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年魏国建立280年西晋统一317年东晋建立420年东晋灭亡589年隋朝统一618年唐朝建立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科举制江南开发江南开发大运河大运河江南经济发展江南经济发展907年唐朝灭亡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开明民族政策开明民族政策三省体制、三省体制、租调制租调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两税法佛、道流行佛、道流行三教合流、并行三教合流、并行三国时期三国时期 两晋时期两晋时期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建安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田园诗、书法书法 民歌、齐民要术民歌、齐民要术唐诗、吴道子、千金方、雕版印刷唐诗、吴道子、千金方、雕版印刷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一
2、轮复习专题二 魏晋至隋唐: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第第4 4讲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课标要求】1.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2.2.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3、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17【】26魏晋以后官修史书【】25唐代史实分析【】26唐代南方经济北魏孝文帝改革 上海民族融合2018【】25安史之乱浙江中国古代文艺2019【】25儒家思想对宗教思想的影响【】26唐代文化北京北魏孝文帝改革 2020【】26唐代书法艺术【】26唐代美术【】26唐代敦煌壁画2021【甲】45孝文帝改革【乙】47历史人物评价冯道山东经济重心 广东安史之乱 近五年高考频考点近五年高考频考点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220年汉年汉代覆亡至代覆亡至581581年隋朝兴起
4、,当中是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一段长期混乱长期混乱和和令人失望令人失望的时代。的时代。黄仁宇: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中国大历史创建了一个新的政治规模,为创建了一个新的政治规模,为后来隋唐所取法,将来中国后来隋唐所取法,将来中国全全盛时期之再临盛时期之再临,即奠基于此。,即奠基于此。钱穆国史大纲钱穆国史大纲乱象?乱象?全盛前奏?全盛前奏?国家分裂 民族交融 社会发展知识点一知识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朝代史实三国三国与与西晋西晋魏蜀吴西晋东晋东晋与与南朝南朝东晋 南朝十六国十六国与与北朝北朝十六国北朝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
5、。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成都,国号蜀,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建业(今南京),(今南京),国号吴。266年,西晋建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康(今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成南朝,定都建康。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的成汉,合称“十六国”。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击败,政权崩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孝文帝改革。6世纪前期,北
6、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知识梳理探究点一:东晋政治的特点士族专权(门阀政治)1 1、概念解读:、概念解读:士族: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是以家族为基础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级中的特权阶层。的地主级中的特权阶层。士族门阀在中国历史中士族门阀在中国历史中有独特的地位,又可以有独特的地位,又可以称为门第、门阀、世家、称为门第、门阀、世家、氏族等;氏族等;庶族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为寒般中小地主,也称为寒门。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晋书记载:“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当时王
7、氏家族政令己出,与皇室势均力敌。可见东晋门阀政治()A能够确保国家政权稳固 B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变动C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 D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2、门阀政治出现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有力量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如果没有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统存在,如果没有限族矛盾十分尖锐的这样一个外部条件,都不会有江左百年的门澜政治局面。”材料旨在揭示()A.门阀政治存在的社会基础 B.士族势力一定程度上抑
8、制了皇权 C.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合理性 D.门阀政治阻碍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CA3、门阀政治的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九品中正制儒学僵化阶层固化评价:积极:门阀政治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消极: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造成大量的冗员魏晋期间,门阀政治形成以后,士族地主内部的高下序列,由于相互之间为各自利益的政治争斗不断,仍有升降,可以说门阀士族在相互斗争中发展,
9、而竞争使其在一定时期内的统治得以维持。据此可知,门阀政治()A.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客观上维护了统治秩序 C.加剧了士庶之间的对立 D.维护了社会的长治久安B材料:继琅琊王氏之后,其他几个士族如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相继把持东晋朝政。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族制度衰落的原因?衰落的原因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度
10、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东汉 豪强地主源头三国 九品中正制形成东晋鼎盛南朝 刘裕衰落隋唐科举制均田制消失“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的发展农农业业北方北方战乱经济发展战乱经济发展缓慢、停滞缓慢、停滞。曹魏马钧发明翻车。曹魏马钧发明翻车江南开始大规模开发江南开始大规模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土地制度土地制度均田制、屯田制、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均田制、屯田制、庄园经济、寺院经济手手工工业业冶铁业:冶铁业:发明灌钢法,发明灌钢法,领先世界领先世界手工业:手工业:北朝烧出成熟北朝烧出成熟白瓷白瓷商商业业北方长期战乱和分裂导致商品经济水平
11、低下。北方长期战乱和分裂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下。江南江南草市草市形成;形成;知识梳理土地制度:屯田制曹魏屯田图西汉时期西北地区军事屯田 屯田制指的是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国家强制农民或士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庄园经济(田庄经济)庄园主占据许多山、庄园主占据许多山、田,河流等,雇佣大量农民田,河流等,雇佣大量农民从事生产,农民需交地租等从事生产,农民需交地租等沉重的赋税负担。该经济是沉重的赋税负担。该经济是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经济形式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经济
