精神。D.文章第四段展开分类论述,从“纵通”“会通”“横通”三个角度论述了“通史家风”的核心内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的史记与梁武帝的通史,这两本书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最全面的通史撰述。B. 史学家强调“通古今”的必要性,是因为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宗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C.作通志的南宋史学家郑樵把会通与断代对立起来的看法,不被后代史学界认可。D. 从史学史上考察,通史著作提出的某些重大的、带根本性的历史问题和理论问题,在学术史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二)实用
8、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在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中,亭台楼阁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亭”的历史很早。最早的亭,与边防和军事有关,是边塞哨所一类的建筑。战国时期,在国与国的边境上都设有这种亭,置亭长,任务是侦察敌情,防备敌人。到秦汉时,这种亭演变为一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十亭为一乡,亭设亭长一人,管理当地沟安和民事纠纷。刘邦起义前就是“泗水亭”的亭长。大约在秦汉以后,这种十里一亭的政治作用消失了,亭成为人们远行送别的休息场所,出现了十里长亭,五里短亭。再看“台”:尔雅曰:“四方高而台。”实际上,把高出平地的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也叫“台”。传说中
9、的赏帝住在“轩辕台”。三国时曾操所建的“铜雀台”,名噪古今,算得上中国第一名台。另外,还有“越王台”“戏马台”“歌凤台”和“拜将台”。三看“楼湘”:二者并无多大区别,都是指两层以上的房屋建筑。它们的区别在于,“湖”通常在四周开窗,或设置栏杆回廊,而“楼”则三面为墙,一面开窗。旧时皇宫里常把楼阁建于台上,作为宰相等人办公处,因而有“内阁”之称。(选编自中国古代的亭台楼阁)材料二:把亭台楼阁修在山上,登高而望远,从上往下看,山,高低起伏,水,蜿蜒曲折,此情此景还暗乐着想象中君临天下俯瞰大地的一种视觉效果。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读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啸于丘阜之崩,使人性迈。闭眼沉思也好,
10、举目观望也罢,同祥进入的是登临送目的境界,思绪自然信马由缰。那山高水远的意境与怡悦古人体会甚深。天下姆山水,必有楼台妆: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宇留。古人留下的亭台楼阁,总是文化历史高度的意象,这些去处,往往点缀名人名文,则相得互彰。居庙堂之高,则忧甚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种讹患意识让人热血沸腾,只可惜历代的统治者并不领情,豪杰的抱负也就屡屡落空,“睹物兴情,登高远望,面对豆古不变的山川河流和浩森无穷的宇宙苍穷,人的力量显得微弱渺小,不值一提;面对自然,人的弱点和不足暴露无遗,人在自然力量面前是那样的相形见绌。这样一来,人生的短智感、自我的渺小感等种种悲观消极的情绪在人的内心便自然产生,所以说
11、,亭台楼阁中也饱合了文人墨容一种怀才不遇的情感,这种情感内涵丰富,里面蕴蔽的忧国忧民、哀时伤世的思想主题对中国文化人和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选编自亭台楼阁分析)材料三:古亭台楼阁是共同的社会财富,其保护工作应当由社会群众共同参与。地方政府要综合利用多种途径,开展亭台楼阁的保护宣传工作,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全民参与的保护意识。例如,利用地方电视台或当地报纸、广播、宣传地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意义,激发人们的参与意识,从而降低甚至枯绝破坏古亭台楼阁的行为。古亭台楼同之所以屡遭破坏,一方面与环境影响、城市建设等因素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与破坏成本偏低有间接联系。例如,在城镇化建设中,一些建筑企业为了
12、降低工程成本,不愿意花费资金迁移古亭台楼闻,而是违规直接拆除。但是这种违法行为并没有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依法惩处,导致许多建筑企业协纷效仿。因此,地方政府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尽快出台内容科学、执行到位的古亭台楼阁保护法规,对于违法破坏古亭台楼阁的必须依法给予惩罚。另外,对于古亭台楼阁保护工作突出的个人或单位,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樊励,形成带动和示范效应。对古亭台楼阁修葺的本质就是对古建筑遗迹的保护,但是在修葺和保护过程中要注意既有所保留又有所割舍,尽可能在小规模改造的前提下对古亭台楼阁进行修算,以确保它们能够一代又一代的保存下来,让后人能够有幸目睹古代文明的群炫成就,同时实现古亭台楼阁在
13、现代社会的新生。古亭台楼阁作为非物质文化的栽体,一旦失去将不复存在。因此,如何保护我国的古亭台楼闯尤为重要。面对现代城市建设和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我们应当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在保证对古亭台楼阁进行保护的同时又能科学合理地开发它们的潜在价值,促进经济的发展。(选编自浅谈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最早的亭与边防和军事有关,后来成为人们远行送别的休息场所,台是指高出平地的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B.古人登临亭台楼阁,极目远望,往往进入山高水远的境界,睹物兴怀,油然而生个人和家国的复杂情感。C.
