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标要求:课标要求:1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理解战国变法运动变法运动的必然性的必然性;2 2.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的局面及其意义。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政治之变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礼崩乐坏经济之变井田制瓦解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各国变法思想之变“学在官府”被打破思想先声:孔子、老子百家争鸣指导刺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开始形成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时间轴整理时间轴整理 前前770770
2、年年 前前476476年年 前前475475年年 前前221221年年 春 秋 时 期 战 国 时 期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兼并:战国七雄争霸:春秋五霸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春秋而得名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战国策一书而得名分裂分裂局部统一局部统一秦:秦:统一统一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一)经济1经济发展的表现(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农业:生产工具:P10土地制度: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
3、私有制逐步建立起来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的演变:时期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夏商周)封建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国有土地)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三种形式: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所(私)有制农民土地所(私)有制地主土地私地主土地私有制:有制:主导,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小农土地私有小农土地私有制:制:广泛而分散地存在国有土地:国有土地:如均田制知识拓展:封建土地所有制1.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的原因(1)经济、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2)政治:(3)劳动力:(4)直接原因:2.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的过程(1)(2)战国商鞅变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
4、税。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各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以鲁国(“初税亩”)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知识拓展:封建土地所有制3.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式4.特点5.影响(1)国家土地所有制:如均田制(2)地主所(私)有制:主导,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3)农民土地所(私)有制:广泛而分散地存在(1)土地私人所有(区别与西欧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2)土地可以买卖或转让(1)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的基础(2)消
5、极:易出现土地兼并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一)经济1经济发展的表现(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农业:生产工具:P10土地制度:经营方式:由集体耕作向小农经济转变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起来 小农经济侧重于生产者的侧重于生产者的经营规模经营规模,以,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产生于产生于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时期(自耕农经济和佃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侧重侧重对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对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农民是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农民是小
6、生产者和小私有者商品经济的对立面,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侧重商品经济的对立面,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侧重生产生产者的生产目的,者的生产目的,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采集,狩猎经济等)位的需要(采集,狩猎经济等)自然经济知识拓展:小农经济内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分散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 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封闭性)多投入多产出评价地位:进步性:局限性: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
7、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脆弱性)在后期(明清)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一)经济1经济发展的表现(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农业:生产工具:P10土地制度:经营方式:由集体耕作向小农经济转变农业技术: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起来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
8、: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一)经济1经济发展的表现(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农业:生产工具:P10土地制度:经营方式:由集体耕作向小农经济转变农业技术: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水利:P10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
9、用,牛耕也得到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起来(2)手工业:P10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铁器广泛使用。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一)经济1经济发展的表现(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农业:(2)手工业:P10(3)商业(2021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全国高一单元测试)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的样式多样的青铜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的样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货币,其中布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
10、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圜钱。这反映了当时赵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圜钱。这反映了当时赵国国 A A手工业技术很发达手工业技术很发达 B 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具有工商立国思想 C C一度取得霸主地位一度取得霸主地位 D 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积极开展商贸活动D货币流通广泛,出现多种样式的铜铸币,如布币、刀币、圜千、蚁鼻钱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一)经济1经济发展的表现(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农业:(2)手工业:P10(3)商业史记史记苏秦列传中
11、,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录象:苏秦列传中,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录象:“临淄甚富而实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下列现象能发生在战国时期临淄城的下列现象能发生在战国时期临淄城的是是A A形成了地域性商帮形成了地域性商帮 B B在草市购买到了所需物品在草市购买到了所需物品C C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出现了富足的巨商 D D临淄城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临淄城打破了时空的限制C货币流通广泛,出现多种样式的铜铸币,如布币、刀币、圜千、蚁鼻钱各地涌现出
