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热1.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材简析】物体冷热的程度可以用温度表示,热可以造成物体形态发生变化,热可以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温度”“热量”“内能”这三个容易混淆的重要科学概念贯穿了热单元,在单元起始课温度与水的变化中需要被学生清晰地建构,三大概念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变得准确。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要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热学问题,就要从物体的温度变化和测量开始。学生通过观察给水持续加热、停止加热和继续加热过程中,不仅能学习定量描述温度,同时能发现水的温度和形态变化。此外,温度变化会造成水的形态变化,可什么导致了水的温度变化呢?在分析水的温度、形态变化与热
2、量的关系时,教师可帮学生进行有意义探究,学生能建构“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物态变化取决于温度”这一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够直观感受到各种冷热变化,但是通过复杂的探究活动产生对热现象的理性认识却很少。学生知道物体冷热的程度可用温度表示,热可以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但并不明确热可以造成物体形态具体发生怎样的变化,对物态变化的关注不够全面,学生对“温度”“热量”“内能”这三个重要科学概念容易混淆,对概念之间关系的建构认知模糊。【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水的加热和冰的融化实验,知道水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态存在,认识到形态变化取决于温度。科学思维在水的加热实验中,记
3、录和综合分析水沸腾后的温度变化和形态变化,用证据来检验自己的假设,能理解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能推理出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探究实践在进行水的加热实验中,能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能与同学深入交流探究的过程与结论。态度责任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有关现象,增进喜爱观察物态变化的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给水持续加热、停止加热和继续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和形态发生的变化。难点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水的温度、形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器材一套、冰块、食盐、试管学生酒精灯、火柴、三脚架、铁架台、石棉网、烧杯、清水、温度计、记录表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温度与热量
4、(预设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烤火的图片,问同学们是否在寒冷的冬季有与老师相同的回忆,再问为什么大家会想要把手放在火焰附近呢?教师拿出点燃的酒精灯,让学生将手放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注意保持适当距离),思考:为什么会感觉到热?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原因引导,提出点燃的酒精灯向周围散发热量,手接收了酒精灯的热量,感觉到热。教师板书:热量在投影机下,教师将一支温度计放置在酒精灯火焰周围,温度计有什么变化?教师演示并且提问,现在的温度是多少?学生读数。然后教师将温度计再靠近酒精灯,学生再次读数。追问:你看到什么现象?能解释一下吗?(预设:温度升高,因为点燃的酒精灯将热量传给了温度计)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觉身边的热
5、现象,用问题引出热量的科学概念后,重点关注热可以导致温度计发生怎样的变化。二、设计探究实验,记录水温变化(预设30分钟)提问:现在让酒精灯加热这杯水,水会有什么变化?(预设:温度会变高,会沸腾,冒气泡,变成水蒸气)揭题:温度与水的变化。提问:水沸腾时,有哪些现象呢?追问:沸腾时,水变成了什么?板书:水水蒸气。提问:什么温度时水能沸腾?(预设:100。PPT呈现,在标准大气压时,水沸腾的温度是100,并且补充强调所处的环境不同,水沸腾的温度也略有不同。)提问:沸腾时,如果继续加热,水温会怎么变?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变?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提问:水沸腾后,如果停止加热呢?水温会怎么变?还有其它变化吗?
