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一、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一、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二、二、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的局面及其意义。公元前公元前10461046年年武王伐纣,西周建立武王伐纣,西周建立公元前公元前770770年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公元前公元前
2、476476年年春秋结束,进入战国春秋结束,进入战国公元前公元前221221年年秦朝建立秦朝建立BC1046BC770BC476BC221春秋五霸:齐晋楚吴越齐晋楚吴越各国以尊王为旗帜,建立霸业。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u春秋春秋因孔子所编因孔子所编春秋春秋得名得名时间:时间:BC770-BC476BC770-BC476起止:平王东迁起止:平王东迁-周敬王卒周敬王卒时代特点:争霸时代特点:争霸 春秋五霸:春秋五霸:齐晋楚吴越。主要的霸主齐晋楚吴越。主要的霸主包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包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闾、越王勾践(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
3、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各国以尊王为旗帜,建立霸业。各国以尊王为旗帜,建立霸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相继相继(一)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五霸)(春秋五霸)齐桓霸业BC680吴越争霸BC510弭兵之会BC546政治大动荡2.2.战国时期:大夫夺权,兼并频繁战国时期:大夫夺权,兼并频繁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时间:时间:BC475-BC221BC475-BC221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特点:兼并特点:兼并u战国战国因刘向所编因刘向所编战国策战国策得名得名战国七雄战国七雄-并存
4、并存前475422李悝变法221403三家分晋379田氏代齐379吴起变法356商鞅变法各国称王318合纵攻秦256秦灭东周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中国风-故宫 对比课本第9页“春秋列国形势图”和第10页“战国形势图”,你看出了哪些不同?思考一下这些不同反映了什么问题?1.1.春秋时期的晋被韩赵魏三国取代,春秋时期的晋被韩赵魏三国取代,宋宋、鲁鲁、
5、吴等国消失吴等国消失2.2.北部地区出现了长城北部地区出现了长城3.3.出现不少新兴城市,如邯郸出现不少新兴城市,如邯郸、大梁等大梁等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并夺取政权,局部统一,统一趋势加强周边少数民族强大起来社会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发展起来面对异族,周王室先通过婚姻,进行册封;再结合宗法与封建,将异族融入华夏文化,拓展华夏意识。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社会大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社会大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春秋春秋战国战国主要形
6、式主要形式 战争特点战争特点时代特点时代特点战争结果战争结果规模小、时间短、规模小、时间短、讲究礼节程序、阵地战为主讲究礼节程序、阵地战为主规模大、范围广、残酷性强、规模大、范围广、残酷性强、不讲礼仪规范、野战包围战为主。不讲礼仪规范、野战包围战为主。冲击了奴隶制,冲击了奴隶制,使东周处于分裂局面使东周处于分裂局面封建制逐渐处于社会主导地位,封建制逐渐处于社会主导地位,为统一打下基础。为统一打下基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不同春秋时期四夷与华夏的区别主要在文化方面,他们的服饰、语言、经济生活、风俗习惯都与华夏明显不同。通过春秋时期的华夷之争,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
7、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张帆中国古代简史3.3.华夏认同与民族交融华夏认同与民族交融“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唐唐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定公十年华夏华夏狄狄蛮蛮戎戎夷夷华夏意识:周人在克商之前,即自认是夏的继承者,表明周代在政治上与文化上的正统地位。周朝诸侯也以诸夏作为封建诸国的代称,来区别周人以外的蛮夷戎狄。华夏认同:华夏认同:“华夏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
8、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春秋:春秋:“尊王攘夷尊王攘夷”战国:追求统一战国:追求统一华夏认同华夏认同中原 春秋时期四夷与华夏的区别主要在文春秋时期四夷与华夏的区别主要在文化方面,他们的服饰、语言、经济生活、化方面,他们的服饰、语言、经济生活、风俗习惯都与华夏明显不同。风俗习惯都与华夏明显不同。通过通过春秋时期的华夷之争,华夏族吸收了大春秋时期的华夷之争,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有持久生命力的
9、汉民族。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中华民族在先秦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中华民族在先秦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夏、商、西周,发展形成了华夏族;第一阶段是夏、商、西周,发展形成了华夏族;第二阶段是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完成了,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春秋时代还属于代还属于“四夷四夷”的的秦、楚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认同于华夏;中原中原诸诸国也国也承认承认了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
10、族国家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沈长云先秦史沈长云先秦史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中国风考古出土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考古出土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井公公私新新私私私私私私私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吕氏春秋审分都江堰及其工程示意图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经济发展(一)经济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1、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土地制度)(土地制度)确立,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生产方式)产生兴建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等)(都江堰、郑国渠等)冶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工商业繁荣,私商产生,货币流通广泛,出现一批中心城市重农抑商政策社会经济性质:社会经济性质:从从奴隶制经济奴隶制经济过渡到过渡到封建社会经济封建社会经济封建经济发展为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封建经济发展为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变革铁犁铁犁牛耕牛耕农业农业进步进步井田制瓦解井田制瓦解佃农自耕农佃农自耕农小农经济初现小农经济初现新兴地主新兴地主私田开拓私田开拓公田不治公田不治礼崩礼崩
