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必二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之间的差异,教学所能取得的最佳效果需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教师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向学生提供材料、梯子,启发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背景分析(一)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3课大体按照农业发展的时序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大部分组织内容,展现食物生产在各个时代的变化与延续。在生产活动中,食物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前提,而本
2、课既是本单元的开篇,也是本书的基础和起点。通过研读课标、教学指导意见以及教材,我确定了本课知识层面的中心概念:食物生产;再由课标中的学业要求,确定情感层面的正确价值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本课的三个子目,第一目阐述了农业产生的过程,农业出现前后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第三子目重点探讨了农业的出现对生产关系的影响,强化学生对唯物史观的认识,两个子目共同呈现了农业出现的过程和意义,因此在学习时可以将两个子目整合在一起;受自然地理条件、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农业文明各具特色,第二目介绍世界古代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农业文明概况,图文丰富、线索清晰,且和纲要下有较多重合,可在课前利用已有教辅引导学生
3、自学完成基础知识部分。(二) 学生情况分析 知识基础: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其中“农业产生前后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不同地区农业文明的特点”、“生产关系的变革”等内容在纲要、政治教材中已简单学习,但在选必二中则是从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关系的角度重构知识,需要教师着眼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能力基础:学生初步具备了根据历史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能较好地进行历史解释,能够根据史料分析解决问题,但对历史发展本质性、规律性的内容认识还不够。学习兴趣:学生对农业的生产状况了解不多,而本课专业性较强,需要学生进行联想与思考,并结合考古史料探究,古代农业经济的各要素又与学生现实生活及兴趣相去甚
4、远,授课时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目标1. 总体目标: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 能利用传世文献和史学研究成果分析农业出现的原因,提高从各种类型史料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 能通过对中国历史遗存的照片、史学研究成果的分析,从多角度阐释农业出现对人类发展的推动作用,认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 能通过比较古代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异同,理解农业文明的多元性和相似性,感悟人们克服不利条件,创造富有特色农业文明的智慧;梳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
5、增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领先世界的自豪感。通过本课的整体学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教学重点和难点(一) 教学重点农业出现的意义、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二) 教学难点农业的出现(人类获取食物方式的改变)对生产关系的影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板书设计人 依赖 改造 自然 生态文明 食物采集 食物生产 影 响 推动 变奏“谐”奏文明出现文明多样性生产生活生产关系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
6、新课出示材料:在史前时代的几百万年中,有两大转变为此后的全部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一是灵长类逐渐转变为人类,即具有思维能力的真正人类;其二是人类的先祖从坐享大自然恩赐的食物采集者转变为日益摆脱大自然束缚、掌握自己命运的食物生产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问题导入:全球通史第一编史前人类开篇就点出了两件划时代的转变,分别是?前者我们在纲要中已简单学习过,大家看后者,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有何变化?大家能想到的食物生产的一般形态是?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大约出现于距今1万年前。伴随着这一转变,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何种变化?我们一起从勇气、力量、智慧三个小主题来解读这首“人与自然的变奏曲”。回答问题本课以全球
7、通史开篇的一段话导入,引出史前时代具有重要意义的两大转变,学生结合生活知识联想“食物生产”的一般形态,并明确原始农业出现的时间,思绪快速进入课堂当中。继续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引出“人与自然的变奏曲”这一主题,此后的环节紧紧围绕勇气、力量、智慧三个变化的小主题进行。一、改变的勇气:从采集到生产1.出示远古人类生活想象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书本,初步认识远古人类的生活状态。2.出示小麦种子实物,提问学生种进地里能得到什么。(操作得当、精心照料,大概率是有成果的),这个现在对于我们不用动脑筋的问题,在当时却是需要想象力的。毕竟这些吃下去可以果腹的粮食,扔进地里几个月,会发生什么,是有变数的。而历史发展
8、的事实告诉我们,在过去的10000年间,普遍的结果是从狩猎采集转变为粮食生产,因此我们必须问一问,是哪些因素助长了先祖们改变的勇气?也即分析农业出现的原因。3.出示4则史料,认识农业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说出远古人类生活状态2.分析和解读文字史料通过图片创设情境,形象、直观;种子实物激疑激趣;在解读文字史料的过程中锻炼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二、农业的力量:从野蛮到文明1.攻破重点:有选择性地选择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代表性文化遗存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出农业出现的革命性意义。2.利用表格,引导学生对之前概括出的结论进行整理,多角度归纳农业出现的影响,得出“农
9、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3.通过阅读书本p6第三目,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请学生展示,完善逻辑图,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人类文明的产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内涵,认识到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理解农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4.出示人类早期历史发展进程时间轴,引导学生从时间维度观察,人类文明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社会在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理解农业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形成;从空间维度观察,学生在填充图册上清晰、准确地标注时间、驯化的动植物,得出世界古代农业起源的特点。解读史料整理归纳小组讨论,学生展示解
