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第 52 讲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2017 全国卷 ,20)(2017 江苏卷, 29) (2017 江苏卷, 31)(2016 全国卷 , 21) (2016 全国卷 ,23)(2016 全国卷 , 39) (2016 天津卷, 7)(2016 浙江卷, 27) (2016 浙江卷, 40)(2016 江苏卷, 29) (
2、2016 江苏卷, 34)(2016 海南卷, 21) (2015 浙江卷, 30)(2015 江苏卷, 28) 本讲是历年来高考的重中之重。试题多以漫画、名人名言和时政热点为载体,考查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法等知识。 在备考过程中,要注意区分易混知识点,如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明确矛盾观的各个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分值: 4 16 分 考点一 唯物辩 证法的矛盾概念 1矛盾的含义及属性 (1)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 对立统一 。 (2)基本属
3、性: 同一 性和 斗争 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 相反相成 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 相互吸引 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 统一体 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相互转化 。 (2)矛盾的斗争性 含义:矛盾的斗争 性是指矛盾双方 相互排斥 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 前提 。 b.10斗争性 寓于 11同一性 中,并为 12同
4、一性 所制约。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 13事事 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 14时时 有矛盾。 方法论要求: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 15承认 矛盾, 16分析 矛盾,勇于 17揭露 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 18特点 。 表现: 19不同事物 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 20不同过程和阶段 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 21不同矛盾 、同一矛盾的两个 22不同方面 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 23普遍性 寓于 24特殊性 之中,并通过 25特殊性 表现出来,没有 26特殊性 就没有 27普遍性 ;另一方面, 28特殊性 离不开 29普遍性 ,不包含 30普遍性 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31相互转化 。 地位: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 32精髓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 33哲学基础 。 方法论要求: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并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工作方法。 1矛盾双方只有斗争性没有同
6、一性。 ( ) 解析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 ) 解析 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 (全国卷 )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 ) 解析 矛盾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 ( ) 解析 矛盾具有 客观性,不能消除矛盾。 5 (海南卷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矛盾转化的必要条件。 ( )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解析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既可能是因为主观条件,也可能是因为客观条件。 6 (2016 江苏卷 )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 ) 解析 矛盾的普遍性寓
7、于特殊性之中。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 ) 解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8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 ) 解析 承认 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9 (全国卷 ) 矛盾的个性表现共性并优于共性。 ( ) 解析 个性表现共性,但个性优于共性的说法错误。 一 正确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 斗争性 区别 含义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
8、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表现 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条件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 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联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固有的基本属性。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我们应当促进有利的转化,防止不利的转化。 矛盾双方的对立性和统一性不可分割,我们应当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正确理解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矛盾双方
9、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离开对立或 者离开统一,都不能称其【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为矛盾。对立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不能将对立性和同一性理解为矛盾的双方,矛盾双方是指事物的两个方面,两个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矛盾。所以不能说矛盾的对立性与同一性可以相互转化。 (2)哲学上所说的 “ 斗争性 ” 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 “ 斗争 ”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日常生活中所说的 “ 斗争 ” ,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说的 “ 斗争性 ” ,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是对具体斗争形式的抽象和概括。不能把矛盾概念等同于具体矛盾,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例 1 (2016 天
10、津卷 )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是引领中国经济适应新常态的重大举措。在此过程中,绝不能将供给侧改革与扩大需求分离开来。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这表明 ( B ) 供给与需求是相互依赖的 供给与需求是相互排斥的 供给与需求是相互贯通的 供给与需求是相互独立的 A B C D 解析 材料中 “ 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 ” 说明供给和需求 是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独立的, 当选。故选 B 项。 例 2 (天津卷 )阅读材料,完成
11、下列要求。 人制造了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又会对人的就业产生影响,一方面会使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岗位减少,另一方面会使研发、销售和服务等就业岗位增加,这种变化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机器人与人的关系。 答案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机器人与人存在对立的一面,机器人的使用会造成一些工作岗位的减少,致 使一些人失业。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机器人与人存在相互统一的一面,机器人是由人制造和使用的,机器人的使用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要求人提高自身素质,管好用好机器人。 二 正确
12、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 区别 含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特征 同类事物的共性 每一个事物的个性 方法论 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联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
13、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有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表现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易错点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多 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任何一个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 (3)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因为各种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特殊的东西,抛开了许多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个性、特殊性,只是概括、抽象出它们共同的本质。 (4)不能说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 中,特殊性又受普遍性的制约;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例 3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