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创设与幼儿发展高明中心园 章梅香【摘要】环境创设应当是一个“会运做的生命体”,不应被看成是被动物质,而应该是通过幼儿与成人积极作用后形成的有意义的情境。【关键词】环境创设、幼儿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而最能体现教育之魂的就是创设的环境,因为环境与孩子始终共存,孩子既可依赖环境,也能作用于环境,孩子与环境相处的方式直接影响他成长的质量。通过主题活动的整合,我认为环境是课程的载体,是支持幼儿社会性发展,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平台,是影响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要素。通过不断的总结,反思,我们也了解到,环境是可以说话的,是幼儿学习成长的最佳“记
2、录”方式,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由此看出,幼儿就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的。如何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起来,获得有益的经验,促进身心健全的发展,是新世纪反思型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一、创设以体验与感受为主的主题环境皮亚杰认为在整个学前时期,儿童处于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即直接感知事物的具体形象是思维的主要支柱,对具体事物的操作感知是儿童形成自己经验结构和智慧结构的主要方式。现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揭示,幼儿的学习不同于中小学生的学习,幼儿的学习必须在特定的生活和学习情境中通过具体的多感官参与来进行,只有提供让幼儿动手、动身、动口、动脑的机会,才能促进幼儿有效的学习。可见幼儿的学习与亲身的体验感受
3、是分不开的,体验感受涉及的感官愈多,就愈能使幼儿的认知经验情感得到升华,它引领孩子从物境情境意境感悟。(1)让环境创设中的墙饰“说话”“环境是可以说话的”“环境是我们的第三位教师”,因为其中的关键,经过良好设计的环境可以起到暗示作用,可以起到诱发孩子积极行为的作用,因环境的作用常常是潜移默化的,并不断重复的,所以有时它的效果比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得更实在。因此,教师在选择环境中墙饰的内容时就要有一定的选择性,应更多的考虑内容隐含的教育价值,而不能一味只追求精致、美观。例如,选择一些常规及良好习惯的培养的内容张贴在相应的墙上提示幼儿,不仅可以让幼儿自己对照,而且同伴之间还可以相互监督,这样做不仅可以
4、培养孩子的一些良好习惯,而且也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如可以在活动室放玩具的墙上,张贴一些有关玩具要轻拿轻放、玩具要大家一起玩等的内容,又如在洗手池旁边张贴一些如何正确洗手的流程图,让孩子对照检查。等等诸如此类的内容。(2)、让孩子赋予环境以生命,让每一处环境都说话班拉图认为“人和环境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实体,它们都仅仅量种潜在的性能,环境的潜能只有在特定的行为使之实现化之后才能起作用。同样的,人的潜能在未被激发之前,也并不发生作用。”如果环境具有生命,幼儿的生命也将富有活力。因此,我非常注意墙面环境的布置。“大记录本”、“大展台常常能将孩子学习过程和学习经验记录、展示出来。引发幼儿相关的经验的整合
5、,构筑新的知识。在作品展示中,给予孩子的是肯定与表扬,这样能增加其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我们将孩子们收集、整理、探讨的过程记录下来,并研究其轨道。不仅可以读出他们的思想,读出他们的理解,还能从他们的作品中了解到他们的心理特点。如我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垃圾怪”,还能跟它做“抛球读词”的游戏,将平时所学的内容通过墙饰及时的复习、巩固。孩子们在“天空”里自由的玩耍游戏,在“汽车”里聊一聊、说一说,轻松,愉快,自在。我们充分利用空间,让孩子与环境“对话”,让幼儿走到哪里,哪里就成为激发他们潜能的资源。我们应和幼儿一起准备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孩子能做得到的应尽量
6、让他们自己去做,他们能想得到的让他们自己去想,通过多渠道让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听、问等途径获取信息和材料,发展他们获取信息材料的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在收集材料后尽量让幼儿自己协商如何装饰墙饰,这样孩子间的交往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而此时教师只是做为一个观察者随时的观察幼儿,当发现幼儿的确有困难并真的需要帮助时,可轻声的问幼儿幼儿“需要教师的帮忙吗?”征得幼儿同意后教师再介入。这种以体验、感受为主创设的主题环境,融科学、艺术、地方文化于游戏之中,真正使孩子的自然天性得以展现,获得的体验,发展了幼儿的认知、观察、分析探索能力,发展了幼儿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这种将教育内容物化为
