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隋唐制度的 变化与创新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第7课课标要求l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核心概念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两税法重难点l 重点:科举制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l 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选官制度时期选官制度特征选官标准选官方式选官权力夏商周世官制(世卿世禄制)战国军功爵制 汉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明清科举制(一)九品中正制l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l 察举制下,地方大族逐渐操纵选官,干扰了人才选拔,不利于中央集权。1、背景一、选官制度2、选官
2、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3、选官标准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材料一: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晋)葛洪抱朴子审举上上 一品上下 三品下上 七品中下 六品中上 四品中中 五品下中 八品下下 九品上中 二品中正九品一品三品七品六品四品五品八品九品二品官品九品4、影响 前期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二)科举制 士族没落,庶族地主势力壮大,要求相应政治地位;统治者打击门阀士族、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统治者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1、原因选官制度2、发展演变隋文帝隋炀
3、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材料四: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增加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加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
4、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统治基础,加强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了中央集权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影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影响响思考:科举制度的影响?思考:科举制度的影响?3、影响(新)(二)科举制科举制弊端:科举制弊端:考试以儒学为主,忽视实用性,阻碍科技的进步。禁锢思想,不能与时俱进。选官制度时期选官制度特征选官标准选官方式选官权力夏商周世官制(世卿世禄制)血缘世袭贵族战国军功爵制 军功汉朝察举制品行自下而上乡举里选地方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家世品评官品鉴,后被门阀士族把持世家大族隋唐至明清科举制才学考试中央1、沿革 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西汉尚书令东汉尚书台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
5、三省隋文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唐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唐玄宗改为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2、运行皇帝中书省门下省草拟政令草拟政令审核政令审核政令执行政令执行政令吏、户、礼、兵、刑、工交予审议交予审议未通过未通过封驳封驳通过通过相权三分秦三公九卿制尚书省决策系统行政系统3、影响(新)相权三分,相互牵制,加强皇权职责明确,分工合作,提高效率节制君权,减少决策失误重大变革,历朝沿袭 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田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田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人口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人口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
6、头税户税:以户为单位的财产税户税:以户为单位的财产税力役、军役、杂役等力役、军役、杂役等赋税制度材料七: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麻田20亩妇女5亩。奴婢与平民一样受露田和桑田,数量相同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桑田则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摘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均田令(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耕种,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或者服役)赋税制度(一)魏晋时期租调制(二)唐初租庸调制租庸调制新在哪里?新在哪里?以庸代役保证
7、农时,提高积极性政府的赋税收入有所保障材料九: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白寿彝中国通史思考:根据下面的材料,说说唐中期之后,赋税制度暴露出什么问题?土地兼并、民众逃亡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政府财政危机(三)唐朝中后期两税法1、原因 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继续实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继续实行。人口大量逃亡,人口大量逃亡,租庸调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推
8、行。不公平不公平不可能不可能人可以跑,但土地没法跑。人可以跑,但土地没法跑。逃跑的人总要落脚逃跑的人总要落脚-浮寄客户浮寄客户两税法两税法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三)唐朝中后期两税法2 2、内容:、内容:(三)唐朝中后期两税法2、内容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
9、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
10、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徵之秋、夏两徵之。其。其租、庸、调杂徭悉租、庸、调杂徭悉省省,皆总统于度支。上用其言,因赦令行之。,皆总统于度支。上用其言,因赦令行之。司马光资治通鉴司马光资治通鉴量出以制入:由中央政府预先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户不分主户和客户,按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新新在哪里?在哪里?租庸调制两税法征收标准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征收项目租庸调、杂役户税和地税征收对象受田农民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征收时间不定时,一次纳税夏、秋两次征收方式实物地租货币地租减轻了人身控制简化了税收名目保证了财政收入固定了税收时间有助于商品经济(三)唐朝中后期两税法3、影响魏晋魏晋隋唐隋唐选官制度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看重家世科举制看重才学社会流动性增强中央行政制度中央行政制度三省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三省一体化趋势政府理性程度增加赋税制度赋税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人身自由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