6、怎么验证?提问:设计思路有了,你觉得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出示一些温馨提示给学生们,包括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内容如下:(1)给水加热,开始计时,直至沸腾,记录温度。(2)沸腾后继续加热,持续测量水温3分钟。(3)停止加热,持续测量水温3分钟。(4)观察、记录水的温度和形态变化。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以观察水加热时的变化现象为任务驱动,引导孩子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水的温度和形态会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和探究。三、交流实验现象,分析变化原因:(预设:4分钟)实验结束,请小组上台汇报交流。提问:沸腾前,水温是怎么变化的?为什么?(预设:吸收热量)追问: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停止加热
7、,温度会降低呢?(预设:放出热量)提问:观察一下,水沸腾时,持续加热,温度是怎么变化的?追问:温度变化的幅度大吗?提问:沸腾后刚撤掉酒精灯时水的温度是多少?此时水不再沸腾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办法让它继续沸腾?提问:现在你来说一说,水的沸腾过程和什么有关?(预设:热量、温度)小结:吸收热量,温度上升,水会沸腾。放出热量,温度下降,水不沸腾。提问:水刚开始加热至沸腾前,除了温度,水还有哪些变化?(逐渐产生气泡和白汽)沸腾后继续加热水会怎样?(产生大量气泡和白汽,剧烈翻滚)沸腾后停止加热水会怎样?(气泡消失,白汽减少)追问:水形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温度、热量)总结:水在吸收热量后,温度上升,形态发生
8、变化;水在释放热量后,温度下降,形态也会发生变化。设计意图通过相互交流与分析水的温度、形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学生了解到温度变化表示了热量在传递。四、拓展(预设:1分钟)提问:让这杯水热量不断减少,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补充板书 水变成冰)提问: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是否也存在着热量的作用?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冰与水之间的转化,感受到科学思索的乐趣。【疑难解答】1.加热烧杯中的水到沸腾,学生所用的时间太长,该怎么办?加热时间过长,可能是因为水太多、水初始温度太低、火力不足等原因,教师的解决措施是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始温度,通过调节灯芯或者火焰与烧杯的距离来增大火力。2.水沸腾后持续加热,
9、维持的温度如果不是100,该如何向学生解释?教师在实验开始前,首先要对温度计进行挑选,对于同一杯水,不同支温度计可能会有1左右的精准度差异,所以教师要尽量将这种差异排除在实验之外。此外,在标准大气压时,水沸腾的温度是100,所处的环境不同,水沸腾的温度也略有不同,如果上课当天气压高,水的沸点也会略微升高;如果气压较低,水的沸点也会降低。只需要让学生明白水沸腾后持续加热,水的温度会基本不变,同时明白沸腾的两个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不断加热。【教学后记】2.水的蒸发和凝结【教材简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水的物态变化。本课重点聚焦水的蒸发和凝结两种物态变化。学生通过实验验
10、证温度高低对水蒸发速度的影响;其次进行“在玻璃杯中加入冰块或者冰块和食盐,观察玻璃杯外壁出现水珠的情况”的实验,发现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再链接到自然界中更多的有关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以此引导学生关注水的蒸发和凝结与温度变化以及热量变化的联系。【学情分析】大部分五年级的学生都知道水会蒸发,水蒸气会凝结。学生在三年级的学习中也已经观察了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但是学生并不理解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设计实验,开展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探究活动,理解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并进一步发现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 【教
11、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水蒸发和水蒸气的凝结现象,知道水在吸收(放出)一定热量后,发生形态变化,认识到水的蒸发和水蒸气的凝结与温度变化的关系。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水的蒸发和水蒸气的凝结与温度变化的关系。探究实践能制订比较完整的实验计划,开展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探究活动,会设计实验,开展水蒸气的凝结的探究活动。态度责任对水蒸发和水蒸气的凝结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能以实验现象为依据作出独立判断,能与同学分享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开展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探究活动。难点理解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
12、、电子温度计、清水、滴管、电子秤、护目镜、湿布、干布、冰块、食盐,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激发兴趣、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生活中的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现象的图片1.出示图片:生活中的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现象。提问:生活中,你见过这些现象吗?它们是怎么回事?2.学生回答后,总结、交流对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的认识。 3.讲述:那么水蒸发、水蒸气凝结与什么有关?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揭示课题:水的蒸发和凝结(板书)设计意图通过呈现生活场景,让学生回忆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现象,说一说它们是怎么回事,进一步唤起学生前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的原因是什么。二、探索和研讨:水蒸发和
