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前专项练习(12)现代文阅读(一)桃之夭夭格致我家的屋后,有几棵大李子树,还有几棵海棠树,北窗外不远处还有一棵桃树。树开花的时候,北窗就被桃花挤满了。这样的美景,并没有津多看一眼,那一树妖娆的桃花自顾自开着,家里的大人孩子也自顾自忙着。等桃花谢了,我的目光在北窗外停留的时间反而多了起来。那些绿茸茸的桃子,比粉红的桃花还要耐看。桃花简单,一眼就看清楚了。但层层叠叠的桃叶和藏身其间的桃子,则让桃树进入了一个神秘时期。这时的桃树,有了景深,成为一个神秘通道的入口。我不知道这棵桃树长在我家北窗外有什么不对,我一出生桃树就在那里,我没出生呢,桃树也在那里。我看见桃树,就像看见后院的大
2、李子树、海棠树,看见前院的柳树、樱桃树,它们是我家的一部分,和那三间草房子,构成了我的童年世界。长大了才知道,在北纬43度,桃树是不能存活的,至少是不能过冬的,可我家的桃树存活了,并且过冬了。现在看来,那棵桃树真是我童年世界里的一个奇迹。这个奇迹是父亲一手创造的。桃树生长在关内比较温暖的地区,我父亲感到东北太冷,他不想把孩子生在这么冷的地方,但是父亲又没有迁徙的能力。他就让一棵温暖地区的果树迁徙了,让一棵桃树来到我们的家园。我的父亲通过一棵桃树迷惑了我,我不记得童年有多冷,只记得那些在冰上的游戏,记得春暖花开,记得桃子甘甜。我的童年,比别的孩子多出了一种生活的滋味的。父亲的桃树有着特殊的造型:
3、它所有树枝都朝向西方,树身像被强劲的东风压得抬不起头的样子。桃树是弯着腰的,然而这一切都和东风没有关系。这里厉害的不是东风,而是西北风。如果桃树是因为环境而弯腰,那么它应该向东南弯腰才对。这棵桃树是向东南弯腰还是向西北育腰,由我父亲说了算。我曾亲眼看到父亲是怎么对待那棵桃树的。父亲用草绳把桃树一道一道地捆好,然后在树的下面挖坑父亲总是习惯在树的西面挖坑然后把捆好的桃树一点一点地压到那个土坑里去,然后我父亲就开始往树上填上,直到把整棵树埋进土里。父亲总是在秋天把桃树从头到脚埋到土里。这等于给桃树穿上了一件大棉袄。等冬天来了,大雪一层又一层地把桃树的土包盖住,这等于在棉袄的外面又给桃树穿了一件貂皮
4、大衣。让一棵树钻进土里冬眠,这是父亲的思维,我不知道还有谁会这么做。第二年的春天,在某个风和日前的上午,父亲会小心地把睡了一个冬天的桃树从土里挖出来,摇落树枝上的土,再把土坑填平。这时我才明白,秋天的埋树是为了让桃树度过东北太冷的冬天,李子树、海棠树、杨树、榆树几乎所有的树,都不用埋,都能过冬,只有那株桃树,冬天需要在上里冬眠,春天,父亲又把它从泥上中唤醒。那弯腰的桃树,照样开花、结果。我想,天底下可能只有我的父亲有这样的耐心和智慧, (A。种植 B.饲养)一棵这样娇贵的桃树。桃子成熟的时候,每年都要丢失一些桃子。几次之后,我妈有了对策,她赶在别人来摘桃子之前,在傍晚的时候,摘下一整筐桃子。那
5、些桃子大部分还是绿的,但成熟了。那是我此生吃过最好吃的水果。在我们家,判断桃子成熟与否,不看桃子是否红了,而是用手一捏,软的就是成熟了,有谁吃过还绿着却已熟透的桃子?那种甜,是不可以描述的。每年的秋天,我家的北窗台上,会摆着一排排粉红色的桃核,那是我和姐姐放在那里玩的,等它们在风里干透了,互相磕碰的声音非常悦耳。在桃树还繁花似锦的时候,我的父亲却死了。父亲死在一个春天,那棵桃树在父亲已不在人间的那年春天,仍忍住悲伤,顽强地把桃花开了出来。秋天,在那个没有了我父亲的秋天,桃树仍忍住悲伤,把桃子挂满枝头。那年的秋天,我吃到的桃子依然是甜的,依然是好吃得无法描述,依然有一排粉红色的桃核摆在北窗台上,
6、进出的风吹拂它们我不知道那年秋天的桃子,是我最后的桃子了。冬天的时候,我看见桃树仍站在北窗外的寒风里,几片红色的叶子在抖动。下雪了,桃树上挂满了雪花;起雾了,桃树上挂满了冰花。第二年春天,李子树开花了,樱桃树开花了,海棠树开花了,父亲的桃树终于没能忍住悲伤,它一朵花也不肯再开了。(选自2018年中国散文材选,有删改)1.本文题目为桃之夭夭,为何文中还多次写到大李子树、海棠树、樱桃树等其他树?(3分) 2.文中除了写桃树以外,还用很多篇幅在描写“父亲”。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呢?请简要概括一下。(3分) 3.第段中括号内应该选填哪个词语比较合适呢?是“种植”还是“饲养”?说说你的理由。
