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上传人(卖家):Q123 文档编号:5445762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PPTX 页数:36 大小:18.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7课课 隋唐制度的变变化与创创新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17江苏江苏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 2018【】2626唐三省六部制唐三省六部制江苏江苏唐三省六部制唐三省六部制浙江浙江唐三省六部制唐三省六部制2019 海南海南五代科举制五代科举制江苏江苏唐代科举制唐代科举制 上海上海隋唐科举制隋唐科举制2020 浙江浙江隋唐三省六部制隋唐三省六部制2021 湖南湖南土地制度土地制度一、考情分析一、考情分析(考了什么?)考了什么?)1.1.选官制度的创新选官制度的创新-科举制科举制2.2.中枢政务机构的创新中枢政务机构的创新-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3.3.赋税制度的创新赋税制度的创新-两税法两税法 二、认识

2、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选官制度的成熟与完善三、核心考点突破三、核心考点突破2商周时期战国秦朝汉代 魏晋南北朝隋唐1905年依据标准选官制度血缘关系军功品行才能才能门第考试成绩思考:从西周时期到隋唐,中国古代的选官制思考:从西周时期到隋唐,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选官标准是什么?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选官标准是什么?察举在汉武帝时形成固定制度,由郡国定期向中央推举察举在汉武帝时形成固定制度,由郡国定期向中央推举人才(西汉时每年举人才(西汉时每年举1 1人),以及应中央政府的特殊需要,不人),以及应中央政府的特

3、殊需要,不定期推举若干专门人才。定期推举若干专门人才。察举标准有四条,察举标准有四条,“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四曰刚毅多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略,遭事不惑。”察举虽由地方官掌握,但前提往往是被选察举虽由地方官掌握,但前提往往是被选拔人当地的士人舆论,拔人当地的士人舆论,当地舆论对所有人都有一个基本的评当地舆论对所有人都有一个基本的评价,评价高者,很自然能够被推举。价,评价高者,很自然能够被推举。张鸣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思考: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

4、据是什么?思考: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察举制察举制选拔权力:中央掌握选拔权力:中央掌握选拔依据:乡里清议、德才兼备选拔依据:乡里清议、德才兼备 汉末社会动荡,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漂移,考祥无地人口漂移,考祥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察举制在其后期,弊端日益严重。到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察举制在其后期,弊端日益严重。到东汉中后期,选举权被地方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东汉中后期,选举权被地方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结交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他们选士任官往往推荐名望们结交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他们选士任官往往推荐名望家庭的子弟而

5、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如此使得察举范围越来越狭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如此使得察举范围越来越狭窄,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符实,桓帝时有童谣:窄,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符实,桓帝时有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高第良将怯如鸡。察举制异化察举制异化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世家大族控制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世家大族控制选拔依据:从德才兼备到门第门生选拔依据:从德才兼备到门第门生中中正正品品九九品品品品品品三三品品四四品品上上上上品品五五品品上上中中品品六六品品上上下下三三品品七七品品中中上上四四品品品品中中中中五五

6、品品九九品品中中下下六六品品官官品品九九品品下下上上七七品品下下中中品品下下下下九九品品陈群为曹丕制订的陈群为曹丕制订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由朝官兼任本郡由朝官兼任本郡“中正中正”定期品评,把士人评为上上定期品评,把士人评为上上至下下九等至下下九等吏部据以授官。官品、中正吏部据以授官。官品、中正品大约差四品左右品大约差四品左右根据被评定者的具体表现对根据被评定者的具体表现对其品级予以升降其品级予以升降九品中正制初创:选拔权力九品中正制初创:选拔权力从世家大族从世家大族控制到控制到收归中央(设中正官)收归中央(设中正官)选拔依据选拔依据从门第门生到从门第门生到家世、才能并重(定品)家世、才能并重

7、(定品)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朝廷任命中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曹家这个来路不正的门的局面。曹家这个来路不正的门阀做了皇帝,事实上不可能从根本上铲除门阀。所以,阀做了皇