10、读时间轴、填充图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以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为例,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掌握分析历史地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三、相处的智慧:从共同的起点到多样的文明1.通过表格展示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从表格所展示的角度比较异同,显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2.选取教材中的典型图片展示世界古代以农耕为基础的农业文明,引导学生比较印第安人的农耕图和中国东汉牛耕画像石,了解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性。3.梳理中国古代农业概况。比较自主梳理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素养。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同自然的关系,首尾呼应,树
11、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奏响人与自然的“谐奏曲”。学生回答问题涵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教学反思1.人与自然的“变奏曲”三个变化的小主题同教学设计联系不够紧密;2.中外历史纲要下的内容未能很好结合;3.对教材内容的整合不够,偏重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对世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一目中社会生活部分分析的不够透彻;4.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的不明显,例: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发挥时间。注:本设计除教参、已出版著作外,还借鉴了钱丽迪老师、崔兆艳老师课件中的部分成果;人类早期历史发展进程图的使用则借鉴了熊国荣、戴羽明老师的基于历史认识层次结构的历史教学思考与实践 以选择性必修“从食物采集到食物
12、生产”为例一文。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倡导学生主动从日常生活的点滴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联系。深挖教材立德树人的素材,引导学生积极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树立开放的国际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承前启后的一课,是选择性必修的重点内容之一。美洲物种的外传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是描述了新航路开辟后全球性物种传播与交融的历史事实,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多角度认识全球性物种交融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的风貌,对近代历史进程与生态环境产生的影
13、响。学情分析:选择性必修二是高二选择历史科的学生要学习的内容。高二阶段的学生经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具体掌握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之间联系密切的史实,有一定的历史思维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高二时段历史教学要侧重引导学生从通史转向专题史的学习,线性地认识人类历史进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教学目标】课标要求: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1.结合中外历史纲要相关内容,比较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各地之间食物物种交流的不同。2.分组完成学习任务:根据地图和课本“学思之窗”、“史料阅读”,概述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世界双向流通的表现。3.依据史料、课本的“历史纵横”和“探究与拓展”全面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
14、物种交流对社会经济、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树立全球经济发展多元一体的国际视野,认识构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教学重难点】1. 重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食物物种交流的表现,多角度分析食物物种交流给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的变化与影响2. 难点:多角度辨析近代食物物种交流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创设开放多样的课堂活动,设计通过项目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梳理近代以来世界物种的全球性传播和交融的表现,落实时空观念素养和史料实证素养。用好教材,深挖教材诸如“学习聚焦”、“史料阅读”、“历史纵横”等素材,引导学生形成“以小见大”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探
15、究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学法指导,引导学生理解影响社会经济生活变化的多种因素,通过辩证认识全球性物种交流的影响,助力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树立开放的国际视野。【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美食雅事中秋时节,本地特产水果林檎多量上市,甜美的林檎是在外游子思乡的媒介,大家是否知道,林檎也叫“番荔枝”,它并不是自古所有的特产,而是来自海外。食物名字背后隐藏着有趣的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探索近代以来食物交流的历史。活动1:你知道食物名称背后的故事吗?图片:胡椒、番茄、洋葱和白菜(Chinese cabbage)材料: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
16、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进。石声汉试论我国从西域引入的植物与张骞的关系创设情境1:依据下图和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前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早期农业传播示意图斯塔夫里阿斯诺全球通史(图略),材料: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蒜、胡桃等植物,陆续向东土移植;西域的良马、橐(tu)驼、各种奇禽异兽以及名贵的毛织品,以及罗马的玻璃器和西域的乐舞、杂技也都源源而来。中原地区则向西域输送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并把铸铁技术,可能还有凿井技术传到西域。主题: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近
17、代以来全球性的物种交融课程标准: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教学目标:1.结合中外历史纲要相关内容,比较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各地之间食物物种交流的不同。2.分组完成学习任务:根据地图和课本“学思之窗”、“史料阅读”,概述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世界双向流通的表现。3.依据史料、课本的“历史纵横”和“探究与拓展”全面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社会经济、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树立全球经济发展多元一体的国际视野,认识构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创设情境2:观察下图,结合材料,概括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新特点?材料: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