13、水蒸气凝结与温度变化的关系(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清水、滴管、电子秤、护目镜、湿布、干布、冰块、食盐,记录单1.活动一: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预设14分钟)(1)聚焦问题:水的蒸发与什么有关?(预设:水的蒸发与温度有关。)(2)小组讨论:推测水温高低与水蒸发快慢的关系。(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关系的实验? (4)小组讨论实验步骤,制订实验计划。(5)出示实验器材,师生确定实验步骤:称量两杯水(杯+水)的质量,保持起始质量一致。将一杯水加热至约50,另一杯水加热至约80。放置3分钟后,称量两杯水(杯+水)的质量。记录
14、并对比实验结果。(4)学生分小组利用加热装置、烧杯、水和温度计等开展实验探究。(5)全班研讨:我们观察到相同时间内,两只烧杯中的水减少得一样多吗?说明了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怎样的关系?(6)师生交流并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温度越低,水蒸发得越慢。(7)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沸腾后变成水蒸气,这节课我们观察了水蒸发变成水蒸气,你能说说水的沸腾和蒸发有什么相同点吗?(8)师生小结:水沸腾和蒸发的过程中都在吸收热量,水从液态变成了气态。2.活动二: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预设14分钟)(1)课件出示实验材料,提问:怎样才能看到水蒸气凝结现象。(2)简单交流后,介绍
15、观察水蒸气凝结现象的实验步骤:1号烧杯加入冰块,2号烧杯加入冰块和食盐,擦去外壁水珠。将烧杯静置,观察外壁。记录烧杯内外温度计的读数。观察和记录。(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的操作。(4)全班研讨:通过比较烧杯内外温度计的示数,你觉得水蒸气凝结需要什么条件?加食盐前后,我们观察到烧杯内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水的凝结现象是怎样的?(5)师生小结:水蒸气遇冷,释放热量,凝结成水。温度越低,凝结速度越快。3.活动三:寻找生活中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预设2分钟)举例:我们还能举出生活中哪些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设计意图本课两个主要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完成实验设计,通过实验探究进行精确测量和细致观察,用
16、显著的数据对比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进行研讨交流,并进一步发现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三、拓展:观察更多有关水的物态变化的自然现象材料准备:课件,生活中有关水的各种自然现象1.课件出示图片:自然界中水的形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云、雾、雨、露、霜、雪等,说说它们是怎样形成的。2.提问:这些现象与水的蒸发和水蒸气的凝结有关吗?3.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在三年级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这些自然现象,经过本单元一、二课的学习后,引导学生进行拓展交流,希望学生对自然界中水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云、雾、雨、露、霜、雪的形成原因能有更进一步的理解。【疑难解答】1.学生在设计探究“水的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
17、的关系”的实验时,往往最先想到的是观察在温度不同的环境中,两个相同容器中水位的变化。但是本课实验时最适用的还是利用电子秤比较水的质量的变化,课堂该怎么引导?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前概念做好下水实验。在学生提出该设计想法后,把下水实验播放给学生看。学生马上能够明确肉眼观察无法明确地感知到其中水位的变化。教师随即追问:可能烧杯中的水量减少是极少的,肉眼无法感知,但是我们可以借助更加精密的仪器进行测量,你想到了什么好方法?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同时也促发学生对实验的可操作性的思考,进一步设计出更加完整且更适合课堂探究的实验方法。2.水蒸气的凝结实验现象不明显,怎么办?首先,我们要观察装入烧杯的冰
18、块是不是足够碎小。大块的冰块不仅不适合烧杯内温度的测量,而且与食盐的相对接触面积也较小,导致温度的差距并不大。这是可能引起水蒸气凝结现象不明显的原因之一。其二,执教本节课时所选择的天气状况最好是气温较高的。本人曾在气温较低时执教过本课,发现水蒸气的凝结速度较慢,凝结现象不明显。其三,因为烧杯、冰块以及凝结的小水珠都是透明的,这导致了观察上的“不明显”,我们可以在烧杯内壁贴上一张有颜色或者有文字的纸,通过观察内部贴纸的“清晰度”来感知水蒸气的凝结现象。【教学后记】3.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教材简析】本课是热单元的第三课,前面两课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水的变化,也已经能正确使用温度计
19、。这一课时是进一步研究不同温度的水之间的变化,这也是在上面两课时中隐含的信息,水的温度可以由外界温度的变化(酒精灯加热)而发生变化,而使水温度变化还有其他的方式。课堂引入就是从生活中的情景给冰箱中的牛奶加热开始的。根据教材的安排,热传导是下一课时中进行的,那么这一课时就先不提出这个概念,仅仅是让孩子们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接触会发生高温物体降温,低温物体升温的现象,并且不是无限的上升和下降,到一定程度后,达到了一个平衡点,温度就相对稳定了。【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两课时的学习,已经知道了水的温度变化会引起水的形态发生变化,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的使用温度计。这节课用平时生活中热水加
