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民 VS 国家 理论 VS 实践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设置情景,帮助学生感知具体形象,形成历史表象,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是“情景探究启示”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这一模式基于教材内容,以课程标准为导向,辅助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角色体验法、多媒体再现法、语言描绘法、问题创设法等,并利用音频、图表、地图、史料,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形成自己的知识观点、态度和情感共鸣,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形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历史兴趣及综合素养的培养,提高历史
2、认知,孕成正确的家国情怀。同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进行科学阐述,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家国情怀。教学背景分析(一)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七单元第15课内容,主要包含“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三个子目。列宁主义的形成是十月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理论标志。作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点的一环,一战的爆发激发了俄国的各种矛盾。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世界历史一个伟大的开端,打破了帝国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影响了国际革命形势和整个世界格局,也推动了亚
3、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难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列宁和斯大林根据实践情况,考虑本国实际,在实践中逐渐创造了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新模式。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不仅影响了苏(俄)联的发展,也对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甚至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落后的小农国家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处理农民与国家的关系对现代国家发展仍有重大影响和启迪。(二) 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经过几年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历史思维和学习方法,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较好,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
4、但是对历史学习的规律性认识不足,思辨能力不够,对知识的理解比较单一化和片面化,甚至主观性太强,知识层次理解不清。初中时学生已经学习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内容,这一模块相较容易,在讲授时多突出重点和培养历史思维。但对“列宁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探索和实践”的内容就比较生疏,尤其是这一模块内容涉及面比较广,理论知识较多,时间跨度稍大,少部分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偏差,所以要通过图片、史料、音频等,采用探究等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更好层次的理解和感悟。教学目标1. 唯物史观:了解列宁主义的形成,认识列宁主义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发展状况和国际形势,运用生产力
5、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归纳十月革命在俄国爆发的必然性。理解落后的小农国家苏(俄)联如何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结合苏(俄)联的实际,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条特殊的工业化建设道路,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三大政策的影响。2. 时空观念:结合立体历史地图,利用时间轴掌握俄国(苏联)发展的过程和俄国革命的过程,并结合整课讲授内容,让学生认识十月革命和苏(俄)联社会主义时间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阶段特征。3. 史料实证:能通过图片和史料信息概况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分析概况列宁和斯大林时期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
6、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实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4.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和提供的史料,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影响,培养有效解读史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5.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整个探索过程的学习,准确理解苏(俄)联如何正确处理农民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利益关系,理解农民的利益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稳固和国家的发展全局等。教学重点和难点(一) 教学重点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胜利的历史意义;列宁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探索和实践。(二)
7、 教学难点列宁与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 音频、历史图片、文字史料、历史地图、多媒体等。(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史料研习等。板书设计农民 VS 国家 理论 VS 实践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体系形成的背景一、 革命篇星星之火燃成熊熊之焰1、 理论形成列宁主义的诞生2、 革命缘起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3、 革命过程与资产阶级彻底决裂4、 胜利意义伟大的开端二、 建设篇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 “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3)2、 “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新经济政策(192
8、11927) 3、 “接手的是木犁,留下的是核武”斯大林模式(20C20S1953)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和音频引入新课:1861年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农奴虽获自由身份但处境依然没有实质改变。请同学们倾听伏尔加河船夫曲并结合列宾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和网络漫画中的苏俄(联)领导人图片,思考:在列宁等带领下农民的境况会随国家发展发生怎样的变化?小农苏(俄)联会探索出一条怎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倾听音乐,观察图画,思考问题。在激情澎湃的音乐中,结合幽默漫画,回忆农奴制改革相关内容,引发新问题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一、 革命篇从共产主义幽灵到工农社会主义国家1. 利用
9、立体地图,从空间和时间看俄国苏联(俄国)的兴衰过程,引导学生理清时间脉络,形成正确时空观念。2. 列宁主义的诞生,通过史料突出强调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列宁主义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与俄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而形成的特殊产物,并突出强调马克思的“多国胜利论”与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引出下一个问题,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3. 结合教材和史料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史料,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俄国十月革命会什么会爆发,理解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革命爆发的必然性。4. 利用时间轴,利用顺口溜讲述十月革命的历程,理清革命的过程和特点,并利用表格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讲授新政府成立后
10、,列宁颁布了三个法令,并分析三大法令颁布的意义。5. 引导学生理解“句号”、“分号”、“感叹号”含义,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概况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从对俄国、世界、帝国主义国家三个角度)1. 看图,梳理。2. 根据史料和教材内容概况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引发新思考。3. 结合教材和材料思考第一次获胜的社会主义革命为什么发生在俄国?4. 结合教材内容概括俄国革命的历程?并分析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区别?5.如何理解“句号”、“分号”、“感叹号”,根据史料及教材内容归纳十月革命胜利意义?1. 结合地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2. 提取材料信息,分析问题能力,培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的
11、能力。3. 培养学生史料分析概况能力和从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掌握历史发展规律。4. 培养学生运用表格分析、比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史料信息和概况史料的能力,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二、建设篇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 结合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与苏维埃政权建立初列宁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思考,引发学生思考:小农占主体的苏俄(联)如何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 结合历史地图和史料,把握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所面临的的形势:政权危机+粮食危机,提出问题,引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相关内容,利用史料、表格、图片等,引导学生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目的、内容、影响,得出实践结论:战时共产主义不是
12、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 利用表格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的内涵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利用史料和图示、图片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影响。引导学生得出实践结论: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条正确途径。4. 利用历史地图再现苏联的成立和发展。以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的上台为铺垫,引出下一个内容。5. 为时间为线索,利用图示、图片、史料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逐步概况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形成的原因和评价。引导学生得出实践结论:斯大林模式不能很好协调国民经济各种关系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1. 思考: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会采取什么政策来应对?2.
13、 根据材料及教材内容分析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并准确理解“战时”+“共产主义”的内涵及影响?3. 分析新经济政策内容,理解“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的实质?能否迅速改变农民的境况?4. 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苏联为何要建立这种特殊的工业模式?5. 结合笑话内容,思考:当时苏联家庭为什么会出现“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的现象?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1. 立足理论与实践矛盾,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提取史料信息、归纳概括、史料实证和客观辨析能力,认识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必须与生产力相符。3.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解读史料的能力,运用表格分析比较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4.培
14、养学生时空观念。并为下面讲授内容做铺垫。5.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史料能力、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等。课堂小结现代启示通过本课学习,从苏(俄)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从农民(农业、农村)的角度结合现实(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谈如何处理农民与国家的关系。感悟,思考,讨论。回望历史,立足现实,启迪思想,培养家国情怀。教学反思本课涉及的知识面多,理论层次较深,从教材地位而言,是承上启下的,历来也是考查的重点。在查阅了较多资料之后,结合以往教学课件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了本课。总体而言,基本能达到教学目标。自认为本课的优点有:1.精心整合了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紧扣重难点。2.充分运用了音频、图画、史料地图、表格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环节创设不同情境,激发学习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3.教学过程中,以史料为依据,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和核心素养。4.回顾历史,以史为鉴。以“农民和国家、理论和实践”为选题,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启迪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整体而言,学生对十月革命模块内容掌握较好,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模块因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内容和理论较多,需多花一些时间来“消化”。如何以最简单的方式和方法突破教材内容是进一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