18、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材料引导,驱动学生完成自学任务:完成课本P8和P9“学习聚焦”第一组:概述美洲食物物种在欧洲传播的表现。材料1: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 克罗斯比将其称为“ 哥伦布大交换”, 正是它让意大利有了西红柿,瑞士有了巧克力 查尔斯曼恩著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第二组:概述美洲食物物
19、种在中国传播的表现。材料2:玉蜀黍重出西土,种者亦罕。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 又如玉蜀黍一种,于古无征,今遍种矣。清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自我检测:清朝嘉庆年间,番椒(辣椒)传入四川,在烹调中与当地特产的花椒有机结合,形成麻辣兼备的格局,从而促进了川菜的最终成熟定型。这表明清代中期的四川A经济文化呈现兼容性特征B长途贩运贸易蓬勃发展C闭关锁国政策被彻底废弃D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第三组:概述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传播的推广。材料3: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 克罗斯比将其称为“ 哥伦布大交换”, 正是它让意大利有了西红柿,美利坚有了橙
20、子小结:引导学生整理板书笔记随堂精练:据记载,在整个18世纪,从中国输入西欧的茶叶翻了几倍,价值达到1.8亿两白银,其中英国人的消费占据了一半以上。推动这情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中国茶叶丰收推动了进口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C.清政府重视外贸,鼓励出口D.地球变暖加速茶饮业发展学法指导: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社会整体性发展变迁直观的反映。影响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有: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工业、商业);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变化;交通和科技的发展;人口的迁徙而社会生活的变化反之也推动社会原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嬗变。就近代以来,这种变化具有全球性的影响,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风貌。活动2:美食美事辩
21、证多角度认识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创设情境1:依据课本P12 “问题探究”的材料,结合表1和图片,概括食物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图片见课本P11梵高吃马铃薯的人创设情境2:阅读课本P10“历史纵横”咖啡和咖啡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创设情境3:依据材料,结合课本P12“史料阅读”归纳物种的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材料: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指出:当前,外来生物入侵是导致原生物种衰竭、物种多样性减少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的重要原因。外来物种入侵是一场生态灾难,现已成为全球问题。小结:概括近代以来全球性物种交流的影响。活动3:教学评估课后作业材料:明朝后期,番薯等美洲粮
22、食作物传入中国后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结合明清时期的史实,简评材料的观点。活动4: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引导学生预习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活动5:拓展:以习近平主席的讲话鼓励学生树立开放的国际视野观看图片,了解食物名称与历史史实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特点:(1)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洲之间,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2)交流物种较少;只有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了解课标要求,明确本课的学习目
23、标和重难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特点:欧洲人主导;各地食物物种的长期双向交流交融(全球性传播和和融合);人类命运与共。第一组:概述美洲食物物种在欧洲传播的表现。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玉米、马铃薯和番茄起初都是作为观赏植物,16世纪中期后,才作为食物得到推广;甘薯传播比较缓慢。这些食物经欧洲的殖民扩张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地。第二组:概述美洲食物物种在中国传播的表现。1.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西北、西南、东南沿海)传入中国。清朝前期,全国各地多有种植;鸦片战争前,已遍布全国。2.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甘薯、番茄和辣椒起初都作为观赏作物;后才作为食物被推广。第三组:概述其他地
24、区物种在美洲传播的推广。有粮食、蔬菜、水果、经济类作物,丰富当地的饮食;牲畜家禽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整理笔记。完成练习。做学法指导记录。阅读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回答问题。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使人口激增与营养改善;改变了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深刻影响人类的饮食习惯。推动了当地经济(特别商业)和世界贸易的发展。粮食的丰富削弱社会阶层的差别,促进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利于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人类过度开发自然和新物种的入侵造成区域性和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整理笔记。完成作业。从日常生活所见的食物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进行校本资源的开放。引导学生联系中外历史纲要的相关知
25、识。对比新航路开辟前后物种交流的特点,理解古代与近代物种交流的不同,了解近代以来物种交融的背景。通过补充相关材料,引导学生从教材相关史料获取信息,锻炼学生历史表述能力,落实时空观念素养和史料实证素养。通过练习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练习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题为过度,引导学生学会从社会表象认识影响社会变化的因素,落实唯物史观素养。深挖教材立德树人的素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学会观察日常生活,感受社会生活变化与历史的联系,形成“以小见大”的思维和多角度分析情境问题的能力;树立开放的国际视野,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落实唯物史观素养、历史解释素养和家国情怀素养。依
26、据学生的书目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业等级。培养学生建立单元知识的整体体系。【教学评价】以课堂练习为检查学生具体知识的落实,课后开放性作业评估学生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的等级。【教学反思】选择性必修教学培养学生从通史学习转向专题史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更需注意引导学生以专题发展为主线,加强学生历史事物的时空观念,培养学生学会从社会表象深入掌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体会唯物史观的科学性。本课设计比较贴合史实基础扎实,文科能力教好的学生,如果学生学业水平一般,可能要增加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三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现代食