12、形式之一之一。西晋的瓷坞堡坞堡特殊的生产组织形式: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寺院经济寺院僧人开垦国家赐予社会捐赠僧尼依附人口土地来源土地来源人口来源人口来源佛教兴盛特殊的生产组织形式: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田庄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大量的国家劳动力,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役征收。探究点二:江南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史料史料1 1:江南之为国,盛矣。:江南之为国,盛矣。.兵车勿用,兵车勿用,民民不外劳不外劳.地广野丰,民勤本业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天下。-宋书宋书 史料史料2 2 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
13、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良田可供耕种,所以深入还未被圈有现成的良田可供耕种,所以深入还未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山地,种可能的选择。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空间。东晋南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空间。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南朝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敦促种麦。东晋南朝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祭品。廷规定的祭品。-摘编自何德章魏晋南北朝史丛稿摘编自何德章魏晋南北朝史丛稿变化变化原因原因影响影响东晋南朝时期,
14、江南地区开发步伐加快,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北方战乱,南方稳定先进技术、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为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提能升华提能升华一、江南经济发展的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条件2.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3.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4.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二、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开发的影响1.南北方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2.直接影响了古代中国政治中心向南方移动。3.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4.吸引了北方人口的进一步南迁。(2019(20
15、19河南洛阳二模河南洛阳二模)东晋、南朝东晋、南朝设置专门的侨州、侨县来安置各地设置专门的侨州、侨县来安置各地的南迁移民。据宋书的南迁移民。据宋书州郡志州郡志记载记载,南徐州、南兖州、南豫州等南徐州、南兖州、南豫州等,侨州内总人口为侨州内总人口为9696万万,从北方南迁从北方南迁的侨民的侨民,约占了人口的约占了人口的1/61/6。由此可。由此可知知,北民南迁北民南迁()A.A.促进了边疆的开发促进了边疆的开发B.B.有利于南方经济发展有利于南方经济发展C.C.使全国人口分布均匀使全国人口分布均匀D.D.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探究点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1.概念:概念:不
16、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的过程,又有汉族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核心发生。三国三国西晋西晋北魏北魏2.2.过程:过
17、程: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加强,吴国境内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江南。西晋内迁的西晋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等族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既学习汉,既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又与汉族通婚杂居。族典章制度,又与汉族通婚杂居。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了北方的民族交融。史料史料1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应该说汉化是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交融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但是文化的交融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
18、多向的。随着少数民族入居中原,背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随着少数民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交融的多元格局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交融的多元格局,特别是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畅通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主编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主
19、编 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文化史史料史料2 2 下图为考古发现的北朝壁画和砖画的内容。下图为考古发现的北朝壁画和砖画的内容。北方少数民族墓北方少数民族墓 汉族妇女制作蒸汉族妇女制作蒸 室壁画采桑图室壁画采桑图 馍与烙饼的砖画馍与烙饼的砖画特点:特点:双向性双向性影响影响: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基础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元化发展论证:论证:北朝少数民族采桑活动北朝少数民族采桑活动受汉族生活文化影响;受汉族生活文化影响;汉族受少数民族影响制汉族受少数民族影响制作烙饼。因此体现了民作烙饼。因此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双向性。族交融的双向性。全面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
20、交融表现经济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逐渐脱离游牧生活。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等。政治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文化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民族心理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评价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总体上趋于缓和。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
