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5 5 课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 与民族交融与民族交融 今今操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不可与争锋。孙权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若若跨有荆、益跨有荆、益,保其岩阻,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外结好孙权孙权,内修政理。,内修政理。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室可兴矣。陈寿:三国志陈寿:三国志蜀蜀志志诸葛亮传诸葛亮传隆中对课标解读五年高频考点知识梳理阶
2、段特征命题探究一、政治: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东东汉汉魏吴蜀三国(三国(220-280220-280)西西晋晋北方北方南方南方东晋东晋(317-420317-420)十六国十六国宋宋齐齐梁梁陈陈南朝(南朝(420-589420-589)北朝(北朝(439-581439-581)北北魏魏东魏东魏西魏西魏北齐北齐北周北周灭灭隋隋朝朝政权更迭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东汉三国时期(220-280)魏魏220220蜀蜀221221吴吴222222西晋266-316 东晋(317-420)十六国前秦统一北方 宋北魏梁齐陈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朝统一北朝(439-581)大一统秩序崩溃:大动荡、大分裂政权更迭、区
3、域开发与民族交融再造大一统:大一统的发展与兴盛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 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南朝(420-589)三大特征: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南方得到开发、民族交融加强国家统一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官僚政治 华夏认同西晋西晋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1、三国鼎立之势魏:公元220年,曹丕汉:公元221年,刘备吴:公元229年,孙权263年 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思考:哪国最有实力完成统一?思考:哪国最有实力完成统一?三国实力对比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魏帝曹髦魏帝曹髦秦
4、汉常态三国鼎立思考:学者认为“西晋是低质量的统一”,结合教材和地图找出论据。政治动荡,秩序大乱西晋统一36年八王之乱15年2、西晋的短暂统一与灭亡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少数民族内迁北民流亡南迁宗室争夺中央权力西晋(266316)五胡乱华五胡乱华西西 晋晋八王之乱匈奴入侵司马睿建康(衣冠南渡)五胡东晋十六国3 3、十六国、十六国4、东晋东晋十六国形势图结合p30“历史纵横”,指出东晋政治的特点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旧时庭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u政治:衣冠南渡 士族专权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
5、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何为士族?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九品访人,唯问中正。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公侯之子孙,则则当涂之昆弟当涂之昆弟也。也。晋书段灼传作用: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局限性:随着门阀土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和才能,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用人局面。选官制度:朝代建立者时间都城东晋司马睿317年420年建康南朝宋刘裕420年479年建康齐萧道成479年502年梁萧衍502年557年陈 陈霸先 557年589年5、南朝六朝:吴、东晋、宋、齐、
6、梁、陈尽管分裂是这个时期的整体特点,但是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还表现出发展的趋势。新编中国史u政治:政权更迭频繁、均定都建康1、东晋与南朝u经济:观察对比:汉代至魏晋南北朝的经济有什么变化?汉代手工业分布图汉代手工业分布图魏晋南北朝经济形势图魏晋南北朝经济形势图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材料1: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鄠、杜(指北方)之间,不能比也。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南方发展条件优越北民南迁民族迁徙和交融的结果魏晋南北朝经济形势图农业、手工
7、业发展迅速统治者的开发和经营1、东晋与南朝u经济:思考: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和成就?回归大一统的力量之一:经济内驱力地域认同魏晋南北朝唐安史之乱后南宋奠定基础(南方开始发展)继续南移(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完成南移(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3.3.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十六国与北朝十六国与北朝n4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n439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n5 5世纪后期,世纪后期,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又称孝文汉化)。又称孝文汉化)。雅好读书,
8、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诗歌铭颂,任诗歌铭颂,任兴而作兴而作 魏书魏书高祖纪下高祖纪下 北魏统一北魏统一 平城平城用武之地,用武之地,非可文非可文治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移风易治,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大举,光宅中原。魏书魏书任城王传任城王传 迁洛阳(1)内容(1)内容穿汉服胡服俑胡服俑汉服俑汉服俑北魏文官俑北魏文官俑3.3.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十六国与北朝十六国与北朝说汉语 帝曰:帝曰:今欲今欲断诸北语断诸北语,一从正一从正音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9、,若有故为,当加降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黜。司马光:资治通鉴司马光:资治通鉴 原有姓氏原有姓氏现在姓氏现在姓氏拓跋拓跋元元原姓原姓现姓现姓原姓原姓现姓现姓丘穆陵丘穆陵穆穆步六孤步六孤陆陆贺兰贺兰贺贺独孤独孤刘刘贺楼贺楼楼楼勿忸于勿忸于于于尉迟尉迟尉尉纥奚纥奚嵇嵇改汉姓(1)内容 (孝文帝)规定(孝文帝)规定宗室诸王正妃宗室诸王正妃“应取八族及清修之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门”,并强制性地命自己的几个弟弟分别娶陇西李氏、荥,并强制性地命自己的几个弟弟分别娶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及鲜卑勋臣八姓之首穆氏之女为妃。阳郑氏、范阳卢氏及鲜卑勋臣八姓之首穆氏之女为妃。何德章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何德
10、章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定高门,结汉亲3.3.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十六国与北朝十六国与北朝(2)影响(北魏)南迁,革夷从(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华壤边民,虏汉相杂。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荒土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礼仪富盛,人物殷富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极。(东魏)杨炫之:(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
11、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3.3.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十六国与北朝十六国与北朝(2)影响北朝的强盛来自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变替的“胡化胡化”和和“汉化汉化”扭转了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究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取塞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注入中华文化文化颓废之躯,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
12、别创空前,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消极性:消极性:全面推行汉化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削弱了军事力量;为北魏灭亡埋下伏笔为北魏灭亡埋下伏笔。3.3.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十六国与北朝十六国与北朝北方统一南方大势已定2、割据政权皇权强化 非我族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不与华同 西晋西晋 江统徙戎论江统徙戎论胡汉
13、对立 刘聪刘聪(匈奴汉赵政权的皇匈奴汉赵政权的皇帝帝)“年十四,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家之言善属文,著善属文,著述怀诗述怀诗百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余篇,赋颂五十余篇。”少数民族学习汉制,差异缩小,隔阂仍存 (北魏)南迁,(北魏)南迁,革夷从夏革夷从夏。于是。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虏汉相杂汉相杂。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孝文帝改革推动民族交融3、民族交融华夏认同感增强北魏北魏东魏(534年550年)西魏(535年556年)北齐(550年577年)北周(557年581年)隋隋朝朝灭灭576576年年588588年年576576年北周灭北齐年北周灭北齐581581年杨坚代魏年杨坚代魏 建立隋朝588588年隋灭南陈年隋灭南陈 统一全国 秦汉(建立、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再造)隋唐(重生)大一统经济重心在北华夏族群分裂动荡,秩序混乱皇权回归,专制强化制度认同、政治推动力江南开发,南北趋衡地域认同、经济内驱力交往交流,民族交融华夏认同、民族向心力重回大一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中华族群扩大政治之变:经济之变:民族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