7、(4分) 4.文末结尾句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句话寄托了作者哪些丰富而复杂的情感?(4分) (二)一米远的尊严朱成玉 那一年,去一个偏僻的农村收粮。那个地方很落后,因为人手不够只好在当地招工,装一车水稻五十元,卸一车水稻三十元, 装车很累, 比卸车多出二十元。村子里但凡有把子力气的人都去南方打工了,只剩下老弱病残。一时半会儿也没招来几个人,这时,我就看见了他,一个黑黢黢的孩子,向我跑来。他说他叫冬瑞,冬天的冬,瑞雪兆丰年的瑞,十四岁。我说:“这么小的年纪,你怎么能干得了这个?”“就一车,行不?”他哀求着我,他说他想挣点儿钱,给奶奶和妹妹买好吃的。他扛着一把比自己高出许多的钢
8、叉,跳到了四轮车上。我说,我是大人,要不还是我来吧。他用一副瞧不起人的口吻说,你是城里人,干不来这个的。继而很大人地向我摆了摆手,示意我离得远一点,灰大。 他长得粗胖, 毕竟是个孩子,不一会儿我就看到他大汗淋漓,手心也磨出了血泡。他挥动钢叉,把一大捆一大捆数倍于他身体的稻子艰难地卸下来。我实在有些看不过去了,我的优越感让我感到耻辱,我夺过他的钢叉,要帮他把那车稻谷卸下来。他诧异地看着我,不让我帮他,尝试着夺过我手里的钢叉。我想,他似乎在担心我因此而不付他工钱,或者从中扣除一些。“一分钱不会少你的!”我对他吼着。他似乎不甘心,没有钢叉,他就用手抱,一捆一捆笨拙地往车下抱。真是个倔强的孩子。我们俩
9、一起把车卸完了。我掏出三张十元面值的钱给他,他犹豫了一下,然后只拿了两张,他说,你帮我干了,我只拿我该得的。这倒是我没有想到的。小小年纪,竟然懂得收放自如。看得出他很开心,笑着露出一口很白的牙来,把钱使劲地攥着,带着血丝的汗水从拳头缝隙里渗出来。“去吧,给你奶奶和妹妹买好吃的去吧。”我对他说。他却犹豫着,试探着问我:“能不能让俺再卸一车。”看我不同意,这小子接着讲起了他的家事,他说现在的家里他就是主要劳动力,爸爸妈妈都去外地打工了,家里只有奶奶、妹妹和他,奶奶老得做个饭都费劲了,妹妹刚八岁,还太小,而且还断了一条腿。“我是哥哥,我得管她。”他很内疚,他说都怪他,要不是他贪玩儿,妹妹也不会被那辆
10、该死的车轧断一条腿。这么懂事的孩子,真是让人心疼。我忍不住想去抱抱他,他却一下子挣开老远,他说奶奶告诉过他,不能和陌生人离得太近。我就在离他一米远的地方,张着怀抱,抱着尴尬的空气。他似乎也看出来自己有些不礼貌,挠挠头说:“不过,你是个好人。”这是他给予我的最大的赞赏。一米远的地方,刚刚好。不远也不近,他像个小大人一样,与我保持着相同的站姿。一米远的距离,是我和一个陌生孩子的最佳相处位置,我放下优越感,他褪下自卑,那一刻,我们是平等的。这一米远的距离,让我感受到一个孩子不容低估的尊严。我想,这个距离,也正好适合我把温暖,一点点传递到他凉丝丝的又有些荒芜的心里去吧。我说,看在你说了这么好听的话的面
11、子上,就允许你再卸一车吧。不过,这一车需要你自己来完成,你行不?没问题!他把钢叉握得紧紧的,像一个正在保家卫国的英雄,坚定地向我点点头。1.全文围绕他写了哪些事?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文章情节。(4分)他哀求我让他卸水稻 他求我再让他卸一车 他准备再卸车2.请为第段、第段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2分)A.既使也;因为所以 B.因为所以;虽然但C.不仅而且;虽然但 D.虽然但;因为所以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6分)(1)第段划线句哪一处需要重读,为什么?