8、帝,事实上不可能从根本上铲除门阀。所以,选官制度改革的举措适得其反,不仅没能实现重整官选官制度改革的举措适得其反,不仅没能实现重整官僚体系、重新确立皇权至上地位的目标,反而成了门僚体系、重新确立皇权至上地位的目标,反而成了门阀政治的催化剂。阀政治的催化剂。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九品中正制异化九品中正制异化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又被世家大族控制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又被世家大族控制选拔依据:从家世才能并重到只看家世选拔依据:从家世才能并重到只看家世思考: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思考: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隋朝开创了科举制,这是官僚体制的最大转变之一。隋

9、文帝杨坚虽然废隋朝开创了科举制,这是官僚体制的最大转变之一。隋文帝杨坚虽然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但却回到了汉代地方推举的老路上,这实际上已经行不通。除了九品中正制,但却回到了汉代地方推举的老路上,这实际上已经行不通。隋炀帝登基不久,就下令设十科举人,随后十科减为四科,还是有隋炀帝登基不久,就下令设十科举人,随后十科减为四科,还是有“文文才秀美才秀美”科,即进士科,进士科的取士,以考策论为主,考试在中央政府举科,即进士科,进士科的取士,以考策论为主,考试在中央政府举行。从此,中国选举制度开辟了以考试作为人才取舍主要标志的科举时代。行。从此,中国选举制度开辟了以考试作为人才取舍主要标志的科举时代。当然

10、,南朝末年整个士林雅好文章辞赋,蔚成风气,影响到北方。上流社会当然,南朝末年整个士林雅好文章辞赋,蔚成风气,影响到北方。上流社会以文采相尚,也对以文选人的选举制度的产生有促进作用。以文采相尚,也对以文选人的选举制度的产生有促进作用。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科举制科举制选拔权力:中央掌握选拔权力:中央掌握选拔依据:考试选拔依据:考试全面认识科举制的影响全面认识科举制的影响(整合选必)整合选必)积积极极影影响响社会整合功社会整合功能能打破特权垄断,打破特权垄断,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速社会流动,加速社会流动,扩大了扩大了统治的基础统治的基础推动儒学

11、发推动儒学发展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巩固国家统巩固国家统一一适应中央集权制度下适应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大一统”意识形态需要,巩固封建国家的意识形态需要,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明发展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消极极影影响响重才轻品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于才学标准,忽视品德考查,造成一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于才学标准,忽视品德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些官员

12、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的思想至今还存在存在禁锢思想禁锢思想明清科举制僵化,八股取士,禁锢思想,维护专制统治明清科举制僵化,八股取士,禁锢思想,维护专制统治【探究】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2019上海高考23)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引入深思。材料一 魏晋以后,门阀政冶影响及于选才,“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扭转了这种局面。惟科举设进士、明经诸科,”进士以声的为学,多昧古今;明经以帖诵力功,罕穷旨趣。”“一诗一判,定其是非

13、,适使贤人君子,从此遗逸。”天下士子以科举力唯一出路,科举遂成教育重心。改编自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等(1)根据材料一,概述隋唐科举产生的原因及影响。(6分)(1 1)原因:门阀势力高门华族贵族逐斩形成,垄断仕途不利选官制度按门)原因:门阀势力高门华族贵族逐斩形成,垄断仕途不利选官制度按门第选官,隋唐时期采取科举制度加以纠正。(第选官,隋唐时期采取科举制度加以纠正。(2 2分)【穷人富人有钱人等,不得分;分)【穷人富人有钱人等,不得分;原因一般原因一般0 0分或分或2 2分,基本不给分,基本不给1 1分】正面影呴:抑制了门阀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分】正面影呴:抑制了门阀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皇权

14、加强统冶基础(皇权加强统冶基础(1 1分)【大一统不给分】;有利于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网罗人才分)【大一统不给分】;有利于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网罗人才使得寒门有机会扩大了仕途更加公平公正使得机会均等。(使得寒门有机会扩大了仕途更加公平公正使得机会均等。(1 1分)【知识分子的分)【知识分子的唯一出路,不给分】负面影响:科举所考内容如声韵、帖诵等与实用差距甚大不实用唯一出路,不给分】负面影响:科举所考内容如声韵、帖诵等与实用差距甚大不实用死板脱离实际;(死板脱离实际;(1 1分)选才标准单一,有真才实学的人反而分)选才标准单一,有真才实学的人反而“遗逸遗逸”难得;教育成为难得;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属天下