14、 楼阁都是指两层以上房屋建筑。但是“阁”的使用价值比“楼”大得多,宰相的办公处就称为“内阁”。D.古人留下的亭台楼阁为江山增色,名人触景生情的名文为名胜添彩,这种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对古亭台楼阁应该如何保护?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理性与浪漫张 炜后人常常追述那将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宝前光辉灿烂的文化的时代。一个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发展和学术思想都深受这三百年的影响。它具有真正的划时代的意义。这就是从春秋后期到战国。这片土地上何时出现过这么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学者?他
15、们来自各个阶层、各个阶级、各个社会集团。“言治乱之事,以千世主”;到处游说讲学,弘扬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相互论战,派别林立,即所谓“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他们是一个时期人类才华的全面凸显,是人类所具有的巨大关怀能力的全面展现。他们留下的深邃的思想、灿烂的辞章,像山河日月一祥永恒。这些钟常有的雅容和顺、纤徐合蓄;有的灵活善譬、气势充沛;有的奇气象人、怨象丰富;有的层次清晰、论断缜密;有的锋利峭刻、说理透辟,阅其文如闲其声,如观其貌。我们相信那种巨大的激情,不可淹没的理性,正为朴实而开阔的一个时代所独有。他们更为自信. 更拥有抱负和畅想力。为了实现这抱负,他们可以跋山涉水,宣示自己的主张。我们仿
16、佛可以看到茫茫大地上往复奔走的诸子,恶让、屈辱、思念、战异,都不能使其怎向有一丝改变。当时,无论是出身卑微者还是高贵者,都可以在同一场合卿论,都可以展放自己的一腔豪迈。他们试图使自己洪亮的声音直达耳郭与心灵,进而化作日常具体,恩泽于民众。他们可以同时是一个时期一个民族的智慧之星、才学、学人,又是武士、重臣和旅人;今日直言于高堂,明日浪迹于天涯。只有那些从不苟且偷安者才有这样的潇洒、气魄。一个充分掌握了自己生命意义的人,才有如此的坦然和果断。从一片土地到另一片土地,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不倦地寻找、说服、宣示、辩论,日标和信念不可更移。这样的人生充满理性,这样的行迹又浸透了浪漫。诸子的足迹经纬
17、罗织了丰饶的大地,翁烂的言辞写就了纸帛和历史。从历史上看,只有在一个民族处于竞争和发展的生气勃勃的时代,才会窥见这一类身影。应该研究游生这些奇特生命的土地。土地与土地之间尚存在着差异。当时严酷竞争的现实是,无理性则丧失,则毁灭。正是这样一种规定性的力量在左右和驱使,诸子百家也就各宫一家之理,各展一技之长。没有统一的理法,没有不变的规范。各种约束都消失了,远退了。在共同的机缘面前,它们生长、交替和更迭。我们所能看到的这些记录很可能只是当时繁华的短当中的短短数页,还远不能再现那个盛况空前的时代。可即便如此,也让我们得以窥见盛大的历史舞台上,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艺术的精彩演示。一个时代
18、逝去了,再不复见那汪洋恣肆、风谕云说;也不见了辩难的哲理、朴素的辞章、透彻的思想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它像一朵鲜花一样灿烂地开放过,然后凋落了。旷阔苍的大地,再也没有了他们的身影诸子的身影。而且他们的气质、才情、行为,都无法效仿。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对他们的模仿会落下不可思议的笑柄。但当年也就是这样一些不合时宜的人物,创造了一个时代。那个时代就人性、政治和生活的本质意义而言,都选到了难以宾喻的高度。火概今天再没有一个人能像他们那样,将一已的生命、情趣和利益与宏伟的抱负、开阔的山河融为体;既不能像他们那样潇洒练达,也不能像他们一样真实勇敢。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结织这样一批人。他们用自己的言行把人字写在了
19、山川大地上。当代人的浪漫,比起他们来就要大打折扣了。这个火箭和电子集成块的时代已经使诸多事物改变了质地和颜色。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今天已经没有了诗。我们生活在一个丧失了诗情的世界上。因此我们也将逐渐丧失理性和浪漫。这种估价是非常悲哀的,可是这种悲哀由于并非夸张,而显得愈加沉重和不幸。我们于是开始怀念那些行色匆匆、口沫飞溅的辩士们,未敢嘲笑。我们将好好倾听几千年前的声音,窥视那些陌生的身影。为什么真正的诗意和浪漫常常是凝聚在青铜和生铁时代?为什么当我们人类具有了更大的发射力、倾听力,即拥有更为现代的科学技能的今天,反而丧失了那种率直、真切和伟大的力量了呢?我们正在遗失和忘记。尽管我们有着更为详尽
20、的、了不起的记载能力,但我们正在遗失和忘记。这种不幸将不仅属于一代或两代,而是属于未来。这种不幸属于整个的人类。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突出诸子精神影响长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情感表达。B.“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结识这样一批人”是过渡句,既承接上文,对先秦诸子形象特点做出高度概括,也引出下文写今人。C.先秦诸子的气质、才情、行为都是后人无法效仿的,他们所生活的时代达到了一个今人难以到达的高度。D.科学技术的发达并不必然带来一个辉煌的时代,反而可能会使诸多事物改变了质地和颜色,削减时代的诗情。8.这篇散文标题