(2分) (2)分析第段的作用(4分) 4.结合第段画波浪线的语句,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我”态度的转变。(4分) 5.结合下面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12、。(6分)说说第段与链接材料描写手法上的相同点及表达效果上的不同点。【链接材料】当他叙述到这里的时候,他说:“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我想,要在祖国遇见这种情形,我能够进去,那么,在朝鲜我就可以不进去吗?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的吗?”描写手法: 表达效果: (三)缩短五厘米的父爱侯焕晨我上高中时,学习很好,长相也过得去,但是我依然感到自卑。原因只有一个我个子太矮,只有一米六五。班里的男生清一色的一米七五以上,和他们站在一起,我就像一个初中生。身高一米八五的生物课代表总在我耳边重复一句话:“兄弟,别着急,等哥考上大学生物系后专门研究长高的药,让你四十岁时还能蹿一蹿!”这句玩笑话,我听起
13、来却那么刺耳。 那天,已经做好准备要参加校篮球比赛的我临时被换掉了,原因不言自明。晚上,我禁不住向父母抱怨:“咋给我生得这样矮? ”母亲保持着一贯的严肃认真对我说:“儿子,身高不是评判一个人的标准!”接着她又举了一大堆我耳熟能详的例子,听得我头昏脑涨。父亲倒是很亲和,拍拍我的肩膀说:“儿子,咱有啥自卑的,只要有能力,个子大的还得听咱指挥!”父亲是一家国企的车间主任,车间有三十多个人高马大的小伙子归他管理。“况且,你也没矮到哪去啊,你看咱俩一般高”父亲把我拉到他身旁。果真我和父亲一样高! 我很疑惑,记忆中,父亲一直是一米七零的个头啊,怎么变成了一米六五?我注意到了他弯下去的腰,驼下去的背,心里一
14、阵酸楚。父亲虽然说得轻松,其实车间的工作一点都不轻松,几乎每样工作他都要亲力亲为,他的背是累弯的!父亲刚四十八岁啊,无情的岁月不仅苍老了他的面容,还浓缩了他的身体。 和父母聊天虽然没有给我带来明显的影响,但是我隐隐约约也明白了一点,身高的缺陷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努力来弥补。 高三了,虽然我一再阻拦,可是父亲还是坚持要接我下晚自习,他说这一年很关键,他贪点黑没啥。 和父亲走在一起,碰到说话爽快的同学会直接这样说:“哇,你和你爸一样高啊!”我当然明白这句话后面的潜台词是什么,可是我已经很坦然了。因为我多了一个战友,他就是我的父亲!我们站在同一个战壕里,他每天乐观开朗,我凭什么要忧伤呢? 高考,我以优
15、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那天,父亲特意在饭店备了十几桌酒席宴请亲朋好友。 席间,一个有点喝多了的亲友举着酒杯对父亲说:“大哥,你看你儿子虽然还没有你高,可人家学习好,真厉害啊。” 他的这句话让我开始正视一旁满面红光的父亲,他的腰不弯了、背也不驼了,差不多比我高半个头! 母亲注意到了我表情的变化,把我叫到一边说:“儿子,其实你爸没老到那样,为了照顾你的心理,他假装弯腰驼背,这样他就和你一般高了 ”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我亲爱的爸爸,为了儿子那可怜的自尊,他竟然努力适应了非常别扭的走路姿态,陪我走了365个夜晚! 泪眼蒙眬中,父亲在向我微笑。在我的眼里,他变得那样伟岸,他把自己缩短了五厘米,