20、热牛奶现象来聚焦问题: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凉变热的?这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然后通过试管中的凉水和烧杯中热水接触后的温度变化研究,探究热量的转移和平衡,这是透过现象探索本质的研究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也为下面几课研究热的传递方式作了铺垫。【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实验发现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热通常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两个物体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科学思维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证据,并制作成折线图,比较发现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探究实践能用对比实验进行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制作折线图,能通过数据分析描述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接触后发生的变化规律
21、。态度责任形成对事物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当发现事实与自己想法不同时,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难点理解两个物体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能趋向于热平衡。【教学准备】教师大烧杯、60摄氏度热水、凉水、大试管、两支温度计、温度变化记录表、折线统计图、数字温度计、教学课件等。学生不同颜色的笔,橡皮,直尺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如何给牛奶加热(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冰牛奶1.怎样给牛奶加热?2.为了不破坏牛奶的有效成分,不建议直接用火加热,可以泡在热水里。3.用冷水来代替牛奶,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温度不同的物体相接触。4.板书
22、课题: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设计意图:通过给牛奶加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设计本节课的实验,激发探究兴趣。二、设计实验:让冷牛奶热起来(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 铁架台 大烧杯、60摄氏度热水、凉水、大试管、两支温度计、温度变化记录表、折线统计图1.冷水放入热水中,怎么来证明冷水变热了呢?(冷水和热水不能混合起来)2.我们能用什么工具来证明你的观点?(使用温度计,可以更加直观的测量温度)(1)把冷水和热水分开放置,冷水放在大试管里,热水放在大烧杯里。(2)在冷水和热水中分别放置温度计(尽量选择规格一致的温度计)。(3)分别记录冷水和热水的起始温度。3.冷水的温度会一直上升吗?(开始思考,冷
23、水的温度一定存在一个最高点,它的热量是从热水地方来的,一定不会超过热水)(1)冷水温度计一定会上升了吗?它是由什么引起的?(2)冷水温度的变化有什么特点?(3)冷水的温度最后会变成多少?4.热水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它的热量被冷水吸收了)(1)热水的温度计下降了吗?它的热量去哪里了?(2)热水的温度变化有什么特点?(3)热水的温度最后会变成多少?5.设计实验:如何做这个实验?需要准备哪些材料?需要老师提供那些帮助?实验中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如何记录?(1)材料准备:大试管,大烧杯,两支规格相同的温度计,海绵泡沫,冷热水,铁架台。(2)大试管里面倒入冷水,测量并记录起始温度。(3)大烧杯里面倒入热
24、水,测量并记录起始温度。(4)为了读数准确和方便,仪器要用铁架台进行固定。6.组装实验器械,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1)每两分钟进行一次温度的测量,记录到记录表中,并对折线统计图进行绘制,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和趋势。(2)猜想一下,如果等到明天早上,大试管里的水和大烧杯里的水温会怎样?(3)是什么原因让大试管里的水和烧杯里的水温度都变低了呢?(4)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夏天会感受到热,而冬天却会感受到冷了吗?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实验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验数据的获得,最终得到温度变化的规律。三、发现我们身边的变温物体的应用(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科学家对于感温材料的研究(儿童安全勺)2.出
25、示火警报警器(让孩子们知道,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探究不同物质温度变化,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设计意图生活中,科学家们早就已经从科学的发现中进行了应用。让孩子们对于科学知识有了更加直观的体验。四、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只要是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热量就会从高温的物体传递给低温的物体,当两个物体之间温度相等后,温度就不发生变化了。【疑难解答】1.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大试管内的温度高于大烧杯的温度情况,怎么办?一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两个温度计尽量靠得近一些,但不能接触;二是大烧杯的温度计尽量放在内部。2.这节课能出现“热传导”这一科学术语吗?热传导是
26、下一课的教学内容,所以本课教学时不必提出“热传导”这一概念。本课只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感知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相互接触会发生高温物体降温,低温物体升温的现象,并且到一定程度后会达到一个平衡点,温度会相对稳定就可以了。【教学后记】4.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4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探究了与水有关的温度变化实验。知道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热可以从温度较高的物体(热水)传向温度较低的物体(冷水)直到热平衡。那么,热在同一个物体中会是怎样传递的呢?热在金属中的传递又会是怎样的呢?由生活情境导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