12、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不少私营工商业主富比王侯实物借贷普遍,货币借贷出现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一)经济1经济发展的表现(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商业材料中对农业和商业态度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材料中对农业和商业态度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奚谓轻治?其农贫而商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奚谓轻治?其农贫而商富富故其食贱者钱重,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故其食贱者钱重,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
13、而游食者众之谓也。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故曰: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故曰: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重。则民不得无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故民之力尽在于地利矣。则民不得无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故民之力尽在于地利矣。商君书商君书外内外内重视农业提高商业税,抑制商业经济政策:重农抑商知识拓展: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重农”:“抑商”:2.原因(
14、1)农业生产(2)工商业自身缺陷:3.目的(1)直接目的:(2)根本目的: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小农经济,以确保封建赋税和地租的征收。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政府对私人的工商业活动严加控制为百姓提供生活资料,为政府提供赋税;巩固统治的需要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商人积累大量财富,商人流动性大,危害统治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巩固封建统治。知识拓展:重农抑商政策4.发展历程(1)提出:(2)西汉时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汉武帝时期)“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浮食奇民,欲擅管山海之货,以致富羡,役利细民。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刑具)大左趾,没入其器物。史
15、记平准书货币官铸、盐铁专卖(3)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汉武帝:抑制富商大贾太祖谕户部臣曰:“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明太祖宝训理财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清实录(雍正)知识拓展:重农抑商政策5.评价(1)积极:封建社会前期(经济)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2)消极:封建社会后期(明清)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但不利于工商业发展阻碍商品经济和资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抑制社会经济活力,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 三
16、、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一)经济1经济发展的表现(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农业:(2)手工业:P10(3)商业(4)交通:逐渐形成以各国都城为中心的向外辐射交通网路,都城所在地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政治大一统奠定基础铁犁牛耕逐渐推广生产力发展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大量私田出现,生产方式:集体耕作小农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阶级:地主、自耕农、士政治: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封建制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
17、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一)经济2变法运动(1)背景:P11经济:阶级:政治: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不断建立。周天子地位下降,分封制崩溃,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社会阶层流动加快。各国竞争激烈,各诸侯国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增强自身实力,纷纷变法(2)目的:P11 富国强兵(3)代表变法(4)结果:P11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一)经济3.商鞅变法(1)时间:(2)内容:P11开始于公元前356年西周财富生产与社会结构示意图西周财富生产与社会结构示意图 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内容 制度创新制度创
18、新经济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土地私有土地私有政治政治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官僚政治官僚政治中央集权中央集权社会社会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什伍连坐户籍管理户籍管理增加赋税增加赋税(3)地位:P11(4)意义:P11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二)政治1.列国纷争 前前770770年年 前前476476年年 前前475475年年 前前221221年年 春 秋 时 期 战 国 时 期 兼并:战国七雄争霸:春秋五霸分裂分裂局部统一局部统一秦:秦:统一统一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
19、而得名春秋而得名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战国策一书而得名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史料一晋国在称霸过程中,不仅灭掉了周围三十余国,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晋国在称霸过程中,不仅灭掉了周围三十余国,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还向东夺取了卫、郑、鲁等国的部分土地还向东夺取了卫、郑、鲁等国的部分土地 摘编自张纪仲山西历史政区地理史料二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擅长于步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擅长于步战。晋国吸取戎狄军事文化优势,逐步变车战为步战战。晋国吸取戎狄军事文化优势,逐步变车战为步战 。摘编自李元庆三晋古文化源流(1)(1)根据史
20、料一、二,分析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根据史料一、二,分析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2)(2)根据两则史料,归纳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根据两则史料,归纳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1)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实现局部统一;各民族互相学习、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2)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华夏认同华夏认同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二)政治1.列国纷争2.民族关系:“华夏”认同(1)时间:P10(2)表现:P10(3)影响:P10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
21、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二)政治3.制度变迁:(选必1第1课)(1)春秋时期:(2)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宗法血缘关系瓦解,分封制开始解体;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各国进行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二)政治4.选官制度:(选必1第5课)(1)背景:(2)标准:(3)结果:举荐与军功爵制(荐举功劳制)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才能或军功,鼓励荐举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
22、的流动。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二)政治5.法律与教化(选必1第8课)(1)春秋时期:(2)德治与法治之争背景:争论双方:早期争论:具体表现: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东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寻求治国新思想。儒家与法家。子产“铸刑书”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二)政治6.户籍制度: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