21、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6分)9.作者最后提问为什么当我们人类具有了更大的发射力、倾听力、即拥有更为现代的科学技能的今天,反而丧失了那种率直、真切和伟大的力量了呢?你认为应该如何回答?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来,骑万匹,乘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史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
22、,楚强则秦翁,楚弱则泰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路中。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赵、代良马裳驼,必实于外厩。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夫秦,虎狼之国也,有恭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羽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佛者也。支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
23、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支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动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铜地以事泰。此两策者,相去远矣,有亿兆之数。两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谋谋,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焚当桑,来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昧,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主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24、是(3分)A.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B.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C.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D.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霸王之资中的资与持千金之资币物(刘向战国策荆轲期秦王中的资含义相同。B.文中“天下莫能当也”和“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25、中的“当”含义不同。C.文中大王诚能听臣中的诚和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诚含义不同。D.“社稷”是指土地神和谷神,古时君王都要祭祀土地神、谷神。后来就代指国家,如“民为贵,社稷次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A.苏秦告诉楚威王,楚国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秦国的盛衰;楚国强盛了秦国就被削弱,楚国变弱秦国就变强大。B.苏秦希望楚王及早谋划合纵之事,如果采纳这个建议,就可以让崤山以东各国都来进贡朝拜,奉行楚王诏令。C. 苏秦告诉楚王,主张连横的人是割让自己侍奉的国主的领土讨好秦国,来结交强秦侵略诸侯,最终会招来祸患。D. 楚成王认为、秦国贪婪暴虐如虎狼,山东诸国又
26、迫于秦威,不敢与楚国深入谋划,所以合纵联盟必将大祸临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句5分)(1)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2)寡人自料,以楚当杂,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行香子述怀 苏 轼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腹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举,一壶酒,一溪云。【注】十分:古代的盛酒器,形如船,内藏风帆十幅,酒满一分则一帆举,十分为全满。陶陶:和乐、无忧无虑貌。14.下列
27、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该词开篇描绘出一幅月夜饮酒图,意境清幽静闲逸,用仙境般的世界引出苏轼对争名夺利俗世的厌弃,自然而然。B.“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兼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感慨时光易逝、人生如梦。“梦”“虚”“浮”语意互相呼应。C.下阀既有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又充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从儿时归去看,苏轼已经有了确定的退隐计划和安排。D.词人清心寡欲.“一张琴、一壶酒、一缕云”便足矣,与“浮名浮利,虚苦劳神”的俗人形成了对比,褒贬非常鲜明。15.词中“作个闲人”中的“闲人”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
