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第7 7课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壹结合汉至唐的选官制度,认识选官制度变化的原结合汉至唐的选官制度,认识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影响。因趋势及影响。(历史解释)(历史解释)贰叁梳理赋税制度的变革线索,认识从租庸调制到两梳理赋税制度的变革线索,认识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税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历史解释)(历史解释)通过学习隋唐三省六部制,认识唐成熟的中枢机通过学习隋唐三省六部制,认识唐成熟的中枢机构的运作和作用。构的运作和作用。
2、(史料实证)(史料实证)壹选官制度选官制度贰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叁赋税制度赋税制度1.1.历代选官制度历代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 商周时期战国秦朝汉代 魏晋南北朝隋唐1905年时期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战国至汉初战国至汉初汉朝汉朝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隋唐至明清制度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官方式世袭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自下而上推荐评定授官考试选官标准血缘关系军功德行门第才能2.2.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 背景:1、汉代察举制由州郡长官把持,弊端渐生。2、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离,主持评议的士人不复存在,察举制难以推行。3、世家大族实力强大,统治
3、者与之妥协的结果。高门(上品)高门(上品)寒门(下品)寒门(下品)内容:内容: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品。朝廷以此授以相应官职。选官标准:选官标准:由最初的重家世、道德、才能到只重家世。积极影响:积极影响:品评人物要求士人德才兼备,并将其制度化,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选拔标准。将选举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影响:消极影响:成为世家大族垄断选举,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3.3.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科举制的发展历程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 隋炀帝武则天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4.4.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的影响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 积极积极:政治上: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拓宽
4、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促使选官制度逐渐成熟。将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思想上:思想上: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巩固了儒家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思想。文化上:文化上:有益于在社会上形成重学的风尚,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学的繁荣。唐三彩文官俑4.4.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的影响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 消极消极: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创新发展。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二、三省六部制二、三省六部制 秦代:三公九卿秦代:三公
5、九卿汉武帝:中外朝汉武帝:中外朝东汉:尚书台东汉:尚书台魏晋南北朝:三省制魏晋南北朝:三省制隋唐:三省六部制隋唐:三省六部制1.1.政治制度演进政治制度演进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二、三省六部制二、三省六部制 2.2.运行机制运行机制机构机构中书省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不妥者驳回尚书省执行诏令,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具体事务唐朝三省六部制唐朝三省六部制二、三省六部制二、三省六部制 皇帝容易控制,从而加强君权 三省长官具为宰相,共同在政事堂办公,讨论国事。唐太宗常给品级低的官员加以宰相称号参加政事堂会议,扩大了宰相的范围。宰相办公机构称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
6、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倾向。二、三省六部制二、三省六部制 n 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n 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n 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n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n 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互相牵制: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三省分权,既相互制约,又分工合作,既加强皇权,也提高了行政效率。n 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特点影响三、赋税制度三、赋税制度1.1.发展历史发展历史春秋末期:春秋末期:相地而相地而衰征衰征 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征收土地税的开始秦汉时
7、期:征收秦汉时期:征收田租和田租和“口口赋赋”。口赋:口钱和算口赋:口钱和算赋。赋。7-147-14岁男女岁男女每年缴纳口钱,每年缴纳口钱,成年男女每年缴成年男女每年缴纳算赋纳算赋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租调制租调制按户征收租调按户征收租调唐前期:唐前期:租庸租庸调制调制在租庸制基础在租庸制基础上,允许上,允许以庸以庸代役代役两税法唐后期:唐后期:每户按人丁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户税,按田亩缴纳亩缴纳地税地税三、赋税制度三、赋税制度2.2.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内容 按户征收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为调 不服徭役者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以庸代役 实行定额租税制 征收对象为2
8、1-59岁成年男子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有充足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也使得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保证。三、赋税制度三、赋税制度 2.2.两税法两税法背景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目的目的解决财政困难实行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内容内容(1)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制和一切杂税,杂役。(2)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三、赋税制度三、赋税制度2.2.两税法的作用两税法的作用进步性进步性(1)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征税对象,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
9、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于人身的控制,是封建税制的一大进步。局限性局限性(1)按照量入制出的原则征税,随着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农民的负担越来越重。(2)不再抑制土地兼并,导致土地兼并的情况越来越严重。(3)大地主隐瞒财产,将税收转嫁到农民身上,政府又增加了其他杂税,农民负担更加严重。积极作用:简化税收名目;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征税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赋税负担相对公平。消极作用:量出制入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按钱计算便利了富商大贾的巧取豪夺。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的作用。材料材料安史之乱以后安史之乱以后,户口削减户口削减,向乡里按丁收税已不能行向乡里按
10、丁收税已不能行,唐代宗大历年间唐代宗大历年间,开始按亩定税开始按亩定税,改变以人丁为本的旧法改变以人丁为本的旧法,分夏秋两季收税分夏秋两季收税,为两税法开先例。为两税法开先例。780780年年(建中元年建中元年),),唐德宗行两税法。要点是唐德宗行两税法。要点是:量出制入量出制入;商贾在所在州县纳税三十分之一商贾在所在州县纳税三十分之一,使与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定居的人负担均等;定居的人定居的人,分夏、秋两次纳税分夏、秋两次纳税;两税都按钱计算两税都按钱计算;租庸调及其他一切税目全部租庸调及其他一切税目全部废除。废除。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课堂小结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隋唐隋唐宋元宋元承接前代承接前代利于当时利于当时功至后世功至后世适时适时继承继承创新创新完善完善科举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盛世盛世奠基奠基影响影响后世后世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