16、却拉长了我的人生。 1.请按时间顺序,从“我”的角度补全下面的内容。(2分)个子太矮,感到自卑 父亲安慰,隐约明白 得知真相,充满感动 2.赏析文中加点字和划线句的表达效果。(6分)(1)因为我多了一个战友,他就是我的父亲! (3分) (2)父亲倒是很亲和,拍拍我的肩膀说:“儿子,咱有啥自卑的,只要有能力,个子大的还得听咱指挥!”(3分)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4分) 4.说说你对本文标题“缩短五厘米的父爱”的理解。 (4分) (四)材料一近来,路边摊的回归,给初夏的夜晚增添了许多烟火气。许多地区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夜经济品牌。从零散的“小打小闹”,到对夜晚的利用进行
17、系统性的规划,夜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品牌化时代。如何叫响一座城市的夜经济品牌,我认为,需要给其中注入以下几种基因。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因此,不同的夜经济品牌,也当有自己的特色。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外来游客,都希望能在闲暇之余的夜晚找到属于一个城市特有的味道。如何塑造夜经济品牌?其实不必舍近求远。系统梳理当地的文化渊源,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将这些内容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多样表现形式呈现出来,这样的夜经济品牌便既有了特色,又有了温度。无论是“姑苏八点半”还是“夜泉城”。仅是名字本身便能让人思绪飞到苏州,来到济南。一旦定下了夜经济品牌的方向,就会进入到第二阶段,也就是如何让这一品牌为更多的人所知
18、晓、所认同。这时候,就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在夜经济品牌的影响力拓展中,互联网思维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和工具,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精准定位自己的目标受众,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时节设置不同的节会活动,让夜经济品牌的影响力逐步扩大。近年来,不少城市都做了一些亮化工程,但不得不说,单纯的夜景,并不能算是夜经济,更不足以成为好的夜经济品牌。当前,还有一些地区的夜经济主要以餐饮消费为主,不可否认,餐饮行业是夜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要塑造成为一个城市的品牌,还需添把柴,加把火。一个好的夜经济品牌,应该是集餐饮、体育、娱乐、休闲、旅游、健身等为一体的品牌综合体。以上几种基
19、因,其实正是这种良性互动的润滑剂。材料二地摊经济,升温不能“发烧”落一子而全局活。地摊经济一放开,不少地方出现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地摊经济之所以能成为近段时间以来的热门话题,一方面是因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所带来的烟火气唤起了国人对城市生活的最初记忆。其实,地摊与城市并非水火不容。有关部门如果能少一些管理“洁癖”,别一见地摊就蹙眉、拒斥,很多老百姓是欢迎和支持的。但是,热话题也需冷思考,面对遍布大街小巷的地摊,也有人担心会不会阻碍交通?商品质量如何得到保证?食品和环境卫生问题如何解决?这些担心绝非多余。过去,一些城市的监管者过于苛刻,对摊贩缺乏起码的