12、乐坏乐坏 各国不得不进行各国不得不进行改革、变法,改革、变法,以增强国家实力,立足于乱世以增强国家实力,立足于乱世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政治特点政治特点兼并兼并频生频生诸国诸国林立林立国策国策相异相异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13、。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强,胜者为右。战国策(书录)战国策(书录)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二)春秋税制改革、战国变法运动(二)春秋税制改革、战国变法运动燕国乐毅改革齐国邹忌改革魏国李悝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赵国赵武灵王改革公元前645年晋国晋国“作爰田作爰田”公元前548年楚国楚国“书土田书土田”公元前408年秦国秦国“初租禾初租禾”公元前594年鲁国鲁国“
14、初税亩初税亩”公元前685年齐国齐国“相地而衰征相地而衰征”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二)变法运动(二)变法运动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时代背景)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二)变法运动(二)变法运动1、政治:、政治:(1)旧制度衰落)旧制度衰落(2)周王室衰微,诸侯之间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为了富国强兵)周王室衰微,诸侯之间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为了富国强兵2、经济:、经济:(1)铁农具和牛耕使用推广)铁农具和牛耕使用推广(2)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3、阶级:、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出现4、文化:、文化:(1)私学兴起)私学兴起(2)士阶层崛起)士阶
15、层崛起(3)法家学说成为改革思想武器)法家学说成为改革思想武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西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战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战国)权力下移权力下移商鞅变法商鞅变法集权集权经济经济政治政治军事军事文化文化社会社会风俗风俗以农富国以农富国以功强兵以功强兵“开阡陌封疆开阡陌封疆”民得买卖民得买卖”、奖励耕织、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统一度量衡建立严密户籍制度,建立严密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什伍连坐)制定连坐法(什伍连坐)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爵制;废除“世卿世禄世
16、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燔燔“诗书明法令诗书明法令”拆家为户。拆家为户。“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度,确立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度,确立发展发展,富国强兵,富国强兵方便税收和交换,加强方便税收和交换,加强制度制度打破世袭贵族的政治特权,发展打破世袭贵族的政治特权,发展实行实行打破世袭贵族的军事垄断特权,秦国军打破世袭贵族的军事垄断特权,秦国军事实力迅速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坚事实力迅速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实的军事基础加强加强方便税收和交换,加强集权制度方便税收和交换,加强集权制度变法目的:变法目的:富
17、国强兵富国强兵变法性质:变法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变革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变革变法结果变法结果:先后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先后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变法特点:变法特点:变法影响:变法影响:(1)积极性: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局限性: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剥削和压迫。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史
18、记商君列传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李斯谏逐客书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战国策秦策一 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
19、)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的局面。士阶层的命运?天下以市道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孔子:苟有用我者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又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1.1.孔子孔子儒家
20、学派创始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1)核心观念:仁仁者爱人 关爱他人樊迟问仁。(有等级差别的爱)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礼克己复礼 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2)伦理观:性相近,习相远。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3)政治思想:为政以德,恢复周礼。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4)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推动私学,整理“六经”,论语(5)哲学思想:天命观:知天命、顺天命、畏天命尊重自然规律 鬼神观:“敬鬼神而远之”注重探讨和解决人事和社会的实际问题,体现了他的人本/文主义思想和务实精神。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恰
