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 (19781978年改革开放后)年改革开放后)一、阶段划分:一、阶段划分:1.19761.19761978 1978 徘徊中前进徘徊中前进2.19782.19781992 1992 改革开放的探索时期改革开放的探索时期3.19923.1992至今至今 改革开放的深化时期改革开放的深化时期二、阶段特征:二、阶段特征:政治:政治: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发展,逐渐从僵化体制转向建设有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发展,逐渐从僵化体制转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一国两制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调整外交促
2、进祖国统一大业;调整外交战略,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开创对外和平友好的新局面。战略,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开创对外和平友好的新局面。经济: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先农村、后城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先农村、后城市,逐渐从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从计划经逐渐从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对为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对为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的开放格局。思想文化:思想文化: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3、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先后形成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先后形成,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南;科技文化领域由轻视知识、践踏人才转向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南;科技文化领域由轻视知识、践踏人才转向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文化科教事业全面发展。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文化科教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 (19781978年改革开放后)年改革开放后)三、知识清单三、知识清单政政治治1.1.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意义);2.2.民主法制的恢复和发展(平反冤假错案、民主法制的恢复和发展(
4、平反冤假错案、8282宪法、依法治国、村民选举宪法、依法治国、村民选举制度);制度);3.3.一国两制;一国两制;4.4.新时期外交的调整新时期外交的调整经经济济1.1.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撤销公社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撤销公社2.2.城市改革:国企的所有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分配体制改革;城市改革:国企的所有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分配体制改革;3.3.对外开放:形成点线面、引进来走出去、全方位宽领域开放格局;对外开放:形成点线面、引进来走出去、全方位宽领域开放格局;4.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5.社会生活
5、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迁外外交交1.1.新时期的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的调整;新时期的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的调整;2.2.中美正式建交中美正式建交3.3.开展全方位外开展全方位外交交4.4.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的作用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的作用思思文文教教1.1.思想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思想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2.2.科技:载人航天、巨型计算机、基因工程;科技:载人航天、巨型计算机、基因工程;3.3.教育:恢复高考;教育:恢复高考;“三个面向三个面向”;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科教兴国科教兴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 (1978
6、年改革开放后)考点一 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知识清单1.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意义);2.民主法制的恢复和发展(平反冤假错案、82宪法、依法治国、村民选举制度);3.一国两制;4.新时期外交的调整(略)考情分析考情分析18全国卷41-村民自治的意义,考查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2020全国全国卷卷4141二十世纪二十世纪9090年代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及中年代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及中德关系发展的启示德关系发展的启示-新时期外交新时期外交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1978.12)-新时期的起点新时期的起点1.1.背景:背景:经济、思想、
7、组织经济、思想、组织2.2.指导思想:指导思想:邓小平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的讲话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1978.12)-新时期的起点新时期的起点3.3.内容:内容:思想路线:思想路线:左倾左倾 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政治路线:政治路线: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为纲 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建设经济路线:经济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组织路线:组织路线:确立了邓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确立了邓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4.4.意义: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成为
8、改革开放和开辟中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新时期的到来。会议会议时间时间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历史意义八七会八七会议议遵义会遵义会议议七届二七届二中全会中全会十一届十一届三中全三中全会会1 1927927年年 汉口汉口19491949年年河北河北西柏坡西柏坡19351935年年 遵义遵义19781978年年 北京北京纠正了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通过了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
9、动统治的总方针;秋收时节治的总方针;秋收时节发动起义发动起义。结束了结束了王明王明“左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指出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工作重心工作重心转移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建设上来;改改革开放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的伟大决策。是由是由大革命失败大革命失败到到土土地革命兴起地革命兴起的的转折点转折点党的历史上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生死攸关
10、的转折点。转折点。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重大问题过渡的重大问题。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折。秋收起义失利后工作重心秋收起义失利后工作重心由由城市城市向向农村农村转移转移工作重心由工作重心由农村农村向向城市城市转移转移工作重心由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向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转移转移党的历史上重大转折的会议党的历史上重大转折的会议二、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2、1982年、1999