7、幼儿可操作的环境和材料,并引导孩子在对环境材料的操作活动中让孩子逐渐从“学会”到“会学”。二、创设满足个性发展需要的区域环境。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发展个性,促进每个孩子个性发展已成为当代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性格、气质、社会文化背景、经验的各种差异,这就必然导致了孩子的兴趣与需要的不同,而区域化环境的创设,有利于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最好的发展。同时为了顺应和促进每个孩子不同的发展需要,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可操作的材料。针对每个孩子的个别差异,设置区域,确保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空间。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学习速度
8、、独立和结伴活动,自由选择活动区域,这既强化了师生间的互动,又使教师获得了实施个别教育的机会,便于因材施教,促进幼儿成为独立的个体。例如我们在音乐区用家长、孩子、老师一起收集的竹筷、竹筒、响板做成打击乐器,自娱自乐演奏出自编的歌曲。美工区用贝壳、树叶等拼贴美丽的图案,进行美术造型,并且用绘画、图案装饰制作装订成一本本精美的图书。在小班“奇妙的豆宝宝”主题中创设了生活区:剥豆,品尝豆制品;美工区:豆染画、豆贴画;游戏区:喂食;数学区:豆的分类、排序等,幼儿在开放性、趣味性的区域活动中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内容,自主而大胆地进行着探索。另一方面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设置区域并投放活动材料。如
9、:小班:扣纽扣、绕毛线、给小动物穿衣、袜子配对。中班:棋类、数学操作盒。大班:科探材料(电珠发光、弹性、各种镜子)自由、开放、丰富的区域环境,使孩子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在活动中提高了合作学习、互相分享的能力。三、创设关注生命成长的生活环境由于幼儿生命的特殊性,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幼儿园与幼儿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尤其是小班幼儿的生活性更强。而幼儿在园的生活都是幼儿发展的机遇,是幼儿得到身体发展、养成各种习惯、形成态度、情感和社会性的机会。因此在幼儿期有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不仅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意义。如:小班孩子年龄小,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在园生活情况,
10、老师们就在活动室门上设置了饮食、服药、喝水、排便等方面的生活版面,创设了“我今天饭吃得真香!”、“今天我吃药了。”、“今天我大便啦。”并在上面附上一层透明的开口小袋,为每个孩子制作三张有自己姓名的娃娃卡片,每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吃饭、服药、排便情况,将卡片插入自己相应的袋口中,使家长在接送孩子时一目了然孩子在园的生活情况。为了提醒孩子每天随时饮水,掌握孩子饮水次数和饮水量,教师们就在茶杯箱边设计了喝水统计区,投放了学号卡片和茶杯卡,请孩子们根据自己饮水的情况插入相应的小水杯卡片,以及设计情绪卡,根据孩子们自己每天不同的精神状况插小卡片。这样可以时时提醒教师去关注每个幼儿的精神、身体状况,并且及时
11、把这些生活瓜记载到相应的一周统计表内,根据统计分析来掌握全班孩子的生活活动情况。这样做既培养了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又促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从心灵开始,从而建构了强大优质的支持系统。四、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环境创设须有弹性环境创设应当是一个“会运做的生命体”,如同幼儿的身心随时在改变一样。环境也会在幼儿的心智变化中改变。这就要求环境的创设须有弹性。教师要经常对环境进行修正,以回应幼儿的需要。如根据幼儿的兴趣创设了益智区,以为他们会在益智区里通过操作、探究,不断的构建知识经验。可是,一周的时间,进益智区的孩子越来越少。分析了原因后,我终于明白是因为给孩子提供的材料没有注重个体差异性和层次性,孩子操作
12、起来当然有困难。在更换了材料后,进区的情况大有好转。可见,环境创设不应被看成是被动物质,而应该是通过幼儿与成人积极作用后形成的有意义的情境。创设一个充满生机、有益于儿童发展的环境,来展示教育的品质,让课程的价值在师生和环境的互动中得到体现,是当代幼儿教育的重要走势。只要能激发幼儿学习与创造的欲望,满足他们的需求,使他们的身心获得最佳的发展,我们相信,环境创设将日益成为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模式的建构要素。由于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不断互动,使我园教育环境不断实现人本化、操作化等鲜亮特色,幼儿在园的生活、游戏、学习形成了一个促进幼儿整体和谐发展的有效整体,主人翁的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环境创设使教师与幼儿共同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学会了理解孩子、欣赏孩子、支持启发孩子,同时也使幼儿充分体验到了自己的力量、地位和价值,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享有了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