23、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三)思想文化1.思想先声:春秋晚期的孔子和老子(1)孔子:P11-12地位政治主张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主张统治者“”,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 ,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教育主张以“”的思想办学,打破了 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儒学贡献晚年对 等文献进行整理,成为儒家的经典。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 当中。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鲁国人仁为政以德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有教无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论
24、语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三)思想文化1.思想先声:春秋晚期的孔子和老子(2)老子:P12地位哲学主张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朴素的唯物论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政治主张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 ,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这些观点见于老子一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道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三)思想文化1.思想先声:春秋晚期的孔子和老子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1)背景:P12 社会大变革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新变化:政治:文化:铁农具和牛耕出现,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
25、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不断建立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士人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学在官府”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三)思想文化1.思想先声:春秋晚期的孔子和老子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1)背景:P12 社会大变革(2)争鸣问题:P12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百家争鸣是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
26、周)春秋战国时期(三)思想文化1.思想先声:春秋晚期的孔子和老子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3)学派:P12派别代表人物主张儒家道家阴阳家墨家法家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民贵君轻。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君舟民水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三)思想文化1.思想先声:春秋晚期的孔子和老子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3)学派:P12派别代表人物主张儒家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民贵君轻。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君舟民水道家阴阳家墨家法家孟子和荀子庄子崇尚逍遥自由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三)思想文化1.思
27、想先声:春秋晚期的孔子和老子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3)学派:P12派别代表人物主张儒家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民贵君轻。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君舟民水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墨家法家孟子和荀子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了“尚贤”的政治主张。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三)思想文化1.思想先声:春秋晚期的孔子和老子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3)学派:P12派别代表人物主张儒家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民贵君轻。荀子认
28、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君舟民水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墨家法家韩非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孟子和荀子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了“尚贤”的政治主张。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三)思想文化1.思想先声:春秋晚期的孔子和老子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4)影响:P13性质:对当时:A.经济:B.政治:C.文化:对后世: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
29、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新兴地主阶级,为各国的变法运动准备了条件;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三)思想文化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选必3第1课)伦理观人本思想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政治观民本思想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自然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战国时期,
30、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国观提倡爱国家国情怀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三)思想文化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选必3第1课)价值观崇德尚贤天下为公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他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人生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
31、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战国时期的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处世观和而不同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四)阶段特征三大趋势:分裂走向统一;各民族相互融合;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知识扩展】春秋战国孕育的统一因素1.政治上(1)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形成统一的趋势。(2)各国的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促进了旧制度的瓦解崩
32、溃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建立。商鞅变法中秦国势力的强大为统一准备了条件。2.经济上: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提高,各地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这就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3.思想上: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4.人心所向上: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统一成为社会各阶级的共同愿望。5.民族关系上:民族凝聚力增强,“华夷之辨”观念相对淡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四)阶段特征三大趋势:分裂走向统一;各民族相互融合;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1.政治(1)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礼
33、崩乐坏;诸侯争霸,列国纷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开始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兴起,自耕农阶层出现(2)民族关系华夏认同,夷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基,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一步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四)阶段特征三大趋势:分裂走向统一;各民族相互融合;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2.经济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小农经济、手工业、商业发展3.思想文化“学在官府”传统被打破;私学发展,学术下移,百家争鸣;形成中国传统主流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传统君主专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民族交融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天下共主相对隔绝经济发展争霸兼并华夏认同社会变革思想活跃大一统君主专制国大一统君主专制国家形态家形态早期国家形态早期国家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