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等,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3、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4、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农村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1982年宪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的说法,这说明A.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度已完成 B.中国民主制度得到重建与完善C.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法制建设材料二 全国人大名额,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
12、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对比材料一、二,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材料一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各级人大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根据195309年实行的人大选举法材料一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各级人大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名额,
13、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材料二 全国人大名额,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对比材料一、二,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变化: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背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18全国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
14、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分)(18全国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
15、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分)意义: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三、“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内涵:2.提出目的:3.过程:4.实践:香港、澳门5.意义:创造性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2)有利于祖国统一和港澳台的稳定、繁荣与发展。(3)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国家
16、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借鉴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19791979年、年、8080年代年代 提醒:1、港澳拥有高度自治权,但外交权和国防权属于中央人民政府。2、台湾问题不能等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主权问题)。3、台湾问题也不能和德国问题、朝鲜问题相提并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韩国和朝鲜的问题属于二战遗留问题。【易错提醒】民族自治区和“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不同点解决问题民族问题 港、澳、台问题,祖国统一问题权限民族自治权高度自治权(行政、立法、司法及终审权,财政独立)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实
17、行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港、澳、台地区历史作用加强了民族团结,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相同点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受中央人民政府的管辖,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四四.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1 1、台湾问题的由来:、台湾问题的由来:1949 1949年,国民党蒋介石败退台湾,从此海峡两岸长期隔绝;年,国民党蒋介石败退台湾,从此海峡两岸长期隔绝;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将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阻碍人民解放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将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阻碍人民
18、解放军解放台湾军解放台湾。三国:孙权派卫温到夷洲元朝:台湾称琉球,归澎湖巡检司管辖明末:1624年荷兰占领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康熙帝统一台湾,后设台湾府1885年:清政府设台湾行省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945年:国民政府代表中国收回台台湾问题台湾问题1949年:国民政府败退台湾2 2、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1 1).19791979年年,大陆发表,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告台湾同胞书,停止炮击金门,停止炮击金门,两岸实现两岸实现真正真正停火停火。(2 2).1987.1987年,台湾当局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往大陆探亲,允许居民
19、往大陆探亲,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3 3).1992.1992年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达成年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九二共识”(均坚持一个中国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原则)(4 4).1995.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5 5).2001.2001年海峡两岸关系实现小规模的年海峡两岸关系实现小规模的通邮、通航、通商通邮、通航、通商。(6 6).2005.2005年人大通过年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反分裂国家法,以遏制台独势力。以遏制台独势力。(7 7
20、).2008.2008年,两岸实现年,两岸实现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江苏)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台湾事实上的独立是不可能被承认台湾事实上的独立是不可能被承认的,尤其在国民党为挽回面子宣称要反攻大陆的情况下更是如的,尤其
21、在国民党为挽回面子宣称要反攻大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可以说台湾的自治直到今天仍使中国内战处于一个相持局此。可以说台湾的自治直到今天仍使中国内战处于一个相持局面。面。”对对“相持局面相持局面”的正确理解是(的正确理解是()A.A.海峡两岸渴望祖国的统一海峡两岸渴望祖国的统一 B.B.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C.C.中共热切盼望台湾回归祖国中共热切盼望台湾回归祖国 D.D.美国不再干涉台湾问题美国不再干涉台湾问题考点一 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1978.12)-新时期的起点新时期的起点二、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
22、主要成就二、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三、三、“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的理论与实践四四.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五、新时期的五、新时期的外交(略)外交(略)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开始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其代表论文英法资产阶级革
23、命时期封建王朝复辟问题指出:“任何一次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经过长期、反复、曲折、复杂的阶级斗争而实现的。”“反动的统治阶级”“在被推翻之后”总是千方百计的企图复辟”。由此可见,当时的世界史研究()A.侧重英法国际关系的演变 B.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认真贯彻了“双百”方针 D.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提案在联大中投票数统计表,如下表所示现象.A.反映资本主义阵营矛盾重重 B.推动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C.说明“求同存异”成为共识 D.表明中国已经打破外交僵局时间通过反对弃权1961384820196242561119664657171969485621197