15、士子以科举为唯一出路科举逐成教育重心。(科举的附属天下士子以科举为唯一出路科举逐成教育重心。(1 1分)【分)【1 1点得点得1 1分,分,223 3点得点得2 2分】分】选官方式选官方式盛行朝代盛行朝代选拔标准选拔标准优点优点缺点缺点世卿世禄制世卿世禄制夏商周夏商周血缘血缘稳固贵族统治稳固贵族统治不利于人才选拔不利于人才选拔军功爵制度军功爵制度秦秦军功大小军功大小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有利于对外战争有利于对外战争不利和平统治不利和平统治察举制察举制汉朝汉朝品德品德 才能才能适应了汉朝和平的适应了汉朝和平的局势,有利于维护局势,有利于维护统治统治东汉时期腐化,东汉时期腐化,推举只

16、看出身推举只看出身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早期才能,品德早期才能,品德 后期门第后期门第早起能为国家选拔早起能为国家选拔一定的人才一定的人才后期只看门第不后期只看门第不能选拔真正的人能选拔真正的人才才科举制科举制隋唐到明清隋唐到明清考试成绩考试成绩打破门第,选拔有打破门第,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才能的人为官明清时期僵化禁明清时期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锢了人们的思想【深化探究】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1)选官标准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2)(2)选拔方式选拔方式:由血

17、缘、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由血缘、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日益科学化,日益科学化。(3)(3)选官原则选官原则:逐步走向制度化逐步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开、公平和客观。体现相对的公开、公平和客观。(4)(4)选官基础选官基础:日益扩大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5)(5)主要启示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2016年全国卷25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019

18、江苏高考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现学现做】探究:若生活在唐代,你会支持科举制吗?请谈谈你的观点。出身寒门,支持科举制,出身寒门,支持科举制,理由为:理由为:有利于社会公平,促进了社会流动,有机会改变社会阶层;打击了门有利于社会公平,促进了社会流动,有机会改变社会阶层;打击了门阀士族的势力,打破对政权的垄断;通过考试考中进士,代表一种极大阀士族的势力,打破对政权的垄断;通过考试考中进

19、士,代表一种极大的社会荣誉,光宗耀祖。的社会荣誉,光宗耀祖。有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提高了官有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提高了官僚队伍的素质;僚队伍的素质;出身士族,不支持科举制,出身士族,不支持科举制,理由为:理由为:降低门槛,损害士族集团的利益;过分表达个人情感,无法应对现实降低门槛,损害士族集团的利益;过分表达个人情感,无法应对现实问题失去士族集团世代为官的可能。问题失去士族集团世代为官的可能。材料两唐书(新旧唐书)所载830名唐代进士中,士族子弟达589人,占总数的70.96%;小姓约109人,占13.13%;两者合占总数的84.10%,寒庶子弟家132人,仅占总数的15.9%

20、。据台湾学者毛汉光先生统计思考:两组数据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二、机构分工效率好,三省六部青史赞二、机构分工效率好,三省六部青史赞 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三公九卿制秦朝秦到隋唐中枢机构的变革秦到隋唐中枢机构的变革汉汉承秦制汉承秦制中外朝制度魏晋南北朝三省“萌芽”隋唐三省六部制君权加强 相权削弱 汉武帝:汉武帝:尚书令尚书令为为中朝官。中朝官。汉光武帝汉光武帝:正式设立:正式设立尚书尚书台,台,虽虽置三公,事归台置三公,事归台阁。阁。魏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尚书省,与,与中书省和门下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形成三省,省,三省体制初步形成三省体制初步形成。隋文帝时:隋

21、文帝时:正式确立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了三省六部制。形成过程形成过程中枢政务机构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皇皇 帝帝门下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中书省中书省(起草诏令)(起草诏令)(封驳审议封驳审议)(负责(负责 执行)执行)吏部吏部户部户部礼部礼部兵部兵部刑部刑部工部工部探究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探究三省六部制的运作宰相之职宰相之职(政事堂)(政事堂)官吏任免官吏任免户籍、户籍、财政财政礼仪、礼仪、科举、科举、外交外交军事军事 刑狱刑狱营造、水利营造、水利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是官僚政治的成熟?三省六部制的意义:1 1、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