21、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探究点四: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背景内容经济方面政治方面社会生活评价社会矛盾: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有利条件: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社会较安定,民族融合加强。个人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推行均田制,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设立三长制推行新的租调制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1)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2)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
22、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征发徭役和兵役。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吏治有所好转经济制度的调整:均田制(1)含义: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2)原因:北方战乱,土地荒芜,影响财政收入(3)性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4)经营方式:个体经营的小农经济。(5)意义:提高了农民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巩固了统治;推动了内迁各族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6)
23、瓦解:至唐朝中叶,土地兼并空前盛行,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减少;实行租庸调,农民负担加重,纷纷逃亡,或出卖土地投靠地主成为佃客。含义某史书记载:“所授之田,十分之二分为世业,余以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每丁岁入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输绫绢施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角。若不役,则收其偏,每日三尺。”材料涉及的制度有()两税法 租庸调制 均田制 井田制A.B.C.D.B实行原因唐长孺在均田制度的产生及其破坏中认为:均田制与拓跋鲜卑内部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关。同时,虽然在均田制施行前,中原地区封建生产方式已占统治地位,但并不妨碍农村公社残余顽强地保留下来,这是使
24、来自拓跋鲜卑的均田制得以推行的社会基础。材料认为均田制得以推行的原因是()A.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 B.拓跋鲜卑内部农村公社的余留 C.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的全面改革 D.小农经济适应鲜卑的社会结构D作用太和九年(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农民按人数、官吏按等级分配无主荒地均田制仅分配无主荒地,未触动地主原有土地,且地主有奴有牛,还可以多得土地。此后,隋唐皆沿此制。均田制持续沿用,主要得益于该制度()A.保障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B.满足了社会主要阶层的需求 C.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解决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B瓦解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公元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
25、,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公元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一状况出现表明()A.人口数量急剧膨胀 B.藩镇割据经济混乱 C.土地兼并空前严重 D.均田制遭到了冲击 D史料史料 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年(公元公元493493年年)“)“定迁都之计定迁都之计”。十八年十八年“二月甲辰二月甲辰,诏天下诏天下,喻以迁喻以迁都之意。都之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之制”。十九年。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免
26、所居官。丙辰,诏迁都之民诏迁都之民,死葬死葬河南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悉为河南洛阳人”。二十年。二十年“诏改诏改姓为元氏姓为元氏”,”,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同汉族通婚-摘编自李文生龙门石窟与洛阳摘编自李文生龙门石窟与洛阳核心特点核心特点学习汉族文化,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学习汉族文化,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补充补充: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响深远的施全面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封建化改革。改革。(2022:(2
27、022: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上期末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上期末-4)-4)北魏北魏孝文帝改革庙号,推最先在中原进行统治孝文帝改革庙号,推最先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鲜卑贵族部落首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鲜卑贵族部落首领的祖先设庙拜祭。在庙号改定后,领的祖先设庙拜祭。在庙号改定后,“非非太祖子孙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等。这些举措皆降等。这些举措()A A、消除了传统贵族的影响、消除了传统贵族的影响 B B、宣示了政权的合法性、宣示了政权的合法性 C.C.减少了国家改革的阻力减少了国家改革的阻力 D.D.开始了政权的封建化开始了政权的封建化探究点五:中国
28、古代与历史上的人口迁徙史料史料1 1: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外迁。据晋书汉族人口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文帝纪记载,当时当时“归附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有的少数民族人口有“八百七十余万口八百七十余万口”。西晋时西晋时,在全国设在全国设2121个州个州,有有20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150万万,约占全约占全国总人口的国总人口的1/8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占人口输
29、出区总数的1/21/2左右。其左右。其中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占原地人口总额的 1/3;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占原地人口总额的 2/32/3。史书中关于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的记载很多。十六十六国以来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
30、远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进步,开辟了道路。开辟了道路。-摘编自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乾坤众生摘编自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乾坤众生特点特点影响影响由北向南迁徙;迁徒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徒活动涉及范围广;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迁徙涉及阶层多。开创了民族文化交融的良好时代氛围,营造了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观和兼收并蓄的文化观;人口大量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和发展,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定基础;民族文化交融催生了制度创新,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史料史料2 2 近代以来,西方人就把中国视作廉价劳动力近代以来,西方人就把中国视作廉价劳动力的无尽源泉。的无尽源泉。18451845年