28、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煜的虞美人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 , 。(2)赤壁赋中,苏轼与友人最后在精神上到达了豁达而又超脱的境界,从而忘记了空间也忘记了时间的句子是 , 。 (3)曹操观沧海中“ , ”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小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数字藏品可以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助力优质文化内容以轻盈姿态示人。今年4月,中国青年报推出了一套中华民族读书典故数字藏品。藏品以电子书签的形式呈现,通过使用国潮、插画等青少年_的现代光素,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风格。袁莹
29、映雪高山流水等文化要故,今天的青少年可能并不熟悉。当它们由史书上枯燥的文字变成 的 藏品,并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在青少年面前,其承载的传统文化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传播推广传统文化,( )。如果只注重对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的挖掘,而忽视对用户深层心理和情感的满足,传统文化很可能陷入_ 的尴尬。氨字藏品同时具有收藏属性、观赏属性和社交属性,为传统文化搭建起一条进入数字空间的桥梁,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广。无论是河南博物院的“妇好鹗尊”数字藏品、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数字藏品,还是风翔木版年画天河配数字藏品、舞剧只此青绿数字藏品,推出后都受到普遍欢迎。这些数字藏品既3像放大器一样,又抓住了人们的兴
30、趣点,大大增强了文物和文艺作品的知名度.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思想引领”比“双向奔赴”更重要B.“双向奔赴”比“思想引领”更重要C.不仅要做到“双向奔赴”,还应追求“思想引领”D.既要重视思想引领,又要讲求双向奔赴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骨质疏松也被称为“静悄悄的疾病”。在骨质疏松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外在表现,容易被人忽视。很多人在骨折发生之后,才惊觉自己已经
31、存在骨质疏松的问题。生活中,我们的一些不良习惯会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一是_,日常饮食如缺乏钙、蛋白质、新鲜蔬菜水果,将不利于骨骼健康。二是很少晒太阳,维生素D缺乏,在骨质疏松人群中,低维生素D水平的情况很常见,尤其是不常去户外活动的老年人。因此,_。三是身体活动不足。缺乏身体活动会导致骨骼和肌肉中钙的减失,不爱运动的人会更容易发生髋部骨折。加强体育锻炼,以抗阻力和有氧运动为主并长期坚持,将对骨骼有益。四是经常跌倒、有跌倒倾向的人骨折的风险更高。_。老年人群可以参加一些改善平衡、协调能力和肌肉力量的运动,此外,还应在专业机构进行骨骼健康检测,确保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获得更好的健康收益。2
3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1.辞海中对移就修辞格的解释是,“甲乙两项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于乙事物,叫移就。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这一修辞,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每。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张岱夜航传序张岱说,“天下学
33、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所以,他用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企所记栽,皆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仲脚则亦已。故命其曰夜航船。读圣贤书的书生,竟不知道尧舜这样的两个圣人,亦不知道澹台是复姓。从这个故事中你读出了什么?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1.B (3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析:原文第二段表述为:在班固之后,汉纪的作者荀悦和后汉纪的作者袁宏,都把“通古今”作为历史撰述的宗旨之一。不包括班固。2.B (3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
