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课程标准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化与创新。课标解读:课标解读:通过了解隋唐选官制度、中枢体制和赋税通过了解隋唐选官制度、中枢体制和赋税制度变化的内容,认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和两税法制度变化的内容,认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和两税法的创新之处以及积极作用。的创新之处以及积极作用。初中课标:初中课标: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本课重点:本课重点: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影响:逐渐成为士族特权的工具家世 九
2、品中正制度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在其初创之时,犹能时,犹能“盖盖以论人才优劣以论人才优劣,非为,非为世族高卑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西晋:西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科举制的创建及完善科举制特点隋文帝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分科取士分科取士自由报名隋炀帝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科举制形成唯才是举唐太宗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如秀才、明法、明算等科,但仍以进士、明经为主以进士、明经为主择优录取武则天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殿试和武举分
3、科考试唐高宗唐高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定期举行 (隋唐)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隋唐两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起来了 中华文化史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汪洙汪洙神童诗神童诗创新之价值创新之价值依据材料和教材依据材料和教材学习聚焦学习聚焦
4、,总结科举制的价值。,总结科举制的价值。学习聚焦学习聚焦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科举制度对于隋唐或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进步性:进步性:1.1.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相对公平公正,促进了社,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会阶层的流动。2.2.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扩大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扩大统治社会统治社会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3 3、以才学为选拔依据,、以才学为选拔依据,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成成为中华文明长期繁荣的制度保障。为中华文
5、明长期繁荣的制度保障。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1)考试科目及内容以儒学经义为范畴,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科技的发展。(2)封建社会后期发展成八股取士,科举制走向僵化,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三公三公中中 朝朝尚书台尚书台吏部曹左民曹度支曹田曹五兵曹殿中曹尚书令印尚书令印二、中枢制度二、中枢制度尚书省尚书省三公曹三公曹主客曹民曹两千石曹吏曹中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门下省吏吏工工刑刑兵兵礼礼户户曹魏:中书省出现曹魏:中书省出现西晋:门下省出现西晋:门下省出现隋代:三省六部制定型隋代:三省六部
6、制定型尚书省尚书省中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门下省草草 拟拟审审 核核执执 行行吏吏工工刑刑兵兵礼礼户户三省之分工三省之分工运行运行:中书:中书门下门下尚书尚书六部六部尚书省尚书省中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门下省宰相议政会议的设置有何价值?宰相议政会议的设置有何价值?中书门下之印中书门下之印政事堂三省之合作三省之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A.A.礼部礼部C.C.工部工部2.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1.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价值:价值: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有利于
7、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利于强化皇权。利于强化皇权。创新之价值创新之价值依据上述问题和教材依据上述问题和教材学习聚焦学习聚焦,总结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总结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价值。价值。学习聚焦学习聚焦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特点:特点:相权三分;相权三分;职权分明;职权分明;加强皇权;加强皇权;节制君权节制君权内容:内容:意义:意义:A.保证农民有充分的农业生产时间;保证农民有充分的农业生产时间;B.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魏晋时期:唐朝:唐朝:1.1.唐初:唐初:租调制(均田制)、徭役租调制(均田制)、徭役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三、赋税制度三
8、、赋税制度人物小传人物小传杨炎,唐朝中期著名宰相、财政改革杨炎,唐朝中期著名宰相、财政改革家,两税法的创造和推行者。唐德宗家,两税法的创造和推行者。唐德宗时入朝为相,官至门下侍郎、同中书时入朝为相,官至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建中元年(门下平章事。建中元年(780780年),年),他建议废除租庸调制,创立并推行了他建议废除租庸调制,创立并推行了两税法,为后代所沿用,是中国封建两税法,为后代所沿用,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一大改革。社会赋役制度一大改革。请思考:杨炎为何要将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调整为两税法?请思考:杨炎为何要将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调整为两税法?A.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
9、纳地税;B.取消租庸调制和一切杂税、杂役;C.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A.扩大了收税对象、增加了财政收入。B.简化了税收名目;C.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2.唐中期以后:唐中期以后:杨炎杨炎 两税法两税法(1 1)原因:)原因:(2 2)内容)内容:课堂探究:阅读教材课堂探究:阅读教材 P40 P40 史料阅读,归纳、概括史料阅读,归纳、概括(3 3)意义:)意义:为了解决财政困难(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困难(目的)(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严重(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严重/在籍户口大幅减少,均田制和租庸调在籍户口大幅减少,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制
10、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减少。)租庸调制两税法土地产权均田制均田制均田制瓦解均田制瓦解征税前提税额固定税额固定量出制入量出制入征税标准人丁人丁财产财产征税项目田租、户调、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力役、杂税等户税、田税户税、田税征税对象授田农民授田农民不分主客农商,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一律纳税征税次数一次一次夏、秋两季夏、秋两季简化了税收名目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收入保证了国家收入放松了人身控制放松了人身控制减轻了农民负担减轻了农民负担探究:探究:变革变革积极作用积极作用依据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差异,总结两税法的积极作用依据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差异,总结两税法的积极作用 户无主客户无主客(有无户籍有无户籍),以现居为簿;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人无丁中(男子年龄)(男子年龄),以贫富为差。以贫富为差。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学习聚焦学习聚焦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直到两税法实行,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创新之价值创新之价值618618年年220220年年581581年年907907年年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隋朝唐唐 朝朝九九 品品 中中 正正 制制科科 举举 制制中书、门下省形成三 省 六 部 制租 调 制租 庸 调 制两 税 法知知 识识 线线 索索草创草创完备完备人丁人丁财产财产家世家世才学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