31、左右以后年左右以后,厦门、汕头建立起厦门、汕头建立起输出苦力的网络,送往美洲,主要是秘鲁的银矿与输出苦力的网络,送往美洲,主要是秘鲁的银矿与古巴的甘蔗园。古巴的甘蔗园。1919世纪中叶,苦难的民众怀着对未世纪中叶,苦难的民众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先是出发前被关进棚屋来美好生活的希冀,先是出发前被关进棚屋,之后之后被堆叠在船舱被堆叠在船舱,条件极端恶劣条件极端恶劣,以致许多人死于途中。以致许多人死于途中。然而这种刺激起来的或是自发的移民浪潮却引起美然而这种刺激起来的或是自发的移民浪潮却引起美国工会的敌视国工会的敌视,种族仇恨高涨起来。山东与黄河下种族仇恨高涨起来。山东与黄河下游的中国农民纷纷
32、迁至东北定居下来游的中国农民纷纷迁至东北定居下来,东北人口由东北人口由19101910年的年的15001500万增至万增至19401940年的年的44004400万万,同时广州人、同时广州人、福建人等大批迁往东南亚的法属、英属、荷属殖民福建人等大批迁往东南亚的法属、英属、荷属殖民地地,两者构成了两者构成了2020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口迁移现象。人口迁移现象。-摘编自谢和耐中国社会文化史摘编自谢和耐中国社会文化史变化变化认识认识向东北或向海外迁徙向东北或向海外迁徙;西方列强组织与民间自发西方列强组织与民间自发迁徙并存迁徙并存;主要是下层平民主要是下层平民和留
33、学生和留学生;受到虐待或歧视。受到虐待或歧视。列强掠夺中国劳动力列强掠夺中国劳动力,带有带有殖民性质殖民性质;有利于加强中国内地与边有利于加强中国内地与边疆及世界的联系疆及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促进祖国的建设与有利于促进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发展知识点知识点二二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时空坐标:隋朝兴亡隋朝建立概况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意义结束南北分裂局面,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趋势;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发展;为隋唐盛世奠定基础。经济建设广设仓库(既有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质的仓库;也有备水旱赈济、遍置于乡间的义仓);兴建东京洛阳城开凿
34、大运河: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利于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李唐代隋隋炀帝暴政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三征高丽,穷兵黩武;徭役繁重,严刑峻法。(隋炀帝的暴政引发大规模起义,留守太原的隋朝贵族李渊也趁机起兵。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隋亡唐建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李渊在长安称帝,视为唐高祖,建立唐朝,统一全国。【知识梳理】【知识梳理】民族关系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对外交往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礼部及鸿胪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礼部及鸿胪寺寺;突厥、吐谷浑、党项等民族归附隋突厥、吐谷浑、党项等民族归附隋朝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治理;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治理;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边疆主要推行郡
35、县制;加强与流求的接触加强与流求的接触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务;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约在今马来半岛南部约在今马来半岛南部),),国王也遣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隋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隋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二、唐朝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政治演变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治国措施:经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政治: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革新政治。文教:尊崇儒学,大兴科举,大办学
36、校。武周政治承上启下。皇后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贡献: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打击敌对官僚贵族,发展科举,创立殿试和武举,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奠定基础。开元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人民安定,史称“开元盛世”。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经济发展 农业曲辕犁:能够适应深耕和浅耕不同需要,适于精耕细作,提升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出现于江南一带,至此,耕犁基本定型。)筒 车:最大优点是不用人工,提高劳动效率。手工丝织业和陶瓷业。(主要代表:越窑青瓷像玉像冰,邢窑白瓷像银像
37、雪;艺术的珍品三彩陶器)民族民族政策政策 原因原因推行较为推行较为开明开明的民族政策。交通发达,中原与边疆往来密切;唐朝先进,对少数民族具有吸的民族政策。交通发达,中原与边疆往来密切;唐朝先进,对少数民族具有吸引力引力表现 唐与东突厥: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不改变当地风俗习惯,委派突厥贵族管辖,入朝给予官职。他们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隋朝初年分裂);唐与西突厥:640年唐太宗派兵征服,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时期设置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南北。唐与回纥:东突厥灭亡后,南移归附唐朝;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8世纪后期回纥改名为回鹘;唐与
38、吐蕃:时文成公主入嫁与松赞干布;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与靺鞨:7世纪中期以后,靺鞨的黑水和粟末两部强大起来。唐玄宗时期,封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主要机构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意义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续表:探究点: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方式方式意义意义和亲、会盟和亲、会盟密切了双方的友好关系,增进了互信和交流,有利于统一密切了双方的友好关