27、一是设计单一变量实验,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二是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分析比较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三是观察更多金属的热传递。拓展部分主要是认识热传递的其它方式。【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学生对“热”现象已有切身的体验。在前一课中,学生也知道热可以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至热平衡。在本课中,学生主要观察和探究与“热传导”相关的问题。在金属条的一端加热,另一端是否会热起来,通过实验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让学生尝试着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通过综合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出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热量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
28、动手实践的能力,并为下一课“热在水中的传递”打下基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探究实验,知道热量在一物体内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认识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科学思维能从事物的结构、变化的思维角度中获取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并通过运用分析、比较、推理论证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探究实践交流与制定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并实施方案。态度责任在探究过程中,能激发热传递的变化及相关关系科学探究的兴趣。并通过分析热传递的原因,养成以事实为依据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在金属中的传导过程和方向。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
29、识热是怎样在金属中传导的。【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热的传递方式班级记录表。小组1.铁架台、金属条、酒精灯、火柴、金属圆片、感温油墨、砂纸、刷子;2.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水杯、金属勺1.创设情境,研讨:配备热糖水,一生搅拌(预设:发现勺柄烫):(1)金属勺的这一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烫了呢?交流想法。(2)如果勺子上有A、B、C、D四个点,热是怎样传递的呢?2.谈话:热真的像你们说的那样传递吗?今天我们就试着来研究热在金属中到底是怎么传递的。3.板书课题:热在金属中的传递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热在金
30、属中怎样传递的兴趣。二、探索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铁架台、金属条、酒精灯、火柴、金属圆片、感温油墨、砂纸刷子、学生活动手册等(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1.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直观地看到热在金属勺上的传递过程? 出示材料:着重介绍感温油墨2.交流研讨,设计实验3.猜测:热在金属中是怎么传递的?(学生说猜测理由)4.明确实验要点(油墨颜色的变化)和注意事项(PPT出示:注意加热点;观察到现象即可熄灭酒精灯,及时填写实验记录单;听到音乐,整理器材;注意:不要触摸加热的金属棒)5.小组实验,及时记录。6.研讨:你能具体说说热传递的过程吗?说一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预设:给金属条一
31、端加热,热从金属条的这一端向另一端传递;给金属条中间加热,热从金属条的中间慢慢的向两端传递)7.小结:在金属条的一端和在金属条的中间加热一样,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提问:把无数根细小的铁棒组合起来,它就成了铁片,如果在这张圆片的边缘或中心加热,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2.猜想3.研讨交流4.明确实验要点(油墨颜色的变化)和注意事项(将涂有油墨的金属面朝上;加热时,金属片保持水平,观察到现象即可熄灭酒精灯;实验结束后,将金属片放在白纸上冷却;听到音乐,整理器材)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记录下观察所得。6.研讨:从金属片边缘加热,看到了什么现象?从金属片
32、中心加热呢?7.小结:你能说说热在金属片上是怎样传递的吗?(预设:在金属片的边缘加热也是从较热的部分传向较冷的部分)设计意图从金属棒到金属片,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交流探究要点、记录方法及注意事项。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并及时进行研讨和交流。(三)热在更多金属中的传递视频:出示热在其他金属中的传递 设计意图介绍更多金属的热传递过程,拓宽学生学习思路。三、交流小结(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不管是金属条还是金属片,热的传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小结:像这样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导。3.现在你能解释没有浸入热水的勺柄
33、一端为什么热起来了吗?(PPT出示热传递方向的动画)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交流汇报所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热在金属中的传递规律,并试着解释勺柄发热的原因。四、应用拓展(预设:2分钟)1.举例说说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2.认识热传递的其它方式:阅读“热的传递方式”资料。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主动交流热传导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更多热传递的方式。【疑难解答】1.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变温油墨呈现热传导效果明显,超出温度范围,无法很好呈现实验效果,怎么办?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可通过红外热成像仪对加热金属进行拍摄。网络上也可以搜寻相关视频供教学使用。2.学生在探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时,是不是只要书上几种金属就