22、效率提高了行政效率;2 2、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加强了皇权;3 3、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减少决策失误4 4、历朝历朝基本上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沿袭这种制度。23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并不是民主的体现,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相反,它是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是“皇权专制下的民主”。在一定程度上三省进行集体决策,相互制约。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政令,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三省长官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钱穆国史新论:“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

23、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是否反映了唐朝中央行政体制民主的特点?为什么?三省六部VS三权分立皇权至上皇权至上【探究】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隋唐时期宰相制度的特点。材料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宰相(中书省)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

24、,还得退回重拟。由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钱穆国史新论宰相制度到隋唐时期逐步建起三省六部制,这种制度具有哪些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2)职掌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都经由三省处理。(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2020浙江高考,4)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

25、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2018江苏高考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三、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三、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赋税制度的日趋完好保证农时,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6、;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征收时采用货币与实物结合的方式内容:背景:【探究】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赋役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土地财产为主(2)赋税品种:由繁到简,税种减少。(3)征税方式: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5)人身控制: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探究】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赋役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租是田租租是田租调是户税调是户税庸庸是纳绢代是纳绢代役役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均田制均田制两两税法税法土地土地兼并兼并户户数减少数减少国家财政危机国家财政危机

27、780780年年唐中叶唐中叶国家赋税总额各地数额地税户税田亩财产夏、秋两次征收1.1.赋役征收开始侧重于财产,赋役征收开始侧重于财产,税人开始向税地转变税人开始向税地转变;2.2.役被取消。役被取消。【深化探究】从“家国情怀”角度分析两税法的实施是否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两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将原先征收的租庸调总额分别附加进税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将原先征收的租庸调总额分别附加进户税和地税户税和地税中,而中,而且其额度是参考大历年间征收数额最高的情况来定的且其额度是参考大历年间征收数额最高的情况来定的,摊到个人身上的剥削只会加重,摊到个人身上的剥削只会加重,不会减轻。再从实施情况来看,到唐代中晚期,不会

28、减轻。再从实施情况来看,到唐代中晚期,藩镇州县往往私自非法收取赋税藩镇州县往往私自非法收取赋税,打破,打破中央规定额度,扩充地方财政中央规定额度,扩充地方财政。如此。如此一来,百姓被超额榨取,负担更重。一来,百姓被超额榨取,负担更重。我们讨论经济我们讨论经济制度,必须采用动态变化的视角制度,必须采用动态变化的视角。这一时期,两税法已经显现出弊端,正如唐王朝的暮。这一时期,两税法已经显现出弊端,正如唐王朝的暮年之态,人民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还需要注意的是,两税法施行之时,年之态,人民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还需要注意的是,两税法施行之时,租庸调制度并没有一刀切地废止租庸调制度

29、并没有一刀切地废止。按照。按照“丁丁”即政府认定的劳动力数量来征发徭役的现即政府认定的劳动力数量来征发徭役的现象仍然存在,可以看作两税法广泛实行下的补充象仍然存在,可以看作两税法广泛实行下的补充。胡阿祥胡阿祥中国通史大师课中国通史大师课 两税法的评价:1进步性(1)(1)两税法统一了税制,既简化了征税名目,又使赋税相对稳定,保证了国家财政收两税法统一了税制,既简化了征税名目,又使赋税相对稳定,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入;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2)(2)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唯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唯资

30、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3)(3)扩大了征税面,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扩大了征税面,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4)(4)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5)(5)两税法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两税法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到以土地财产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2局限性(1

31、)(1)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2)(2)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课标解读五年高频考点知识梳理阶段特征命题探究(2020天津高考16)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

32、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选著(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12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8分)(1 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

33、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三冗”局面。局面。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

34、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2 2)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课标解读五年高频考点知识梳理阶段特征命题探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反映了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发展演变历程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的修改建议,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等级分值答题情况(具体描述)一87分修改建议观点正确,理由论证充分(至少三个方面理由),表述清晰。二64分修改建议观点较正确,理由论证较充分(至少两个方面理由),表述较清晰。三30分观点错误或无观点,理由论证不充分(一个方面理由或无理由),表述不清晰。一、选官制度的演变二、中枢机构的变化三、赋税制度的变化一、人才保障二、中央稳定三、经济发展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