20、包容。而现在,一些地方又过于宽松,缺乏基本的治理。从一些媒体披露的场景看,有些地摊存在脏乱差等问题,满目狼藉确实令人不敢恭维。热度不减的地摊经济,会不会被紧急叫停?如何跳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这是大家都很关心的话题。“该管起来就能够迅速地管起来,该放开又能够有序地放开,收放自如,进退裕如,这是一种能力。”同样的逻辑,对地摊经济也是一样。应奉行这一治理思路,放开不是放手,也不是放松,而是讲究“有序”二字。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一些地方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比如有的划定固定摊位,有的提出摆摊应有时段限制,还有的要求经营食品加工的必须办理健康证这些要求都不过分,属于依法监管,合理监管,也是对广大
21、消费者的权益负责。事实上,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并不矛盾,在柔性执法中审慎包容,在审慎包容中柔性执法,探索治理效能最大化,就能实现多赢。“抓紧出台和落实各项刺激消费的措施,千方百计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放管得当,就能激活一池春水,就能提升民众的美好预期,就能让城市更有温度,让经济更快恢复热度。1.结合两则材料,下列选项中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A夜经济的发展不能局限于“小打小闹”,而是要进行系统性地规划,着力打造城市品牌效应。B地摊经济对拉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确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也存在着阻碍交通、脏乱差、污染环境等问题。C在促进夜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监管部门需要放管结合,放
22、就是要放手、放松,管就要管得合理、依法。D夜经济只是刺激消费的措施之一,地方政府需要动脑筋,出台、落实其他的刺激消费的措施,才能更快地促进经济复苏。2.根据语境,解释一下材料二中加点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思。(3分) 3.阅读材料一,叫响一座城市的夜经济品牌需要哪几种基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4.请简析材料二中画线句的作用。(3分)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前专项练习(12)现代文阅读(一)桃之夭夭格致我家的屋后,有几棵大李子树,还有几棵海棠树,北窗外不远处还有一棵桃树。树开花的时候,北窗就被桃花挤满了。这样的美景,并没有津多看一眼,那一树妖娆的桃花自顾自开着,家里的大人孩子也自顾自
23、忙着。等桃花谢了,我的目光在北窗外停留的时间反而多了起来。那些绿茸茸的桃子,比粉红的桃花还要耐看。桃花简单,一眼就看清楚了。但层层叠叠的桃叶和藏身其间的桃子,则让桃树进入了一个神秘时期。这时的桃树,有了景深,成为一个神秘通道的入口。我不知道这棵桃树长在我家北窗外有什么不对,我一出生桃树就在那里,我没出生呢,桃树也在那里。我看见桃树,就像看见后院的大李子树、海棠树,看见前院的柳树、樱桃树,它们是我家的一部分,和那三间草房子,构成了我的童年世界。长大了才知道,在北纬43度,桃树是不能存活的,至少是不能过冬的,可我家的桃树存活了,并且过冬了。现在看来,那棵桃树真是我童年世界里的一个奇迹。这个奇迹是父
24、亲一手创造的。桃树生长在关内比较温暖的地区,我父亲感到东北太冷,他不想把孩子生在这么冷的地方,但是父亲又没有迁徙的能力。他就让一棵温暖地区的果树迁徙了,让一棵桃树来到我们的家园。我的父亲通过一棵桃树迷惑了我,我不记得童年有多冷,只记得那些在冰上的游戏,记得春暖花开,记得桃子甘甜。我的童年,比别的孩子多出了一种生活的滋味的。父亲的桃树有着特殊的造型:它所有树枝都朝向西方,树身像被强劲的东风压得抬不起头的样子。桃树是弯着腰的,然而这一切都和东风没有关系。这里厉害的不是东风,而是西北风。如果桃树是因为环境而弯腰,那么它应该向东南弯腰才对。这棵桃树是向东南弯腰还是向西北育腰,由我父亲说了算。我曾亲眼看