34、够了?探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仅仅几种金属还是不够的。可以试着借助网络上的视频资源进行补充,让学生认识到更多金属在热传递过程中的特点。【教学后记】5.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5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热在金属中是以热传导的方式传递的。在本课,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根据水和空气都是能流动的物体,进一步推想出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最后了解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课的探究活动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究试管中发生的对流现象,第二部分是探究烧杯中发生的对流现象。在研究水的对流实验中,使用了不同的方式方法探究水在不同容器中的热传递情况,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
35、量的途径感知认识水的对流。同时,在教科书中还拓展了冬天在房间使用取暖器时,房间里空气是怎样变热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已经认识掌握了水的热传递方式基础上,通过自主研究画出空气受热后的运动路线图。整个探究活动显得生动有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情分析】学生在整个单元已经学习了运用分析比较及画图记录的方法。不少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也已经积累了这样的经验:热可以在温度不同的物体间进行传递,也可以在同一物体中由温度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即热传导。但是热在水等液体中究竟如何传递,学生的概念还很模糊,体验也不多,需要教师促发学生思考,通过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而获得新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
36、实际操作热对流实验,知道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认识到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明白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递热。科学思维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能推理得出热在水和空气中的传递方式。探究实践能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熟练操作热对流的实验,能运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会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态度责任能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能和别人一起合作交流,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想法,形成从不同角度提出研究思路的习惯,愿意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热对流;了解热在其他液体中也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难点熟练操作热对流的实验,并能够运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
37、究结果。【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1.每组提供水、试管、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烧杯、三脚架、石棉网、高锰酸钾固体;2.学习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试管、水、铁架台1.提问:同学们都有过烧水的经历吧?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三分之一试管的水,如果用酒精灯给它加热,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呢?(预设:温度会慢慢升高,水越变越热,最后沸腾)2.分发画图记录单提问:(1)水在变热的过程中,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2)你能用箭头在这张图中表示吗?3.收集不同猜测,引出课题:热在水中的传递4.讨论:(1)如何证明哪种观点是正确的?(预设:实验加热试管,观察热在水中的传递情况)(2
38、)怎样才能清晰地看到热在水中的传递过程?(预设:加有颜色的物体,如红墨水、颜料、高锰酸钾固体等)设计意图通过画图方式暴露学生对水的热传递情况的已有认知,并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观察验证水的热传递现象(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水、试管、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烧杯、三脚架、石棉网、高锰酸钾固体、学习单(一)观察热在水中的传递1.观察热在试管水中的传递(1)教师介绍方法(视频演示),学生四人一组,尝试加热试管,仔细观察加热过程中,热在水中的传递情况。(2)将观察到的水的传热情况用箭头的方式记录在记录单上。(3)交流研讨:热在试管水中是怎样传递的?(预设:底部的冷水变热后向上流动
39、,上面的冷水向下流动补充继续加热;不断循环,直到整个试管中的水都变热直至沸腾。)(4)提问:如果换成更大的容器(烧杯等),并在容器一侧加热,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还会一样吗?2.观察热在烧杯水中的传递(1)教师介绍方法(视频演示),学生四人一组,尝试在一侧加热烧杯,仔细观察加热过程中,热在水中的传递情况。(2)将观察到的水的传热情况用箭头的方式记录在记录单上。(3)交流研讨:在烧杯底部的一侧加热,烧杯内的水都会变热吗?热是怎样传递到这杯水的各个部分的?(预设:底部的冷水加热变热后向上流动,上面的冷水向下流回加热点补充继续加热;不断循环,直到整个烧杯的水都变热直至沸腾。)(5)小结:水在加热过程中,