34、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析:原文第二段末尾表述为:“通古今”并非只是体现著作内容上的“通古今”,更要注重对现实的关注。原文是递进关系。3.D(3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析:A项,梁武帝的通史则是最早以“通史”名书的通史撰述;B项,史学家强调“通古今”有两个原因,一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宗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二是“通古今”也是当时思想家所关注的问题。选项遗漏了关键信息;C项曲解文意,原文第3段为:郑樵把“会通”与“断代”对立起来的看法,不被本文作者认可,并非不被后世史学界认可。4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三面为墙成
35、阁”错。根据原文“阁通常在四周开窗,或设置栏杆回廊,而楼则三面为墙,一面开窗”可知,设置“栏杆回廊”的是“阁”;“三面为墙”的是“楼”。故选B。5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但是阁的使用价值比楼大得多”错,根据原文“它们的区别在于,阁通常在四周开窗,或设置栏杆回廊,而楼则三面为墙,一面开窗”可知,原文只是谈到了“阁”与“楼”的区别,并未说到价值;而“旧时皇宫里常把楼阁建于台上,作为宰相等人办公处,因而有内阁之称”也不能作为“阁”的价值高于“楼”的证据。故选C。6加大保护宣传力度,强化文物保护意识。建立健全保护法规,确保奖惩制度落实。合理开发潜在价值,科学修
36、葺古建文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加大保护宣传力度,强化文物保护意识,激发人们的参与意识。根据“地方政府要综合利用多种途径,开展亭台楼阁的保护宣传工作,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全民参与的保护意识”可知。 要建立健全保护法规,确保奖惩制度落实,形成带动和示范效应。根据“地方政府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尽快出台内容科学、执行到位的古亭台楼阁保护法规,对于违法破坏古亭台楼阁的必须依法给予惩罚。另外,对于古亭台楼阁保护工作突出的个人或单位,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形成带动和示范效应”可知。要合理开发潜在价值,科学修葺古建文物,实现古亭台楼阁在现代社会的新生。根据“对古亭
37、台楼阁修葺的本质就是对古建筑遗迹的保护,但是在修葺和保护过程中要注意既有所保留又有所割舍,尽可能在小规模改造的前提下对古亭台楼阁进行修葺,以确保它们能够一代又一代的保存下来,让后人能够有幸目睹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同时实现古亭台楼阁在现代社会的新生”可知。(每点2分,共6分。)7C【解析】“他们所生活的时代达到了一个今人难以到达的高度”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那个时代就人性、政治和生活的本质意义而言,都达到了难以言喻的高度”,原文首先界定了“就人性、政治和生活的本质意义而言”范围,且是“难以言喻的高度”,而不是“难以到达”。8(1)标题“理性和浪漫”是线索。(2)思路是:从回忆春秋后期到战国三百
38、年间的诸子百家的各种风采写起,引出话题“理性和浪漫”。然后分析研究产生这段历史的时代背景。将今人的理性和浪漫与古人进行比较,表达深深的反思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结构,概括主题的能力。分析文章的线索和思路,首先要概括段落大意,然后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注意文章标题、重点句段的作用(如开头段、结尾段、过渡段等)。文章第一段交代从春秋后期到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光辉灿烂的文化时代;结合原文第二段“这片土地上何时出现过这么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学者?他们来自各个阶层、各个阶级、各个社会集团他们留下的深邃的思想、灿烂的辞章”等可知,二至四段交代这一时代产生的诸子百家出身、风采、以及理性与浪
39、漫的特点;结合原文“从一片土地到另一片土地,这样的人生充满理性,这样的行迹又浸透了浪漫。从历史上看,只有在一个民族处于竞争和发展的生气勃勃的时代,才会窥见这一类身影”可知,第五段是过渡段,承接上文引出的话题“理性和浪漫”,照应题目,引起下文对产生诸子百家的时代背景的研究。以上为文章第一部分。据原文第六段“应该研究滋生这些奇特生命的土地”、第七段“我们所能看到的这些记录很可能只是当时繁华绚烂当中的短短数页,还远不能再现那个盛况空前的时代”,六、七两段两段是对产生这段历史的时代背景的分析研究;据原文第八段“一个时代逝去了,再不复见那而且他们的气质、才情、行为,都无法效仿”,第八段是过渡段,承接上文
40、对诸子百家产生背景的研究,引起下文与当今人物的对比。以上为文章第二部分。据原文第九段“但当年也就是这样一些不合时宜的人物,创造了一个时代。大概今天再没有一个人能像他们那样”等,将今人的理性和浪漫和古人进行比较,后文表达深深的反思之情。此为文章第三部分。综上分析,结合文章结构和散文标题可知,文章是围绕“理性和浪漫”展开的。分析文章写作思路时,抓住第五段、第八段两个过渡段即可。9因为春秋后期到战国初期间的诸子所具有的激情与理性成了那个时代的标志,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奔走呼号。他们“各言一家之理,各展一技之长”,不求名利,不图富贵,只想发扬光大自己的学说。而当今的人们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的时候“浪漫,比