39、系,增进了互信和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料史料2 2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的民族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的民族交融相比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交融相比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徙,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由此产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交融的复杂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交融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周边各族逐渐同化周边各族,或周边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
40、交融交融;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交融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主流的主流-摘编自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摘编自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人的热执北民族融人的热执特点特点在统一政权下的自然交融在统一政权下的自然交融汉化是民族交融的主流汉化是民族交融的主流隋唐时期出现了“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治世。从这些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能得到的启示有()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A、B、C、D、D提能升华提能升华唐朝处理民族关系唐朝处理民族关系方式方式表现表现
41、军事打击军事打击东突厥、西突厥东突厥、西突厥设置机构设置机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册封册封怀仁可汗、渤海郡王、云南王等怀仁可汗、渤海郡王、云南王等和亲和亲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入藏会盟会盟长庆会盟长庆会盟特点:政策开明;措施灵活,方式多样;加强民族间的联系与交流经济文化交流经济文化交流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安史之乱 概况唐玄宗天宝年间,节度使安禄山范阳起兵反唐,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原因唐玄宗后期怠于政事,政治腐败;军事举措失当:外重内轻(节度使权力过大);军备废弛;募兵制的实行;社会矛盾尖锐,削弱统治基础。影响唐朝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转折点)安史之乱使大
42、量北民南迁,一方面破坏了北方经济;另一方面促进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发展)中央集权大大削弱,许多将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藩镇割据)少数民族政权趁机侵扰,边疆频频告急。(边疆告急)唐代藩镇1.1.概念阐释概念阐释:唐代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唐代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后来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割据势力,常与朝廷对抗,历形成割据势力,常与朝廷对抗,历史上称作藩镇。史上称作藩镇。2.2.藩镇的权力藩镇的权力在政治上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
43、;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在经济上在经济上,拥有财权;,拥有财权;在军事上在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3.3.影响影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100多年,藩镇之间、藩镇与中央之间不断多年,藩镇之间、藩镇与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争战,严重削弱了唐朝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削弱了唐朝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唐唐朝朝覆覆亡亡唐朝中后期,唐朝中后期,安史安史之乱、之乱、藩镇藩镇割据、割据、宦官宦官专权与专权与朋党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唐朝之争,进一步削弱唐朝统治。统治。黄巢黄巢起义,使唐
44、王朝的统治陷于土崩瓦解。起义,使唐王朝的统治陷于土崩瓦解。907907年,节度使年,节度使朱温朱温废唐称废唐称帝,国号梁,帝,国号梁,唐唐朝灭亡。朝灭亡。五代十国 概况五代:北方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9个割据政权(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等)连同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根源唐朝藩镇割据;影响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周世宗改革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的改革,清除五代弊政,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
45、局面奠定基础。阶段特征魏晋至隋唐时期是民资奥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时期政政治治国家由分裂建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发展、魏晋南北朝国家由分裂建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北方战乱频繁、北魏李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清时期政权分立北方战乱频繁、北魏李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清唐时期国家统一局面形成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唐时期国家统一局面形成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不断完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逐渐成熟唐的在安史之配后政局动荡不断完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逐渐成熟唐的在安史之配后政局动荡,唐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前弱了中
46、央集权唐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前弱了中央集权经经济济封建经济由遭到破坏到繁荣发展。魏青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进封建经济由遭到破坏到繁荣发展。魏青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步发展;隋时期隋时期,经济政策调整。农耕经济繁荣发展经济政策调整。农耕经济繁荣发展思想思想文化文化封建思想文化繁荣发展封建思想文化繁荣发展,兼容并蓄。魏晋南北朝时期兼容并蓄。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受儒学独尊地位受到佛教、道教冲击到佛教、道教冲击;清唐时期清唐时期,儒学家提出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归儒”;”;特立独行特立独行的士人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的士人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民族民族关系关系民族交融不断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交融民族交融不断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交融时期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发展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