21、如其分”“和而不同”(一)孔子、老子(一)孔子、老子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14年周游列国的政治游说中,东奔西走,屡次碰壁,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孔子政治主张遭冷遇的原因:以仁爱、德治、教化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不适应春秋战国争霸战争的时代需要。(一)孔子、老子(一)孔子、老子2.2.老子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其观点见于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1)哲学思想: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是永恒不变的 人生观: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人法地,地法
22、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道自然无为 朴素的辩证法朴素的辩证法:事物皆有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并不断转化(古代朴素的唯物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二)(二)“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各家之间所展开的互相驳难、论辩,同时相互学习、吸收的学术局面。“诸子百家诸子百家”:
23、“诸子诸子”是指各种不同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是指各种不同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百家百家”是个泛称,言诸子之多。按照诸子学说的主要倾是个泛称,言诸子之多。按照诸子学说的主要倾向可以划分为向可以划分为儒、道、法、墨、名、农、兵、杂、纵横、阴阳家儒、道、法、墨、名、农、兵、杂、纵横、阴阳家等。等。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二)(二)“百家争鸣百家争鸣”1.“1.“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的社会背景经济(物质基础):铁犁牛耕,井田崩溃,土地私有,小农经济;经济(物质基础):铁犁牛耕,井田崩溃,土地私有,小农经济;政治: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新制酝酿;政治: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
24、纷争,新制酝酿;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的需要,礼贤下士,争先招揽人才;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的需要,礼贤下士,争先招揽人才;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士阶层兴起并活跃;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士阶层兴起并活跃;文化: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学在民间;(宽松环境)学在民间;(宽松环境)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社会意识社会意识2.2.儒家儒家孟子孟子核心:“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义利观:先义后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性论: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仁之
25、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荀子荀子1.1.政治上:隆礼重法政治上:隆礼重法2.2.施政用施政用“仁义仁义”和和“王道王道”,“以德服人以德服人”3.3.“君舟民水君舟民水”的观点的观点4.4.天命观:天命观:“天行有常天行有常”“制天制天命而用之命而用之”5.5.性恶论:性恶论:礼乐规范,使人向善,礼乐规范,使人向善,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 2.2.道家道家庄子:齐物论,“齐物”,即万物齐一,任何事物在本质上相同 “逍遥”的人生态度,旁观、超然、无所恃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3.3.墨家墨家墨子墨子:(约前468-前376)战国时鲁国(一说宋国)人,名翟。墨家创始者。曾为
26、宋国大夫。初“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病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淮南子要略训),乃另立新说,聚徒讲学,徒属满天下,形成墨家学派。与儒家对立,并称“儒墨显学”。主要观点:主要观点:尚俭:尚俭:反对浪费,主张“非乐”、“非葬”,“去无用之费”。兼爱:兼爱: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主张人与人之间应“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非攻:非攻:即反对不义的攻伐,并斥之为“天下之巨害”。尚贤:尚贤:“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无等级差
27、别的爱)4.4.法家法家韩非:原称韩子,后人为与唐韩愈区别,改称韩非子。(前280前233)战国末韩国人。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师事荀子。曾数次上书韩王安修明法度,不见用。著作传入秦国,得秦王政赏识。后出使秦国,得见秦王。不久遭李斯、姚贾谗害,自杀于获中。提出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治思想。变革观:变革观:厚今薄古,厚今薄古,变法革新变法革新,“法后王法后王”统治者应因时而变统治者应因时而变法治观:法治观:以法治国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集集权观:权观:建立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制度,法术势法术势相结合相结合伦理观伦理观:性恶论性恶论,用刑罚使人恐于犯
28、罪。,用刑罚使人恐于犯罪。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为封建专制主义奠定理论基础。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为封建专制主义奠定理论基础。5.5.阴阳家阴阳家邹衍邹衍:(约前305前240)亦称驺衍。战国时齐国人。稍晚于孟子。为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创始人。主要观点:主要观点: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提出五德转移说,认为历史按照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克的顺序而循环。(3 3)“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影响影响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经济制度土地国有(井田制)土地私有政治格局诸侯分封争霸兼并县制行政权力宗法世袭专职官僚(人才竞争)社会阶层世袭流动文化学术贵族民间(学术下移与百家争鸣)民族关系夷夏之辨华夏认同春秋战国的变革为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春秋战国的变革为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