27、物生产、储备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二、了解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需要采取的措施,理解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三、理解世界饥饿问题产生的原因,概述联合国、中国为消除饥饿问题作出的努力教学重难点一、本课重点: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二、本课难点:世界饥饿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教学过程设计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1、背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表现(1)农业生产机械化与自动化20世纪以来,汽油/柴油拖拉机实现批量生产;用大功率拖拉机牵引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
28、农业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是大中小型相结合21世纪初农业科技向自动化转变,人工智能在农业机器中得以应用(2)粮食作物杂交育种技术突破20世纪以来,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有了新的突破1930年美国培育出玉米新品种;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70年代中国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2014年中国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杂交育种新技术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有利于缓解人类饥荒(3)养殖业的现代化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现代科技用于海洋捕捞;水产养殖向
29、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发展,从淡水向海水养殖发展(4)20世纪下半叶以来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模式二、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1、粮食储备技术的发展(1)在古代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粮仓储备技术逐渐改进(2)20世纪50年代美国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木,后在全世界广泛应用(3)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木(4) 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容量不断扩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2、冷冻加工产业的发展(1)在古代人们利用腌制、风干和自然界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2)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及冷冻食品包装技术不断进步(
30、3)2010年中国领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三、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1、消除饥饿(1)原因:一方面食物生产现代化与食物储备技术进步,大大增加了食物供给;另一方面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食物需求与供给间的子盾尖锐(2)解决措施1945年成立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1996年中国发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方针2、食品安全(1)安全隐患化肥、农药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也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在食品加工过程
31、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2) 解决措施:各国制定法律法规(2009年中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当堂练习1、从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到白酒塑化剂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这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背后都有违法使用化学添加剂的阴影。这类问题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 C )A. 新航路开辟时期 B.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革命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为消除饥饿、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创造了条件。同时,农业现代化也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A. 大型农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
32、生产经营模式 B.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保证了食品的健康和美味 C. 技术进步解决了食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D. 依靠新闻媒体监管食品安全成为各国的共识3、又到猕猴桃集中采摘时期,如何做好保鲜工作,让桃农发愁。自建冷库成本太高,随意储藏又影响口感,砸了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招牌。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是( B )A. 采摘的机械化 B. 冷链物流的发展 C. 家用冷冻设备 D. 添加食品添加剂4、2020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指出,蝗灾将卷土重来,数千万人面临粮食危机。粮食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有( A )人口激增 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禽畜饲养过度使用抗生素对农业的不重视 病虫
33、害等自然灾害的发生A. B. C. D. 5、民以食为天,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粮食储备调节视为治国安邦的要政,提出了建立、健全粮食储备调节制度,保障粮食安全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和政策主张。下列属于现代发明的粮食储备技术的是( D )A. 窖藏 B. 冷藏 C. 腌制 D. 低氧储藏板书设计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1、背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表现:农业生产机械化与自动化、粮食作物杂交育种技术突破、养殖业的现代化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1、粮食储备技术的发展2、冷冻加工产业的发展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课后反思一、还是没有更好的突出重点,存在面面俱到问题;导致本节课整体上时间还是相对紧张二、在调动学生和引导学生方面还有所欠缺,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进一步深入发掘三、文献史料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质量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