25、到父亲是怎么对待那棵桃树的。父亲用草绳把桃树一道一道地捆好,然后在树的下面挖坑父亲总是习惯在树的西面挖坑然后把捆好的桃树一点一点地压到那个土坑里去,然后我父亲就开始往树上填上,直到把整棵树埋进土里。父亲总是在秋天把桃树从头到脚埋到土里。这等于给桃树穿上了一件大棉袄。等冬天来了,大雪一层又一层地把桃树的土包盖住,这等于在棉袄的外面又给桃树穿了一件貂皮大衣。让一棵树钻进土里冬眠,这是父亲的思维,我不知道还有谁会这么做。第二年的春天,在某个风和日前的上午,父亲会小心地把睡了一个冬天的桃树从土里挖出来,摇落树枝上的土,再把土坑填平。这时我才明白,秋天的埋树是为了让桃树度过东北太冷的冬天,李子树、海棠树
26、、杨树、榆树几乎所有的树,都不用埋,都能过冬,只有那株桃树,冬天需要在上里冬眠,春天,父亲又把它从泥上中唤醒。那弯腰的桃树,照样开花、结果。我想,天底下可能只有我的父亲有这样的耐心和智慧, (A。种植 B.饲养)一棵这样娇贵的桃树。桃子成熟的时候,每年都要丢失一些桃子。几次之后,我妈有了对策,她赶在别人来摘桃子之前,在傍晚的时候,摘下一整筐桃子。那些桃子大部分还是绿的,但成熟了。那是我此生吃过最好吃的水果。在我们家,判断桃子成熟与否,不看桃子是否红了,而是用手一捏,软的就是成熟了,有谁吃过还绿着却已熟透的桃子?那种甜,是不可以描述的。每年的秋天,我家的北窗台上,会摆着一排排粉红色的桃核,那是我
27、和姐姐放在那里玩的,等它们在风里干透了,互相磕碰的声音非常悦耳。在桃树还繁花似锦的时候,我的父亲却死了。父亲死在一个春天,那棵桃树在父亲已不在人间的那年春天,仍忍住悲伤,顽强地把桃花开了出来。秋天,在那个没有了我父亲的秋天,桃树仍忍住悲伤,把桃子挂满枝头。那年的秋天,我吃到的桃子依然是甜的,依然是好吃得无法描述,依然有一排粉红色的桃核摆在北窗台上,进出的风吹拂它们我不知道那年秋天的桃子,是我最后的桃子了。冬天的时候,我看见桃树仍站在北窗外的寒风里,几片红色的叶子在抖动。下雪了,桃树上挂满了雪花;起雾了,桃树上挂满了冰花。第二年春天,李子树开花了,樱桃树开花了,海棠树开花了,父亲的桃树终于没能忍
28、住悲伤,它一朵花也不肯再开了。(选自2018年中国散文材选,有删改)1.本文题目为桃之夭夭,为何文中还多次写到大李子树、海棠树、樱桃树等其他树?(3分) 2.文中除了写桃树以外,还用很多篇幅在描写“父亲”。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呢?请简要概括一下。(3分) 3.第段中括号内应该选填哪个词语比较合适呢?是“种植”还是“饲养”?说说你的理由。(4分) 4.文末结尾句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句话寄托了作者哪些丰富而复杂的情感?(4分) 【答案】1.为了突出桃树生长条件的特殊,从侧面表现出父亲对桃树的精心呵护,更能表现出父亲为孩子煞费苦心地创造一个有滋有味的童年世界而付出的
29、深沉的爱。2.关爱孩子、勤劳、有耐心、充满生活智慧。(写出3个意思对即可)3.选B 因为“饲养”是指对动物进行培育和照料,更能表现出父亲对桃树的精心呵护和照料,表现出父亲的耐心和智慧,以及对桃树的喜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4.作者对桃树死去的伤心;对父亲去世的悲痛难过;对父亲的赞美;对有桃树相伴的美好童年时光的深切怀念等。(写出2点即可)(二)一米远的尊严朱成玉 那一年,去一个偏僻的农村收粮。那个地方很落后,因为人手不够只好在当地招工,装一车水稻五十元,卸一车水稻三十元, 装车很累, 比卸车多出二十元。村子里但凡有把子力气的人都去南方打工了,只剩下老弱病残。一时半会儿也没招来几个人,这时,我就