41、起他们来就要大打折扣了”,太过理性,太讲究效率,追求实用,因而“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今天已经没有了诗。我们生活在一个丧失了诗情的世界上。因此我们也将逐渐丧失理性和浪漫”。作者告诫我们在科技发达,理性使然的今天不要忘记“浪漫”。(每点2分,共6分。大意对即可。)【解析】本题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在阅读并回答了前两道题后,考生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并组织语言表达出来。 目的其实是梳理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主旨。10.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这样,楚国鄢、郢必然会引起震动。我听说平定天下,在它还未混乱时就要着手;做一件事在未开始时就要做好准备;祸患临头,然后才去发愁,那就来不及
42、了。所以,我希望大王及早谋划。“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是对称结构,其中“其未乱”“其未有”都是后置状语,不能与前面的谓语断开,排除AD。“则无及已”中“已”通“矣”,是句末语气词,在“已”后断开,排除C。故选B。1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A.前句,资本、依托。句意:这是建立霸业的资本。后句,财物。句意:带着价值千金的财物。含义不同,判断错误。B.前句,阻挡,抵挡。句意:天下无人能够抵挡。后句,对等,比得上。句意: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比得上项王的吗?含义不同,判断正确。 C. 前句,果真,如果。句意:大王如果真的能听取我的建议。后句,确实,实在。句意:这确实
43、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含义不同,判断正确。 D. 表述正确。故选A。1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山东诸国又迫于秦威”错,原文是“韩、魏迫于秦患”,是韩、魏迫于秦威,不是山东诸国迫于秦威;“合纵联盟必将大祸临头”于文无据,原文为“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楚王认为韩、魏两国迫于秦国的威胁,不能和他们深入地谋划合作,恐怕他们反会投入秦国的怀抱。这样,计谋还没有付诸实行,楚国就会大祸临头。不是“合纵联盟必将大祸临头”。故选D。13(1)全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有上百万的披着铠甲带着武器的将士,千辆战车,万匹战马,粮食物资可供
44、十年使用。(2)我自己料想(估计,考虑),(单)凭楚国来对抗秦国,未必能够取得胜利。在国内与群臣谋划,也不值得依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地方”,土地方圆;“带甲”,披着铠甲带着武器的将士;“支”,供给;“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带百万甲,千乘车,万匹骑”,上百万的披着铠甲带着武器的将士,千辆战车,万匹战马。(2)“自料”,自己料想(估计,考虑);“当”,对抗;“内”,名词作状语,在国内;“恃”,依靠。参考译文:苏秦为赵国推行合纵联盟,去游说楚威王说:“楚国是天下强国,大王是天下的贤主。楚国西边有黔中、巫郡,东边有夏州、海阳,南边有
45、洞庭、苍梧,北边有汾陉一带的重镇郇阳,全国土地方圆五千里,甲兵百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供十年,这是建立霸业的资本。凭楚国的强大,大王的贤能,天下无人能够抵挡。秦国妒忌的莫过于楚国,楚国强盛则秦国削弱,楚国衰弱则秦国强大,楚、秦两国势不两立。所以为大王考虑,不如六国结成合纵联盟来孤立秦国。大王如果不合纵联盟,秦国必然会派出两路军队进军楚国:一路从武关出发,一路从黔中而下。这样,楚国鄢、郢必然会引起震动。我听说平定天下,在它还未混乱时就要着手;做一件事在未开始时就要做好准备;祸患临头,然后才去发愁,那就来不及了。所以,我希望大王及早谋划。“大王如果真的能听取我的建议,请允许我让崤山以东的各
46、国奉上四时贡品,奉行大王的诏令,将国家和宗庙委托给楚国,训练士兵,磨砺兵器,听凭大王使用他们。如果大王真的能听从我的愚计,那么,韩、魏、齐、燕、赵、卫各国的音乐和美人必定会充满您的后宫。越国、代地的良马一定会充满您的马厩。所以说,实现了合纵联盟,楚国就能称王;实现了连横联盟,秦国就会称帝。现在您放弃称王、称霸的大业,反而落个侍奉别人的名声,我私下认为大王不该这样做啊。 秦国是如同老虎豺狼一样贪婪的国家,有吞并天下的野心。秦国是各个诸侯共同的仇敌。主张连横的人却想以割让诸侯的土地去侍奉秦国,这就是所谓的奉养仇敌的做法啊!身为人臣却要主张割让主人的土地,来结交虎狼一样的秦国并使它强大起来,来侵略天
47、下各国,最终遭受到秦国侵略的祸患,这是没有顾及可能到来的灾祸啊。至于对外依靠强秦的威势,对内胁迫自己的国君,来割让自己国家的土地,大逆不道、不忠不义,没有比这种人更厉害的了。所以说,实现合纵联盟,那么各个诸侯国就会割让土地来侍奉楚国;实现连横联盟,楚国就得割让土地来侍奉秦国。合纵与连横这两种谋略,所达到的结果相距真是太远了,有亿兆那么多。对于这两个谋略,大王如何取舍(占居哪一个)呢?因此,敝国的国君赵王,特派我来献上这个愚计,想坚定地遵守盟约,听凭大王的选择(决定)。” 楚王说:“我的国家,西边与秦国相接,秦国有夺取巴蜀、吞并汉中的野心。秦国,贪狠暴戾如同虎狼,不可能和它友好。而韩、魏两国迫于秦国的威胁,不能和他们深入地谋划合作,恐怕他们反会投入秦国的怀抱。这样,计谋还没有付诸实行,楚国就会大祸临头。我自己考虑,单凭楚国来对抗秦国,未必能够取得胜利;与群臣的谋划,也没法依靠。我寝食难安,心神不定,好像风中旗子飘荡不定,终无所托。现在您想统一天下,安定诸侯,拯救危国,我完会同意参加合纵联盟。”14C【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