40、与加热点接触的水会先热起来,受热后水向上流动;上面的冷水又会向下流动补充进行加热,变热后又向上流动,不断循环,直到水全部变热并沸腾。我们把这样热在水中的传递情况叫做热对流。(二)观察热在其他液体中的传递1.提问: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那在其他液体中,还会以对流方式传递吗?说说你的理由。(预设:也会以对流的方式传递。它们都是液体,都会流动,有一些相同的特征。)2.教师出示白醋和酒精两种液体,结合课前录制视频,观察热在这两种液体中的传递情况。3.学生观察比较热在白醋、酒精中的传递情况与在水中是否相同。(预设:白醋和酒精中,热也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4.教师讲授:液体的对流,了解液体都是以对
41、流的方式传递热的。设计意图通过多个实验,增强学生的观察记录能力;观察水的热传递情况,掌握水的热对流传热方式;并且能够运用实验中收集的证据对之前的猜测进行论证。三、拓展(预设:3分钟)1.提问:热在金属中以热传导的方式传递热,在液体中以热对流的方式传递热,那在空气中,热会怎样传递呢?(预设:热在空气中会以热对流的方式传递热,因为空气与液体都会流动)2.课后寻找资料或自主实验探究。设计意图空气和水都有相似的性质:流动性。通过拓展活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四、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在课后,同学们可以探索更多液体中热传递的奥秘。设
42、计意图鼓励学生深度思考,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疑难解答】1.学生在做试管中的水的热传递实验时,由于操作、材料等原因,水的热传递情况看得不是很清楚,影响观察记录,怎么办?这种情况需要从仪器、材料、操作规范等方面来考虑。首先,仪器在操作过程中,应做到不移动或尽量少移动(教师在课前摆放好仪器);其次,高锰酸钾的倾倒最好能够由微视频的方式更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或教师提前倾倒,但要更注意仪器的移动情况;第三,在操作过程中,应尽量让学生了解到注意事项,严格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实验。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现象示意图画得不好,怎么办?在第一环节学生暴露前概念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将自己的猜测画到纸上
43、并展示,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示意图的画法进行示范,这样更有利于后期活动的顺利展开。【教学后记】6.哪个传热快【教材简析】本课包含两个不同层次的探究活动:1.比较木勺、塑料勺、金属勺等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的导热性能;2.比较铜、铝、铁等同类金属材料不同种物体的导热性能。活动二中,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设计“三种金属传热比赛”的实验方案,此活动建立在第4课和本课第一个活动的基础之上,对于实验中蜡烛油和感温油墨的运用,学生会借鉴已有经验,把原来单一的观察,设计成横向的对比实验。通过这两项探究活动,学生了解到不同物体的传热本领是不同的,初步建立“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同的”这一科学认识。本课注
44、重的是导热性能的比较,所以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意识到实验材料、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学情分析】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使用一些实验方法,来研究热在金属、水中的传递,知道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本课需要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借助感温油墨等材料,观察、比较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的不同。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学生会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两次传热比赛,知道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同,根据导热能力的不同,人们将材料分为热的良导体
45、和热的不良导体。科学思维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发现物体导热性能的差异;能分析生活中常见物品的不同部位选择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的原因。探究实践能设计“三种金属传热比赛”的实验方案,并能比较熟练地完成该对比实验。态度责任在实验中能仔细对比、观察三种金属上的感温油墨的变化速度;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会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能力是不一样的。难点能根据已有的经验成功地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教学准备】学生塑料勺、木勺、不锈钢勺、烧杯、热水、感温油墨或蜡烛油、温度传感器、酒精灯、火柴、湿布、护目镜,温度变化记录表。教师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
46、导入、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塑料勺、木勺、金属勺、装有热水的烧杯1.教师演示:将金属勺一端浸入热水中,提问:(1)将金属勺一端浸入热水中,2分钟后,勺柄会怎样呢?(2)热从哪里来?2.小结:金属勺中的热会从热的一端传递到冷的一端。那老师手里的木勺和陶瓷勺放入热水中,也会有这样传递热的能力吗?三种不同材料的勺子,他们的传热能力一样吗?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交流中自然地呈现学生的初始想法,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热的兴趣。二、塑料勺、木勺、金属勺的传热比赛(预设14分钟)材料准备:塑料勺、木勺、铁勺、热水、烧杯、感温油墨1.活动前预测:出示大小相同的金属勺、木勺、塑料勺并提问:如果同时将它们放在热水中,进行一次传热比赛,预测一下谁会是冠军?(板书:哪个传热快?)2.学生预测并记录。3.提出任务:怎样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4.分小组讨论实验方案。5.学生交流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如:怎样倒水?怎样放汤匙?怎样观察到热的传递?感温油墨涂在哪里?6.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按照实验方案开展实验。7.交流汇报: 说说三种勺子的传热比赛结果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