30、看见了他,一个黑黢黢的孩子,向我跑来。他说他叫冬瑞,冬天的冬,瑞雪兆丰年的瑞,十四岁。我说:“这么小的年纪,你怎么能干得了这个?”“就一车,行不?”他哀求着我,他说他想挣点儿钱,给奶奶和妹妹买好吃的。他扛着一把比自己高出许多的钢叉,跳到了四轮车上。我说,我是大人,要不还是我来吧。他用一副瞧不起人的口吻说,你是城里人,干不来这个的。继而很大人地向我摆了摆手,示意我离得远一点,灰大。 他长得粗胖, 毕竟是个孩子,不一会儿我就看到他大汗淋漓,手心也磨出了血泡。他挥动钢叉,把一大捆一大捆数倍于他身体的稻子艰难地卸下来。我实在有些看不过去了,我的优越感让我感到耻辱,我夺过他的钢叉,要帮他把那车稻谷卸下来
31、。他诧异地看着我,不让我帮他,尝试着夺过我手里的钢叉。我想,他似乎在担心我因此而不付他工钱,或者从中扣除一些。“一分钱不会少你的!”我对他吼着。他似乎不甘心,没有钢叉,他就用手抱,一捆一捆笨拙地往车下抱。真是个倔强的孩子。我们俩一起把车卸完了。我掏出三张十元面值的钱给他,他犹豫了一下,然后只拿了两张,他说,你帮我干了,我只拿我该得的。这倒是我没有想到的。小小年纪,竟然懂得收放自如。看得出他很开心,笑着露出一口很白的牙来,把钱使劲地攥着,带着血丝的汗水从拳头缝隙里渗出来。“去吧,给你奶奶和妹妹买好吃的去吧。”我对他说。他却犹豫着,试探着问我:“能不能让俺再卸一车。”看我不同意,这小子接着讲起了他
32、的家事,他说现在的家里他就是主要劳动力,爸爸妈妈都去外地打工了,家里只有奶奶、妹妹和他,奶奶老得做个饭都费劲了,妹妹刚八岁,还太小,而且还断了一条腿。“我是哥哥,我得管她。”他很内疚,他说都怪他,要不是他贪玩儿,妹妹也不会被那辆该死的车轧断一条腿。这么懂事的孩子,真是让人心疼。我忍不住想去抱抱他,他却一下子挣开老远,他说奶奶告诉过他,不能和陌生人离得太近。我就在离他一米远的地方,张着怀抱,抱着尴尬的空气。他似乎也看出来自己有些不礼貌,挠挠头说:“不过,你是个好人。”这是他给予我的最大的赞赏。一米远的地方,刚刚好。不远也不近,他像个小大人一样,与我保持着相同的站姿。一米远的距离,是我和一个陌生孩
33、子的最佳相处位置,我放下优越感,他褪下自卑,那一刻,我们是平等的。这一米远的距离,让我感受到一个孩子不容低估的尊严。我想,这个距离,也正好适合我把温暖,一点点传递到他凉丝丝的又有些荒芜的心里去吧。我说,看在你说了这么好听的话的面子上,就允许你再卸一车吧。不过,这一车需要你自己来完成,你行不?没问题!他把钢叉握得紧紧的,像一个正在保家卫国的英雄,坚定地向我点点头。1.全文围绕他写了哪些事?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文章情节。(4分)他哀求我让他卸水稻 他求我再让他卸一车 他准备再卸车2.请为第段、第段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2分)A.既使也;因为所以 B.因为所以;虽然但C.不仅而且;虽然但 D.虽然但;因为所以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6分)(1)第段划线句哪一处需要重读,为什么?(2分) (2)分析第段的作用(4分) 4.结合第段画波浪线的语句,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我”态度的转变。(4分) 5.结合下面链接材料,回答问题。(6分)说说第段与链接材料描写手法上的相同点及表达效果上的不同点。【链接材料】当他叙述到这里的时候,他说:“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我想,要在祖国遇见这种情形,我能够进去,那么,在朝鲜我就可以不进去吗?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的吗?”描写手法: 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