24、05149251971763517下表是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统十表(部分),据此可知我国建交时间建交国家1970年意大利1971年奥地利、比利时、冰岛1972年英国、荷兰、希腊、联邦德国、卢森堡1973年西班牙A、多边外交已取得明显成效 B.外交政策发生根本转变C.现代化建设外部环境改善 D.改革开放得到普遍认同1990年,时任外交部长的钱其琛出席联合国第四十五届大会。会议期间,他分别会见了多个国家的外长或领导人,阐述了中国对海湾问题的立场,不赞成大国对海湾地区的军事介入。这主要体现出中国政府A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B 坚定反对美国构建间极世界C 努力推进大国国际合作D 重建冷战后国际政治新秩序
25、考点二 新时期的经济建设知识清单一、经济体制改革二、对外开放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四、社会生活17全国卷以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为切入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17全国卷高校招生考查新时期教育18全国卷乡镇企业的变化考查农村经济改革的影响18全国卷41题 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发展条件考查对外开放19全国卷农村耕地、经济作物种植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全国卷4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的发展20全国卷城市经济改革20全国卷城市经济改革20全国卷42对江苏农村的调查考查改革开放对农民择业观的影响20全国卷以介绍外国经济发展情况为切入考查对外开放21全国甲卷 从供销社人员工作态度的变化考查经济体制
26、改革【五年考情分析】【五年考情分析】一、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材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后来是如何克服的?弊端:新中
27、国初期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僵化,挫伤了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克服: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适应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一、经济体制改革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二)原因:(1)必要性:人民公社束缚农村生产力发展;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作出了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三)改革进程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状:农村人口多,农民生活贫困。农业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关键,也是影响政局稳定的关键。体制:人民公社压
28、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评估:在农村进行改革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和风险。实践:有些地方的农民已经自发行动起来,实行包干到户,成为改革的先声。材料节选自(2017海南高考,24):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为摆脱贫困,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会议,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指出:许多干部一讲到包产到户,就心有余悸,可以说谈“包”色变,但农民普遍希望包产到户,这是矛盾,必须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学知识,概括人们“谈包色变”的主要原因。(6分)原因:包产到户被认为是复辟资本主义;原因:
29、包产到户被认为是复辟资本主义;“左左”倾错误的影响;与倾错误的影响;与当时政治经济体制冲突当时政治经济体制冲突(三)改革进程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2)步骤:(3)内容/措施:经营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则,作用)行政机构的改变 产业结构调整 改革统购统销体制:(三)改革进程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2)步骤:(3)内容/措施:(4)特点:自上而下,地方突破-中央肯定-全国推广(5)评价“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宋圭武归纳提升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调整调整核心内容核心内容结果结果土地改革运动
30、土地改革运动(19501952)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6)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年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任制(1978年后)年后)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废除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我国农业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把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包产到户)极大地调动
31、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发展,乡镇企业逐渐兴起规律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所有制方面经营管理方面土地改革运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户个体家庭经营即小农经济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民土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农户个体家庭经营生产合作社集体经营人民公社化运动(公有,不变)生产合作社集体经营人民公社集体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有,不变)人民公社集体经营包产到户,农户个体家庭经营1(2020天津高考,8)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
32、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A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B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D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针对训练】新时期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2(2019全国卷,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针对训练】新时期中国的特
33、色社会主义建设3(2018全国,31)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针对训练】新时期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4(2020全国卷,31)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针对训练】新时期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材料一 中国疆域辽间
34、,村庄星罗棋布。全国的自然村落1990年是377.3万个,2010年减少到213万个,到2015年减少到264.5万个。近年大量村庄合并和新型社区的崛起,极大地改变了乡村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原来自然分散、熟人性的以乡土生活为主的村落共同体,在快速消失,代之以更多集中化的陌生性的,以非农生活为主的新社区.这意味着整个农村社会发展已处于非常重要的转型阶段。据材料一,概括近年中国农村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主要原因。据材料一,概括近年中国农村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主要原因。变化:自然村落不断减少(或村庄合并)、新型社区崛起、乡村面变化:自然村落不断减少(或村庄合并)、新型社区
35、崛起、乡村面貌和人们生活方式改变。貌和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主要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国家政策的主要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国家政策的引导引导。材料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部分著作 指出这些著作研究的核心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指出这些著作研究的核心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些学者研究该问题的视角有哪些特点。些学者研究该问题的视角有哪些特点。核心问题:中国农村的社会变革。主要特点:微观切入、典型案例研究、注重研究变迁过程(或注重从较长时间观察)(可作变式练习)19781978年,安徽小岗村年,安徽小岗村18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
36、此后,四川、贵州、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1980年年9 9月,中共中央发出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这反映了党和国家A A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B B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 C顺应并肯定了群众
37、的要求与探索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D D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16全国卷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四次调整: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
38、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土地改革的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结果解放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的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的需要。(工业化)的需要。核心内容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
39、经营。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的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核心内容核心内容是提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
40、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
41、责任制萌发发(三)、改革进程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1)背景:国企存在弊端;农村改革的推动(2 2)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1984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具体措施如下:(1)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2)所有体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体制:变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体制
42、。(4)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三)、改革进程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1)背景:国企存在弊端;农村改革的推动(2)国有企业的自我调节和发展能力在改革中不断增强,效益显著提高。使工业生产格局发生战略性转变,重工业不再是政府主导的优先发展项目,轻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中国经济走上了持续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挂靠国有、集体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1992 年后,挂靠的企业通过明确产权,重新注册为私营企业。这一变化说明我国A经济结构调整成效突出B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C私营企业已与世界经济接轨D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表
43、表2 2是依据龚关主编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该表反映出 表表2 197919842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A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C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收入收入农村(家庭收入)农村(家庭收入)17176%6%城镇(职工货币工资)城镇(职工货币工资)8 80%0%消
44、费水平消费水平农村农村8 89%9%城镇城镇4 45%5%(2020全国全国卷高考卷高考3131)1983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 A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 B B国企改革全国企改革全面展开面展开 C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
45、立 D D现代企业制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度建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渐进性改革。一、经济体制改革一、经济体制改革(一)含义:(二)原因:(一)含义:(二)原因:(三)进程:农村(三)进程:农村-城市城市二、对外开放二
46、、对外开放1 1、背景:、背景:2 2、过程:、过程:3 3、特点:、特点:(1)全方位:对世界所有类型国家开放,发展双边或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2)多层次: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3)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4)形成阶梯式、有重点、点相线面结合、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格局。(20202020全国全国卷高考卷高考3131)1978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
47、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A 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 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进技术C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 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业战略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必要性:(2)可能性:A.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B.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A.国内:改革开放遭到重重阻力,必须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B.国际: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挫,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经济体制改革要有重大突破。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48、建立2、过程(1)奠定基础: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2)提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3)确立框架: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议,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现代企业制度)(4)完善理论:1997中共十五大,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同时并存(5)基本建立:21世纪初,我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3、意义一、经济体制改革一、经济体制改革二、对外开放二、对外开放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四、社会生活四、社会生活1.着装:2.物资供应: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大大提高,物资供应丰富,市
49、场经济秩序逐步建立,票证失去了往日的意义。1983年取消布票,其他票证也陆续取消,1993年取消粮票。票证制度: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在商品供应极为匮乏的年代,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了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这些凭证通称为票证。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票证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广大居民在低水平上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使一种保障城市居民基本平均分配短缺资源的方式。中国改革开放,生产力大幅提高,同时市场经济秩序的逐步建立,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退出了经济舞台(17全国卷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
50、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2121甲卷甲卷3131)19821982年年12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况,采购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